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导演陈士铮曾成功执导了多部歌剧,但这次的《西游记》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歌剧,甚至极难给它下一个定义。故事还是美猴王,音乐是彻头彻尾的流行摇滚,武打动作是正宗的中国风,舞美服装设计仿佛是流行漫画,骨子里飘出的是好莱坞的味道。
《西游记》是由英国曼彻斯特国际艺术节、巴黎夏特莱剧院和德国柏林菩提树下国家歌剧院三家共同委约创作的。音乐部分由“街头霸王”的核心人物阿尔巴恩(Damon Albarn)完成,视觉动画以及服装设计均出自漫画家休赖特(Jamie Hewlett)之手。令人眼花缭乱的中国杂技和武术表演在西方人眼里永远是东方的象征、不可思议的魔术。然而遗憾的是,在主办方的宣传材料里,并没有任何中国演员或团体的名字,只标出了陈士铮等人。这是非常不寻常的状况:通常在演出季的宣传册里,主要角色的名字都必须登出。倘若尚未确定,也必须标出待定字样。而在西方表演艺术领域,知识产权和附属产权保护相当完善,主要演员的艺术创造所能享受的知识产权和附属产权保护和没有登出名字的群体演员迥异。这不禁让人想到国外先前许多有关廉价中国表演艺术团体的报道,不知那些从五岁就开始练童子功的杂技演员们最后分到了几杯羹?据我私下询问此制作的核心高层,得到的答案是“我们完全按照法国法律,且肯定比他们在中国挣得多!但按照中国合作方的要求,一揽子把总数交给中国剧团”。由此可见,中国在表演艺术领域知识产权方面与西方的差距,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仍有大量功课要做。
《西游记》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歌剧界的深刻危机。放眼望去歌剧界几乎被戏剧导演把持,视觉冲击早已经成为主流。和过去的歌剧相比,当代的歌剧越发成为“综合艺术”—除了乐谱没有变化,别的早已经面目全非、被现代艺术疯狂占领。《西游记》这样一部原创作品终于彻底革了歌剧的命,用虚拟乐队的街头摇滚配上一点中国乐器元素并用中文演唱。舞台上的一切都有点像带入了东方元素的百老汇杂耍音乐剧,群舞的某些时刻甚至还很像五年或十年前的春节晚会,面对这样的瞬间,我仿佛觉得国内网络媒体和民众舆论对春节晚会的一切抱怨和不满其实都很轻:现在春节晚会舞蹈类节目其实还是能看出美感的。对于《西游记》究竟算不算“歌剧”这个问题,夏特莱官方认为“是”—的确,谁说摇滚的不能算歌剧?
夏特莱剧院的市场宣传做得非常到位,地铁里早早就打出广告,场内的观众也与平时不同,年轻的面孔大大增多,剧院还不得不在原先15场的基础上加演3场!无疑《西游记》受到了年轻一代摇滚迷们疯狂的追捧,同时也标志着其受众并非传统的歌剧观众。柏林菩提树下国家歌剧院并没有将《西游记》列入其歌剧演出系列,而是列在“特别”系列中,也可能是觉得无法将其归入某已知的种类吧。
对于音乐创作部分,我个人持保留意见。但毫无疑问,《西游记》是一部极为成功的商业娱乐性剧作:飘红的票房、美猴王的经典故事片段、炫目的杂技武打、漫画风的服装、宏大的水晶宫场景等。或许主创者的原意就是打造一部商业娱乐性的剧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