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与金的战争是北宋朝的延续,战争主要发生在宋高宗时期。
1126年(靖康元年)正月,金人进犯京师。八月,金帅粘罕引兵深入。闰十一月十五日,金兵攻陷汴京(今河南开封),北宋灭亡。十二月初二日,宋钦宗被迫奉上降表,向金人投降,一再表示愿向金人称臣,惟金命是从。1127年(宋靖康二年,金天会五年)三月七日,金朝册立张邦昌为“大楚皇帝”,试图以傀儡政权来实现“以汉治汉”的目的。三月二十七日和四月初一日,金人分两批将徽、钦二宗,皇后、嫔妃、王公贵族等三千余人和金银财宝、仪仗法器,一概掳去,随金军北归。北宋与金的战争到此结束。
是年五月,宋高宗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初立,改元建炎,抗金成了他所面对的主要问题。南宋与金的首战发生在1127年(宋高宗建炎元年,金太宗天会五年)。战争的原因是:金人只承认“大楚皇帝”,不承认宋高宗的皇位,千方百计要消灭这个赵姓政权。当时,官员中明显分为两派,一是以李纲为首的主战派,一是以黄潜善与汪伯彦等主张逃跑的主和派。南宋要与金人相对抗,必须起用一个深孚众望的人物担任宰相,必须组成一个相应的政府,主战派李纲就成为第一任宰相。李纲主张坚持抗金斗争,他认为“以天下形势而观,长安为上,襄阳次之,建康又次之”。[1]并且借重民兵作为可恃之兵,可在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一带进行有效的抵御。
为了灭亡赵构的南宋政权,金军在宗翰的率领下,以宋高宗废弃张邦昌政权为借口,于十二月二十三日发布《伐康王晓告诸路文字》书,说明南宋“推戴赵构,妄称兴复”,必须严惩,因此“复承严令,重申大伐,统领重兵,诸路并进”,大举进攻南宋,计划从三路合围,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直到活捉赵构。
宋高宗本人并没认真作抗金的准备。由于他在金朝兵营中做过人质,亲眼看到过女真兵的凶残,非常害怕金军,患有严重的恐金病。面对金兵的进攻,大臣中又出现了南逃东南、坚守中原和返回汴京的三种不同主张。面对艰难的选择,宋高宗决定改用一味向金人屈服、投降的黄潜善与汪伯彦为相,罢免了李纲相位。黄潜善与伯汪彦同样不做作战准备,还采取隐匿军情不报、专权自恣的手段来应付高宗,面对金人的进攻,南宋政府依然束手无策。最后,宋高宗决定由李纲坚守关中,宗泽还返东京,以安抚中原的人心。很快,在金人追击下,两河失陷,山东等地亦为金军所占领。
紧接着,金人又一次发动了对宋战争。1129年(即宋高宗建炎三年,金太宗天会七年)二月,金军一路南下,十万宋军在数百骑兵面前,望风解体,金兵推进到扬州城附近,面对金军袭来,宋军不知所措,致使扬州失陷,高宗只得再次出逃。这时,宋高宗命刘光世、朱胜非和礼部尚书张浚分别节制平江府(江苏苏州)、秀州(浙江嘉兴)军马,抵挡金军南下,自己则由瓜洲渡江来到江南,由镇江(今江苏镇江)出发,经常州(今江苏常州)、平江府(江苏苏州)、秀州(浙江嘉兴),于二月十三日逃到了杭州(今浙江杭州)。金军主力直追至徐州、扬州等地,目的依然是要追杀宋高宗,消灭南宋政权。后又回撤。
宋高宗一心想找一个能帮助自己处理抗金事业的官员,于是多次任用各类人物来担任宰相。1129年三月,先让朱胜非为相,他是既诋毁李纲又排斥赵鼎并且力主和议的人,对于定都临安非常积极,抗金自然不会有结果,一个月之后被罢相。1129年四月,任用吕颐浩为右相,他虽主张北伐,提倡勤王,但也是排斥李纲和赵鼎等抗战派人物的,他在相位上一直游离于战与不战之间,无所作为。他最突出的“贡献”是为宋高宗献上了航海避难之策,无助于抗金,1130年四月被罢相。1129年八月,宋高宗曾任杜充为右相,他更是一个抵御金军无方,众人所恨的人。1130年二月被罢相。抗金失败后,他更走上了降金之路。宰相们的无能为力,必然导致战场上的败局。宋军仓皇南逃,更“坚定”了宋高宗选择避走江南、执意南幸扬州的决策。
