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媒介与技术批评的发展,媒介批评理论对媒介与技术的反思性批评不断多元化。基于技术主义、人文价值及社会文化等不同立场的媒介技术批判理论,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了媒介技术与社会文化的特征,从而推动了媒介技术批判理论的发展。这里重点介绍梅罗维茨、马克·波斯特、弗里德曼、斯各特·拉什等学者关于媒介技术的批判理论,了解媒介批评理论对媒介技术与文化的不同思考。
一、梅罗维茨:空间感的失落
美国传播学者梅罗维茨在麦克卢汉和伊尼斯的媒介技术批评的基础上,通过对社会学家戈夫曼提出的“拟剧论”的阐释,提出“情境决定论”,并于20世纪80年代出版著作《空间感的失落:电子传播媒介对人的社会行为的影响》,提出他的媒介理论。梅罗维茨认为,媒介并非仅仅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环境中的人们之间进行交流的手段,它们本身就构成了媒介信息环境。
梅罗维茨媒介技术批评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媒介情境”理论。基于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的观点,借助于戈夫曼的社会情境理论,梅罗维茨认为,由各类媒介本身所构成的媒介情境也是信息系统,媒介信息环境与人们所处的自然和物质环境同样重要,每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所指的情境,就是信息系统。构成信息系统的是“谁处在什么地点”和“什么类型的行为可被谁观察到”两种情形,或者说是以人们接触社会信息,包括自己和别人行为的信息的机会为核心。在这个信息系统内,“信息不但在自然环境中流通,也通过媒介传播”。因此,使用媒介所造成的信息环境如同现实的地点场所一样,都促成了信息流通的形式。梅罗维茨进一步认为,人们对媒介的使用行为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情境,从而形成了明确的界限。他使用社会学的观点来解释该理论,因为人们需要始终如一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不同情境下人们则具有不同的行为。概而言之,媒介使用也成为人们建构不同的社会情境的手段。显然,基于社会学的社会情境研究理论,梅罗维茨也认为人们的媒介使用行为是有目的的构建社会情境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此理论基础上,梅罗维茨考察电子媒介技术对社会情境的影响,认为电子媒介促成了许多旧情境的合并。他指出,随着电子媒介技术的普及,由于其传播代码的简单性,媒介情境形式也发生了变化。长期以来,印刷媒介的传播要求受传者具有基本的读写技巧,电子传播媒介则与此不同。电视的电子信号展示日常生活的“视听形象”,人们没有必要先看简单的节目,然后才能观看复杂的电视节目。梅罗维茨由此认为,由于电子传播媒介造成社会情境形式的变化,人们的社会角色也在发生变化,因此,以往界限分明的社会角色在电子媒介技术情境下失去了他们的边界。电子媒介技术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它促成了不同类型的受众群的并合。电子媒介不仅使在自然、物理环境中的群体传播的不同受众群趋向合并,也使多个世纪以来印刷媒介占统治地位下造成的不同受众群趋向合并。其次,电子媒介还促成了原先接受情境、顺序和群体的改变。最后,电子媒介使原来的私人情境并入公共情境。电视使得人们可以观察到别人的行为,原来的私人情境成了公共情境,每个人可能都处于被公众观察之中,没有隐私。
梅罗维茨的媒介批评理论把传播媒介看做社会环境的一部分,提出将媒介情境与社会环境及变化联系起来分析。认为应该将媒介研究与社会研究有机结合,因为媒介与社会有密切的关系,媒介是社会环境的重要构成,社会环境制约人们对媒介的选择和使用,而媒介又对社会环境有巨大的影响力。同时,梅罗维茨还将受众的概念纳入媒介情境的分析之中,提出了“情境合并”等论点,从而突出了受众在整个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传播活动受到受众的类型、人数的多少等特征的制约,建立媒介—受众—社会的媒介技术批评分析。梅罗维茨的媒介技术批评理论融合了伊尼斯、麦克卢汉和戈夫曼的不同理论观点,从而推进和发展了媒介技术批评理论。
二、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
