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之诗:乐游法兰西

居特勒临危受命之《罗恩格林》

字体:16+-

巴黎国立歌剧院本乐季的《罗恩格林》本是全明星阵容:指挥瓦列里·捷杰耶夫(Valery Gergiev),罗恩格林由本·赫普纳(Ben Heppner)饰演,瓦尔特劳·梅耶尔(Waltraud Meier)饰演奥尔特鲁德,年轻的法国女高音米莱耶·德伦什(Mireille Delunsch)饰演艾尔莎。可是笔者观看的这场却出了点小意外:开场时间过了五分钟,歌剧院的灯光反而重新打开,总经理杰拉德·莫迪耶(Gerard Mortier)走上台,宣布了捷杰耶夫飞机晚点的消息。等待了将近十分钟后,莫迪耶再次上台宣布当晚由米歇尔·居特勒(Michael Güttler)顶替捷杰耶夫指挥。

歌剧导演始终压力巨大。此次上演的《罗恩格林》是巴黎歌剧院1996年的制作,导演是罗伯特·卡尔森。总体乏善可陈,只有第三幕及结尾可看性比较强。一走进歌剧院,就发现没有大幕,舞台上布拉班特贵族和平民走来走去,而环境则像极了**的混凝土建造的巴黎蒙帕纳斯车站,而服装则有第三帝国的印记。导演在舞台正中后方安排了一块幕布,拉开后是世外桃源一般的恬静,天鹅即在这里。导演用这种强烈对比的手法,突出了谢尔德河,也折射出遥远的圣杯国家的梦幻场景。第一幕中天鹅带领罗恩格林到达时,这种安排略显突兀,战后风格和写实主义在此发生了碰撞。这种碰撞在第三幕罗恩格林离去时,得到了较好的效果:后景的黑色幕布缓缓拉开、冷峻生硬的现实环境的后方现出温暖明媚的一片绿色河谷景象;天鹅缓缓游向前方;黑色的幕布残忍地闭合,将罗恩格林带走,世外桃源一般的绿色河谷也缓慢地从视野中消失,最终又将观众视线从神话带回了现实。罗恩格林的服装也体现出导演的对比意图,第一幕和第三幕都是白色铠甲长袍加宝剑,可第二幕却是西服造型。2008年巴黎国家歌剧院的新制作《唐豪塞》也将是卡尔森执导,希望能有创新。

这个制作的新颖独特之处,在于结尾处没有安排艾尔莎倒在弟弟怀里死去,而是安排年幼的哥特弗里德(Gottfried)身穿纯洁的白衣,跪在地上植下一棵稚嫩鲜绿的幼苗。未来的布拉班特公爵本该率领族人秣马厉兵,然而却谦卑而天真地匍匐在地,守护着幼苗。导演在借此表达对和平的愿景吗?还是希冀年轻的哥特弗里德像这株幼苗一样茁壮成长?或者借匍匐在地的哥特弗里德,向高于一切的神力表示崇敬,向飘然离去的罗恩格林感恩致谢,向遥远的圣杯之国表示憧憬?

男高音赫普纳身材很美国,穿上盔甲和长袍之后不是最帅的罗恩格林、也不是最有英雄气质的罗恩格林,但却非常像美国胖大兵式的罗恩格林。就声音来说,他演绎这个角色游刃有余,然而对于歌剧院的观众来说,期待的却永远是一位英俊潇洒、气质高贵、纯情温柔的骑士。在缺乏男高音的时代,我们也只好将胖胖的赫普纳想象成心目中骑着天鹅降临人间的圣杯骑士了。赫普纳自己在接受访谈的时候曾说,年轻时曾经很难坚持将第三幕唱完,但现在经验丰富多了。梅耶尔唱功表演俱佳,并且她有一种魔力,能够将搭档的潜能发掘到120分。从第一幕起她就通过在台上的表情和动作对奥尔特鲁德这个人物进行塑造,第二幕里无论和弗雷德里希还是和艾尔莎唱对手戏,都能将对方的能量激发出来。只要她一张口,她就是整个舞台的聚焦点。年轻的法国女高音米莱耶·德伦什前途应该不可限量,她欠缺的只是经验和耐心。海因里希国王让人失望,扮演者路特林(Jan-Hendrik Rootering)的声音缺乏国王的威严,很难想象他曾经在欧美各大歌剧院扮演过诸多重量级角色,如沃坦、萨拉斯特罗、洪丁、马克王,甚至在慕尼黑饰演纽伦堡的鞋匠汉斯·萨克斯!弗雷德里希的扮演者是法国男中音让-菲利普·拉封(Jean-Philippe Lafont),他的表演勇武而缺乏心机,拜鲁伊特1999——2000年演出季的弗雷德里希就是他扮演的。传令官叶甫根尼·尼基金(Evgeny Nikitin)非常出色,第一幕里的呼喊很有气势。

当晚真正的英雄和明星是临危受命的米歇尔·居特勒。后来从巴黎歌剧院官方取得的消息表明,居特勒之前并没有排练过,当晚只是过来看捷杰耶夫指挥,并准备6月8号自己的演出。每一幕开始时,全场观众都对年轻帅气的指挥居特勒报以雷鸣一般的掌声,场景非常让人感动。早在2003年他就临时顶替过捷杰耶夫,从而成名。这位年轻的德国德累斯顿指挥家不久前曾在巴黎歌剧院指挥过《唐·乔瓦尼》。他精力充沛,**洋溢,巴黎歌剧院交响乐团虽然第一幕刚开始时有些受捷杰耶夫飞机晚点的影响,演奏略显生涩,但此后迅速进入最佳状态。居特勒的手势如行云流水,非常注意细节,始终保持对乐团的控制力,同时他非常照顾歌手,总是让台上的歌手很舒服。第二幕开始时大提琴独奏的段落充满戏剧紧张感,第三幕则如同瀑布奔流,让人酣畅淋漓。剧终所有明星谢幕完毕之后,年轻的居特勒登台谢幕,巴士底歌剧院爆发出山呼海啸一般的掌声狂潮,一浪高过一浪。平心而论,第三幕有几处他略微失去了对台上合唱团的控制,但瑕不掩瑜,他的勇气、投入的精神、对全剧的精确把握,都值得最高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