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巴黎巴士底歌剧院重新制作了阿莱维的歌剧《犹太女》(La Juive)。《犹太女》创作于1835年,19世纪时是巴黎歌剧院的保留剧目,到1934年最后一次制作为止,上演超过600次;1875年1月8日巴黎歌剧院新址加尼埃宫首次公演的剧目就是这部《犹太女》。
政治的《犹太女》
《犹太女》的政治意味相当浓厚。虽然歌剧发生在1414年的康斯坦斯[1],但在19世纪30年代,直接代表了对犹太人社会地位的重新定义:阿莱维和另一位著名的法国大歌剧作曲家梅耶贝尔都是犹太人,法律允许犹太教等宗教自由活动,舞台上也可以光明正大地推出犹太人主角,文学领域也有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直到后来发生了著名的“德赖福斯案”[2],反犹主义逐渐抬头,希特勒在德国上台,这部歌剧终于被束之高阁。直至2007年,巴士底歌剧院才重新制作了这出歌剧,距离上一次制作已然74年。
故事依旧感人——永恒的爱情戏:被禁止的爱情。犹太人埃莱阿扎(Eléazar)收养了基督教布洛尼红衣大主教(Cardinal de Brogni)早年的女儿拉谢尔(Rachel),被当作犹太女儿抚养长大的拉谢尔和列奥波德王子(Prince Léopold)相爱,后者化名犹太画家萨缪尔(Samuel)。然而当真面目揭开,基督教的王子与犹太人的女儿相爱,等待他们的必将是死亡。虽然第五幕中真相大白,拉谢尔却决定绝不背弃犹太教,以死殉教;红衣主教得知拉谢尔是自己女儿,悲痛欲绝。没有胜利的一方。歌剧充满了悲伤、愤怒和失望。彼此充满宗教敌意的双方,强烈碰撞后引爆出死亡的烈焰。
这次制作的班底也深刻体现了矛盾与融合。导演皮埃尔·奥迪(Pierre Audi)出生于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指挥是出生于以色列特拉维夫的丹尼尔·奥任(Daniel Oren);编舞则是出生于德黑兰的伊朗裔阿米尔·侯赛因普(Amir Hosseinpour)。
现代派的大歌剧《犹太女》
舞台设计应该从巴黎的象征——埃菲尔铁塔和卢浮宫前的金字塔—中获得了不少灵感。金属脚手架一般的布景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变换,构成各幕中的抽象意境。第一幕发生在大教堂前的广场,后方的布景俨然包含了抽象的大教堂两座塔以及穹顶;第二幕埃莱阿扎的家中,布景的大教堂双塔消失,剩下的部分暗喻屋顶;到了第四幕牢狱之中,灯光将舞台营造成卢浮宫前金字塔的狰狞版本,同时舞台被分隔为牢室。
作曲家雅克·弗洛蒙塔尔·阿莱维(Jacques Fromen-tal Halévy)1799年5月27日出生于巴黎。他曾师从凯鲁比尼;后世许多著名作曲家如古诺、比才、圣-桑都是阿莱维的门生。《犹太女》属于典型的19世纪法国五幕大歌剧。场面宏大壮观,只可惜如今的歌剧倘若是现代版的导演和制作,大都将芭蕾删去,或用诡异的现代舞取而代之。此版《犹太女》也删去了芭蕾部分,导演认为芭蕾部分的音乐丝毫不出彩。第四幕结尾处的群舞,编舞阿米尔·侯赛因普仿佛借鉴了《千手观音》。
整体来说,《犹太女》有着很大的缺陷,结构略微松散且戏剧冲突不够突出,这可能也是政治因素之外,导致其在20世纪默默无闻的重要原因。两位主要人物列奥波德和王妃欧多克西(Princesse Eudoxie)最后一幕不知所终,也没有交代其下落,想必是平安无事地脱离了这场悲剧;音乐结构也不如后来的浪漫主义歌剧清晰,反而处处流露出法国巴洛克歌剧的影响。宣叙调和咏叹调之间很模糊,角色安排上出现五位主角,两位女高音、两位男高音、一位男低音红衣主教。尽管所有的戏剧冲突都围绕犹太女拉谢尔来展开进行,她作为核心人物却没有一首让人过耳不忘的咏叹调。第二女主角欧多克西王妃喧宾夺主,被安排了大量漂亮的唱段,饰演欧多克西的女高音安妮克·马西斯(Annick Massis)声音极具穿透力,哪怕是弱音,整个歌剧院内观众耳朵里依然嗡嗡共鸣,第二幕中还获得了整部歌剧中最热烈、最长时间的鼓掌欢呼,最后的谢幕也是大出风头。
可是最著名的咏叹调无疑是埃莱阿扎的那首“Rachel!quand du Seigneur”。美国男高音希科夫(Neil Shicoff)因为带病上台,有些不在状态,且哭腔运用过度。《犹太女》音乐极其优美,然而难度却非常高。导演奥迪说,自己“排练时曾想做成无声电影,因为舞台上歌唱家们无法同时兼顾声乐演唱技巧和舞台表演。哪怕排《尼伯龙根的指环》时,都未曾有这种感觉”。列奥波德由出生在南非的柯林·李(Colin Lee)饰演,他嗓音优美,但很多时候处于和乐队抗衡失利的尴尬状态。传奇的意大利男低音费鲁齐奥·福尔拉内托(Ferrucio Furlanetto)饰演红衣大主教,表演和唱功俱佳。合唱团大部分时间处于阴影或者舞台后方,主要作为舞台事件的见证者,并烘托了氛围。歌剧院乐团在指挥奥任棒下中规中矩。
[1] 歌剧的背景是康斯坦斯(Constance),1414年在此召开了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康斯坦斯会议”,推选出新的教皇。
[2] 德莱福斯案(Affaire Dreyfus):阿尔弗莱德·德莱福斯是犹太裔法国炮兵军官,1894年因叛国罪入狱,被判终身监禁,经过十余年反复斗争,1906年获昭雪,真相是反犹分子捏造了证据诬陷他通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