是年五月,一心想着求和的宋高宗,一边逃跑,一边派人与金军谈判,表示“愿去尊号,用正朔,比于藩臣”[2],甘心做个傀儡皇帝。金军并不接受宋高宗的乞和。金太宗决定以兀术为统帅,率众渡江,兵分四路南下,各地宋朝官军皆降,以至建康也不能守。金军集中兵力渡过长江,又从海道南下追击,准备活捉赵构。
宋高宗一路逃来,从杭州逃到越州(今浙江绍兴)、再到明州(今浙江宁波),接着逃到定海(今浙江镇海)、并由此入海到达昌国(今浙江定海)、台州(今浙江临海),最后干脆在温州(今浙江温州)一带躲藏起来。与此同时,他又派人继续向金人求和,甚至在致金军左副元帅宗翰书中提出:金人南下是“大国征小邦”,而自己“自汴城而迁南京,自南京而迁扬州,自扬州而迁江宁”,已陷入“守则无人,奔则无地”的境地,因此,恳求“元帅阁下,恢宏远之图,念孤危之国,回师偃甲,赐以余年”,摆出一付苦苦哀求的可怜相。在他看来“天地之间,皆大金之国,而无期有二上矣”。
金人南越江淮,一路所向披靡,从建康、杭州、越州、明州,直至定海,由于是孤军深入,骑兵一时也难以渡江,遂于1129年(即宋高宗建炎三年,金太宗天会七年)七月,部分金军北返,一路上也遇到了南宋军民的不少抵抗。这时,韩世忠正守于江上。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金天会八年)二月,金军北返途中,遇到韩世忠事先设下的埋伏,在黄天**(今江苏南京东北江边)围困金人四十八日。宋军虽然不能扼住兀术与宗弼的北归之路,但却提升了军中的士气。金军也意识到攻宋之不易,转向和议。
南宋初年,宋金之间的战争,打破了明州史氏家族的平静。
众所周知,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从某种意义上说,战争是作战双方政治家、军事家的事。对于饱受战争之苦的广大民众来说,害怕战争、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生活是大家的共同心愿,更是这些外来移民们的共同心态。过去,史氏家族为了避免战争,聚族从江苏溧阳而迁移到明州。现在,为躲避宋与金的战争,他们又得聚集在一起准备逃难。
当宋高宗渡过长江,决定向东南沿海逃跑时,史氏家族与明州百姓就开始受到一路南下的宋朝官兵的搔扰。十二月初五日,在高宗由越州逃往明州之前,习惯于躲避灾难的族人们就开始了逃难的准备。十五日,金兵攻下临安府,宋高宗慌忙逃至镇海(今浙江宁波),明州百姓全体出动迎接“惊驾”了的皇帝。同时各自筹备足够的财物,以备路途的急需。当宋军护送高宗渡海抵达昌国县(浙江定海)时,明州史氏家族最后作出生死的抉择。这时的当家人是八行先生史诏,他与三儿子史木商量,决定把自家人及各房儿子都散置于他处,自己带领族人们外出逃难。于是,四处联络,招集到族人兼有亲朋、好友、姻族、同乡共计二百余人,他们雇用三艘大船渡海,来到舟山群岛,躲避金军。史诏为带领家族驾船入海外逃做了充分的准备,不仅有舟船用具、行囊,还为各家供给粮食和食物,想尽各种办法,尽到自己的能力来资助众人,还“惟恐推存不至”,让族人受难。就这样他们在岛上坚持了一个多月。直到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金天会八年)二月,金兵北撤、退走。是年三月,宋高宗离开温州,由余姚(今属浙江宁波)回到越州(今浙江绍兴),明州史氏家族的人们才返回故乡。明州史氏家族为了避难,这次共计花费资产数以万计,用尽了多年的积蓄。
金兵退走后,史氏家人得知同去避难的诸家亲友都安全无恙,自然备感欣慰。作为长房长子长孙的史浩身上的担子更加沉重。他是一个孝敬父母、关心家人的人。在全家族外出逃难之时,年轻的史浩接受家人的瞩托,留守在明州月湖家中,坚守家园,护卫家业。在此期间,他为家人和明州市民做了两件大事:一是留心家庭周围动静,减少全家和族人的财产损失;二是想方设法帮助城南以至近邻解决困难。帮助群众处理了当地流行的疫病,送医送药,使疫情得以缓解,并自出经费割山买地,设法掩埋病故者的尸体,使难民得到救济,人心得以安定,明州人民称赞他为百姓做了善事、好事。
