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动态新闻报道,即“消息”只告诉读者“今天发生了什么事”,而解释性报道则要比较详细或者非常详细地回答“为什么会发生这一件事”“此事会产生什么影响、导致什么结果”。与一般的新闻报道相比较,解释性报道有什么不同呢?
一、突出“为什么”和“如何”
在新闻的几个最基本要素中,突出“为什么”和“如何”,是解释性报道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消息”落脚点往往在“何事”与“何人”上,即使交代“为何”与“如何”,一般也处从属地位,笔墨不多。有些报道,干脆忽略不顾,只简单地报道,何时何地发生何事,何人所为。但解释性报道与其有很大的不同,它的落脚点则就是在“为何”和“如何”上,追根究源,讲清来龙去脉,深挖新闻背后的新闻,帮助读者了解此事的本质和意义。如果说一般新闻报道以新闻价值大小来衡量其优劣的话,解释性报道则以“见识”高低来决胜负。要想写出高妙的解释性稿件,必须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些。
通过下面两篇报道,来看看解释性报道与一般新闻报道的不同之处。
先看一篇中国《人民日报》的稿件。
【本报莫斯科10月26日电】莫斯科一家法院昨天根据检察机关的请求向尤科斯石油公司总裁米哈伊尔·霍多尔科夫斯基发出逮捕令。目前这位俄罗斯首富已被关押在莫斯科第一隔离侦讯看守所内。
俄罗斯总检察院昨天向霍多尔科夫斯基提起刑事诉讼,指控他犯有巨额诈骗、逃税、伪造公文、利用欺骗手段给他人财产造成损失、侵吞财产、拒不执行法院判决等罪行。俄总检察院指控霍多尔科夫斯基的公司及其下属机构非法攫取的资金和逃税给国家造成超过10亿美元的损失。
霍多尔科夫斯基通过自己的律师驳斥了检察机关的指控。尤科斯石油公司也发表声明说,俄司法机构逮捕霍多尔科夫斯基是出于政治目的。
尤科斯石油公司是俄罗斯第二大石油公司,也是世界第四大私营石油公司。据俄媒体介绍,该公司石油日产量达230万桶。
再看一篇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的稿件。
【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11月11日】题:霍多尔科夫斯基早已布下棋局
霍多尔科夫斯基的用意十分清楚:他打算由一个99%的财富是油井和基础设施的俄罗斯亿万富翁,变成一个在西方坐拥上亿现金的真正亿万富翁。
霍氏准备以250亿美元的价格向美国石油财团出售尤科斯40%的股权。另有13.6%的股票拿出来公开出售。结果是,购买这40%股权的美国财团将掌握尤科斯公司的控股权。可以确信,美国财团早已买下了10%以上的股份。
霍多尔科夫斯基从这笔交易中得到的是什么,十分清楚。他在解决自己的问题。将以基础设施形式存在的非现金资本套现,从而在俄罗斯境外获得现金。
如果交易成为现实,俄罗斯将得到些什么?霍多尔科夫斯基并非贪得无厌之人,会拿成交金额的一部分纳税。那时,俄罗斯将有80亿美元的进账。其余的钱将进入霍多尔科夫斯基的腰包,尤科斯则有新的主人。
实际上,霍多尔科夫斯基卖掉的根本不是尤科斯,因为尤科斯公司的产油量几乎占俄罗斯的1/3。在俄罗斯,仅石油出口收入就占政府财政收入的13%至14%。另外还有对石油行业的税收,再加上相关行业,石油部门总共为国家财政带来30%至40%的收入,也就是说,在国家预算收入中,尤科斯占10%至15%的比重。
这几乎意味着,对俄罗斯的支配权正转移到尤科斯新主人的手中,因为支配5%至10%的国家财政就是对全国的支配。而尤科斯所有者手中握有在任何时候制造大规模政治危机的最强有力的杠杆,凭借这个杠杆可以向克里姆林宫无限制施压。政府无法顶住这种压力,甚至将其财产国有化也是不可能的,因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美国将有充分的道德和法律权利以各种方法(包括军事手段)保护本国公民的私有财产。俄罗斯失去的东西要比250亿美元更多,而250亿美元已经不是个小数目了。
棋局似乎在按霍多尔科夫斯基的设计发展。毫无疑问,被捕列在霍氏的计划之内,不久就能看到他予以回击。其实他已进行了回击:把尤科斯公司交给美国公民管理。
