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词写作的技巧一方面要遵循电视写作的特点,另一方面要根据画面的需要,加以配合。
在一定程度上讲,解说词写作的侧重点在于与画面的配合。
1.从具体到抽象
解说词为了与具体的电视画面相配合,一般应从具体的事物逐步写到抽象的概念,从看得见的事实逐步写到看不见的道理、思想和观念。
《藏北人家》是20世纪90年代在四川国际电视节上获“金熊猫”奖的作品。这部电视片不仅画面拍得美,解说词写得美,更为可贵的是画面与解说词相互配合后呈现出一种和谐美。
具体分析《藏北人家》中解说词与画面的有机配合,可以从中了解电视解说词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藏北人家》的解说词与画面结构
电视画面中连续展现了若干个羊群的镜头,解说词就从羊说起。这段画面始终没有出现牛和马的镜头,解说词便只轻轻一点,一笔带过。
接下来,解说词告诉人们“这些财产属他们个人所有”,一句话点出了藏北牧区的现行体制。
在那遥远的藏北草原,在那片不为人们熟悉的土地上,这些财产也归到了个人名下,不属于集体和国家的,也实行了包产到户、责任到人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与沿海地区的大政方针步调一致。接下去一句“措纳的财产在藏北算中等水平”,把措纳的牛、马、羊这些个人财产拿到藏北这个大环境中去比较,使我们从画面上的羊群,了解到藏北牧区的体制和藏北牧民的整体生活水平。
这段解说词就是从具体的羊、牛、马写到抽象的体制,从看得见的牲畜写到看不见的道理和观念,这不仅使解说词与画面相互配合,而且在事实的基础上阐述道理也显得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下面,我们截取纪录片中的另一段来加以进一步的说明。
这段纪录片的若干个画面都是十分具体的细节,解说词自然也就从细节写起。但这并不意味着用解说词简单地描写细节。
因为画面已把细节展示得清清楚楚,无须用语言再重复和赘述。这段词虽然也在写细节,但对画面起到了补充和说明作用。
如果没有解说词,我们仅靠眼睛就不能认清放在香炉上的是牛粪火,更不知道撒下去的是糌粑面,而比较容易联想到盐、土或其他东西。解说词在讲清细节之后,进而讲到信仰和理念,观众一点儿不觉得突兀,而是有水到渠成之感。
2.数字表达与视听元素的选择
一般说来,电视新闻的数字运用有其自身的规则,在写作中如何处理数字,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让观众记住数字所表达的内容。
一连串的数字观众无法记住,还会成为干扰元素,影响收视效果。
《藏北人家》解说中谈到措纳家牲畜的数量时是这样写的:“措纳家有将近200只绵羊和山羊,40多头牦牛和一匹马。”
解说词为什么不把准确的牲畜数量清清楚楚地告诉观众呢?比如,把上段词改成:“措纳家有196只绵羊和山羊,48头牦牛和一匹马。”这样的写法,观众不但记不住,而且因为具体的数字太多,而影响收视的注意力。
观众看电视时,一般处于休闲、放松、随意的状态,并不处于精神高度集中、头脑积极运作的状态,所能记住的东西是十分有限的,更何况数字的出现往往是在观众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播报出来的,观众并不知道后面将有重要数字出现,也就不会刻意去记忆它。
所以,解说词报道数字时宜粗略不宜精确。粗略简单的数字便于记忆,有可能在观众脑海中留下一些印象。而精确复杂的数字只靠播报一遍,是无法被大多数观众记忆的。
在新闻和专题片的报道中,如果有一组数据确实很重要,有必要被观众了解和记忆,通常的做法是借助于视觉元素,用字幕形式将数字打出,呈现在屏幕上,停留的时间可依据其重要的程度和被记忆的难易程度而定夺。