史氏家谱中记载了在此期间明州地区发生的一件怪事。1130年(建炎四年)正月十六日,金兵攻下明州后,准备继续乘船三百里,活捉宋高宗。但宋高宗已从明州海上逃至台州(浙江临海)。南下的金兵因一路孤军深入,又受到不断的抵抗,且后方空虚,补给困难,在海上又遇到大风暴,只得退回明州。在明州,他们就放火烧城,大肆掳掠,杀伤百姓无数。在撤退与返回途中,也是一路纵火、掳掠。当金人仰马掠掳路过史家时,询问被抓的邻居:这是什么人家?被俘者说,这是史孝子的家。金兵得知这一消息后,于是就用白灰在史家的门口写上:勿犯善人家。以此告知其他金兵不要抢夺这家的粮饷与财物。可能是史浩的孝心与爱心感动了金军,使明州史氏家族和周围近邻未受或少受损失。联系后来金世宗严格军纪的史实,说明金人这一行动有其可信度。
明州史氏家族的族人们从海上逃难回家后,由于生活的颠簸,劳心又劳神,终于击垮了史浩的爷爷——84岁老人八行公史诏,本来他就年老、体弱多病,终因经不住逃难的折腾,便在不久辞世。同样由于海上生活紧张和劳累过度,这次逃难的总管、史诏的三儿子史木亦从此一病不起,父亲的故去,一恸三日,更是加重了他的病情,史木也于当年六月二十八日病逝,享年仅44岁。战争的摧残、难民生活的艰辛使家族连续失去了两位亲人,宋初的这场战争对于史浩的影响实在是太深刻了。
紧接着又发生了1134年和1140年的两次战争,它们都发生在中原地区,这时,史浩正在家乡攻读,准备考取功名,并未亲历战事。金人原以为消灭南宋易如反掌,但多次交锋结果方知消灭南宋汉人政权亦不易。于是金人在得到河南、山东等地后,决定另立刘豫傀儡政权让其介于金宋之间作为屏藩,以实现以汉治汉的目的。1133年(宋高宗绍兴三年,金太宗天会十一年),以刘豫为前驱,先攻下襄阳府(今湖北襄樊)、郢州(今湖北钟祥)、随州(今湖北随县)、唐州(今河南唐河)、邓州(今河南邓县)、信阳军(今河南信阳)与洮州(今甘肃临潭),实现了以汉人攻汉人的策略。1134年(即宋高宗绍兴四年,金太宗天会十二年)四月,岳飞率三万大军出师北伐,很快攻下郢州、随州和襄阳等失地,给人以信心。抗战派取得的重大胜利,进一步奠定了南宋的立国基础。1140年(即宋高宗绍兴十年,金熙宗天眷三年)五月,在宋军全力反击下,金军大败于顺昌(今安徽阜阳),退守河南,宋军士气大振。这时,岳家军北进收复河南大部分失地,直逼开封。七月八日,兀术率军在郾城(今河南郾城)大举反扑,岳家军士兵以少击众,最后,取得大胜。面对大好形势,南宋有望收复中原故土。岳飞向宋高宗表示:“天时人事,强弱已见,时不再来,机难再失。”[3]建议乘胜并进。当时,宋军若能把握住郾城大捷时宋强金弱的时机,就能获得大胜。但秦桧却指令:只准被打,不准反击,最后造成“宋弱金强”,必须和谈的败局,并以“莫须有”罪名谋杀岳飞的惨局。一胜一败的对照,告诉人们宋军只要抗金得当便能取胜。郾城大捷引起了人们的思索,岳飞的被害使人们提高了警惕,从而使人们认识到朝廷必须抓住治国之本,这才是根本大计。
史浩进士及第之后,就开始参与政府的工作,以后更有机会接触中央政府的上层人物。1161年(绍兴三十一年),金兵又一次进犯边地,两淮失守。这次战争是由金朝的海陵王引起的,金朝海陵王以为“天下一家,然后可以为正统”。[4]为了“统一天下”,为了当上天下一统的君主,海陵王将都城由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迁到燕京(今北京),并于1161年(宋绍兴三十一年,金正隆六年)九月,寻找借口撕毁和约,征发60万大军,兵分四路攻宋,想在“远则百日,近止旬月”,[5]一举灭掉南宋,使自己做全中国人的君王。不难想象,如果海陵王的这一梦想得以实现,由女真人统一全中国的政局将提前近500年到来。但是,海陵王的所作所为并没有得到金人内部的认可,不少人认为“宋人无罪,师出无名”,[6]反对海陵王伐宋。与此同时,金朝后方又遇到牧民起义。所以,战争初期,金师甚锐,兵势益盛,妄图攻破长江防线。宋军虽然没有足够的准备,但在四条战线都能英勇抗击。这时,遇到完颜雍乘机发动政变,并于十月七日在辽阳称帝,随即占据中都(今北京)。完颜雍就是金世宗,他反对侵宋战争。此时,宋军在采石重创金兵。当完颜亮被迫率军折回扬州时,十一月二十七日黎明被部将所杀。金兵只得北还,就此结束南侵。
