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地理

第一节 概述

字体:16+-

一、基本情况

洞庭湖区位于湖南北部,长江中游,东部有幕阜山,西部有武陵山,中部为地势低平的洞庭湖平原。总体来看,东西两翼高,中部低洼,相对高差超过千米以上(图9-1)。洞庭湖北接长江三口(松滋、太平、藕池),南纳湘、资、沅、澧四水,年径流量2479.33×108m3,是长江中游主要的吞吐型湖泊,也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洞庭湖区矿产资源丰富,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非金属矿地位突出,主要矿产有金、锑、钨、钒、金刚石、雄黄、食盐、矽砂、石膏、大理石、花岗石、重晶石、方解石、滑石、石灰石、海泡石等。洞庭湖区地处中亚热带,日照充分,水热充足,年降水量1250~1450mm,光、热、水资源配合较好。岳阳新开塘钒矿矿区面积24km2,探明储量200×104t,是湖南最大的钒矿床。湘澧盐矿保有储量1.7×108t。经地质部门勘探研究,在洞庭湖第三纪拗陷地域可能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洞庭湖区生物资源丰富,幕阜山、壶瓶山皆有大面积的原始次生林。以洞庭湖为例,有咸淡水洄游性鱼类和江湖半洄游鱼类114种,隶属12目、23科、70属。主要经济鱼类有草、鲢、鳙、鳊、鲂、鳜等12种。本区芦苇遍布湖洲,面积6×104hm2,现为我国最大的芦苇产地。

图9-1 洞庭湖区在湖南省的位置

洞庭湖区东倚幕阜山,与江西铜鼓、修水及湖北通城为邻;西靠湘西山地,有武陵山脉余脉伸展;南依长株潭城市群,连接湘、资、沅、澧四水;北靠长江“黄金水道”,距离武汉城市圈不远。本区以岳阳、益阳、常德3个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京广、石长、洛湛、枝柳铁路和京珠高速、长常高速以及众多国道、省道为骨架,以城陵矶港为主要口岸,地理位置重要,交通运输方便,枢纽地位突出(图9-2)。洞庭湖区有通航河道147条,通航里程3276km,常年通航河道75条,其中主要航道16条计996km。

图9-2 洞庭湖区行政区划

洞庭湖区属于传统的农业经济地区,但近些年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岳阳石化造纸基地、常德食品轻纺基地、益阳综合工业基地都拥有较大规模,经济效益显著提升。洞庭湖区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基本建设全面展开,投资环境逐步改善。在长江产业带建设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在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规划建设的背景下,洞庭湖区的发展机遇是空前的。

从宏观区位来看,洞庭湖区处于长江产业带与京广发展轴的交汇处,南靠迅速崛起的长株潭城市群,北有重化工业发达的大武汉城市圈,东邻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基础类似的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西到成渝经济带也比较近,可谓承东启西,连南接北,中介性的区位优势相对明显。

经过长期的自然演变和人类活动影响,洞庭湖区逐渐形成了现有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型生态系统,本区水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植物超过1400种,经济价值高、用途广泛的植物种类众多,其中药用植物种类有600多种,野生油料植物90多种,有利用价值的芳香油植物70多种,主要饲料和饵料植物80多种,可用淀粉植物60多种,经济树种250种。本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1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余种,鱼类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鲫鱼等20余种,另有珍贵鱼类中华鲟、白鲟、银鱼、鲥鱼、胭脂鱼5种。鸟类资源约占全国81科的50.6%,1186种的13.3%。湿地水泊鸟类和沼泽鸟类数量较大的9种,种群数量约150×104只。其中珍贵鸟类有32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白鹳、白鹤、中华秋沙鸭等6种(表9.1)。