也可以根本不报枯燥数字本身,而用打比方的方式描述数量。这时侧重于传达的是数量可能带给人的震撼和感受,而数量多寡的本身似乎并不十分重要。只要观众意识到了“那么多”或“那么少”,表达的目的就达到了。用形象化的比喻描写数量,可以使观众直接感悟出“数量”的意义和价值。
3.强化画面中的细节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细节的呈现最有效的方式是用画面来表现。一个生动具体的细节画面往往胜过上百字的文字描述,这是电视写作和文字写作的不同点之一。
电视画面对于表现细节具有的作用并不排除文字解说的配合,解说词对电视画面中的细节可以起到强化的作用。
解说词可以点化细节,深化和升华细节,解释说明与细节有关的内容。
我们常说,从一粒沙里看见一个世界。细节的意义就在于此。《藏北人家》是这样处理解说词和细节的。
优秀的电视新闻报道,特别是优秀的纪录片,往往有着生动精彩的细节。细节就是区别,细节就是特点,优秀的、经过精心选择和提炼的细节,往往成为电视片中的传神之笔。
《藏北人家》选择了“酥油”这一细节。没有到过藏北牧区的人,一般不会想到酥油居然是财富的标志。人们往往认为,财富应该指钱财、帐篷、牛羊以及各种贵重物品,可解说词明明白白地道出了酥油在藏北牧区的重要性。
此外,在中国其他地区,农牧民向政府上缴的往往是粮、棉、皮毛等农副初级产品,谁会想到在藏北,牧民向政府缴纳的竟是这种可以直接吃、直接用的酥油。解说词抓住酥油这个细节,有力地向外拓展,开阔了观众的视野,使观众了解到许多与酥油有关的方方面面的事情。
4.解说词的相对独立性
电视报道往往是由若干段解说词构成的,就每一段解说词而言,有着自身的相对独立性,段落之间不需要必然联系。
电视报道主要是以画面来承上启下,借助于每段解说词之间的停顿实现转折。
对于纪录片来讲,解说词段落的相对独立性体现得更为突出。《藏北人家》是这样处理的:
上述三段解说词是连续排列在一起的。第一段解说词写的是藏北牧民的宗教信仰。第二段解说词笔锋一转,写起了白玛在帐篷外晾晒牛粪的过程,并描述了牛粪的特点、作用以及牧民们对牛粪的看法。第三段解说词则出人意料地写起了姑娘对美的追求,从爱美的天性谈到装点修饰自己的方法。
这三段解说词各段自成体系,段落之间没有逻辑上的联系,跳跃感强,跨度大。
如果脱离开画面,只是单纯阅读解说词的话,似乎前后段落思绪混乱,谋篇布局有失章法。
把解说词与画面结合起来边看边听时,不仅觉得思路清晰、详略得当,段落之间的转承启合流畅和谐,而且解说词讲得贴切、到位。
5.解说词顺序与画面场景的变化
画面在组接时往往遵循着同一场景的镜头相对集中的原则。这样做能够与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真实情景相吻合。
比如,一个人在房间中做了一系列事情之后走到室外开始做新的事情,在一个地方办完某事后再到其他地方办事。
基于这样的生活规则,镜头的组接也应把同一场景中的镜头连续组合起来。《藏北人家》是这样按照画面场景的变化来安排解说顺序的。
在上述三段解说中,显然,第一段与第三段都提到“清晨、天亮了”这回事,似乎应该合并起来,中间不应该穿插一段描述白玛的内容,但结合着画面审视这三段词就会觉得贴近生活,自然流畅。
首先,白玛走出帐篷,踏着草原的晨露去打水,所感受到的是草原处处洋溢着的勃勃生机。所以,用一句“草原的清晨,万物苏醒”,恰到好处地描写了草原清晨的情境,也道出了白玛置身其中的真实感觉。
随着画面中白玛灌水、背水,一步一步向前迈动的沉甸甸的脚步,解说按照画面的变化进而讲到“18岁的白玛是个能干勤快的姑娘……每天要干很多重体力活”。
画面中白玛把满满的一桶水背进帐篷,观众的视线也跟着白玛从帐篷外转进帐篷,所看到的是“阳光洒满帐篷,孩子们醒来了”的情境。