《人民日报》的消息仅报道了尤科斯公司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被捕的消息,而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的报道通过对霍多尔科夫斯基的所作所为进行解剖和分析,指出了此事的实质——霍多尔科夫斯基出卖的不仅是尤科斯公司的股权,而是将俄罗斯国家利益出卖给了外国。尽管该报道没有直接写俄罗斯政府为何要对霍多尔科夫斯基采取行动,但根据文章提供的事实和解释,读者不难自己得出结论。很显然,这样的报道要比一般的“消息”来的深入、耐看,因而也就受到读者的欢迎。
二、揭示新闻背后的含义
运用大量背景材料来揭示新闻背后的含义,点出新闻事件的实质,这是解释性报道的第二个特征。这一点,从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对霍多尔科夫斯基被捕事件所做的报道里可以清楚地看出。《人民日报》的消息虽然也有背景介绍,但只是简单交代了尤科斯公司是俄罗斯第二大石油公司和它的产量。因此可以看出,尽管一般的新闻报道有时也要使用背景材料,但它通常只是对新闻事件的补充和说明,背景资料过多容易造成喧宾夺主;而解释性报道运用大量背景材料,依托它们展开解释和分析,因而背景材料在整个报道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旦删去了,解释性报道就不成其为解释性报道了。
三、不同于纯粹的新闻资料
解释性报道要运用大量背景,但这些背景不同于纯粹的新闻资料,这是解释性报道的又一特征。新闻资料是为某个新闻事件配发的材料,对新闻事件起一种场外配合、局部注释的作用。例如,霍多尔科夫斯基被捕后,有媒体专门配发了介绍尤科斯公司、霍多尔科夫斯基本人和接替他的公司新总裁的有关背景,这些都属于资料的范畴,并非报道或解释霍多尔科夫斯基被捕这件事本身。而解释性报道有明确的报道思想,其背景材料都围绕主题,为说明新闻事件的因果联系而组织起来,它是一种从背景着眼来反映新闻事件的特殊报道。如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的报道,它的所有背景材料都以霍多尔科夫斯基出卖公司的股权意味着出卖了国家这根主线串起来,材料完全服务于主题。
四、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和议论
解释性报道既然要对新闻事件加以解释,就不可能不对新闻事件做分析和议论。但它的分析与议论与评论中的议论又有所不同,主要是以事实为基点,夹叙夹议,这是解释性报道第四个特征。在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的报道中,“实际上,霍多尔科夫斯基卖掉的根本不是尤科斯”,这是议论,但紧接着就列举了一系列的事实来支撑这一议论。而下面这一句“尤科斯所有者手中握有在任何时候制造大规模政治危机的最强有力的杠杆,凭借这个杠杆可以向克里姆林宫无限制施压”,也是议论,但它是在前面列举的事实的基础上顺理成章地做出的推论。
然而,解释性报道毕竟报道的是新闻,因而即使是在依据客观事实夹叙夹议时,也要注意分寸,尽量少发议论,能够以叙事的方式说明问题的,就尽可能不要采用议论的方式。同时,解释性报道仍然需要遵循新闻报道的一般规律,避免记者直接发议论、下判断,需要议论时,也应该多借助权威人士或当事人之口。有的时候罗列一串经过归纳整理的事实,引导读者自己下结论、做判断,比记者议论更有效。
五、通过比较、联系揭示意义
解释性报道通常需要把新闻事件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下面来分析,或者把单一的、孤立的新闻事件与其他事件相比较,相联系,以揭示其蕴含的意义,这是解释性报道的又一特征。俄罗斯《晨报》将霍多尔科夫斯基的被捕与几宗类似的事件联系起来的报道,解释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因为:“俄罗斯当局和企业家看来还没有学会如何寻找共同语言。”
【俄罗斯《晨报》10月25日文章】题:当局和商界再度兵戎相见
俄罗斯当局和企业家看来还没有学会如何寻找共同语言。在尤科斯石油公司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今天在新西伯利亚机场被羁押后,显然他们之间再度兵戎相见。这应该算是第3次。
当局与商界巨擘之间非同寻常的关系史始于2000年。当时,媒体巨头古辛斯基被指控犯法。他所在的大桥媒体公司的办公室遭到搜查。随后这名失宠的寡头逃到国外,总检察院对他发出了国际通缉。但西方国家迄今未把他交给俄当局。西班牙和希腊的法院认为,古辛斯基的行为没有违法。
