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第2版)

第一节 解说词的特点

字体:16+-

从更深层意义上讲,当文字转换成声音进入画面,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它不但解释、说明、补充画面,而且开掘了画面表现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换句话说,即是丰富、完善了电视新闻的形象报道。

电视新闻解说在写作上的要领要根据不同报道方式来把握。一般来讲,图像动态消息在文字上基本上能独立成章,文字解说往往包含大量信息。现场报道解说严格讲应该在现场以口头方式加以表述,配解说往往同现场氛围产生游离感。深度报道的解说比较自由灵活,但是写作起来有一定难度。因为深度报道可以将各种表现元素和手法加以调动,写解说时不仅考虑节目样式对写作风格的特定规范,还要考虑其他表现元素同解说的结合。深度报道篇幅长,选题重大,写文字解说对节目结构和主题也要通盘考虑。

解说词是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解说词有别于一般的文章,它有自己的特性和写作规则。解说词作为一种文字语言,它必须与画面语言有机配合、相互生发、相互弥补、相互完善,才能在电视节目的总体构成中发挥真正的功效。

1.解说词是画面的解说

解说词不是一篇独立的文章,评价一篇解说词的优劣,并不单纯从文章的谋篇布局、段落划分、遣词造句的好坏来评价,最重要的是看其与画面的配合关系。解说词从构思、段落的划分到写作方式都要依画面而定夺,简单说起来,就是为“观看”而写作。解说词不能简单地说明、解释和重复画面,不要讲述画面已使观众一目了然的内容。像“夕阳红似火”“联合收割机启动了”“工人们挥汗如雨”,这种肤浅的看图说话方式实不可取。解说词不要试图描写形象,解说词对形象描述得再生动、再细致也不及一个画面来得写实和传神。解说词是在观众看电视画面时诉诸观众的听觉器官的,解说词要设法使观众将听觉信息与看到的视觉信息相互结合,扩充、延伸和深化画面的内涵,从而更好地理解画面,更深地感受画面的情境与气氛。解说词永远是画面的解说。

2.解说词具有说理性

解说词擅长于表达抽象的概念、深刻的哲理、复杂的心理活动以及想象与联想的内容。这些恰恰是画面的弱势,画面能生动地展示具体、形象的事物,表现各种对象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但无法表现那些非外在的形象和事物。一部电视片总要给人以教益,总要传达一定的思想和观念,解说词在画面事实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地发挥说理的优势。

3.解说词具有表意功能

解说词利用丰富、精确的文字语言可以准确地表达各种意向和概念,可以清楚地分辨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可以恰如其分地描述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和衍生变化的不同程度。这些都是画面所不能企及的。画面在表现上具有一定的含混性。比如,在表达时间概念时,怎样在画面上区分上午10点和下午3点?怎样在画面上区分昨天的上午10点和今天的上午10点?画面在表现上的含混性直接影响了电视新闻报道的准确和翔实。所以,在创作中要充分地发挥解说词的创作优势来弥补画面的不足,利用解说词在表意上的确切性阐述新闻报道中的五要素及其他重要内容,利用画面增强报道的形象感和真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