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词写作的特殊性还在于对电视画面段落、转场及剪辑手法的把握上。如果不了解电视画面的段落、转场及剪辑手法对解说的要求,就不能很好地发挥解说的作用。
我们可以从中外优秀的电视新闻报道和纪录片中听到恰如其分的解说。有些解说词的写作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水准。
在某种程度上讲,这样的解说词写作,除了记者对电视特点的把握之外,还由于记者了解电视画面编辑的技巧对解说的要求。有些记者,本身就能够拍摄、编辑画面,因此在解说词写作中,常常表现得游刃有余。
1.解说词与画面的段落
电视画面的组接,要求自然、流畅,在每一次时间的变更、地点的转换或情节自然段落结束时,皆须转场镜头连接上下段落,使相互衔接的两个段落过渡平滑。
有时没有合适的过渡镜头,就需要借助于解说词过渡。在《藏北人家》中有一个段落不仅运用了画面语言转场,同时使用了解说语言过渡。
解说词在电视画面的过渡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如果不了解电视画面的段落就无法起到解说的作用。因而,掌握解说词过渡的技巧,首先要了解电视画面段落的特定要求。
电视纪录片或专题片的每个段落之间的过渡或衔接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转场。转场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一部作品的编辑质量。画面转场,首先要弄清楚,一部作品的段落应该怎样划分才合理。只有段落划分清楚后,才能设计转场的方案。段落划分的作用在于明确规划出作品的线条,标出作品的开头、发展、**、停顿、结尾。
△ 解说与时间段落
以时间作为段落之间的分界线,是最基本的一种段落划分法。电视画面在时间上有前后之分,如以某一时刻划分有早晨、中午、晚上,或以季节划分有春、夏、秋、冬。当画面在时间上有了转移或变化时,就有必要按时间的变化来划分段落,为转场做好准备。
电视画面时间段落的过渡,往往需要解说的说明和提示。
△ 解说与地点段落
在画面表现的地点有了变化时,可根据不同的地点分成若干段落。例如从甲地到乙地,从室外到室内,从一个景别到另一个景别。在这种情形之下,分成段落就显得自然流畅。这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地点有了明显的大变化,要分成大的段落;二是地点有小的变化,可在一个大段落中分为若干层次,以示区别。
这些地点段落的变化,必须要有解说的介入,才能使观众准确地理解地点段落的变化。
△ 解说与自然段落
画面表现任何一个事件或人物,其行动乃至思想感情都需要有一个自然段落。也就是说事物是经过若干个过程才发展到一定程度,告一段落的。以人的活动为例,工作、学习、吃饭、娱乐、休息,这是其活动的基本过程或规律,若以画面分为自然段落可就此进行划分。
自然段落的转换有时不需要解说的说明观众就能看懂,有时则需要解说的说明进一步强调。
△ 解说与节奏段落
所谓节奏段落就是根据主题确定其节奏的过程。某一个事件或情节发展到一定程度,总要停顿一下,有一个使人喘息的过程,或者说让收视者松一口气。这种段落的处理并非因为事件有了明显的变化,而是出于艺术手法的考虑,使片子具有一定的节奏感,为收视者连续观看作品提供了一个缓冲的机会。
节奏段落的转场,解说往往起点到为止的作用,有时不需要解说的介入,大段的解说会破坏节奏段落的过渡。
△ 解说与情感段落
无论何种内容的片子,创作者都会为其注入一定的情感;真正成功的好片子都是感情饱满的片子。而情感的投入又是有层次和过程的,比如,有的深沉,有的低沉,有的高昂,有的低落,有的热烈,有的冷漠,有的抒情,有的叙述,有的肯定,有的否定……凡此种种都是一种感情的流露。这时就有必要依据不同情感划分若干段落来表现主题。
情感段落和情感的表达,往往特别需要解说的介入。
2.解说词与电视画面的转场
