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第2版)

第三节 《在基层·两会推动力》系列报道案例分析

字体:16+-

“两会”报道是中国时政报道构成中最典型的报道领域,“两会”报道的流变在很多层面反映着时政报道的变革。

“两会”是中国国计、民生的晴雨表。“两会”发出的声音不仅仅为全国所关注,而且为世界所倾听。正是由于中国的国计民生同“两会”的密不可分,“两会”的国策对世界的影响日益扩大,因此“两会”的重要性决定了新闻传播的独特性。

“两会”报道在国内呈现出全媒体参与的传播现象;在国外呈现出世界主流媒体特别关注的传播现象;“上两会”成为中外记者新闻生涯中的重大采访活动;“上媒体”成为两会程序的组成部分。

对于媒体来说,每年的“两会”报道都是一次挑战,一次总动员。在2007年的两会报道中,有很多创新的尝试和突破。其中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在基层·两会推动力”系列报道可圈可点。

1.编排方式对报道长度的要求

“在基层·两会推动力”的突出特点:把已经产生广泛社会效应的“在基层”的冠名和报道模式植入“两会”报道之中,在海量的“两会”新闻报道中给观众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使其成为“两会”报道的创新电视节目形态,对于中国时政报道形态具有开拓意义。

“在基层·两会推动力”作为中央电视台推出的重点报道,采取的播出方式非常灵活有效。

“在基层·两会推动力”在2月25日到3月13日期间播出,每个选题的报道长度大约在3~6分钟。

CCTV把“在基层·两会推动力”安排在具有较高的收视率时段的《新闻联播》《朝闻天下》《新闻30分》节目中灵活插入播出,没有单独另辟播出时段,避免了“两会”重头报道的小栏目被一些大的长度报道所淹没。

值得特别提及的是:节目可以根据需要对“在基层·两会推动力”的系列报道选题进行选择;节目可以对报道的长度进行处理,在编排上可以灵活连接会内会外的信息和背景。

《朝闻天下》的“在基层·两会推动力”系列报道相对《新闻联播》更详细,事件也相对更长,每条报道时长都在4分钟以上。

《朝闻天下》节目长度2个小时,时间容量比较大,播出了全部选题。

《新闻联播》中的“在基层·两会推动力”报道长度在2~4分钟,有些《朝闻天下》节目中播出的选题没有在《新闻联播》中出现。《新闻联播》选择的报道更注重基层的“三农”、养老院、基层医疗等选题,在编排上采用连接相关的宏观数据和背景,体现了报道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此外,报道的标题也有不同,例如2月25日《新闻联播》的标题是:“当家堰的新变迁”;《朝闻天下》的标题是:“农村水利建设让‘当家堰’再当家”。

与过去“两会”报道相比较,“在基层·两会推动力”系列报道的播出窗口、编排方式更为灵活有效。

2.报道形态对写作的要求

所谓形态,是指事物的形状或表现。电视节目的形态是指节目的外部形式,内部的构造及其变化和表现。

“在基层·两会推动力” 系列报道丰富了电视媒介对两会报道的形态,其突出特征是:

在报道形式上,借鉴“在基层”报道的采访路径,记者和“两会”代表一起深入基层,以“两会”提案为依托,到现实社会生活之中把握“两会”的脉搏;

在报道选题上,以代表提案为选题取向,呈现与国计民生、社会进步息息相关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途径;

在报道结构上,在典型的现场环境中,以记者和“两会”代表在基层的活动为主线,追踪探寻提案的起点和落点;

在表现手法上,运用新闻叙事的手法,以表现人物的活动为主体,捕捉现场细节、**画面,达到新闻故事化的效果;

在编排环节上,采用模板提示、简单动画、图表对比、背景链接等表现手段,丰富报道的信息量,增强了报道的可视性。

以《朝闻天下》2月25日播出的“在基层·两会推动力”开篇报道“农村水利建设让‘当家堰’再当家”为例,报道的开头先用模板提示性地打出字幕:人大代表姓名及提案建议的内容,提示性告诉观众建议由谁提出、内容是什么;新闻短片中插入简单动画,帮助观众理解“五级提水”的含义;“推动力链接”报告五年来人大接到的有关水利建设提案数量等情况,拓展了新闻的信息量。

