广播电视新闻体裁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不但借鉴继承了文字新闻体裁的形式,而且形成自己独有的方式。谈话类新闻体裁体现出电视自身的特点。
广播电视谈话类新闻报道是以人的声音为主的一种方式。目前虽然没有严密的理论为依据,但根据实践,大体可以划分成这样几种类别:人物专访、现场快速采访、座谈、讨论、辩论、演讲。人物专访是一种定向明确的采访报道方式。我国新闻界将专访分为三种类型:新闻人物、新闻事件、社会问题。
西方广播电视界也将专访分为三种类型:个性、信息、观点。这两种分类实质没有区别,新闻人物专访是以揭示人物个性为基点;新闻事件专访是以透露信息为目的;社会问题专访是以阐述观点为意图。
1.人物专访
专访形式大多以一对一方式出现,有时也有一对二方式,或者二对一方式(两个记者联合采访一个人物)。
专访的地点,多数以演播室为主,必要时也可选择户外或特定场所。
专访写作重点是提问题,若要提出有分量的问题,必须进行较为透彻研究。
名人专访或新闻人物专访,记者不但要对人物的职业活动有所研究,还要对人物的思想、生活、兴趣有所了解,才能提出具体的有价值的问题。人物专访作为新闻体裁,也必须讲求新闻由头。人物专访采访对象选择比较明确。
事件专访要围绕事件本身及产生的影响进行提问,以求透露更多的信息。事件专访的采访对象选择可以是当事人、目击者,也可以是能够对事件发表看法的人。例如,海湾战争期间,CNN运用专访形式,进行了反应性深度报道。
社会问题专访选择的对象应该是对问题有一定研究的专家、学者或权威人士。问题专访实质上是思想观点采访,人物有一定权威性,可以增强新闻说服力。作为记者,首先要对社会问题进行了解、分析,然后找到问题所在,才能提出关键性的问题。问题专访题材相当广泛,政治、经济、宗教、道德、文化、艺术、教育、科学等,各种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都可以进行专门访问。
2005年5月,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了欧盟委员会贸易委员曼德尔森,他全面主管欧盟对华贸易,是欧盟最有实权的委员之一。
该人物专访2005年5月25日传回国内,《新闻联播》等中央电视台各档新闻栏目滚动播出达十几次,对引导国内舆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曼德尔森专访实录
问:我们都知道,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中国又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你怎样评价中欧目前的经贸关系?
答:欧中贸易对双方来说都是重要的。我要说的是,我要加强这种关系,从而使我们的经贸关系继续向前发展。当然,我们应该承认这样一个事实:除了欧中双方都从相互的贸易中受益外,由于双方的贸易量的增加,也会出现一些摩擦,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我们双方的经济规模都很大,而且双方的贸易越做越大;贸易量越大,发生不同意见的机会也就越大。
我们应该承认我们的贸易关系总体上是好的,发展得非常好。我在我的位置上,我要尽可能寻找我们的共同点,消除分歧。我相信,这也是中国政府对这个问题的立场。
问:现在中欧之间的贸易遇到一点摩擦,比如纺织品贸易摩擦,你认为双方能找到一种有效的途径解决这个问题吗?
答:我认为,这表明我们双方的关系加强了,我们双方的关系进入了成熟的阶段。我们应该承认,我们有共同的利益,所以能公开讨论这些摩擦,特别是在纺织品贸易问题上。纺织品贸易来自于成功,而不是来自于失败,来自于国际贸易制度的成功,来自于贸易的开放。中国加入了WTO,所以享受到了它的益处。它还来自中国成功地扩大了纺织品产业,出口量非常大。在欧洲,我们的纺织工业也同样受益,因为国际贸易制度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市场机会,新的消费者的需求,使我们得以调整产业结构。不论从何种贸易制度转换到另一种贸易制度,你必须要适应那种新的贸易制度,你必须平稳地过渡到那种贸易制度上。这就是我们双方目前都要做的事情。
问:在欧洲和其他一些地方有一种说法,就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太快了,这是一种危险或一种威胁。你对此怎么看?
答:我并不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得太快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要看它的结果。在中国,许多人摆脱了贫困。高质量的生活,新的机会,我愿意看到这种局面,我赞扬中国经济的发展。但中国在面对世界其他国家时,要设法避免突然的震动,大量的出口,这样做就会扰乱市场,这会使别人感到不安全,这会不利于贸易,这使人感到害怕。所以你必须在短期内平稳过渡,这样你才能长期受益。就是目前的纺织品的情况,我们正在看到一些调整,一种过渡——这就是我们欧中双方要共同做的事情。
问:谈到纺织品问题,我想问你,你对中国采取的提高纺织品出口关税有何看法?