段落划分清楚后,接着就是转场。电视画面转场可分为两大手法:技巧转场和特技转场。
《藏北人家》中有一段转场是这样处理的:
《藏北人家》的这两段内容中,第一段表现的是措纳走了很远的路,来到一处水草茂盛的放牧场放牧的情形。第二段表现的是挪佳及老少一家人打发着漫长的白天时光的情形。这两段内容的发生地点相距较远,在画面组接时运用了“相似体转场”的方式,即第一个镜头中用了天空和雪山,第二个镜头是从远处的天空和雪山拉出来的。
创作者在利用画面转场的基础上又调动了解说词,而且写出一段非常典型的用于转场的解说词,即两句话中前一句话讲述上一场戏的内容,后一句话讲述下一场戏的内容。画面与解说的综合并用,使相距较远的两处场景的转换变得平顺而自然。
(1)技巧转场对解说写作的要求
运用技巧转场,解说不需要再做过多的说明。一般情况下,解说词的写作是在技巧转场完成之后,根据画面的需要做进一步的加工。这时,解说往往在转场中起到自然过渡的作用。
作为电视记者掌握电视写作技巧的同时,还必须了解电视画面编辑的特性和要求。写作时,记者如果需要配合画面剪接的技巧转场,必须掌握其基本的规则,才有可能使解说发挥恰到好处的作用。
所谓技巧剪接转场,是指从画面的“硬切”到“硬切”的过程。这也是最基本的一种转场手法。用“切”来转场主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有助于加快节奏、扩充容量。要想把握好“切”的过程,首先要把握画面过渡的规律性。从一个镜头到另一个镜头之间的转换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只有掌握这种规律才能使画面的转场自然、流畅;这里的“转”意味着从一个镜头包含的内容转移到另一个镜头含有的新内容。
转场的先决条件如下:
△ 逻辑关系。两个镜头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或因果关系,如炎热的太阳(第一个镜头或第一组镜头)导致汗流满面的场面(下一个镜头);严冬——冰冷的世界(逻辑关系);猛烈的炮火——遍地血迹。
△ 对比关系。两个事物之间进行对比,有明显的差别:新与旧,善与恶,美与丑,进步与落后,前进与倒退等。
△ 过渡因素。从一个事物过渡到另一个事物有诸种因素:拍摄(机位的变化,景别的变化)、解说(画外音的提示)、音乐(起、落、停)同期声(人的声音和各种自然界的声音)、人物讲话(画内音)……这些都是极好的过渡因素。
具备上述先决条件的镜头都可用“切”来做转场。下面是具体“切”的转场手法。
解说怎样配合具体的转场手法,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转场的手法有一定的规则,而解说的写作则是灵活多样的。作为一种看不见的艺术,解说的写作在配合转场手法的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这里,我们总结一些要点加以阐述。
△ 一体转场
亦称同体转场。用同一物体转上、下两个段落。
例如,镜头之一:20世纪20年代的汽车(特写);镜头之二:20世纪90年代的汽车(特写)。这两个镜头之间的转场表明前一个镜头叙述的是20年代的汽车;后一个镜头介绍的是90年代的汽车。二者之间有显著的变化。
在一体转场中,解说可以用画外音,也可以用字幕方式出现。
△ 动作转场
在动作中做转场,如战争场面:举枪射击——目标应声倒下。这里的下一个动作即为转场。又如渔民打鱼:渔网提起,满满一网鱼,下一个镜头中烧好的鲜鱼摆在桌子上。动作转场的跨度可大可小,随片子的时间跨度而定。
时间跨度长的动作转场有时需要解说的提示。时间跨度短的动作转场,往往不需要解说的提示,观众就能看懂。
△ 特写镜头转场
这是电视片常用的转场手法。在电视画面中给一个特写镜头表示一个段落结束,另一个段落的开始。往事的回忆,话锋的转折,事件过程的变化都可用特写来转场。例如,在一间屋内几个人正在谈话,谈话间给一个主人特写,从这个特写就可以转到另一个场面。在这一类情形之下,没有特写镜头就难以转场。