另一名俄罗斯寡头别列佐夫斯基的经历与此如出一辙。有先见之明的他逃到了欧洲。没多久,俄总检察院向英国要求引渡别列佐夫斯基,但遭到拒绝。英方为别列佐夫斯基提供了难民身份。
今年7月,俄司法机关拘捕了尤科斯公司的股东之一列别杰夫,指控他有欺诈行为。市场迅速对此作出反应,尤科斯公司的股票价格下跌。尤科斯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看来不相信他会遭遇与此相同的命运。与古辛斯基和别列佐夫斯基不同的是,他没有出逃,并称不打算离开俄罗斯,“公司所面临的形势是可以逆转的”。但时间证明,这名石油巨头错了。
这第3次冲突会如何收场尚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种事无论对尤科斯公司,还是对正积极要求加入世贸组织并渴望获得文明商业国家名声的俄罗斯不会有任何好处。
将几个相关的事实联系起来,显然比孤立的、单一的报道来得有说服力。
上述例子是通过横向的同类联系、对比进行的解释性报道。有的解释性报道通过对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的交代来作纵向的联系比较。
【《日本经济新闻》9月9日报道】美国总统布什在7日晚的电视讲话中指出,作为下一年度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军事与重建预算,需要新拨款870亿美元。布什总统让国民认识到了在军事和财政两方面都不得不要求联合国参与的现实,以寻求国民对事实上转变方针给予理解。
布什总统指出:“欧洲、日本、中东各国将享受到伊拉克实现自由的好处。”他要求各国提供相应的财政援助。由于日本是唯一举出了国名的国家,显然布什总统对日本寄予了很大的期待。
布什政府4月对国会表示,伊拉克战争的总成本至多约800亿美元。但是仅仅5个月后,加上7日提出的新预算,成本已经超过了1500亿美元,相当于当初的两倍,而且现在还远远未看到“出口”。
伊拉克战争前,美国曾盘算用伊拉克的石油收入来筹措重建费用。但是战后不断发生以输油管为目标的恐怖活动,石油出口未能像设想的那样进行,如意算盘落空了。
布什总统的父亲、前总统老布什虽然在海湾战争中获胜,但是却在经济问题上栽了跟头,未能再次当选。如果这次追加预算获得通过,美国的财政赤字将膨胀到5620亿美元。单靠美国一国实现重建是非常困难的。另一方面,如果财政赤字扩大,父亲的噩梦重演也并非不可能。
伊拉克战争在总统选举中本来应该成为布什阵营的强项。但是现在对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来说,伊拉克战争成了最容易攻击布什总统的材料。
《日本经济新闻》的这则解释性报道,通过对美国政府几个月来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军事与重建预算方面的变化,来解释为何美国要改变对联合国的态度。文章在最后不忘翻一翻历史,将总统布什与他父亲老布什当年的处境进行联系对比。
在进行解释性报道的时候,“相关联想”对深化主题,发现隐藏着的不寻常新闻线索有很重要的作用。有的事情,单独地、孤立地看,似乎不值得报道,但是若与其他事件相对比、相联系,往往意义重大。下面这个例子是很好的说明。在戈尔巴乔夫尚未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之前,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宣布了3项任命:任命了新的民族院主席、联盟院主席和联盟院外委会主席。从表面上看,戈尔巴乔夫出任的联盟院外委会主席一职没有其他两个职务高。然而,美联社记者却就戈尔巴乔夫担任新职务一事写了解释性报道,开宗明义地指出“执掌大权的政治局中最年轻的委员戈尔巴乔夫被指名担任一项重要职务”。文章接着说:“西方分析家认为,担任这一职务证实了他在克里姆林宫的第二号地位,仅次于苏联领导人契尔年科。”为什么说他担任此职就被认为是二号人物呢?文章引用历史资料来回答:在安德罗波夫执政时,契尔年科曾任此职;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克里姆林宫的理论家苏斯洛夫担任此职多年。这个职务被认为是附加给政治局第二书记的,而政治局第二书记是苏联权力结构中的第二号人物。如此一分析,事件的重要性就充分显露出来了。后来的历史也证明,这番分析推论很有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