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新闻是CCTV记者2009年8月5日撰写的一条软性新闻,初稿的字数是650余字,以下可以通过对这个稿件的修改、压缩,看看修改、压缩后的新闻对于内容传达、重要信息是否有所丢失。同时,也可以进一步理解如何遵循解说词写作的规则。
1.650字到320字的浓缩
最初650字的文字稿:
比利时:独特的故事版“海盗岛”室内沙雕作品群组亮相
日前,在比利时的海滨城市布兰肯伯格,来自8个国家的34位沙雕艺术家用6个星期的时间,联手创作了故事版“海盗岛”室内沙雕作品群组,令人叹为观止。
这个故事版“海盗岛”室内沙雕作品群的创意十分独特,34个沙雕艺术家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创作,用一个个不同场景组成一幅全景式沙雕作品群组,生动鲜活地表现了古代一座荒岛上的海盗们的生活。
主办者介绍说,故事版“海盗岛”室内沙雕作品的创作,不但在艺术上具有很大突破,而且还具有警世的意义。过去,人们往往只听说海盗,看不见海盗,对海盗的认识比较遥远,甚至带有浪漫的色彩。
故事版“海盗岛”室内沙雕作品群组的展示,可以让人们近距离地认识海盗,告诫人们对亚丁湾等海盗的频繁掠夺活动加以警惕。
艺术家们雕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和生活场景,海盗抢劫、数金币、吃饭、沐浴等,人物的面部表情和生活细节充分展示了沙雕艺术家们的高超的雕刻技艺。
前来观赏沙雕艺术的人们络绎不绝,人们怀着浓厚的兴趣一边欣赏着沙雕作品的艺术魅力,一边认识海盗的历史和生活。
采访同期:沙雕艺术家 纳塔丽娅 (Natalia Botalova)
记者:“创作沙雕作品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纳塔丽娅:“首先,具备较好的雕刻技巧,还应该对所用的材料有很好的理解;其次,必须有很好的艺术感觉,这是很重要的,要把艺术家的感觉和所用的沙子材料融合在一起创作。”
记者:“创作沙雕时否先有图纸?”
纳塔丽娅:“在雕刻之前,艺术家手里有图纸。但是在雕刻时会充分发挥想象力。当这些作品完成时,艺术家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往往超出原来图纸的方案。”
压缩为530字的第二稿:
“海盗岛”沙雕亮相比利时
在比利时的海滨城市布兰肯伯格,来自8个国家的艺术家近日创作了 “海盗岛”沙雕艺术作品,令人叹为观止。
“海盗岛”的创意十分独特。34位艺术家用了6个星期的时间,在室内进行创作,他们围绕一个主题,用不同的故事组成全景式的作品,生动再现了古代荒岛上的海盗生活。
主办者介绍,“海盗岛”作品的创作,在艺术上有很大突破。过去,人们只听说海盗,看不见海盗,对海盗的认识比较遥远,甚至带有神秘的色彩。
这个“海盗岛”沙雕作品,让人们近距离地认识海盗,对亚丁湾等海盗的掠夺活动加以警惕,具有警世的意义。
艺术家们雕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场景,人物的面部表情和生活细节展示了高超的技艺。
前来观赏的人群络绎不绝,人们欣赏着沙雕艺术的魅力,也认识了海盗的历史和生活。
采访同期:沙雕艺术家 纳塔丽娅(Natalia Botalova)
记者:“创作沙雕作品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纳塔丽娅:“首先具备较好的雕刻技巧,还应该对所用的材料有很好的理解,其次,必须有很好的艺术感觉,这是很重要的,要把艺术家的感觉和所用的沙子材料融合在一起创作。”
记者:“创作沙雕时是否先有图纸?”
