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六月初,巴黎的音乐生活会暂时黯然失色,因为圣·德尼音乐节会吸引初夏所有的巴黎精英。巴黎北郊的圣·德尼或许并不闻名遐迩,不过在法国历史和文化中却拥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因为这里有着“民族灵魂安放地”的美誉。即便雄伟如巴黎圣母院,在圣·德尼音乐节(Festival de Saint Denis)面前也不得不黯然失色。中世纪及以后雄伟的大教堂数不胜数,从巴黎圣母院到亚眠、图尔、夏特尔……许多大教堂是建筑史上的奇迹,也是今天的历史遗迹、旅游胜地,不过在艺术版图上,它们或许已经黯淡到接近黑暗的背景。
圣·德尼是个例外。法国有两所大教堂拥有超然的地位,一所是兰斯大教堂,历代国王都必须在这里完成加冕,方才算是名正言顺;而另一所则是圣·德尼,从10世纪到18世纪所有的国王都安葬在这里,甚至大革命后复辟的路易十八。兰斯今天已经是一个小城市,盛产香槟酒,倒也适合加冕的喜庆气氛,但艺术生活已经趋于平庸。若论顶级的艺术品质,则圣·德尼拥有临近巴黎的独特优势,无论是音乐家还是观众都比较容易聚集,同时“灵魂安放地”的氛围也使圣·德尼成为举世闻名的宗教音乐胜地。许多明星大腕甘愿放弃别处较高的酬金,而到圣·德尼参加音乐节的演出,也正是被其独特的文化所吸引,如垂暮之年的科林·戴维斯大师。6月份巴黎人还没有进入7至8月的夏季度假时刻,然而已经蠢蠢欲动的“有闲阶级”极喜抓住春天的尾巴,去郊外的小城市休憩。许多因素集合在一起,圣·德尼音乐节自然声誉愈隆。
我突然想起每年10月北京国际音乐节,必有在北京王府井天主教堂举行的不对外售票的音乐会。教堂里举办的音乐会音效独特,尤其有余音绕梁的效果,加之座位有限,请柬在黑市曾经炒到数千甚至上万元人民币。上海和广州也曾经有在教堂里举办音乐会的案例。不过,和圣·德尼相比,无论是建筑的音效还是演出的水准,恐怕都无法相提并论。
多年以来,圣·德尼音乐节的主打品牌就是大部头的交响乐和鸿篇巨制的宗教音乐,尤其是以安魂曲、弥撒等葬礼音乐为主,其中法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大型作品堪称独步乐林,不可错过。如2013年音乐节开幕式音乐会即选择了柏辽兹的巨作《基督的童年》,因其宏大的篇幅和超大规模的编制以及极高的难度,现场欣赏的机会凤毛麟角,又如福雷的《安魂曲》素来被认为是史上最为优美高雅的动人篇章,基本是每年都会出现的保留节目。别的较为突出的亮点还有指挥大师郑明勋的马勒第四交响曲以及斯特拉文斯基《诗篇交响曲》,这两场音乐会都可以列入顶级行列。
倘若6月份在巴黎,则千万不可错过圣·德尼。交通非常方便,距离巴黎市中心仅仅10站地铁,下午徜徉在美丽的古城,流连于罗马式和哥特式结合的大教堂里安静的任凭玫瑰窗洒下的光线笼罩着的国王、王后或公主的雕像,晚上在世界遗产里欣赏一场极高水平的音乐会,还有比这更好的暮春半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