答:我想中国政府对在欧洲发生的事过于敏感了。一些非常不发达的国家,一些主要依赖纺织品工业的不发达国家也受到中国如潮水般的纺织品出口的威胁。我当然不会让时钟倒转,但我希望中国继续对纺织品大量出口造成的影响保持警惕。我很高兴中国采取了一些措施,这有助于改变目前的状况。我不知道结果会怎样。我正在和我的中国同行讨论这个问题。
问:中国经济的发展,对欧洲来说是一种机遇还是什么?
答:我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对欧洲来说是一个机遇,而并不是威胁。我不把中国看作一种威胁,而是看作一个机遇。我是在两方面看待这个问题的:
其一,中国巨大的正在扩大的市场为欧洲的生产厂商提供了机遇。只要你们的市场是开放的,这就是一个大礼。因此,我希望中国开放它的市场,为欧洲的厂商开放市场。这样,我们才会有一个更平衡的贸易。
其次,中国的发展意味着欧洲需要再次崛起。欧洲需要做得更好,在各种领域,如研究、知识经济等,以便走在世界经济的前列。所以我欢迎这种中国给欧洲带来的竞争压力。
但是在贸易方面,欧中双方也应该是公平的。一些人说,中国有太多的优势,这使得中国占据经济发展的中心位置,比如有廉价的原材料,廉价的劳动力,环境条件等。这些优势我们欧洲都不具备。我想中国应该认真考虑这些实际问题。
中国是一个大国,在世界上有影响的大国,因此在国际秩序中要负责任,中国应该时时刻刻想着别人是怎么看中国的。中国不是一个经济上微不足道的国家,而是一个经济正在迅速发展的国家。
问:中国愿意和欧盟发展关系,因为中欧之间有很多共同点。那么,你认为中欧之间的贸易今后怎样才能顺利地发展呢?
答:首先,双方相互开放市场,而不是单方面开放市场。
其次,我们在WTO的框架下进行合作,开放各自的市场;同时在全球范围内,其他国家也能对我们开放他们的市场。
再次,我们必须在政治上、经济上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这样能够使贸易自由流动。我认为中国是我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伙伴。我想,如果我们能够创造一个相互理解的合作氛围,我们就能解决不时出现的一些贸易摩擦。作为伙伴关系我们可以这样做,而不仅仅是一个竞争对手。
问:欧盟现在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你认为,有一天中国会成为欧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吗?
答:这很有可能。我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我相信中国,我把中国当朋友看待,那就是我们把中国看作战略伙伴的原因。
问:国际上对人民币汇率问题议论很多,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答:对于人民币汇率问题,我认为应该由中国自行决定,而不是由其他人来决定。
问:我最后一个问题是: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你认为中欧双方怎样才能消除分歧,从而使双方的贸易关系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答:我的一句话是:通过合作,共同努力,而不是相互拆台,我们就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功——这就是我的信念,而且我相信这也是中国人的信念。
人物专访在20世纪50年代就成为电视固定节目,并受到欢迎。美国著名记者爱德华·默罗创办的《面对面》节目曾吸引了众多观众。我国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的“东方之子”栏目,将专访形式大量引入,也引起社会很大反响。
目前,电视人物专访在表现形式上有所突破。过去这种方式基本上是一问一答,记者和采访对象端坐在电视屏幕前。现在,专访表现形式有很大变化。
其一,用画面加解说进行提要式引入,然后进行一对一采访问答。美国的著名女主持人巴巴拉·沃尔特斯对前总统布什夫人的专访,就较好地运用了这种形式。
其二,画外音提问,将画面让给采访对象,扩大形象画面信息量。许多明星人物的专访采取这种形式,并利用特技手段进行特技处理,北京电视台曾播出的《正大纵横》节目中的“星光灿烂”栏目大多用这样的形式进行专访,视觉效果非常突出。
其三,多地点活动式。许多人物专访在现场场所进行,记者跟随采访对象,转换地点进行活动式专访,现场场景带给观众从属的信息,增强了报道感染力。《张艺谋东京对话》采取多地点活动式专访形式,其收视效果非常突出。
