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体系,它从人类思想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同时,它又总是同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流派和思潮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学术界围绕“后马克思主义”的争论有利于分清一些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问题的大是大非,也让我们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讨论氛围中,进一步对这一新的思潮的内涵和实质进行了梳理,也进一步明晰了研究这一思潮的真正旨趣所在。
“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新兴的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立足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并力图揭示这种变化过程及其内在逻辑。对于我们来说,一方面,不管他们的分析是否正确,这种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做出的新的思考及其在某种程度上对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继承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另一方面,“后马克思主义”本身有不少诋毁、修正马克思主义的错误东西,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一种严重的挑战,搞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尤其是搞国外马克思思潮的,跟踪并加以研究,本身就是对待马克思主义严肃态度的体现,也是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选择。我们研究“后马克思主义”有以下几个目的。
一是在了解其主旨和理论主张的基础上批判其错误的倾向。后马克思主义运用所谓“后现代主义的思维方式”来“解读”即“修正”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主张“现代”与“后现代”断裂,主张否定现代所形成的“整体性”“大叙事”以及“逻各斯”和“中心”,提倡“分散性”“破碎”“反逻各斯”“去中心”。后马克思主义运用脱离群众的“话语”(discours)阐述当代“革命”问题。主张把意识形态、政治和经济都消融在“话语”“言谈”之中,所以它又被称做“符号学马克思主义”。正如雷诺兹所言,“后马克思主义把从语言学和符号学、哲学、文学、文化研究以及社会科学这一系列领域中汲取的,既冗长又深奥难解的话语集中在一起了。的确,这个标签出现在极其多样的语境中,遮蔽了它所采取的各种论断的异质性。也许把它看做是一出有关斗争的戏剧,或者看做是某种理论运动更好”。后马克思主义把一切具有社会规定性的内容都化解为一种话语逻辑,这就用“话语”“架空”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批判精神转换为一种话语革命理论,并使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可望而不可及。
二是在识破其庐山真面目的基础上维护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及其崇高的指导性地位。后马克思主义自认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传统,对现实进行无情的批判。他们想在当代资本主义历史语境中保持一种批判的立场,呈现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当代意义。但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们既对资本主义进行激烈批判,也对马克思主义和传统社会主义进行激烈批判。他们认为,20世纪社会主义所受的挫折证明马克思主义“失效”了,20世纪的社会主义也是“失败”的,因而想在后工业社会与后现代语境中重建一种批判性的激进策略,把不同的主体和不同领域的斗争结合为带有“统一化”的斗争。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们正是带着“修正”马克思主义的使命,修正马克思主义中以工人阶级为革命主体的思想,修正马克思主义中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修正马克思主义中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思想等。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们在提出马克思主义“过时”“失效”的基础上,主张以“激进的多元民主”代替“民主集中制”,主张“自由社会主义”,实现“新霸权”。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主张历史发展完全是“偶然性”的观点,否认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的观点;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和“革命论”的问题;否定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起解放作用的社会主义,从而“回归”到一种“激进—自由—民主的政治哲学”。综合以上所述,后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和“修正”,实际上是形左实右的做法,是错误的。我们研究后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撕下后马克思主义的这一面具,识破其庐山真面目,维护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及其崇高的指导性地位。
三是在吸取其建设性意见和反面启示的基础上发展我们的马克思主义。虽然后马克思主义的出现和大行其道是一件不幸的事件,但其中也不乏从反面给我们提供启示的地方,加之左翼和中翼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还是好和比较好的,对马克思主义或多或少有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后马克思主义思潮作为一种批判思潮,它不仅仅在直接批判资本主义方面为我们道路选择提供有效的借鉴,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处于复杂境遇中的中国现代化提供了某种思想反思。后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研究、对全球化过程的文化霸权的质疑、对信息媒体和大众文化的研究对我们警觉全球资本主义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目前,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界正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无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当代意义认可的基础上,而这一工程所要达到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正在于富有说服力地告诉人们,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21世纪的人类仍然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开创新生活。而要做到这一点,借助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论述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们研究“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目的并不在于仅仅关心后马克思主义者说了什么和怎么说,而是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取其所长,攻其所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影响力。
附录主要参考文献:
[1]张一兵.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现代)马克思思潮和晚期马克思主义.福建论坛(文史哲版),2000(4)
[2]张一兵.后马克思思潮不是马克思主义.南京大学学报,2003(2)
[3]张一兵.不可能性:后马克思思潮的政治立场.求是学刊,2004(1)
[4]杨耕.后马克思主义:历史语境与多重逻辑.哲学研究,2009(9)
[5]陈学明,王凤才.西方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二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6]周穗明.后马克思主义关于当代西方阶级与社会结构变迁的理论述评(上、下).国外社会科学,2005(1)(2)
[7]周凡.后马克思主义:概念的谱系学及其语境.河北学刊,2005(1-3)
[8]周凡.回答一个问题:何谓后马克思主义?.江苏社会科学,2005(1)
[9]周凡,李惠斌.后马克思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10]胡大平.马克思主义之后——后马克思主义的论题和理论逻辑.南京大学学报,2003(2)
[11]胡大平.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批判性探讨.现代哲学,2004(1)
[12]胡大平.走出“后马克思主义悖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3)
[13]孔明安.“后马克思主义”研究及其理论规定.哲学动态,2004(2)
[14]孔明安.论后马克思主义的解构基础.哲学研究,2004(7)
[15]孔明安.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批判.南京大学学报,2005(4)
[16]张亮.国内近期“后马克思主义”研究简评.哲学动态,2007(5)
[17]陈炳辉.后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2005(5)
[18]仰海峰.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逻辑转变.理论视野,2009(11)
[19]李世涛.一种似是而非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0)
[20]曾枝盛.20世纪末国外马克思主义纲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1]曾枝盛.后马克思主义.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2
[22]曾枝盛.“后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域.学术研究,2004(7)
[23]曾枝盛.后马克思主义的“偶然性”迷误.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2)
[24]“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及其研究意义——曾枝盛教授访谈.国外理论动态,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