表9.1 洞庭湖区生物种群统计

洞庭湖区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绚丽多彩。洞庭湖平原属于我国著名的水景观光区,东洞庭湖的岳阳楼、君山和屈子祠,南洞庭湖的赤山岛、凌云塔和镇江塔,西洞庭湖的柳叶湖、常德诗墙,都是具有鲜明湖区特色的旅游景点。澧县有城头山、彭头山、八十垱等古遗址。城头山古遗址位于澧县县城西北10km的车溪乡南岳村,是中国南方史前大溪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时期的距今约4800~6000年的原始社会文化遗址,也是迄今中国唯一发现时代最早、文物最丰富、保护最完整的古城遗址。洞庭湖平原以东为湘东北山地丘陵区,平江作为革命老区,红色旅游景点较多。幕阜山、连云山景色秀丽,多原始次生林景观。平江起义旧址、张谷英村都是著名景点。洞庭湖平原以西为湘西北山地丘陵区,著名景区景点如桃花源、花岩溪、热市温泉、夹山寺、壶瓶山等(图9-3)。

图9-3 洞庭湖区旅游资源分布

洞庭湖区存在着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低洼地区的洪水威胁依然存在。在长江三峡工程建成后,洞庭湖区水文环境显著好转,但由于三峡工程属于河道型电站,遭遇1954年特大型洪水,洞庭湖区仍有比较大的分洪任务。加之三峡工程不能抵御湖南四水的洪水。因此,洞庭湖区的防洪建设绝不能放松。(2)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亟待加强。随着洞庭湖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生产生活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尽管近年对湖区造纸行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整顿,但一部分地方的水质恶化还很突出。在三峡工程蓄水后,洞庭湖的来水量有所减少,一些地方的血吸虫疫病出现蔓延趋势。对于这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3)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洞庭湖区属于传统的农业地区,农业经济占有较大比重,工业化和城市化均欠账较多,高效益的特大型骨干企业不多,也缺乏强有力的产业集群。洞庭湖区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4)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尽管本区水网纵横交错,航运历史悠久,但水运却长期处于低迷状态。湖区中部和北部尚缺乏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干线,对外联系交流都比较少。由于不合理的行政壁垒和“条块分割”状态,岳阳、益阳、常德3市之间缺乏高效率的合作联系。

二、洞庭湖概况

洞庭湖位于湖南东北部,长江中游以南,南有湘、资、沅、澧四水汇入,北有松滋、太平、藕池三口与长江相通,再在城陵矶注入长江。

洞庭湖因湖中有洞庭山而得名。古代的洞庭湖面积很大,据《山海经》记载,“洞庭乃沉澄之交,潇湘之渊。夏秋水涨,方九百里。”三国以前,洞庭湖的整个湖面是连成一片的,夏秋时节,波涛万顷,方圆八百里。至南北朝时期,洞庭湖变成了三个湖:东面的仍叫洞庭湖,南面的叫青草湖(也称南洞庭湖),西面的叫赤沙湖(也称西洞庭湖)。但在夏、秋水涨时,三个湖仍连成一片。据唐宋文献记载:东洞庭湖面积方圆360里,青草湖方圆265里,赤沙湖方圆170里,夏秋三湖合一时,方圆七八百里,“八百里洞庭”之说,即来源于此。到了唐末至南宋,洞庭湖湖面日益缩小,至明清时期,洞庭湖水涨时,方圆仅500里,其中除东、南、西三洞庭之外,又形成了黄驿湖、安南湖、大通湖等。枯水时,湖面大部分干涸变成沙洲。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于大范围的围垦,洞庭湖的面积为4350km2,60年代以后,湖泊面积进一步缩小,如今洞庭湖仅有2650km2,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正向沼泽化演变。按洞庭湖七里山水位33.3m计算,洞庭湖的容积只有167×108m3。

由于长期淤积和盲目围垦,昔日泱泱大湖已被大片圩垸分割成西洞庭湖、南洞庭湖和东洞庭湖3个湖泊。(1)西洞庭湖是指位于赤山岛以西,由大通湖、沅江入湖洪道、澧水入湖洪道和目平湖所组成的水域,面积340km2,占洞庭湖总面积的13%,以目平湖为主体,淤积严重。(2)南洞庭湖是指位于赤山岛以东,东至乔口,以湘江为界的长带状水域,由东南湖、万子湖、铁尺湖、团林湖、横岭湖、荷叶湖等水域组成,面积超过900km2,占洞庭湖总面积的34%,以东南湖、万子湖和横岭湖为主体。湖中大部分为废弃旧垸和洲滩,汛期水涨,一片汪洋,枯期水涸,洲滩露出水面。(3)东洞庭湖位于洞庭湖下游东北部,面积1300km2,约占洞庭湖总面积的50%,地势低平,是西洞庭湖、南洞庭湖来水汇聚并排入长江的必经之路。