纳塔丽娅:“在雕刻之前,艺术家手里有图纸。但是在雕刻时会充分发挥想象力。当这些作品完成时,艺术家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往往超出原来图纸的方案。”
压缩为320字的第三稿:
“海盗岛”沙雕亮相比利时
在比利时的海滨城市布兰肯伯格,来自8个国家的艺术家近日创作了故事版“海盗岛”沙雕艺术作品,令人叹为观止。
“海盗岛”的创意十分独特。34位艺术家用了6个星期的时间,在室内进行创作,他们围绕一个主题,用不同的故事组成全景式的作品,生动再现了古代荒岛上的海盗生活。
主办者介绍,“海盗岛”作品的创作,在艺术上有很大突破。过去,人们只听说海盗,看不见海盗,对海盗的认识比较遥远,甚至带有神秘的色彩。
这个“海盗岛”沙雕作品,让人们近距离地认识海盗,对亚丁湾等海盗的掠夺活动加以警惕,具有警世的意义。
艺术家们雕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场景,人物的面部表情和生活细节展示了高超的技艺。
前来观赏的人群络绎不绝,人们欣赏着沙雕艺术的魅力,也认识了海盗的历史和生活。
2.结构调整的比对
通过压缩、修改这篇新闻的文字稿,可以看到,从初稿650字的篇幅压到第二稿的530字,不仅仅是字数上减少120个,还做了很多出文字上的改动、修饰、删节及句法上的调整。可以说,530字的稿件比650字的稿件更为精练,更符合电视的视觉逻辑。减去120个字,对新闻内容的传达并没有什么损害,反而更为清楚、明白。
第三稿在文字上没有改动,只是从530字压缩为320字,减少210个字是把后边的同期声删节了,这种改动是从新闻长度上的考虑。如果新闻的长度有限,编辑可以做这样的压缩。如果新闻的容量还可以容纳一两句话,也可把同期声变为解说加以概括。
为了说明问题,下面再对初稿和压缩稿进行具体的分解,相互对照进行比较分析。
标题
第一稿的标题:《比利时:独特的故事版“海盗岛”室内沙雕作品群组亮相》。第二稿的标题:《“海盗岛”沙雕亮相比利时》。
从22个字压缩到10个字,减少了12个字,去掉了修饰词,短小、精当符合电视标题提示观众收看的特点。第一稿标题如果作为文字新闻,更为合适。
导语
第一稿的导语是:日前,在比利时的海滨城市布兰肯伯格,来自8个国家的34位沙雕艺术家用6个星期的时间,联手创作了故事版“海盗岛”室内沙雕作品群组,令人叹为观止。
第二稿的导语是:在比利时的海滨城市布兰肯伯格,来自8个国家的艺术家近日创作了故事版的 “海盗岛”沙雕艺术作品,令人叹为观止。
第一稿的导语的句式较长,出现3个数字,观众记不住,不大符合视觉逻辑的要求。第二稿压缩了20个字,去掉了2个数字,只保留一个相对重要的数字,突出故事版“海盗岛”沙雕这个事实,吸引观众的收看兴趣。
主体
第一稿主体的第一自然段是:这个故事版“海盗岛”室内沙雕作品群的创意十分独特,34个沙雕艺术家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创作,用一个个不同场景组成一幅全景式沙雕作品群组,生动鲜活地表现了古代一座荒岛上的海盗们的生活。
第二稿主体的第一自然段是:“海盗岛”的创意十分独特。34位艺术家用了6个星期的时间,在室内进行创作,他们围绕一个主题,用不同的故事组成全景式的作品,生动再现了古代荒岛上的海盗生活。
这个段落的修改,把第一稿导语中的“6个星期时间”写进来,字数不但没有增加,还从88个减少到75个。这说明,电视新闻文字写作应该精益求精,即使是自己比较满意的写作,也有修改的空间。
第一稿新闻主体的第二个和第三个自然段是:主办者介绍说,故事版“海盗岛”室内沙雕作品的创作,不但在艺术上具有很大突破,而且还具有警世的意义。过去,人们往往只听说海盗,看不见海盗,对海盗的认识比较遥远,甚至带有浪漫的色彩。
故事版“海盗岛”室内沙雕作品群组的展示,可以让人们近距离地认识海盗,告诫人们对亚丁湾等海盗的频繁掠夺活动加以警惕。
第二稿新闻主体的第二个和第三个自然段是:主办者介绍,“海盗岛”沙雕作品的创作,在艺术上有很大突破。过去,人们只听说海盗,看不见海盗,对海盗的认识比较遥远,甚至带有神秘的色彩。
这个“海盗岛”的沙雕,让人们近距离地认识海盗,对亚丁湾等海盗的掠夺活动加以警惕,具有警世的意义。
对这两个自然段的改动,主要是进行文字上的推敲,调整,使文字表达更为精练,更为恰当,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循序。经过压缩,减少了30多个字,但新闻内容、信息含量没有减少。