特写镜头的转场,经常需要解说提示。当一个人物在画面中出现前,解说往往要用几句话将人物引入画面。从人物特写再转到另一个场面时,解说应该告诉观众地点和必要的人物交代。
△ 声音转场
画面的声音有“画外音”“画内音”之分。“画外音”指在画面外另配的解说、音乐等,“画内音”系指镜头内本身就有的声音如同期声、人物对话等。声音转场即可根据不同声音表达的不同内容来做转场。
声音转场对于解说有特定的要求,无论是“画内音”还是“画外音”都需要用文字将声音记录下来。在报道中,起到特定的作用。解说词在声音转场中要特别注意和同期声的衔接。
△ 内容转场
一部作品的段落可根据其内容来划分,这样做线条颇为清晰,每讲到一个内容时,就可做一次转场。
在内容转场中,解说往往发挥着较多的作用。在写作时,既要考虑画面的段落,又要考虑内容段落。
在许多动态消息的写作中,解说的段落往往是内容的段落划分。特别是没有同期声的短消息,解说往往就是一篇相对完整的新闻稿件。
△ 出入画面转场
在画面中有进出画面之分。进(人或车行入画面)为一个画面,出为下一个画面。二者之间只要方向一致如从左边进,右边出,就可用“切”来转场。
在出入画面转场中,解说的作用比较灵活,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来写作。多数情况下,只要画面能够交代清楚,解说就不必啰唆。有时,出入画面转场不仅是剪辑技巧,而且和内容的过渡有直接关系,解说就要根据内容来写作。
△ 镜头移动转场
摄像机镜头的推、拉、摇、升、降、跟、甩、移等都可用来转场。直接切换转场要有一定的技巧,难度较大,可凭长期的摸索积累经验,形成一种直觉,把握住该在哪里切、哪里转。
在镜头移动转场过程中,解说仍然要依据内容的变化发挥作用。特别是在纪录片创作中,移动镜头转场运用较多,解说词要根据画面的变化加以配合,恰到好处地在移动转场中发挥作用。
恰当的解说在移动转场中的写作是较高水平的写作,要求电视记者掌握电视的特点,掌握不同报道方式的特点。同时,还要对摄影、画面编辑有所了解和把握。不了解这些,解说词的写作往往就会和画面游离。国际电视节展播的一些优秀纪录片,解说的写作是无可挑剔的。
(2)特技转场对解说写作的要求
利用特技技巧的手法来分隔段落,是另一种主要的转场手法。这种转场分隔明确,使收视者一目了然,知道每个段落是在什么地方转换的。特技转场的手段主要包括“淡出、淡入”“化”“划”“空画面”“翻转”“定格”“虚化”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电视节目中,特技转场有时不需要解说词的介入,否则会让受众产生重复和啰唆之感。如果是明显的段落划分,解说往往跟随特技转场的转换,对下一个段落加以解释说明。
上面介绍的都是常用的转场手法。转场手法远不止这些,电视报道可以灵活运用转场手法,但基本的原则是一样的。记者只有把握这些基本原则,才能使解说写作更加符合电视的特点,发挥更好的作用。
3.解说词与现代画面剪接手法
电视画面编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有规则。这些风格和规则直到今天仍然是画面编辑遵循的准则;但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作为表达时代的画面也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以新的技巧和手法展示时代,展示社会,展示人类。
纵观20世纪90年代的电视画面编辑,其发展趋势正朝着新颖、高度、综合、速度等方向展开,呈现出几种典型的趋势。
电视解说词的写作,应该适应现代画面的剪接手法。
(1)解说与大信息量剪辑
大信息量剪接手法使得电视新闻报道节奏加快,要求解说词写作加大信息量。
这是适应高度密集的信息社会而产生的一种剪辑手法。它与社会的发展同步进行,注重画面的信息密集性及内容丰富性。
在写作时,要注意那些信息含量大的画面,从多角度多层次报道事物,在有限的时间和篇幅内给观众以大量的信息。
