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观叙述是贯穿整个田野工作的精神活动,它的进入状态是个人化的,田野工作者从踏上田野旅途一开始,就已经自己成为自己文本的读者兼作者。在火车上、在飞机上,他谈了哪些话,看了什么资料,都会印在脑子里。就在最好的朋友滔滔不绝地跟他聊天的时候,他也会根据自己的田野计划的“菜单”,编制头脑里的“文件”,他的兴奋点已与他的朋友有所不同。在以后的工作中,也没有人能像田野作业者自己那样知道自己。没有人能像他自己那样,坐在奶奶的膝下,满怀深情地听奶奶讲故事和进行搜集记录;没有人能像他自己那样,坐在颠颠****的手扶拖拉机上下乡,一路上听导师讲个人的学术观点和征求他的看法;没有人能像他自己那样,在调查点匆匆忙忙地找出通讯录,给女友、父母或同学打电话,倾诉地老天荒、寒冷炎热、蚊叮虫咬、劳累煎熬和绞尽脑汁地理解他人的苦闷。其实每个田野作业者都有这样的艰苦经历,然而,成功者总能从后来的创获中得到意想不到的学术报偿与人生乐趣。
一、反观叙述的定义
反观叙述,指在分析他者文化资料的同时,分析学者自己的叙述态度和文化反应的学术活动。田野工作者应在自我文化成员面前,把自己读进自己的文本。他面对文本,要将自己同时作为作者兼读者,在作者、读者和文本三者之间加以沟通、调整自己的思路和心情,迫使自己与文本拉开距离、审视和调整对文本的叙述角度等一系列精神活动。田野作业者应该将读他者与读自我这两种活动放在一起,使叙述资料的过程显得相对平稳、客观、全面,以得到正确的反观叙述文本。
在反观叙述中,田野作业者进行“阅读”他人兼“阅读”自己的阅读,是一种十分困难的阅读,对所有人来说都不轻松。这时田野工作者已成为制造叙述文本意义的主体,文本意义则是田野作业者对以往的专业理论、田野实践和人生阅历的消化理解,是他对现实田野生活的体味能力和对它的内容与形式的把握能力的集中展示,也是他对田野关系和相关的师生、同学、朋友和亲属的关系史的认识的综合表达。
反观叙述表达式
它的进入状态是个人化的
//
它以自我文化成员为叙述对象
//
它的反馈状态是对话化的
//
它把自己置换到他者的位置上做抽象思维训练
//
它是贯穿田野工作全过程的精神活动
在反观叙事中,田野作业者成了一个精神分析学者,一个哲学家,一个把自己质换到他者的位置上、把自我和他者联系起来思考的人。如果工作进行得顺利,他会感受到自己的思路和心情都在变化。如果工作遇到阻力,他会处于异样的游离状态,既没有得到与他者融合的感觉,又失去了自我文化的听众。遇到这种情况,他要尽快克服过去已经形成的一些处事习惯和个人知识障碍,再次投入工作状态。
田野作业者在田野关系中写作反观叙述的文本,是一个表面上看不见的进程,用写书打比方,它已有从前的知识积累和人生经验。在工作现场,这些东西会被无形地贯穿到田野作业者对他者的提问、对他者答案的阅读和对所得资料的要点的机敏捕捉中,然后他又把它们随时放回访谈中去,浑然一体,不露痕迹。外行看这种文本,似乎平淡无奇,其实它已是田野作业者对他者文化背景的迅速提炼、对其感情生发的恰当反应,与对他者用词中一语双关处的心领神会和独有处理。他把这些对他者的当场理解准确地投入到交谈构思中,并保持这种交流始终不断。这种功夫,虽然不写入田野民族志中,但它却能证明田野作业者是高明的读者和写作的高手。
二、反观叙述的要点
在民俗学田野作业中,在反观叙述上,会产生以下五种文本。
(一)他者行为的文化价值观与民俗标志物
大体包括的问题:哪些是他者叙述和自我叙述中的人为文化部分?不同角色的本地人在对这些人为文化的叙述中表现了怎样不同的价值观?在田野作业者看来,体现这些价值观的东西是什么?是饮食、民居、服饰、神灵偶像、朝拜队伍、祭祀计划?还是别的什么东西?
(二)他者的叙述态度和自我的文化反应
大体包括的问题:不同角色的他者文化成员如何从各自的定位出发去评价人为文化?他者文化成员受到了怎样的主观事实的历史影响,使他们选择了现在的叙述态度?年龄、性别、民族、职业等因素如何左右了他者和自我对待人为文化的思维方式?
(三)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大体包括的问题:民俗传统与现代创造的认同是在哪里发生的?是在民俗仪式的新旧混合的名称中?还是在民间组织的运行机制中?还是在民俗标志物的象征性含义中?