马克·波斯特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家(图11-3),他的研究涉及西方文化思想史、批判理论、新媒体研究等领域。主要著作有《互联网怎么了》(2001)、《文化史与后现代主义》(1997)、《第二媒介时代》(1995)、《信息方式》(1990)等。马克·波斯特的媒介批评理论深受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结构主义理论的影响,“第二媒介时代”和“信息方式”是波斯特媒介批评理论的核心概念,其思想来源就是批判理论和后结构主义理论。
图11-3 马克·波斯特
(一)“第二媒介时代”理论
波斯特所谓的“第二媒介时代”,指的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以受众介入融合模式、无作者权威为特征的双向互动的媒介时代。相应地,其在本质上与以单向传播模式为特征的“第一媒介时代”有着根本的差异。
波斯特认为,所谓“第一媒介时代”,指的是以报刊书籍(纸质媒体)和广播电视媒体为主导的时代,波斯特称之为“播放模式”,即极少数人在说,大多数人在听,如电视、广播和电影。这个时代有中心化传播方式,即通过有限制作向众多消费者传播,这种传播模式造就了传播者的权威地位和消费者的受众地位。而“第二媒介时代”是指以互联网及卫星技术与电视、电脑、电话等传播模式为主导的时代,这个时代集制作者、销售者和消费者于一体,是对“交往传播关系的一种全新构造”。其中“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的界限不再分明,相比于播放模式的“第一媒介时代”,第二媒介的本质特征就是双向沟通和去中心化。从少数人说、多数人听的“第一媒介时代”转入所有人说、所有人听的“第二媒介时代”之后,主体获得了解放。
在波斯特看来,“第二媒介时代”的主要特征就是双向互动和去中心。如果说第一媒介时代对应于现代主义的理性传统,强调线性、有序、稳定、单向传播等特质的话,那么,第二媒介时代则对应于后现代主义的非理性,突出非线性、无序、不稳定、双向互动等特质。他将电子媒体时代的去中心化、分散化、多元化特点进一步明确为“双向的去中心化的交流”。这是其根据西方社会理论和文化理论考察新的传播技术问题,对传统文化理论中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批判性评价,对人与技术的关系进行重新思考。
以阿多诺和本雅明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对波斯特的媒介批评理论影响巨大,特别是针对西方现实环境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对波斯特媒介技术批评产生直接影响。由此,波斯特的媒介技术批评理论的核心,在于对电子媒介尤其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进行批判。立足于后结构主义理论,波斯特的“第二媒介时代”理论与以印刷媒介为发端的大众媒介时代加以区分,从而强调了网络传播等新媒体对人们社会生活的意义。
波斯特由此认为,第二媒介时代将带来一个文化普遍重组的时代。而在这一新旧更迭的临界点,原有的社会批判理论已不能充分解释新出现的文化重组现象,需要一种对原有理论的批判和反思,并针对新的历史语境和新的交往传播方式建构一种新型的社会理论,以便能达成第二媒介时代普遍的文化重组的现实,并阐明对文化变革的重要意义。
(二)“信息方式”理论
波斯特还探讨了由媒介技术所引发的人们的信息交流方式的变化,提出了“信息方式”理论,认为当代社会通过电子媒介交流的方式,不但改变了人们的思考方式,同时也带来了社会形态的变化。对于媒介技术影响人们信息交流方式的研究,伊尼斯和麦克卢汉等学者就深入分析人类信息传播的各种形式和技术手段,探究了媒介技术的发展与社会变迁、文明发展的内在关系问题。基于此,波斯特提出“信息方式”概念,用来描述电子技术影响下人们的交流方式,并阐释电子媒介交流的非同质性特征,特别是电视、互联网等交流方式对人类文化和社会产生的内在影响。
波斯特的“信息方式”概念借用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的理论,并将其与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理论相对照。马克思的“生产方式”概念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作为历史范畴。按照“生产方式”的变化对历史进行分期,从而区别不同的生产手段与生产关系的结合形态。二是作为对资本主义社会特征描述的概念。“生产方式”强调经济活动对社会发展的主导地位,认为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决定因素。