这种剪接手法在画面表现上,注重的是画面的容量,无论是全景、中景还是近景、特写,每一个画面都包含某种信息,而且信息包含得越多,其价值就越高。
解说的写作必须根据画面的容量为观众提供更多的信息。需要注意的是,在解说的写作中,要突出新闻价值,注重用新的信息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大容量的画面加上转换的速度,往往使收视者应接不暇。这种剪辑手法大多用在内容密集的作品上,以“饱满”的镜头表达丰富的内容。它以叙述手法为其基本剪辑规则,用高速、大量运转的画面叙述主题内容。
举例说,在介绍企业集团时,不仅介绍企业本身及其产品,还要从多侧面介绍企业与社会的各种主要关系及企业发展的前景,等等。解说词在这类的报道中就要从多侧面来反映报道的主题。
大信息量剪辑手法是目前欧美电视界流行的一种画面剪辑手法。电视报道本身就在传布一种信息,而信息量的大小可作为衡量报道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准,也是衡量解说词的标准。
从心理学角度看,收视者观看一部作品,总是期望多获取些信息,多得到些感受;而传播者当然更期望多传播些信息,多给受众一些感受。从这个意义上看,大信息量剪辑手法打破了常规的那种单一信息剪辑手法,顺应了时代潮流的发展。
对于解说词写作来说,大信息量剪接法要求写作的节奏明快,语言表达简洁。
(2)解说与快频率剪辑
快频率剪辑手法对解说的要求是:紧密配合画面的快速变化,用准确的语言帮助受众理解画面的内容。
时代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各样的新事物层出不穷,有时容不得人们停顿下来静静地思考、研究、领会;快频率剪辑手法正与这种时代特点合拍,强调镜头剪辑的频率要提高到最大限度,使作品的节奏得以大幅度地提高。
由于这种剪辑手法的出现,解说词写作的速度和强度也随之变化。
快速的节奏使画面更流畅、更紧凑,给收视者以痛快而淋漓尽致的视觉感受。
快频率剪辑手法的特点是,选用固定镜头(机位、焦距不变)较多,即使选择运动镜头也一律剪掉起幅、落幅,并注意选取那些摇的幅度和范围不大,推、拉的距离不大的镜头,因为只有这样剪辑才能加快速度,提高剪辑频率。在镜头长度处理上,特别注意保留短镜头,画面停留的时间较短,一般只有三四秒,间以插用大量的一两秒的镜头。
快频率剪辑手法的特点,对解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视记者在写作中对材料的选择、主题的提炼、角度的选择要通盘考虑,解说词写作要更为凝练,以适合这种剪辑手法带给观众的淋漓尽致的视觉感受。
(3)解说与全声音剪辑
全声音剪辑手法的运用使电视报道更为生动,在某种程度上,对报道风格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这种剪辑手法对解说的写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解说和“画内音”有机结合,和报道的风格保持一致。
在一部作品中通篇使用“画内音”,即靠人物的对话,主持人或记者在现场的描述以及同期声来表现主题,而不用“画外音”,即解说来叙述作品表达的主题。这种剪辑手法使作品显得更真实、更逼真、更生动,从而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气氛。它强调的是现场感,是真实、是活生生的声音——人和自然界的声音。
全声音剪辑法不仅仅是一个技巧的运用,对报道内容的展示也起到了特殊的作用。比如,通过人物的不同声音,揭示不同观点,展示矛盾和冲突。同时,技巧也成为一种报道手法。
解说词往往要在全声音剪辑的前后加以说明强调,突出人物的特征,内容的重点,矛盾的展示。
可以说,全声音剪辑手法的衔接、“画内音”段落的处理,离不开解说的黏合。
(4)解说与浓缩剪辑
浓缩剪辑法要求解说的写作更为简练清楚。
浓缩剪辑手法要求通过大量地压缩剪辑,把作品的精华提炼出来,在有限的时间和篇幅内为观众展示更多的货真价实的内容。