其四,面对面直接问答式。这种方式适用于比较严肃的事件、问题专访。人物的回答,记者的提问非常引人注意,观众全神贯注倾听,不必要插入活动画面分散注意力。例如,《60分钟》记者华莱士对邓小平专访,持续一个小时,两个人面对面坐着,进入采访最佳的状态。
其五,面对屏幕式。这种形式是利用通信卫星,进行异地专访。开始电视画面上出现两个人的平面图像,中间也可切换突出一个人的图像。这种形式成为西方电视界新闻报道中的常见方式,我国在重大体育比赛的报道中也采用过。
其六,电话访问式。利用电话进行专访并配以图表、图片或者典型画面,是进行异地采访的有效方式。有时,由于条件限制,画面拍摄有困难;有时,采访对象不愿在屏幕上出现。在这种情况下,电话就成为有利的工具。电视新闻报道中的电话采访,采访对象有所不同的一点是,记者同记者之间进行对话。当然,这种选择主要用于事件性采访。
电视人物专访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采访对象合作程度;二是记者提问方式和技巧。
2.现场快速采访
现场快速采访是广播电视报道的又一特色。这种体裁多用于微型调查题目或一般社会时尚反应性的题目。中央电视台曾推出的“微型调查”栏目,主要用这种方式报道。
快速采访是广播电视记者的基本功,写作的要求有两点:一是要将问题分类;二是将问题具体化。快速采访不允许进行冗长提问,问题不能太深奥。因为采访对象是随机选择非定向的。
快速采访有时只有两三个问题,同时向几个采访对象提出同样问题,得到不同回答。为了突出重要观点,记者可以以字幕方式归纳一下,或在最后总结一下。
由于快速采访得到的回答比较零乱,不够严密,记者要注意将采访到的内容进行条理化处理。
快速采访还要注意的问题是理智。由于采访对象是在马路上、大街上、商店门口、公园里、学校里等场所接受访问,比较随意,有时回答不够理智,情绪化或者违反常理。记者要能够判断哪些话能用,哪些话不能用,缺少什么内容应该补充或重新选择人物提问。快速采访体裁不易做深度报道,有时可以作为开头切入。
快速采访报道形式,在写作时还需要有开头的交代。记者可在现场口述,也可由主持人在演播室提示。
快速采访大多在大庭广众下进行,现场背景亦可提供从属信息。记者在现场,通过观察可以进行即兴提问。
3.座谈和讨论
座谈、讨论是广播电视谈话节目中常用的方式。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节目较好地运用这种体裁,引起观众注意。
从发展的趋势看,电视谈话节目由于有形象画面的原因,已经成为电视的主流节目之一。这里,需要我们给以侧重阐述。
(1)电视座谈
电视座谈是一种集体访问报道形式,记者约集一组采访对象围绕一个题目进行座谈。
电视座谈可以在演播室进行,也可以到演播室外的固定场所进行。
电视座谈气氛往往比较融洽、随便,记者既可以在座谈中穿针引线,组织串联,又可以将意图讲明后倾听访谈对象发表看法,充当事实搜集者的角色。
电视座谈选题一般不涉及尖锐的问题,因为敏感的题目不适合座谈形式。座谈不同于讨论、辩论,访问对象之间一般不针锋相对地提出完全对立的观点,不同看法的提出往往采取各抒己见平和的方式。座谈的气氛一般比较轻松,采访对象关系比较融洽。
座谈播出形式可以经过剪辑,将采访对象的谈话有选择地播出,记者可以不出画面。也可以采取不经过剪辑的方式,记者在其间穿针引线,将采访对象的谈话组成一体。
座谈的题目一般也要有新闻由头引发。例如,一部电影播映后组织创作人员座谈,或某一现象引起社会关注组织有关人员座谈,或者某些节目,纪念日前夕组织有一定代表性的人物座谈。
电视座谈在写作上要注意集思广益,引起思考,从不同角度对报道选题进行深入挖掘。
(2)电视讨论
电视讨论是在主持人的主持下,邀请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就某一题目进行讨论。这是电视客观发表言论的形式之一。
电视讨论题材十分广泛,既可涉及一般性问题,也可触及敏感尖锐的问题。它包括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方针政策、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等方面诸种问题。
电视讨论体裁在写作中要注意将讨论的问题分清主次,理顺各个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一般是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引入讨论。讨论后,记者要能够归纳出几个有代表性的观点加以进一步阐述,给观众明晰的印象。
4.辩论和演讲
辩论和演讲是比较吸引人的电视谈话类节目的有效形式,其效果是报纸新闻难以达到的。
(1)辩论
电视辩论是请持有相反观点、不同见解的采访对象在电视上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