第一稿新闻主体的第四个和第五个自然段是:艺术家们雕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和生活场景,海盗抢劫、数金币、吃饭、沐浴,等等,人物的面部表情和生活细节充分展示了沙雕艺术家们的高超的雕刻技艺。
前来观赏沙雕艺术的人们络绎不绝,人们怀着浓厚的兴趣一边欣赏着沙雕作品的艺术魅力,一边认识海盗的历史和生活。
第二稿新闻主体的第四和第五个自然段是:艺术家们雕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场景,人物的面部表情和生活细节展示了高超的技艺。
前来观赏的人群络绎不绝,人们欣赏着沙雕艺术的魅力,也认识了海盗的历史和生活。
这两个自然段的压缩、修改比较多,主要是:
去掉了观众可以从画面上看懂的一些具体文字描述,如海盗抢劫、数金币、吃饭、沐浴,等等;
去掉了一些形容、附加句子,如怀着浓厚的兴趣、充分展示、一边、一边,等等;
减少文字修饰上的重复,如对前后重复提到的沙雕艺术家、沙雕作品、雕刻技艺等进行删节;
尽量用口语方式表达,如把“创作沙雕作品”改为“这个沙雕作品”,把“前来观赏沙雕艺术的人们络绎不绝”,改为“前来观赏的人群络绎不绝”等等。
结尾
初稿和第二稿新闻的结尾部分是同期声,没有删节。同期声传达的是艺术家自己的介绍和评价,保留原汁原味,新闻可以更加鲜活。不过,如果新闻长度有限,这段同期声也可以不要,可以改成第三稿的样子。
如果用简短的文字解说概括,也可以这样修改:艺术家纳塔丽娅说,在雕刻之前,他们手里有图纸。但是在雕刻时会充分发挥想象力。当这些作品完成时,艺术家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往往超出原来图纸的方案。
通过上述具体的分解对比,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电视新闻写作要时时想到观众,从观众的收视逻辑出发,为观众的眼睛服务。
[本章重点]
1.解说词是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解说词有别于一般的文章,它有自己的特性和写作规则。解说词作为一种文字语言,它必须与画面语言有机配合、相互生发、相互弥补、相互完善,才能在电视节目的总体构成中发挥真正的功效。解说词从构思、段落的划分到写作方式都要依画面而定夺,简单说起来,就是为“观看”而写作。解说词是画面的解说;解说词具有说理优势;解说词具有表意的确切性。解说词可以弥补画面的不足,使报道完善;可以强化画面的秩序,使表意明确;可以拓展画面的内涵,使主题深化。
2.解说词与具体的电视画面相配合,应从具体的事物逐步写到抽象的概念,从看得见的事实逐步写到看不见的道理、思想和观念;用解说词点化细节,深化和升华细节,讲述与细节有关的方方面面的内容;电视每一段解说词有着自身的相对独立性,段落之间不需要必然联系,主要是以画面来承上启下,借助于每段解说词之间的停顿实现转折;解说词的顺序应依据画面场景的变化而定夺;解说词是为“看”而写,要为观众留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解说词为了避免重复画面的内容,常用较多的指示性代词;运用解说词讲述过去与未来时,应寻找一个与画面相宜的契合点;用解说词表达理念时,应选择合适的事实,并落实在具体的细节画面上;可以借助于解说词转场和过渡;解说词应根据画面的内容、镜头的顺序和段落的长短做出相应的调整。
3.解说词的写作还与电视画面段落、转场及剪辑手法有着密切的关系。电视画面的组接,要求自然、流畅,在每一次时间的变更、地点的转换或情节自然段落结束时,往往需要用解说词过渡。通常,合理地运用解说词还可以起到点到为止的作用,增强报道的节奏感,有利于情感段落的表达。解说词写作还要考虑到画面的转场。一般情况下,解说词的写作是在技巧转场完成之后,根据画面的需要做进一步的加工。但是,有些明显的段落划分和通常的特技转场最好不要使用解说,以免使观众有重复之感。电视解说词的写作,还应该适应现代画面的剪接手法,适应诸如大信息量剪辑、快频率剪辑、全声音剪辑、浓缩剪辑和多技巧剪辑等。现代电视报道开篇镜头的多样化剪辑也对电视解说的开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思考题]
1.广播电视解说词的特性和作用是什么?
2.怎样做到电视解说词与画面的完美结合?
3.在解说词写作中,如何使其适应现代电视画面的剪辑手法?
4.哪些情况下不宜使用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