(四)地方信息提供者
大体包括的问题:他者文化信息提供者的背景怎样?他是怎样在他本人与田野工作者的合作关系中给自己定位的?由此带来的现场语境是什么?这种情形是否给田野调查带来影响?
(五)民俗类型与非官方文化
大体包括的问题:已调查的他者文化事象可划分为哪一种民俗类型?这一民俗类型属于地方社会的哪一种非官方文化?另外,他者文化集团愿意给田野作业者看的日常生活细节是什么?还有哪些细节是田野作业者假设存在而他者文化集团却在其他场合单独进行的?这些公开的和隐蔽的乡村社区活动的功能各是什么?对田野作业者来说,这两种资料与民俗类型的关系各是什么?它们的用途各在哪里?
三、反观叙述的反馈
反观叙述的反馈状态是对话化的,是有自我文化成员的叙述对象的。反观叙述的作用,是促使田野作业者反思自己的叙述文本。田野作业者在对反观叙述的表述上,要控制四个关键词:读者、作者、文本和进程,每次田野作业都会对它们有不同的体会。一个有经验的田野作业者会把握叙述的分寸和节奏,认真听取自我文化成员的反馈批评,反复处理这些关键词。
反观叙述的反馈部分有一下工作步骤。
第一,在阅读自己的文本时观察自己的反应。
第二,在阅读自己的文本和叙述自己的反应时,观察田野小组其他人的反应。
第三,然后,给自己的文本做注释、提问题,还可以对照自己原有的理论知识、工作经验和人生经历,写下一些回忆和疑点,以便做进一步的补充调查。
第四,把自己的文本与田野小组其他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得到的文本相比较,发现哪些地方是相似的、哪些地方是不同的,再问一个为什么?
第五,通过田野小组工作会的集体讨论,把自我反观的内容纳入更广阔的文化背景和学术史中,估价其理论与方法的地位和价值。
四、反观叙述的结构
建立反观叙述,是田野作业者在田野调查中采取中时态观点与方法的必要过程。它要求田野调查者把自己放到历史与现实的中间点上,对民俗事象的传统功能、现实功能和学者圈三者进行沟通,调整自己的审视视角,同时采用保守兼预测的中性立场,对自己的表述加以判断和控制,撰写与现场文本有一定距离的田野调查报告,还能在报告中叙述自己的精神活动,并使之价值化。
反观叙事结构表达式
时空坐标理论
//
学者圈的镜中我理论
//
反殖民和反霸权的话语论
//
新一代民俗学者的姿态论
(一)做镜子
镜中我。在阅读自己的资料报告时观察自己的反应。
镜中他。在叙述自己的上述反应时,观察田野小组其他人的反应。
(二)做空间
反思空间。自己给自己的资料报告做注释、提问题,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微观学术经历和人生经历,写一些类似的回忆和疑点。
比较空间。把自己的资料报告与田野小组其他成员在相同时间、相同地点,或者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得到的资料报告相比较,发现哪些地方是相似的、哪些地方是不同的,再问一个为什么?
(三)做时间
此指回到学术史的时间中去考察,通过田野小组的集体讨论,把个体成员反观的内容纳入更广阔的学术史中去,估价学术价值和学术史地位。
五、反观叙述的样本
从以往的情况看,田野作业者在研究生阶段,因刚刚出道,经验不足,容易对反观叙述产生畏难情绪。但经过锻炼,掌握了工作步骤,也会为此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多次实习后,他们会加快成长的速度,增强敬业精神,逐步提高田野工作的质量。以下是几个例子。
例一:对调查信息提供者背景的反观叙述[7]
2001年正月我随导师到陕西做民间用水文化习惯调查,我的第一个访谈对象是街上的一位卖灯笼的大妈。我们在街上很随意地聊了起来,谈到了日常洗衣洗澡,婚丧嫁娶用水、天旱求雨等。因为第一次听到有人讲起这些民俗,而且气氛也不错,我觉得收获很大。当时也没有更详细地问大妈的个人情况。晚上开田野小组会时,我一介绍完访谈对象的姓名、性别、年龄、识字程度、家庭住址等,导师就问我访谈对象的娘家在哪里?我这才意识到自己可能遗漏了一个重要的信息。这样的资料是不完整的,甚至是不能用的。在我叙述访谈资料的过程中,导师还提了许多的细节的重要的问题,后来我又重新看了一下访谈的内容,也发现了很多调查过程中没有弄明白的问题。所以在以后几天的调查中,我就特别注意这些地方,发现在女性用水中,娘家村落能提供许多依据和线索,不同村落的人们在用水习惯上有很多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这些差异点是无法事先预料的。通过这方面的调查,我逐渐加深了对当地民众用水文化的理解。
