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田野作业过程模式
田野作业歌
迈开双脚,走向田野,
接近心目之中的他者。
通过阐释他者,
重新发现了自我。
调查好像一把大头针,
把他者的目标钉牢、抓住,
再小心地搜集起来,
像蝴蝶一样夹进书页。
跟在他者形象的后面,
经常忘记了呼吸,
对他者的感知,
就出现在已经看到的模式的背后。
难道将“蝴蝶”夹在书页里,
就能追上他者的微光?
难道用我们的阐释,
就能驱散自我的迷茫?
不,田野,不仅是一种出发和到场,
还允许他者摇动我们的文化的微光,
而是在那摇动的一瞬间,
瞥见了从他者出发的角度。
这,绝非同化,
也绝非追求一律,
只是在那瞥见的一瞬间,
自我已经起了变化。
by Sal Biondello
写于美属北马里亚纳群岛首都塞班[1]
“田野作业”是英译词,原文为fieldwork。在西方现代学术界,它指学者生活在异文化或本民族文化的研究对象群体中所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很多中文译词也说“实地调查”“实地考察”“实地工作”或“实地研究”,虽不能完全对译,但说法简练,通俗易懂。我国古代也有“采风”一词,原指在民间搜集“人风”的善举,与田野作业中的自我文化考察部分有些接近,但也有与生俱来的差别。“采风”能说明中国文化史上有民本思想、田园理想、讽谏意识和躬行精神的成分,这是两者的合拍之处;但“采风”的前提是民族的一统和文化的趋同;而西方人所说的田野作业的前提是理论的距离和多元文化的认同;一个是中国古代思想,一个是西方现代学术,这是两者不同的地方。
我国现代民俗学兴起时,从事这方面事业的学者,继承本民族搜集民俗的传统,又吸收了当时西方的先进理论,开始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实地学术考察活动,这为“采风”说添加了新意。可惜由于经济、战争和社会变动等原因,能安心在民间住下来搞调查研究的人还很少。至少在民俗学界,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很少用“田野作业”一词,比较常见的说法是“搜集整理”。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方面的形势产生了变化。随着民俗学的蓬勃发展,现代西学的输入以及民俗学与人类学等相邻学科的频繁交流,田野作业的说法迅速流行。在民俗学的著述中,“田野作业”一词的出现频率增多,在许多民俗学者的学术活动中,也进行了“田野作业”的新探索,这是一种实质性的变化。
在西方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田野作业已成为一整套“实地调查和研究的对象直接交谈、一起生活”撰写民族志著作的学说[2]。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进入西方现代方法论时期,田野作业的理论与方法日臻成熟。
现代田野作业是在反殖民主义、反文化霸权的世界潮流中兴起的一种关注人类命运和人文精神的文化耐心,一种不同于以往学术圈内活动的圈外事业,一种有别于书斋研究的下乡学风,一种冲破学者想象力的认知体系。这样博大的、宽容的和有创造力的工作,不能不吸引无数思想先进、精神活跃和不怕吃苦的后来人的兴趣。
现代田野作业的核心,是把所有不同文化的群体都看成人类。不论其文化有着怎样的差别,彼此之间都可以理解、可以沟通、可以结成亲密的社会联系。田野作业者是获得这种理解和珍惜这种亲密联系的先行者。他们依靠人类生活的共性知识指导自己的现场观察、搜集和研究工作,从亲眼查看、亲口访问和亲身体验中掌握一种与书本知识不同的知识体系,并运用这种知识体系,把自我的书本知识相对化,重新认识和阐述研究对象的文化。
田野作业的基本特点,是在两种文化直接接触下进行的。它的最终成果是撰写新民族志。但这不等于把别人的文化变成自己的文化,也不等于把自己的文化和别人的文化变成统一的文化。它承认不同文化之间总是存在着可以理解的差异,乃至于存在着合理的对立,因此,田野作业者始终要以田野作业者的身份说话,对自己的文化和对研究对象文化的任何一方,都保持距离。田野作业者还需要给两种文化以各自的定位,以利于科学地研究别人的文化和观照自我的文化。
为了方便展开讨论,以下姑且将田野作业的两方冠以相对不同的名称,其中,把学者文化的一方称为“自我”,把研究对象文化的一方称为“他者”。这不是新的发明,是挪用以往学界的一种说法。当然,还有别的说法。我之所以选择了它们,是考虑到读者对它们的位置容易区分清楚,对书中的换位阐释也比较容易看懂。但我摒弃从前少数说法中的褒贬含义,赞成有关著述中阐释两方的平等原则和反思精神,否则就不如不用。在这个意义上,我引用了开头的《田野作业歌》:“迈开双脚,走向田野,接近心目之中的他者。通过阐释他者,重新发现自我。……这绝非同化,也绝非强求一律,只是在瞥见的一瞬间,自我已经起了变化。”这首歌来自美国。我在美国读书时,听到人类学家Bonnie Sunstein在课堂引用了这首歌,还有动情的讲演,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Bonnie Sunstein在英美文学系执教,但俨然是一位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十分强调田野作业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作用,包括改善学者的思维习惯、社会倾向和生产方式等,有几个观点曾引起过我按捺不住的课堂反应,那种感受令我至今难忘。我将在本章和其他有关章节中介绍Bonnie Sunstein的主要观点和出色工作,同时也阐述我个人的一些不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