以同一选题的报道相比对,《新闻联播》节目则是以提出问题的方式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3.精选报道文本的取样

每年的“两会”期间,代表和委员都会提交大量的建议,过去几年间,这些建议落实的如何?百姓的生活又会因此发生怎样的变化?本台《新闻联播》栏目从今天起推出系列报道“在基层·两会推动力”,今天播出:“当家堰”的新变迁。

在湖北农村,每个村庄都有几口堰塘,全村百姓吃水、浇地、防洪、排涝全靠它,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当家堰”。但是由于年久失修无法蓄水,很多“当家堰”当不了家,成了村民家门口的老大难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周家贵在建议中提出:钟祥市很多村子的堰塘、渠系损坏严重,当家堰都成了“盘子”堰,蓄水量大大降低,近水不能解近渴。

近水不能解近渴,钟祥市肖山村的村民刘德清对这句话最有感触。面对去年的干旱,他家紧挨着地头的这口堰塘,彻底成了摆设。

有塘无水,50亩承包田等着插秧,刘德清只得从几十里外的温峡水库经过五级提水,把水灌到田里。过去堰塘里有水的时候,浇地只需要一个水泵,可去年这五级提水,刘德清光水泵就买了10多个,花费两万多。

刘德清在为自己增产不增收感到惋惜,人大代表周家贵惋惜的是全省100多万口当家堰当不了家,这些生产队时期挖的堰塘,30多年来从未整修过。钟祥年均降雨量在960毫米以上,如果把这些堰塘修好,每亩地用水成本可以从300元降到30元,农民增产增收就不愁了。可让他发愁的是,多数村民拿不起修堰塘的这笔钱。

如何解决守着堰塘没水用的难题,周家贵连续几年在全国两会上提出了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建议,结合其他代表的建议,水利部、财政部等相关部门陆续出台政策,中央水利资金向农村小型水利的投入逐年递增。

正是这样的推动力,使湖北多年失修的“当家堰”迎来了新变迁。在去年的冬修水利季节,湖北投资近80亿元,集中整治农村塘堰20万口。村民整修一座5 000方以上的堰塘,每立方可以得到1元钱补助,正是靠着政府的补贴,村民刘德清一口气开挖了两口堰塘。

村民刘德清的堰塘重新当了家,但新的问题又随之而来。堰塘边的渠道何时改造,修好的堰塘怎么管理。对于这一点,周家贵在调研中也发现了。

堰塘挖好之后的这些问题又被周家贵记到了他的调研报告里。周家贵说,今年他的“两会”建议仍然是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如何管好、用好这些新修的“当家堰”,让他们真正当起家、当好家,是他今年最关心的问题。

推动力链接:

近五年来,全国人大共接到关于农村水利建设建议200余件,到2011年,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超过120亿元,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已达1 250个。

上述选取的《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的“在基层·两会推动力”文本,可以使我们对其节目创新形态略见一斑。

4.体现代表、委员“上媒体”的新姿态

在一定程度上,中外媒体积极介入“两会”报道,对我国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领导层和“两会”代表的媒介素养产生了影响。

可以说,“两会”代表、委员“上媒体”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的姿态、信息公开透明的程度。同时,也是对“两会”代表、委员媒介素养水准的挑战。

以往,“两会”代表、委员“上媒体” 大都是在会议期间接受采访。多数代表、委员面对媒体谈的是提出了多少提案,对这次“两会”的感受,对大会提出的国计民生新举措的理解,以及会议之后怎样落实,等等。

在“在基层·两会推动力”报道中,“两会”代表、委员以一种深入基层、深入现场的新的姿态“上媒体”。

这种新的姿态使观众感到:代表、委员们不仅仅坐在人民大会堂开会,还在会下置身现场进行调研。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代表、委员们在基层的活动于新闻中作为主线,起到了结构全篇的作用。

“在基层·两会推动力”报道展现代表、委员“上媒体”的新姿态,主要有三种形式:

其一,会议召开之前,拍摄提出相关提案的代表、委员深入基层了解情况,进一步调研,发现新问题,以代表、委员的现场调查活动为主体内容。3月5日《新闻联播》播出“两届委员的心愿:保护中华白暨豚”的报道,报道给人突出的印象是政协委员潘文石连续深入基层发现新问题的画面。例如这几个片断:船上记录的是十届政协委员潘文石,近些年,老委员潘文石和几位现任委员一直致力保护中华白海豚的生存环境。最近,白海豚又面临了新的问题。潘教授马上和助手现场检测。原来有人偷偷围网养殖花甲螺,向海里撒药,不但杀死了浅海生物,而且还会危害白海豚的生殖系统。几位委员决定把这些调研信息向相关部门反馈,并在今年的两会上递交了建立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的提案,建议先建立保护区筹备小组,协调有关执法部门,加强海上监管,同时开始着手制订保护区规划。

其二,在会议召开期间,拍摄提出相关提案的代表在会下到现场进一步调研,解决问题,以代表的现场走访为主体内容。3月4日播出的“青少年体质逐年下降引关注”报道,拍摄了委员们利用开会空隙到北京十一学校进行调研,报道以现场走访的同期声问答为主线,多个片段十分鲜活生动。这一报道进一步引起公众对连续25年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令人担忧的问题的关注。“两会”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的委员们就此问题提交提案,呼吁国家引起高度重视。

其三,记者跟随代表一起深入基层,走访与提案有关的人和事,以现场观察、现场环境、现场呈现的问题为主体。2月底播出的“养老服务在改变”,拍摄了记者跟随全国人大代表张素荣深入鞍山市民办养老院调查的活动。报道的开头是:全国人大代表张素荣,一直关注养老服务的变化。她调研的鞍山市民办养老院福乐园,七年间搬了两次家,换了三个地方,有无奈,也有希望。今天,我们将跟随张素荣,一起到这个养老院看一看。报道的结尾是:对于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张素荣代表对记者说,今年她的建议还是养老,但方向却是《建立养老服务的输血和造血机制》。

[本章重点]

1.电视新闻的文字文本具有非独立性的特质。电视新闻写作不要期待文字文本成为完全意义上的新闻作品;文字文本虽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新闻作品,但是不意味着没有章法;电视新闻具有综合表现元素的特点,文字不能替代其他的元素;电视文字文本的构思、写作程序完全不同于电影视听艺术;用文字写成的文本样式,具有电视文本写作的独特性;在相对的意义上说,电视新闻文本又是自成一体、独立存在文本样式。

2.电视新闻文字写作文本的非独立性是由于综合元素的特点所决定的。电视新闻报道的符号特质是由画面、声音、文字综合表现元素构成的;画面、声音、文字等每一种表现元素都包含着多元的组合成分;多元的成分因素在屏幕上的呈现方式是流动的,体现形式是多样的。新闻报道的整体效果很难单纯从字面上体现出来。文字只是综合表现元素的一个组成部分。

故此,要搞清楚几个层面的关系:电视新闻综合表现元素的融合特点;不同的表现元素各自起到什么作用;不同的表现元素之间是什么关系;文字符号同其他表现元素的关系;文字符号在新闻报道中起什么作用;文字文本受到哪些特定因素的支配。

3.电视新闻报道的文本样式形成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不能单纯从文字表达上谋篇布局;不能在拍摄画面之前搭建及结构框架;不能在深入实地采访之前进行构思;不能跳出画面编辑的顺序进行调整;不能脱离报道方式采用随意的格式。

4.电视新闻的文本样式有几方面的缺陷:由于文本形成在画面拍摄之后,因此文本的“滞后”,往往影响新闻的传播速度;由于文本的非独立性,文字从属于画面的特点,造成不同程度的重画面、轻文字的倾向;由于文本格式随着表现元素、报道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容易出现松散、混杂的文本格式现象。

[思考题]

1.分析文字文本的非独立性特点对写作有什么意义?

2.电视新闻写作文字文本的非独立性,对写作具有什么样的规定和要求?

3.在电视新闻的写作过程中,应从哪些层面考虑综合表现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