这场战争给了史浩一个特殊的启发。原来,正当皇帝下诏亲征,众廷臣都在争谏退避计策之时,太子建王却非常积极,他请求亲自率师作为前驱前往作战。这时,史浩正是建王的老师,他根据历次战争的经验及历史上的相关教训,当即劝说太子建王不可妄从,他告诫建王说:“太子不可率兵。”还列举了晋申生的故事,尤其是介绍了唐朝天宝年间,安禄山攻破潼关,唐玄宗逃奔蜀中,肃宗以太子的身份被迎到灵武即位,并以此为根据地,恢复唐朝统治的事例,力图让太子引以为戒,知道作为皇太子的责任重大,不能越级上任,不能随心所欲。这一提醒使太子建王大为感悟,于是,他力促史浩起草奏章,请求只作为随从,跟随皇帝“以供子职”,请求改变原意。本来,宋高宗听说太子要上前线的要求很是恼怒,以为太子建王有争权的野心。之后看到奏折便怒意顿释,后得知奏章是出于史浩之手,就对大臣们说:史浩是“真王府官也。”不久,殿中侍御史吴芾又力劝高宗亲征,并要求以皇太子为元帅,前去探视部队。史浩听说后,再次进行规劝,他答复大臣们说:“建王生活在深宫之中,从未与诸将接触,怎能担当元帅此事。”有的官员又准备请太子建王作为留守,担当重任,史浩也以为太子不可担当此职。史浩以慎重低调的方式,使太子避免成为众矢之的。这样,皇帝就决定让太子建王遍识诸将,一起随从到达建康(今南京),从中学习如何指挥军队作战的本领,尽到太子的职责。
作为太子师的史浩还从一些大臣的言谈中领会了不少战略思想。赵鼎出身皇族,1134年入相,曾力荐岳飞收复襄阳,抗击金军。他曾向朝廷陈述过:或战、或守、或避的三个战策,并说:“战而不捷,去未晚也。”赵鼎的这一战略思想给了史浩很大启示,使他对战或非战有了新的认识。作为太子师以其深切的劝说,表达了他对战争的慎重态度,使太子了解到是否参战也是有艺术的。
史浩担任宰相后,得知宋朝军队内部因有很多空额要招兵买马,枢密都承旨王抃建议各募三千人充实到侍卫亲军的军队中来。于是,就开始动手在市里抓捕壮丁。这一行动引起了京城极大**,很多被抓者自断其指,表示自己不愿当兵,更不可能来为军队作战。军人则仗恃自己人多势众,就大肆抓人并抢夺民财,一时弄得民不聊生,苦不堪言。作为宰相的史浩了解这一情况后就上奏朝廷,要求全部释放所捕民众,并将军队中抓人最活跃、带头喧闹者,送狱办罪。史浩说:这次军中掠人夺货以至于起哄闹事的挑衅者是军人,理当军法从事。至于不愿当兵的市民陆庆童等,是为了抗争,不可同罚。他又对皇帝说:陛下恐军人有话说,故要办市民的罪以安抚军人。然而民众受罚后也会不得安宁。人言可畏呀!陛下听说过“等死,死国可乎”这句话吗?这不是军人的话,是民众的话。史浩又说:自古民怨其上者多矣,人民气极了,就会骂人。史浩始终坚持着一个信念:作为宰相,理应主持正义,为民办事。由此他也了解了民众对战争和军队的态度。但是,当局还是法办了陆庆童等人。后来有人说起陆庆童等人确实是被错判时,宋孝宗也后悔地说:史浩当时曾力争其不可同罚,至今悔之晚矣!
总之,在时战时和的背景下,史浩在对付金兵、收复失地和进行战争等一些重大问题上都有自己的看法,他是反对妥协投降的,但也不同意冒险出“战”,反对贸然出兵。史浩认为:“先为备御,是谓良规。若夫议战与和,则亦在彼不在此。彼战则战,彼和则和。和不忘战,姑为雪耻之后图。战不忘和,乃欲援师而自治”。“第当坚壁,力御攻冲,谨俟乘机,以图恢复。”[7]这一分析无疑是正确的。史浩从多次战争中受到了启示,他反对进行没有预期结果、只会造成劳民伤财结局的战争,这就是他的战争观。
[1] 《宋史·李纲传》上
[2]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23,“建炎三年五月乙酉”条。
[3] 岳珂:《金佗续编》卷12。
[4] 《金史·李通传》
[5] 《金史·李通传》
[6] 《金史·祁宰传》
[7]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200,“绍兴三十二年七月癸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