波斯特由此认为,在新的媒介技术发展的语境下,可按照信息交换的方式来进行历史分期,并赋予信息符号的文化交流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波斯特的“信息方式”理论的含义包含两方面:一方面,在美国和其他高度工业化的国家,符号的文化交流日益居于中心,成为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甚至成为生产过程本身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信息方式”就如同19世纪的“生产方式”一样居于社会关注的中心。另一方面,与马克思对生产方式变迁的关注一样,波斯特也关心信息交换方式的变化,20世纪以来工业化的发展,使得文化客体、符号客体等形成了阿多诺和霍克海默等所讨论的“文化工业”。在“文化工业”中,信息交换的方式是单维的、独白式的和霸权性的。但是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文化工业”的信息交换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他看来,这个变化的总趋势,就是文化客体的生产者与其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交换越来越非中心化了。总而言之,他之所以将“信息方式”与“生产方式”相比照,是因为他看到了文化问题正日益成为我们社会的核心问题。
波斯特将人类的“信息方式”的发展具体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面对面的口头传播阶段,认为自我被包裹在面对面关系的总体性中,在语音交流中的某个位置上被建构。二是印刷传播阶段,自我被构建成一个行动者,处于理性/想象的自律性的中心。三是电子传播阶段,持续的不稳定性使自我去中心化、分散化和多元化。相对于此前口头媒介交换和书写媒介交换时代,在电子媒介交换时代中,语言与社会、观念与行动、自我与他者的关系都发生了改变。正是在第三个阶段,电子媒介把巨大的时空差异瞬间整合起来,使个体有了多重身份,呈现不稳定化和碎片化等特征。
三、斯各特·拉什:信息批判
斯各特·拉什是英国伦敦大学哥尔斯密学院社会学教授,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组织化资本主义的终结》(与厄里合著,1987)、《后现代主义社会学》(1990)、《现代性和身份》(合编,1992)、《全球性现代性》(合编,1995)、《时间与价值》(合编,1998)、《另一种现代性,另一种理性》(1999)等。在他的著作《信息批判》(2002)一书中,基于批判理论的立场,围绕信息的概念,对后现代主义文化进行了批评和反思。
拉什通过考察信息时代的主要特征来展开分析,并强调以“信息社会”,而非后现代社会、风险社会或晚期资本主义等概念来理解当前社会的发展。拉什认为,后现代主义主要强调讲秩序、碎片化、非理性,而信息的观念却同时讨论人们所经历的新的秩序与失序,而且人们已清楚地看到所谓失序(非理性)其实往往是秩序(理性)的无心之果。相较起来,信息作为一种观念是更好而且更有力的,因为它从一个统一的原则出发。因此,信息建构的是一个流动的、动态的、促进远距离实时关系的系统,它是“拔根的”、“压缩时空”的系统。
拉什认为,人类正生活在一个“流动的、拔根的、时空压缩的实时关系”的信息时代。而信息社会的种种特征表明,众所周知的吉登斯等人所谓的“晚期现代”或哈维等人提出的“后现代”等概念实际上已经失去了阐释效力。在拉什看来,任何系统性的概念框架都无法将“信息”纳入其中,更不用说对信息社会的准确理解了。由此,拉什试图使用“信息社会”的概念来对西方后工业社会进行批判。拉什从符号的、讯息的、技术的和商业的层面对“信息”概念进行批判性阐释,将之诠释为即时的、漂浮的、零碎的、弥漫的、无理性和现实趋附的时代幽灵。拉什认为,“信息的主要性质是流动、拔根、空间压缩、时间压缩、实时关系”等方面。[1]
拉什的信息批判理论对信息和信息社会的特征概括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信息社会是被缺乏现实底蕴的无根文化所统摄的,是一个被信息字节的混沌式组合所遮盖的非理性社会,即“被蒙蔽的信息社会”。符号讯息的混沌式流动取代理性的现实思考,信息社会成为被符号流动所覆盖的无根文化网络。“信息生产造出的产品——不是那些富含信息的物品与服务,而是很大程度上脱离控制的信息字节。”因此,其结果是高度的工具理性之因(比如信息技术)却结出了非理性的社会之果,“以最高的知识与理性为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东西,其无心之果竟是最极端的(也是信息性的)非理性的充斥与超载,这讲的就是被蒙蔽的信息社会。”[2]
