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民俗志(第2版)

第六章 田野关系

字体:16+-

田野作业过程模式的关键环节是田野关系。田野关系,指田野作业者根据田野调查研究的需要所建立起来的与研究对象之间的社会关系。它是双方自愿达成的学术合作协议,是介于自我文化与他者文化之间的对话空间。田野作业成败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田野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田野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田野资料,就能做什么样的田野研究,乃至田野就是关系。

在这个环节上,恐怕不能绝对划分早期田野作业与现代田野作业的界限。在对民众知识的理解和撰写方法上,两者虽然有支配对方与否的差别,但在外人进入对方群体的一般过程上,在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理解的难度上,两者是相通的。说到最早鼓足勇气开辟前路的功臣,还是早期田野作业者。他们在日记中所描写的那些无一例外的万事开头难的心情,他们为了学术理想所发明的种种与当地人相处的奇招妙术,他们面对面地观察和交谈产生的学术思想,后来一直为田野作业者所模仿,连他们的错误和失败也成了后人的成功之母,这是事实。

建立在千差万别社会背景下的人际关系,不存在一个比另一个更高明的问题,后者还要踩着前者的脚印绵绵不绝地走下去。这要通过数代学人的奋斗,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积累关系“资源”,使田野关系充分发挥对田野作业理论的建设作用。当然,在早期田野作业者那里,并不使用“田野关系”一词,他们只谈田野作业带给他们的理论和概念,这是后人经常批评他们的地方,但这也是由当时田野作业的水平造成的。早期田野作业者还没有把学者自身的行为纳入研究对象之中,与研究对象建立关系也是权宜之计,两者都不是理论行为。现代田野作业者对此是有意改进的。他们看重资料更看重田野关系。他们向研究对象搜集资料,同时也倾听研究对象对学者描述民众知识的反馈意见,思考被反应和被批评的道理,开展平等的文化对话。这种做法发展了学者与民众的关系,促进建立现代田野作业中的田野关系。

对学术研究来说,田野关系中布满了学术疑点、难点、亮点和原创点,是一个思想库。对田野作业的对面化的工作方式来说,田野关系制造惊奇、摩擦、认同和人类的新知识,是一个“对撞机”和“反应堆”。无论是早期田野作业者还是现代田野作业者,其实都很花工夫建立这种关系,不过是在执行的意识上有差别而已。

在现代田野作业中,田野关系是一种从关系资源转化而来的学术资源。依靠田野关系获得的民众知识,有可能取得比较可靠的理论增殖效果。就方法论而言,注重田野关系,还能发现被调查者的多层级性,更加深入地构拟民俗文化形态和民众思维逻辑,并将之写入民俗志中。

本章在现代田野作业过程模式理论的框架下,重新评价早期田野作业者已经开始建立的地方关系,同时阐述现代田野关系的特点,包括它的分类、步骤以及田野关系怎样对田野作业理论发生构架作用等一系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