洞庭湖流域东、南、西三面高,顺势向北倾斜,构成敞口式马蹄形盆地结构,受此地貌控制,形成了以湖泊为中心的扇形水系。洞庭湖水系分为3类:第一类是湘、资、沅、澧四水;第二类是松滋、太平、藕池、华容等由长江入湖的河流;第三类是区内的河流,如汨罗江、新墙河等。

洞庭湖区降水充沛,年际变化较大,素有“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霜落洞庭干”之说。作为洞庭湖口的城陵矶,多年平均径流量3126×108m3,最大年径流量(1945年)5268×108m3,最小年径流量(1978年)1990×108m3。汛期(5~10月)径流量占全年径流总量的3/4。洞庭湖水位始涨于4月,7~8月最高,11月到翌年3月为枯水期。

洞庭湖的洪水主要来源于长江三口和湖南四水。若长江三口洪水与湖南四水洪水同时遭遇,相互顶托,可叠加为更大洪水,并使湖区汛期显著延长。大汛期长江洪水经城陵矶倒灌入湖,还可形成内忧外患之势。湖南四水洪水多发生在5~6月,长江三口洪水多发生在7~8月,入湖最大组合洪水多集中在6~7月。倘若先期入湖水量较多,造成底水水位偏高,接着三口四水洪水接踵而至,必将导致严重的洪涝灾害。

洞庭湖是世界上水文情势最为复杂的湖泊之一。洞庭湖拥有强大的蓄洪削峰能力,对于长江中游地区的度汛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洞庭湖缩小的主要原因是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湖泊泥沙主要来自长江三口和湖南四水,但长江三口汛期来沙占入湖泥沙的大部分。洞庭湖多年平均入湖泥沙1.29×108m3,其中1/4落淤湖中,促使湖床淤积抬高。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洞庭湖的大规模围垦,致使天然湖面迅速萎缩(图9-4)。

图9-4 洞庭湖湖泊面积萎缩示意

近半个世纪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洞庭湖区的防洪防涝建设,其建设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1985年,进行了堵支并垸、排涝建设、撇洪河配套的初期治理,湖区堤垸数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933个减少到226个,一线堤防长度由6400km缩短到3471km,水利工程体系基本形成。第二阶段是1986~1995年,实施了洞庭湖区一期治理,主要对湖区11个重点垸1191km堤防进行了除险加固,对24个蓄洪垸堤防进行了清隐整险、开展蓄洪安全、洪道扫障、疏挖整治试点和防汛通讯报警设施建设。第三阶段是1996年至今,实施了洞庭湖区综合治理近期工程,并在1998年长江大洪水后加快了治理步伐。如今,洞庭湖二期治理3个单项全面完成,众多的水利工程星罗棋布,142km的长江干堤和洞庭湖11个重点垸堤防全面加固,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全面实施,以堤防为基础,防洪水库、蓄滞洪区、河道整理相配套,电排建设和其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初步建成。

洞庭湖区主要的环境问题包括:(1)洪涝灾害。洞庭湖洪涝灾害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来自湖南四水,更受制于长江上中游来水,不合理的围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湖区的洪涝灾害。河流上游盲目毁林,人为破坏河道,盲目围垦湖泊,使湖泊日益减小并导致洪涝灾害。1998年的洪水导致洞庭湖区大范围溃垸,洪涝灾害面积442.3km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29×108元。(2)水体污染与富营养化。总氮、总磷、悬浮物和总大肠菌群普遍超标,是洞庭湖的主要污染因子,其中总氮、总磷超标相对突出。洞庭湖水体污染与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是各种点源(主要是工业污染源)和面源(包括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地表径流污染源等)向湖泊排放的各种污染物,影响了湖泊水质。湖区居民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以及灭螺杀虫药物,使水体中的许多污染物质严重超标,造成湖区局部环境污染。(3)血吸虫病。洞庭湖区是我国血吸虫疫病危害地区之一。经过多年治理,情况显著好转,但仍有钉螺面积1750km2,其中易感染地带354km2。由于湖区经常泛滥,钉螺反复扩散,导致钉螺危害有蔓延趋势,直接威胁到湖区人民的身体健康。