第二,信息秩序就是各种符号讯息在人—机接口之间的大批量即时流动,其海量的创意蕴含无限的机会,从而使理性及理性批判失去了从容反思的基础,成为受经济效应左右的符号讯息的添加或删改。拉什认为,“高度理性化和知识密集的生产导致了信息扩散和流动的准无政府状态,这种信息的失序产生了属于它自己的权力关系,这些权力关系一方面包括了信息字节直接的权力/知识,另一方面包括了在知识财产范畴内信息秩序的再造。”[3]
第三,信息逻辑的本质是反逻辑,就是各种文化符号与碎片的拼贴和不连续的网络连接。由于信息浓缩了时间与空间,其逻辑链条被多维的时空穿梭所打断。“它们被拉得太长、太远以至于无法与线性兼容,它们被拉得长到断成了许多碎片,空间上的联结和社会纽带断了,于是它们重新组构为非线性、不连续的网络联结。”因此,“我们就被丢进了不可预期的后果逻辑里”。[4]而这种“后果逻辑”实质上就是商业讯息在资本空间的排列与组合,媒介符号在网络空间的瞬时存在。
第四,信息价值就是无关现实的符号价值,它转瞬即逝,没有任何历史和现实意义,只存在于“媒介场景”的即时和实时之中。在“信息化”的背景中,无孔不入的资本与无孔不入的媒介符号加速融合,积累原则与符号原则结成了可以相互替换的联盟和伙伴,共同编织着无所不包且无所不“能”的资本符号网络,“不仅是机器与物品,也不仅是文化与媒介,甚至连自然与生命本身也被信息化了。这种信息化的自然可能随后就要被当成知识财产注册专利,并被整合到全球资本的积累战略之中了。”媒介本身登上了生产权力的宝座,而生产、生活却都被平铺在媒介讯息的界面上,“不仅新闻纸和数码信息,连整个消费资本主义的都市都可以被理解为信息。在信息性都市里被严重品牌化的环境中,物品、生活方式和设计都是瞬息万变的,延续短、周转快。”信息价值成为“主要不是关于社会地位而是关于符号价值的转瞬即逝性以及其无休止的、不停歇的无所不在”,它“既不在过去也不在未来,而是只在实时之中”[5]。
拉什关于信息的无根化、相对化、流动性的阐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传统社会学家往往从知识密集型产业或后工业时代的产品及服务来理解信息社会,这种理解往往忽视了信息压缩所造成的影响。对信息的本质认知误区的核心,是对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误解,即将“Message”直接误读为“Medium”。拉什认为,过去占主导地位的媒介是叙事、诗歌、论说、绘画,如今则是讯息或通信。传统叙事、论说、绘画的内容是以一种具有线性逻辑特征的方式渐次呈现的,譬如《荷马史诗》或莎士比亚的喜剧,甚至普希金的叙事诗,它们所描述的通常是有头有尾、合情合理的故事,情节因果相循、次第展开。但在当代媒介发展的现实中,信息处理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即便是论说中条分缕析、理据分明的一些最基本的标准与法则,在信息化过程中也已变得无足轻重。拉什关于信息压缩的观点,对新媒介环境下人们如何理解信息的含义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思考与练习
一、名词解释
1.媒介即讯息
2.娱乐至死
3.技术垄断
4.第二媒介时代
5.信息批判
二、简述题
1.简述媒介技术批评理论的三种观点。
2.简述伊尼斯的传播的偏向理论。
3.简述麦克卢汉的媒介技术批判理论。
4.简述波兹曼的媒介技术理论。
5.简述媒介技术理论的新发展。
6.简述拉什信息批判理论的主要观点。
三、案例分析
阅读新闻文本材料《隐私比科技革命更重要》,载《金融时报》,2013年4月9日,试使用相关媒介研究理论进行分析,思考媒介技术与个人权利之间的关系问题。讨论: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个人权利如何保障?媒介使用与个人权利之间有无边界?假如媒介技术可以无限制地接近个人隐私,个体存在的意义又何在?
四、课堂练习
观察课堂中你和你的同学所使用的媒介类型(如手机、电脑、报纸等),并做出描述统计。可能会发现哪些有意义的现象?
[1] [英]斯各特·拉什:《信息批判》,杨德睿译,1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 [英]斯各特·拉什:《信息批判》,杨德睿译,15页、12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 [英]斯各特·拉什:《信息批判》,杨德睿译,18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 [英]斯各特·拉什:《信息批判》,杨德睿译,38页、37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 [英]斯各特·拉什:《信息批判》,杨德睿译,276页、230页、119页、233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