例二:对理解他者文化成员角度的反观叙述[8]
回忆我参加过的少数几次田野作业,反观叙述基本上是脑子里一些无意识的反应。今年在四社五村的调查中才第一次对反观叙述有了感受。
这次我负责借水方面的调查,由于是单独作业,所以每次田野会议都需要叙述自己的调查过程。在调查家庭间的借水时,当我问主妇“如果家里没水了,坡池里也没水了,要不要到别家借水”时,她们要么不知所以,要么说不借,或者说只借热水不借凉水。当时我只觉得情况跟预先假设的有较大出入,只想到应该换一种问法,或者应该换别的调查群体,但我仍然觉得应该相信所谓借水就是借热水。当天晚上的田野会议我把它当作当天的重大发现来讲,当导师说这属于借应急水时,我还自以为我的发现具有重大意义呢。但是在后来的讨论中,跟导师一起探讨关于借水的含义和分类,回忆过去调查所知的村社间的借水,感觉借应急水的概念已经不同,因为这不能算作是四社五村特有的用水民俗。在第二天的调查中,我努力更换询问的方法,学习从民众的视角观察和描述问题。
例三:对搜集资料真伪度的反观叙述[9]
2000年的春节我到山西省柳林县明家墕村调查,住在同学家里。每天调查回来,都会和同学的父母亲讲一讲自己当天调查的收获。有一天我兴奋地告诉他们说,有一处窑洞七八孔,住在那里的老人年纪虽大,但脑子还不糊涂,把这里住了谁谁的情况都说得一清二楚。同学的父亲问谁家,我一说,他笑了,你上当了,他是个骗子,最精了。我一下觉得很没面子,赶忙让他再讲讲这几孔窑洞都住了谁。和那个老人的回答一比较,发现出入在于那个老人把自己家族里的堂兄弟也故意讲成亲兄弟的关系。我这下子学精了,把同学父母当成检验我了解到的材料是否可靠的当地文化代言人,毕竟他们比我熟悉这里。但是我尽量避免出现上述那种尴尬局面,人吃一堑要长一智,凡遇到侃侃而谈者,在回去汇报时都自己带上一个问号。但又出现意外。我在邻村北兴安入户调查时,有一户介绍说邻居就会看风水。我对这位姓宋的风水先生做了访谈。还看了他收藏的做风水仪式中需要用的咒语手抄本,当地挺有名的《谢土义经》。回来心里觉得这份材料非常珍贵。他讲风水理论头头是道。我觉得他真懂。不知在当地是否小有名气。回来一说,又傻眼了。“他懂什么,尽是骗人的。”但是,这一次同学的父母不能直接用风水术知识来帮我分辨宋乃月所讲内容的真真假假。他们的判断理由是:他是个不老实的农民,嘴皮子功夫比四肢强。他根本不懂风水,尽给人瞎看,看得不准,看得不灵。但是,这些都不能证明,当天宋给我提供的是假信息。这使我想到上次受骗的例子,即使那个老人的信息客观上的确是错误的,但是后来我发现他用“温良恭谦让”这样的字辈谱取名法编他所谓的家兄弟姓名,从这个意义上讲又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他熟悉当地文化。在宋乃月的这个例子上,我觉得先抛开是真是假的鉴定,最有价值的是同学的父母提供了当地人判断风水先生的水平是把技艺和人品联系起来考虑的例子,那么当地人都是这样判断的吗?我应设置几种获取这种判断表述(言语的、行为的、关系的)的调查方式?现有资料的疑点给我提供了哪些可假设的具体问题?总之,这次调查给我提供了一个研究风水习俗的新视角。
反观叙述的目标是撰写可靠的文本,这是形成学术资料文本的必要过程和科学保证。田野作业者要拿出合格的文本,就必须抱有一种自觉的学术意识和科学态度,既把文本当作文化,也把文化当作文本。他要摆脱个人的狭隘视野和功利心理,站在千姿百态争芳竞秀的人类文化的高度,去叙述本来不属于自己文化的他者文本。
反观叙述是田野作业者对个人田野工作的一次抽象化的认识活动。也许可以不无苛刻地说,从田野作业者走向田野起,他就一直在渴望和焦虑中看着对方,对方也在被人研究的疑问和焦虑中看着田野工作者,双方都处在情绪与理智交织的经历中,思考文化究竟为何物?反观叙述就是要求田野作业者把这些个人的情感活动和思想活动做概括和提升,从自己作为研究者的正确田野定位上,以合理的视角,把分析他者和分析自我的见解叙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