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命线:晚清漕粮海运之路

第一节 小刀会起事

字体:16+-

在太平天国时期,和漕粮海运发生直接关系并产生巨大影响的,首先是小刀会起义,导致江浙漕粮海运出海口的变化,并成为清代漕粮海运史上唯一没有从上海受兑放洋的特例。其次是咸丰五年(1855),江浙火轮船护漕成为现实,这是木帆船海运时期,运载工具方面最重要的变革。再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强烈地动摇了清朝官员对漕粮海运所抱的任何幻想,并成为他们反思和改革漕运体制的重要契机。总体而言,这几年的漕粮海运,乃是在一种无所适从、摇摆变幻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着自身的艰难转变。

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改称其为天京,建立太平天国政权。同年5月中下旬,闽南小刀会于海澄县起义成功,受到农民起义形势的鼓舞,上海一带不同的会党和帮派群众组织起来,建立了有统一名称的“上海小刀会”(又称“匕首党”)的秘密团体,并揭开了持续大约两年的反清武装起义的序幕。小刀会并不是一个全新的团体,而是以往会党和帮派因反清之目的而形成的联合,同时也肩负起反抗外国侵略者的重担。但是上海小刀会的成立也没有实现实质上的统一,仅仅是在形式上实现了统一。其中,闽广为五党,宁波、上海各一党,这对小刀会以后的反抗斗争带来不利因素。

小刀会城北指挥部:上海豫园

小刀会一起事,便得到了百姓的拥戴,许多小手工业者纷纷加入队伍,使得小刀会的力量逐渐扩大。小刀会先是在嘉定起事,攻占上海县衙,杀死署理知县袁祖德。而后又向道台衙门展开了进攻,苏松太道吴健彰鉴于袁祖德的前车之鉴,乖乖地交出了官印。起义军占领道署,销毁科房案卷,缴获了道库内存放的银子。起义军以道署为大本营,攻打海防署和参镇署等衙门。此后,他们又一鼓作气,拿下了上海外滩江海关,上海的征税机关陷入瘫痪,“江南大营”最重要的军饷供给被切断。

清廷对小刀会起义十分重视。咸丰帝曾在他的上谕中说,上海为重要的通商要口,若不及早剿灭小刀会,将会影响来年办理海运,江浙两省的漕粮就不能北运到京。咸丰帝命令许乃钊督同吉尔杭阿、吴健彰等人,迅速剿灭起义军。其实在太平军攻占南京时,清政府就已经在地方办团练,借助团练力量维护地方的统治并与太平军相抗衡。但当时对于雇佣本地人还是外地人的问题上,时任苏松太道的吴健彰出现了一个重大的失误。他出身商海,对行伍之事一窍不通,当地士绅曾劝告他,招募外地兵不如招募本地人,外兵不能知根知底,有可能不但起不了什么作用,还会惹是生非;本地人守家在地,家眷祖业皆在此,保卫家乡必定尽心竭力。他们又分析各地兵的缺点:江苏、浙江人胆小怕事,又诡计多端;福建、广东人强悍无理,违法乱纪,还是本地人靠得住。简言之,吴健彰应该像当年明朝的戚继光一样办团练,建立“吴家军”,奖励勇士,惩罚懒惰之人,赏罚分明,既可使众人受到教育,又能使军纪整肃。可惜吴健彰没有听从这些建议,雇用的兵勇尽是些无能之辈,整日泡在茶馆酒肆之中,“号衣二片白,烟铺一灯青,可以沽美酒,误拳经。无胡笳之乱耳,无战斗之劳形”。吴健彰的兵勇多由会馆团练而来,会馆董事借助团练扩大自己在地方的势力,再加上各地利益冲突,军队作战能力可想而知。秘密帮会的成员也借机打入了团练队伍。当小刀会席卷上海之时,清廷只能拨派“江南大营”中的精锐部队前往镇压。但是这些“勇猛之师”也没能挡住小刀会的进攻。

小刀会起义后,英、美、法西方列强就乘机劫夺中国的关税以扩大其在中国的特权。咸丰三年(1853),上海英国领事阿礼国发布通告说:“目前海关行政既陷于停顿,我们就没有遵守海关规章或缴纳关税的义务。”同日,阿礼国和美国公使马沙利分别向英国、美国侨民公布了《在海关行政停顿期间船舶结关临时规则》,即由英美领事代为征收保管进口商、航运商及货运承办人应缴纳的税额税款。这实际上是攫取了上海海关的职权和税款,并抵制清政府重新设关征税。关税收入对于清政府来说至关重要,是清政府用以镇压小刀会和太平天国的“救命钱”。本来清政府就因小刀会起义而手足无措、焦头烂额,“屋漏偏逢连夜雨”,让清政府更没想到的是宣布“中立”的英、美、法,趁清廷镇压农民起义之际,企图通过“修约”来扩大在中国的特权。清廷对“修约”既不愿意承认,又不敢拒绝,和侵略者打起“太极”,实施拖延。英、法、美决定向清政府施压,因而发生了“泥城之战”,并最终促使中外势力公开勾结在一起。

美国人华尔组成洋枪队对付太平军

咸丰四年三月六日(1854年4月3日),英、美两国部队在法国支持下,同清朝军队于上海泥城浜(今西藏中路)一带打了一仗,史称“泥城之战”,外国人称为“泥地之战”。第二日,英美两国军队从租界向西出动。下午4时,美军首先向清军开炮,英军也炮击清军,一开始还有清军开炮还击,但在英、美炮火的夹击之下,清军溃退。这次战事虽然时间很短,规模不大,但其后果却是无法忽视的。战后第二天,吴健彰亲自向侵略者赔礼道歉,表示停止敌对的愿望,做出了不会侵犯租界的保证,满足了侵略者的要求。“泥城之战”后,许乃钊和吴健彰接受阿礼国的建议,由英、美、法三国领事各派“税务司”一名,以控制上海海关。四月二十日(6月29日),清朝上海地方政权和3国签订了“海关征税规则”9款,接着由三国各派1人,组成所谓“关税管理委员会”。六日之后,清政府承认“上海英、美、法租界地皮章程”,侵略者可以在租界内自由地建立政权和警察。作为“回报”,英、美、法三国用行动支持清政府镇压起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