这段画面在编辑时遵循了同一场景的镜头相对集中的原则,把帐篷外的一组镜头进行了连续组合,包括晨光中的草原和清澈的溪水,马儿悠闲地吃草,白玛灌水、背水等,随着白玛背着水走进帐篷,场景也自然地从室外转到室内。
这组镜头的组接是合乎生活逻辑的,解说词的先后次序也顺应了画面场景的变化,使画面与解说配合得严谨而完美。
6.解说词与画面信息的理解
解说词有别于一般的文字文章,文字文章是为了给读者阅读,所有信息都要借助于文字表达,而解说词是为了促使观众观看画面、帮助观众读懂画面、引导观众思考画面而写的。
电视报道的主要信息应依赖于画面传达,画面受到某种局限时再借助于解说词。画面已经表达清楚的,解说词再说就显得多余。
一段恰到好处的解说词,不仅会补充画面的不足,延伸画面的意义,而且能有效地吸引观众观看屏幕,使解说词与画面相得益彰。《藏北人家》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可以试想一下,如果观众坐在电视机前,眼睛并没有注视屏幕,当听到“吃法很特别”时,如果仍旧不把视线投到屏幕上去,那么,藏北牧民吃糌粑的精彩片段就被错过了,吃法上的特别之处也一无所知。这说明,电视的“视”字就意味着观看,听只是电视的一个部分,仅仅靠听觉是无法全部弄清电视内容的。
优秀的解说词是为“看”而写,不仅要巧妙地吸引观众注视屏幕上的细微变化,而且要使观众思绪驰骋、浮想联翩,留给观众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7.解说词与指示性代词
我们知道,解说词写作与画面配合时,应该特别注意不要与画面重复。
在解说词写作中,常常用指示性代词来引起观众的注意,避免与画面的重复。
这类指示性的词包括:这儿、这个、这里、这些、这样、这种、这边儿、这片、这类、这些人;那儿、那个、那里、那些、那样、那种、那边儿、那片、那些人等。
指示性代词的使用能吸引观众看屏幕,不看屏幕就无法知道指示性代词指的是什么。指示性代词能避免或减少语言对画面的重复,画面已展示得清清楚楚的东西,语言就无须再描写,只要引导观众看画面就行了。
指示性代词能直接替代名词,省却一遍遍复述名称之累。指示性代词能替代复杂的思想内涵和曲折的事件过程,能够简约地表达情感历程和思绪情怀。
指示性代词重在把观众引向屏幕,注视着屏幕,思考着屏幕,延续着屏幕,从屏幕上找到种种答案。
《藏北人家》中有这样一段词:“这种皮口袋叫‘唐觚’,它是藏北牧人特有的饭盒,里面装着一天放牧所需的干粮。”指示性代词“这种”,吸引观众仔细去观看皮口袋的大小尺寸、形状、颜色以及口袋的结构方式,省却了解说词对口袋特点的描述。
如果解说词这样写道:“‘唐觚’是藏北牧人特有的饭盒,长约一尺,圆柱体,灰白色,使用时将口袋一边用绳子系紧……”这些话就显得多余了,因为借助于画面我们已经对这种口袋有了外在的了解,而指示性代词“这种”的使用全力将观众的视线引向了屏幕,观众用自己的眼睛了解了口袋的这些特点。
8.解说词与时态
电视画面最擅长表现的是“现在进行时”,对过去和未来的阐述往往借助于解说,但这类解说应立足于“现在”,也就是说,最好从现在的细节说到“过去”与“未来”。
为了与画面紧密配合,有时还要从“过去”或“未来”拉回“现在”。电视画面最擅长表现“正在发生的事情”。
了解了电视画面的这一特性,在电视片的谋篇布局时就要巧用心思,尽量拓展“现在时”的表现领域。
不放过一个现在可能拍到的有用细节和过程,适当压缩“过去时”和“未来时”的表现范围。
设法多用今天的事件,少用过去的事件,多用今天取得的新成就,少用空洞的长篇展望。
全片结构布局上的合理性势必为电视片的实地拍摄创造有利的条件,也为影片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有些过去的事情非常值得提及和表现,今天的事情已不具备当初事件的典型意义和所具有的思想意义。那么,在确实需要表现过去的事件时,尽量从今天的某个相关的细节,追溯往事,使今天与往事形成有机的联系,使画面所拍摄的“今天”的场景与解说词所讲述的“过去”的事件形成有机的联系。
