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批评:理论方法

第三节 受众与接受理论

字体:16+-

读者与接受理论是文学批评理论的重要构成,研究重点主要基于文学领域。其理论核心在于从读者理解与接受的角度探究文学作品的意义,从而使得文学研究从“作者中心”转向“读者中心”。就媒介批评的受众研究看,读者接受理论也可作为受众研究的理论基础。媒介批评理论中的所谓受众与接受理论,就是把受众置于整个传播活动过程的“主体”地位,由此,传播的主体存在是接受传播信息的受众,而传播的意义存在于受众对其所传之物的“理解”,受众是居于主导地位的“积极存在”。就对读者地位的理解而言,接受理论对媒介批评的“积极的受众”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一、接受理论的兴起和发展

最初,受众与接受理论是在文艺批评领域得以建立和应用的。在西方20世纪的文艺批评理论中,接受理论是更为宽泛的读者反映批评理论的构成之一。读者反映批评出于美国文学批判理论,通常指所有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理论,包括的范围很广泛,如现象学意识批评、解释学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和接受理论等。

接受理论又称为接受美学,它不仅是一种文学理论,也是一种美学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并于70年代达到高峰,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尧斯和伊瑟尔等学者。其理论发展的背景,是受到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理论的影响,他们的研究更强调文学接受的历史性。随着解释学的兴起,传统西方美学所探究的问题,如美的本质和艺术的本质等核心问题被悬置,美学研究开始转向以审美观赏经验为中心的研究。基于审美经验的文学以及艺术和美学研究,则更关注读者及接受者在文学和艺术中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接受美学在现象学和解释学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以读者的审美经验为中心的美学,直至后期走向唯读者导向的后现代主义美学。基于对现象学美学和解释学美学的借鉴、接受和运用,接受美学最终实现对作者主体的完全“放逐”,实现读者主体的最终“崛起”,这样,受众与接受理论得以全面建立。

接受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尧斯和伊瑟尔都提出了自己关于“读者中心”的理论认识。尧斯受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的影响,主张建立历史与美学统一的文学批评方法,强调读者接受的历史性,并对文学史做出了具体的历史性接受研究。伊瑟尔的思想受英伽登等人的现象学理论影响,主要致力于对文本结构内部的阅读反应机制做一般的现象学分析。在《阅读行为》序言中,伊瑟尔将尧斯的理论称为“接受研究”,将自己的理论称为“反应研究”。他认为接受研究强调“历史-社会学的方法”,反应研究则突出“文本分析的方法”。只有把两种研究结合起来,接受理论才能成为完整的学科。[1]他们的理论虽然着眼于文学艺术性作品研究,但是,对于把作为受众的“读者接受”作为文本研究的重心,对媒介批评研究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对于媒介接受而言,以受众为中心,还是以传播者为中心,其重要性是有明显差异的。

二、接受理论与受众解读

接受美学理论是在解释学和现象学美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伽达默尔将解释学引进美学研究,现象学美学流派的英伽登将艺术作品视为“意向性结构”,这些研究为接受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接受理论的创始人尧斯和伊瑟尔将研究的注意力从传统的以“作者”和“文本”为中心的传统美学中转移出来,开始集中探讨研究“文本—读者”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对艺术作品来说,作品并不是已经完成了的审美事实,而只是一个“召唤结构”或“意向性结构”,真正的美或者审美的实现尚待读者积极地、创造性地参与才能最终完成。在这种接受的过程中,艺术和美的创造的真正主体不是作者,而是读者。就此意义来看,对于媒介批评理论而言,大众传播过程中的受众也就成为意义创造的主体。

尧斯的接受理论主要集中于文学史研究、三级阅读论和审美经验论等方面。首先,尧斯提出了读者“期待视界”的概念,用来描述作为接受历史学的文学史。所谓“期待视界”,是指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的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作为读者的“期待视界”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过程,“期待视界”的变化是文学发展的可能性所在。而“期待视界”实质上就是读者的审美期待。尧斯这里所言的“期待视界”,就媒介批评理论而言,指的是受众在接受信息过程中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如受众的文化、社会背景,知识结构、社会经验等,都可以成为文本解读的影响要素,都可以重新嵌入到对文本的接受中去。也就是说,受众在接受文本时都会基于“期待视界”建构意义。

其次,在对具体的阅读活动的探究中,尧斯提出了“三级阅读论”。所谓三级阅读论,指的是读者的阅读过程可分为初级阅读、二级阅读和三级阅读三个阶段。在尧斯看来,初级阅读就是对文本的形式意象进行审美感受的过程,二级阅读的主要目的是意义的确定,围绕文本统一性进行着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的意义关系调整,直到形成一个确实可以给整个文本以统一意义的潜在原则,即达到与形式相一致的意义的完成。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三级阅读将是对作品现时意义的超越与突破的历史理论阅读模式,在此时,阅读已经超越了的本文的阅读,而是以本文为核心,扩散到其他本文,这将超越一般读者的阅读事实,进入阅读的历史维度的研究。这种微观的受众的文本接受特征的分析,对媒介批评中受众的文本解读同样具有理论指导性。

最后,尧斯还重点探究了审美经验论。尧斯把审美经验作为美学理论的核心,主要论述审美愉快的三个基本范畴,即创造、美觉和净化。在文学作品的主要角色与读者的关系上,尧斯还提出了联想模式、仰慕模式、怜悯模式、净化模式和反讽模式五种模式。尧斯的这些理论更接近文艺理论和审美理论,但是这些理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立足于读者的主导地位,从而对受众进行分析。对于大众传播媒介文本而言,受众分析无疑可以从这些方面展开。