解说必须配合画面简洁清楚,突出新闻价值。
我们不妨试一试,10分钟的解说压缩成5分钟后,报道反倒显得更紧凑、更洗练,内容反而更突出。
依此类推,越是压缩的剪辑,越能突出重点,越能把握主题。画面剪辑如同写文章一样,以简练为贵。
报道的力度和力量并非以其长度来衡量,而以其质量为衡量的标准。画面的简洁,本身就提高了内容的“含金量”。
浓缩剪辑手法对删减冗长、枯燥的画面无疑是最有效的“清洁剂”。对解说来说,也起到了同步的删减作用。
(5)解说与多技巧剪辑
多技巧剪辑手法的运用,要求解说写作的层次划分更为清楚,段落更为紧凑,必要时还要作难以割舍的压缩。
电子科技的飞速发展为电视节目制作提供了高技术保障。多技巧剪辑手法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动用电视特技台,使用各种技巧进行剪辑,使画面更清晰,层次更丰富多彩,更能打动观众。
多技巧剪辑手法在电视新闻报道中是根据报道的特定需求加以运用的。在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多技巧剪辑在电视深度报道,在纪录片的片头、结尾、过渡等段落中经常使用。
这对于解说词的写作也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解说要根据多技巧剪辑编出的特定画面内容加以调整。
多数情况下,解说在这些特定的画面段落中起到一种提升的作用。
(6)解说与开篇镜头剪辑
传统开篇镜头的剪辑相对比较单一,而现代电视报道开篇镜头的剪辑具备了多样化的特点。
开篇镜头与解说的开头是密不可分的。这种相对应的关系也是开篇镜头对解说的特殊要求。
一部电视作品的第一个镜头怎么开?第一组画面怎么开?这关系到全篇的定调是否能成功。
开篇镜头没有一成不变的格式,解说的开头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格式。有些常规或“经验之谈”不可忽视,因为开篇不利会直接影响到全篇内容。
一些电视专家认为,第一幅或第一组开篇画面是一部作品的“门脸”。看一部作品的优劣,只看前面十几个镜头就可断定其一二。
解说也是一样,报道的第一句话和第一段处理不好就会降低作品的品位。因此,解说对开篇镜头的配合一定要慎重、用心。
△ 第一个镜头
第一个镜头究竟应该怎样安排?主要视报道的主题而定。以下是几种镜头的开篇方法:
用全景开头——给人以完整的场面,画面协调、统一,能体现整体感、完整性。
用拉镜头开头——从画面的一点渐渐拉出全景,由近及远,把视线从一点带到整体,颇有一种悠长之感。
用推镜头开头——从全景到特写,明确交代主体的位置、环境、特征,把观众的视觉逐渐引向主题,使其对作品要表现的主体一目了然。
用摇镜头开头——镜头的缓缓移动展示出场面的浩大、壮观。使画面连续不断地运动,显示出一种节奏、一种意境。
解说对不同内容的报道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但无论哪种方法,解说一定要和第一个镜头相呼应,一定要与主题的表现合拍。
△ 第一组画面
第一组画面是报道第一个段落,它是由若干个镜头组成的。
与此相对应,第一组画面的解说也是报道的第一段内容。
一般来说,开篇一组画面最好以开门见山的形式出现,这样安排有利于迅速进入主题,使收视者在很短的时间内知道作品要表现的内容是什么。
开门见山的开篇法具有简练、朴实、自然的特点,它省略了开篇的修饰、过渡、转折等程序。
对于解说的开篇段落来说,多数情况下也以开门见山的形式出现。
解说可以和开篇镜头一样,用叙述式开头。叙述式开头要先交代时间、地点、背景、环境,然后再进入正题,为收视者提供一个做好收看节目的心理准备过程。
解说还可以和开篇镜头一样,用突出式开头,把报道中最重要的最精彩的内容安排在第一个段落。这样能够先声夺人,以其声势、力度、精华一下子调动收视者的视觉。冲击、震撼观众的心灵,从而吸引他们继续往下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