比如,画面是挪佳拉着风箱,为全家人准备早餐。解说则说道:“挪佳虽然怀有八个月的身孕……据说,牧区的妇女即使生了孩子以后也不休息,当天就要干活。这里的环境使她们具备了坚忍的意志和强壮的体格。”挪佳怀着八个月的身孕是“今天”的事实,以这个事实为基础,解说词追溯了以往牧区妇女的情况。使现在与过去建立起有机的联系,从“今天”的话茬儿自然而然地追忆起过去。
9.解说词与理念的表达
解说词表达理念应选择合适的事实,并落实在具体的细节画面上。
理念常常是富于哲理的抽象概念,用画面表现难度较大。用解说词表达时,不能停留在空泛的说教上,应把理念的阐述与具体的、合适的细节画面有机结合。
电视报道经常需要表达理念,特别是纪录片的创作。《藏北人家》在阐述藏北牧民的人生观时,选择了措纳在草原上独自放牧、纺线时的生活场景。
这段解说讲述的是非常清晰的理念,也就是藏北牧民的人生观。在讲述观念时精心选择了一个颇具典型意义的细节画面,借助于细节画面把观念阐释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讲述观念时,甚至只字不提观念本身,只是饶有兴味地描述事实,但观众透过事实所体会到的则是事实背后的观念。
10.解说词的调整与效果
解说词应根据画面的内容、镜头的顺序和段落的长短作出相应的调整。
“配解说”,顾名思义就是根据画面写出适宜的文辞与之相配合。一篇解说词脱离开画面,单纯看文辞可能不连贯。
例如,解说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有缺陷,个别语句不连贯,思维是跳跃式的,指代关系不清楚等。但把文字与画面配合之后,文字与画面可以做到珠联璧合,相辅相成。
因而,衡量一篇解说词成败优劣的重要标准是看其与画面配合后效果如何,而不要苛求其文字形式的自身完美。解说词应该说什么、怎么说、何时说都要依据画面的情形而定。
《藏北人家》的解说与画面的配合,可以说做到了珠联璧合,使纪录片达到了理想的传播效果,得到国际评委的认同。
以下两段解说词与画面的配合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这一段落前边的画面是表现牧民们踏着月光载歌载舞的片段。片中运用悠扬的歌声加以铺垫,回旋在草原寂静的夜空。
由于有画面和音乐在前一段落的铺垫,下面段落中的解说词便写道:“歌声流动在这荒凉寂静的草原上……”在这里,画面、解说词和现场声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显得和谐统一,浑然天成。
此外,《藏北人家》的解说词还根据画面的内容和镜头的长短,调整顺序和语句。我们所看到的节目,实际上蕴含着创作者大量的劳动。
画面中有一个摇镜头,镜头长度较长。解说词为了适应这个画面,写道:“对措纳、挪佳来说,昨天的太阳、今天的太阳、明天的太阳都一模一样。”
如果这个镜头的摇动过程略有抖动,在编辑时,只能使用落幅的话,那么,解说词就要随之改为“对于措纳、挪佳来说,每天的太阳都一模一样”。大大地压缩了解说词的长度。
在这一段落的画面中,措纳手中拿着纺线锤从帐篷中走出来的镜头,解说词写道:“牧人们的生活就像他们手中的纺线锤一样……”
如果措纳手中没有拿纺线锤,编辑时,就需要加一个纺线锤的特写镜头,解说词则应改为“牧人们的生活就像这个纺线锤一样……”
如果这段影片中压根儿就没有出现纺线锤,那么,解说词可能就要随之改成这样:“牧人们的生活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往复循环,循环往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