伊瑟尔接受理论的主要思想来源是英伽登的现象学美学,其基本特征是用现象学的文本分析法对阅读过程中的“文本-读者”关系进行研究,他的理论分析倾向于微观层面。其理论观点主要包括文本意义的生产、读者对文本阅读的过程研究,考察激发并控制“读者-文本”相互作用的条件等。

首先,伊瑟尔提出,文学作品的显著特征在于作品中所描绘的现象与现实中的客体之间不存在确定性关联。在他看来,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读者由于个人的体验发现的也正是这些特性。作为读者有两种途径使不确定性标准化:或者以自己的标准衡量作品,或者修正自己的成见。作品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完全一致的对应性。这种文本-读者的开放性使它们能在不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形成各种情景。

其次,伊瑟尔认为,文学作品的构成包括艺术家和审美两极。艺术家涉及作者创造的文本,审美则由读者的阅读所完成和实现。伊瑟尔由此认为文学作品的本质是“本文与读者的结合才产生文学作品,这种结合虽不可能精确地确定,但必定始终是实质性的,因为它并不被认为要么等同于本文的真实,要么等同于读者的个人意向”。文学作品作为审美对象,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被动态地构成。伊瑟尔在文学作品的“实现”中描述了作者创作和读者审美相结合的情形。因此,在他看来,没有阅读,显然就没有作品。

伊瑟尔进一步讨论文本和读者两极的关系。在对文本的研究中,伊瑟尔首先提出的是文本的“召唤结构说”,也即文学文本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转化为文学作品,文本的意义只有读者的参与才能得以现实地构成和变化。他同时认为,文本自身具有一系列的根本特征。例如,伊瑟尔提出了文本在结构上的“空白”和“未定点”的概念。文本作为“图示化的视野”仅仅是作为框架存在,无论在哪一个层次和方向上都有很多“空白”和“未定点”,有待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填补和充实。所谓“空白”,就是指文本中的未定点,亦即未实写出来的或明确写出来的部分,它们是文本已实写出的部分向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东西。在伊瑟尔看来,“空白”和“未定点”是一种达至文本与读者交流的可能性,这两者允许人们把自己的经验和文本所欲传达的东西结合起来,当文本和读者进行交流的时候,“空白”和“未定点”总是趋于消失。“空白”和“未定点”可以看做是一种对缺失的连接的“邀请”,为读者参与文本向完整意义的文学作品的跨越做好了准备并提供了可能。

伊瑟尔对“文本召唤结构”和“读者创造性”两方面做了论述。文本作为召唤结构存在,预示着部分想象和意义的框架,而读者创造性则在框架中进行填充。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读者,伊瑟尔提出的是“隐含的读者”的概念。所谓“隐含的读者”的概念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隐含读者就是文本所具有的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向读者发出召唤,邀请读者对文本进行阅读;二是隐含的读者要求读者在阅读和接受活动中发挥积极的参与作用,使文本结构在阅读中得以具体化。“隐含的读者”是作为概念性存在的,伊瑟尔在此想要说明的是本文结构与读者之间能动的关系。

最后,伊瑟尔重点探讨了作为读者的“阅读现象学”。伊瑟尔通过三个方面揭示和描绘了一个具有动力学特征的阅读过程。第一,伊瑟尔从文学作品的句子入手,认为读者是循着句子提供的所指物而进入本文的,也随之接受本文提供的既定图景和意义框架,但读者不是消极被动的存在,读者与图景和意义结构之间的关系是能动的,在这个过程中,文本的真正内容和意义才能得以形成。第二,伊瑟尔探讨了将文本的各种不同的方面、视点、图景凝聚在一起的力量。伊瑟尔指出,阅读中读者的种种期待被不断修改,现象被不断扩展,但读者总会有意无意地去把读到的一切在动态进展中逐步组合成一个首尾一贯的统一体,这是阅读中“完形”功能的重要体现。第三,伊瑟尔将读者的自我提高作为阅读过程的终点。文本结构营造的是一个陌生的环境,是一种在内容和形式上对读者既有结构的“否定性”影响,但同样,文本结构是一个开放的、“邀请”读者参与的结构,这一过程的结果必然是既有结构的破碎又有新型结构的构建。

可见,伊瑟尔的读者接受理论始终围绕“文本-读者”间的动态关系,进而解释文学作品和读者接受之间的内在关联。伊瑟尔关于文学作品的文本-读者关系的分析,为媒介批评理论提出了分析受众和文本关系的视角,媒介批评理论在对文本-受众关系进行探讨时,完全可以运用这样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受众与读者接受理论虽然是在文学批评和美学研究中建立并加以运用的,但在受众研究中,媒介批评的接受理论对文本、读者、意义等关系的逻辑分析,具有明确的理论价值。因此,接受理论已经从文学批评和美学研究走向宽泛的大众传播媒介文本与受众的研究。

思考与练习

一、名词解释

1.大众与受众

2.积极的受众

3.接受理论

4.期待视界

二、简述题

1.简述受众研究的发展。

2.简述积极的受众理论的内涵。

3.简述文化研究的积极受众理论。

4.简述接受理论中的受众观。

三、案例分析

阅读新闻文本材料《社交媒体改变写作》,载《金融时报》,2013年4月10日,试使用相关媒介研究理论进行分析,思考社交媒体对现实的影响问题。讨论:社交媒体对现实有影响吗?是现实生活影响社交媒体,还是社交媒体影响人们的生活变化?社交媒体还改变了社会生活的哪些方面?

四、课堂练习

对自己同学进行一次访谈,了解他们是如何选择使用不同的媒介的,使用过程都有什么特点,将此整理成系统的访谈报告。

[1] [德]伊瑟尔:《阅读行为》,金惠敏译,18页,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