电视辩论形式最初是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同对手尼克松竞选时使用的电视竞选方式,后来成为电视新闻报道的固定形式。
电视辩论特点是采访对象之间互相驳斥,比之电视座谈、电视讨论的气氛要紧张,激烈。因此,主持人的调和作用非常重要。
通常双方辩论时间相同,不能多,不能少,镜头相对也要均衡,以显示对等客观。
电视辩论气氛虽然紧张、激烈,但观众却比较喜欢看,原因在于电视辩论题目比较尖锐,双方都伶牙俐齿,往往能留下深刻印象,引发思考。
电视辩论这种体裁在我国多用于一些辩论活动,这些活动不具有较强的新闻性,但是,辩论题目带有一定的时代特色,因而也比较能够吸引观众。
在美国等电视发达国家,电视辩论多用于思想观点的揭示、有争议问题、国内外事务等。例如,总统候选人的电视辩论,裁军问题的辩论等,都成为重头节目。
电视辩论写作主要是围绕主持人的开场、转场来写作。故此,撰稿人对程序要了如指掌,同时要注意不能啰唆。
(2)演讲
演讲作为新闻报道体裁起始于美国总统肯尼迪同尼克松竞选时期。
电视演讲在我国目前还仅仅限于一种活动、比赛,没有太大反响。而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演讲成为社会关注的节目。特别在大选期间,总统候选人的演讲涉及大政方针,关系到今后国家的现实走向,特别受到观众的注目。由于演讲内容重要,因此有较大新闻价值,成为一档深受欢迎的特别报道节目。
一般情况下,重要演讲由写作班子、顾问们起草,电视机构有经验的记者常常成为班子的一员。他们为演讲者出主意,利用电视特点,布置好特定背景,选择最佳角度。
经验说明,电视演讲不能过于冗长,开头要特别吸引人,必要时要富有人情味。稿子要精当,演讲人应对着镜头说,而不要念。
通常电视演讲后,记者就演讲引起的反应进行报道,在一段时间内成为街谈巷议的内容。
5.讲话和文字广播
讲话是临时性安排的节目内容;文字广播在综合电视台往往也是临时安排,但在文字广播频道则是基本的方式。
(1)讲话
电视讲话是新闻人物、政府首脑、外交使节、学者专家等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人物通过屏幕向观众发表讲话的电视报道形式。
电视讲话主要分为演播室讲话、现场讲话和报告剪辑三种形式。
演播室讲话最早起始于广播节目,比较有影响的是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炉边谈话”。在国外一些电视上每逢新年之际,政府官员上到总统,下到市长都上电视发表新年讲话。特别是竞选总统期间,候选人发表电视讲话成为竞选程序的重要内容。美国、英国等国政府官邸专门设有电视讲话演播室,发表电视讲话已成为政府阐明立场、观点的重要手段。
我国电视作为政府阐明立场、观点讲坛所采取的形式同国外相比有所异同。目前,我国中央领导人上电视讲话频率不高,但也开始引起重视,例如,1980年元旦国家总理发表新年讲话。通常,我国政府领导人的讲话都采取开会现场直播或报告、剪辑的形式,而不是专门为上电视设计、组织讲话。
国外外交使节每逢该国国庆,中国都安排大使上电视发表讲话。
我国电视较多的讲话是先进人物的报告。例如,全国劳模代表团、青年科学家代表团及青年教育工作者等。一些为国争得荣誉的新闻人物有时也发表讲话,如女排、奥运冠军等。
电视讲话一般都结合当前社会形势,具有较深思想性、权威性,是一种传播思想、观点、事迹的有效形式。
(2)文字广播
文字广播新闻是电视多路广播的产物。在美国、日本等电视发达国家相继开办了图文电视广播,新闻报道在电视上以文字形式出现,同时配上口播。
图文电视以页的形式组织编排,全部信息在一段时间内循环重复播出。图文电视分为许多条目,包括新闻、天气预报、广告、商品信息、教学等。一般新闻报道在图文电视中又被称做“电视报纸”。
在我国,现在虽然没有图文电视广播,但重要的政府公告、声明等内容也采取过文字广播形式。
文字广播新闻的出现,是电视新闻报道形式灵活性、兼容性的又一体现。文字广播写作量较大,文体也较多,记者可以借鉴报纸、广播写作的手法,同时考虑电视流动播发的特点,使文字内容具体、生动一些,以便引起注意。
在电视发达国家,如日本等国已经将图文电视同电脑结合起来,通过存储系统,按目录查阅,而不像电视活动图像那样不能独自个人要求重放。图文电视各个条目不但能够存储,还能够补充、修改、添加。对于电视新闻报道来说,它显示出一定灵活性。换句话说,文字报道的手法在电视屏幕上也能有用武之地了。不过,同报纸相比,电视文字广播虽然有一定优势,但也存在着不灵活的一面——不能随身携带、有选择地阅读。
以上,我们对电视新闻体裁及写作要求进行了阐述。电视新闻体裁正朝着多样化发展,表现手法互相融合,写作艺术得到重视。因此,学习写作不能墨守成规,要掌握电视新闻报道特点,顺应发展的潮流,真正将电视新闻写作提高到文字创作艺术的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