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解释性报道?《怎样当好新闻记者》认为:“解释性报道是一种作解释或者作分析的报道,也就是那个被过多地滥用的词语‘有深度的报道’。它是一种加背景给新闻揭示更深一层意义的报道。”
在《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中,解释性报道的定义为:报道并解释新闻事实的本质、新闻价值或有关知识的新闻。由于有些新闻事实发生的地点与受众间的距离遥远,或新闻事实的专业性强,与受众的知识之间存在隔阂等原因,新闻媒介有必要播发解释性新闻。解释性报道在新闻诸要素中着重向受众讲明“为什么” “怎么样”,介绍新闻背景,新闻对社会或自然界的影响、发展前景以及有助于理解新闻事实及其意义的知识。
由此可以看出,解释性报道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篇幅上与通常所说的“新闻”,也就是“消息”有明显的区别,它已超出了一般新闻报道的范畴。“消息”的报道重点在事件,而解释性报道侧重于揭示和说明新闻事实的原因和结果,着眼于“新闻背后的新闻”,向读者解释事件的来龙去脉、事件的含义与社会影响,也包括对事件发展趋势的分析。由于解释性新闻经常需要运用大量背景材料,做必要的解释和议论,比一般的“消息”有“深度”,因此也被称为“深度报道”。美国报人罗斯科·德拉蒙德曾形象地说,解释性报道是“把今天的事件置于昨天的背景之下,从而揭示出它对明天的含义”。
在国际新闻报道中,解释性报道有不断增加的趋势。美联社为通货膨胀、环境保护之类新闻事件提供背景和分析的报道在不断增加。美联社前总经理韦斯·加拉格尔曾说:“我们发现,仅仅是日复一日地揭露这些现象已经不够了。普通老百姓对世道日益不满,他们需要的是解释性更强的报道。他们想知道应该怎样对付这些问题。”
竞争可能是解释性报道增加的主要原因。广播、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等新型媒体的迅速崛起,对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构成了巨大的挑战。现在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一打开电视、电脑,发生在全球的各类新闻很快就会出现在眼前。消息传播得很快,方式也各有所长,但由于这类媒体在传播时间和原创内容方面的局限性,因此仍然难以满足受众的需求。解释性报道填补这方面的空缺,成为通讯社和纸质媒体扬长避短、提升竞争力的手段之一。关于 “9·11”事件的报道是个很好的事例。2001年9月11日这一天,大部分美国人都是在电视机前度过的。但是,9月12日,就连平常不大读报的美国人也被报纸上的深度报道,包括一系列的解释性报道所吸引:恐怖主义袭击美国的历史;本·拉登与恐怖主义的联系;世界贸易中心的设计和为什么会在瞬间倒塌;4架失事飞机的详细情况;77号航班上的乘客怎样为避免飞机撞击华盛顿的某个目标而让飞机坠毁等。这些报道使当天报纸的发行量急剧增加。
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楼遭到飞机撞击(新华社记者钱瑜摄)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淹没在信息海洋中的受众需要引导,这是解释性报道日显重要的另一个原因。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项研究表明,1999年到2000年,全球信息产量以平均每年30%左右的速度递增。到2002年,全球信息生产总量达到5万亿兆字节。如果以馆藏1900万册书籍和其他印刷出版物的美国国会图书馆为标准,这些信息足以填满50万座美国国会图书馆。可以这么说,现在人们不是缺乏信息,而是在汹涌而来的信息面前有强烈的难以判断的感觉,也就是说缺乏经过归纳和梳理的信息。解释性报道的作用就在这里:为读者将孤立的、分散的、表面的信息集中起来,加以整理和分析,给读者以清晰的整体印象,揭示事件所隐含的真正意义。日本《读卖新闻》在决定增加解释性报道版面时就是基于这样的想法:“即使在信息时代,读者需要的也不是信息的洪水,而是以正确的方式接收有用的信息。因此,对泛滥的信息加以‘交通疏导’,将新闻背后、新闻事件深处的东西反映出来,便是报纸的任务。”
教育的普及和社会整体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样是解释性报道发展的重要原因。有知识的受众不再满足于了解发生了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和“怎么样”。解释性报道在报道新闻事件的同时,带入了前因后果、横向纵向联系等材料,满足了受众希望了解更多与新闻事件有关材料的需求。
社会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知识的不断更新,需要媒体对新闻事件做出准确而科学的解释、回答,或者说明为什么目前还难以做出解释和回答,这同样为解释性报道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例如,随着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利的出世,克隆技术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普通百姓既好奇又感到神秘。这时就需要解释性报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这一技术,用有关的材料介绍世界各国在这一研究领域的进展情况,以解开人们的好奇和疑虑。在这个过程中,解释性报道使媒体为读者提供知识的功能得到了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