洞庭湖的综合治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妥善处理好洞庭湖与长江、洞庭湖与湖南四水、蓄洪与泄洪、湖南与湖北、当前与长远、主动蓄洪与被动蓄洪、重点垸与蓄洪垸及一般垸的关系。

长江三峡水库为河道型水库,防洪库容近221.5×108m3,在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时,洞庭湖还担负着160×108m3的分洪任务。因此,加强洞庭湖区堤防,尤其是重点垸的建设,加强城镇防洪能力建设,都是非常重要的。洞庭湖区的居民点需要相对集中,以便统一设防。

在新时期,洞庭湖区应重点发展生态经济。这是由当地人口众多、传统农业比重偏大、环境生态相对脆弱、总体发展水平较低等情况所决定的。湖区特色的生态经济,应当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丰富、水热条件较好、农副产品和农村劳动力众多等地方优势,构建对资源和能源高效率利用、综合效益最大化、对环境生态干扰破坏最小化的生态经济体系。湖区农业应实施生态化集约经营,尽量少用化肥、农药和激素等,大幅度提高绿色农产品的比重。湖区工业生产应注重科技进步和内涵提高,加速淘汰重污染型的传统工业部门,而代之以深加工、高附加值、低污染的新兴部门。

对于洞庭湖区,可划定洪水威胁区、生态敏感区、环境保护区、湿地景观区等,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对于11个防洪大圈,特别是岳阳、益阳、常德等中心城市,要集中力量重点建设,尽快形成一部分实力较强、层次较高的核心经济地域。对于24个蓄洪堤垸,要加强避灾和生命线工程建设,切实降低洪水风险,集中建镇,落实“小水收,大水丢,移民不移耕”的建设方针。

洞庭湖区既是一块宝地,又是一块险地,其整治与开发应同步进行。整治的目的是减轻湖区的洪涝灾害,减少外来泥沙在湖盆中的淤积,加强其调蓄功能,延长湖泊的寿命,以确保湖区工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保证当地人民有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开发的目的是运用湖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发挥当地的地理区位和劳动力资源优势,把湖区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特大型商品粮基地、高效益的加工制造业地带,实现洞庭湖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洞庭湖区的自然景观结构具有显著的圈层性,其生产力配置要与此对应。湖区自然结构从里向外依次为:湖泊滩涂与沼泽平原与岗地丘陵及山地,总的来看是中低周高,构成马蹄状盆地形态。与此相对应,环湖产业带的圈层结构可规划为:水产捕捞湿地生态保护水产养殖水生作物种植业工商业、房地产和交通运输园艺与畜牧林业。

洞庭湖区空间开发轴线有三:(1)东线以京广铁路、107国道、京珠高速为主干,北起临湘,南至长沙,水陆贯通,区位优越,把洞庭湖区与长株潭、武汉直接联系起来。(2)石长线呈东南—西北向斜贯洞庭湖区,联结京广、枝柳两大铁路干线,连接洛湛铁路和二广高速,沟通湖区腹地与外界的联系。(3)中线的主轴线为联结益阳—沅江—茅草街—南县—华容—湖北石首的南北向公路干线,北通长江,南达娄底,辐射带动湖区中部的开放开发。

疏浚整治湖区洪道,提高行洪泄洪能力。洞庭湖区水系复杂,在湖南省内共计有洪道1500km,分为长江三口水系洪道、洞庭湖水系洪道、湖区内部洪道三大类型。洞庭湖主要水道断面不断淤积,导致泄洪能力逐渐减弱,造成汛期频繁出现“平水高洪”的危急局面,严重威胁着低洼地带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确保堤垸安全的前提下,可采用疏浚、削矶、扩卡等措施理顺河势,堵支并流,提高湖道行洪能力。治理重点包括澧水洪道、资水尾闾、沅水尾闾、草尾河、梅田湖以及汨罗江和注滋口的扩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