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调查的初步学术成果是田野报告。在民俗学田野作业中,正式表述他者文化的田野报告是田野民俗志。
前面几章提到,描写他者文化的唯一方法,是生活在他里面,学习他、观察他、理解他和撰写他。那些居住、观察、撰写和正式表述他者文化的民俗学田野工作者又称为田野民俗志学者。
写作民俗学田野报告,要制定民俗志原则,提出民俗志的局内和局外策略。这方面的理论和方法,通常是由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语言学、历史学、文化学及其他研究人类文化的知识构成的。田野报告的撰写者要站在尊重和理解人类多元文化的高度描写和论述田野资料,从微观个案到宏观现象一以贯之,在写作中既能阐释他者独有的文化活动,也能阐释地方文化的整体脉络,使田野调查点的文化面貌通过文字转型可以得到恢复和再现。对田野作业者自身来说,撰写田野报告,还是一种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和写作方法的训练,能促进作者吸收社会人文科学的诸多成果进行撰写工作,使田野作业的成果文化化。
撰写民俗学田野报告不是一定要按照田野民俗志的长度进行写作,但要求有田野民俗志的意识,把写作当作正式研究的一部分。在学术准备上,要阅读一些民俗志和民族志批评的著作了解处理他者文化资料的学术史、理论争论和切入视角,以帮助自己构思田野报告的框构和正式表述的方法。对一些绕不开的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论据充分,如关于调查点的民族族属、宗教信仰和民间组织内部的小群体划分、田野关系、田野作业者自身的定位和视角、地方信息提供者、局内的伦理价值观、民俗志概念、地方文献史料和口头资料的关系以及教育民俗志的问题等。
从民俗学专业的情况看,研究生在撰写田野报告时,常常会遇到举步维艰的情况,分析起来,有以下原因:一是研究生具有一定的书本知识,喜欢做理论构想,但获取表达理论构想的实际资料的意识和能力欠缺;二是擅长阅读式研究,搜集和利用第一手资料的功夫不深;三是一些民俗资料带有信仰上的私密性、政治上的脆弱性和保管上的破坏性,这也使研究生的理论探索热情与获取资料的难度并存。特别是在西方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有些民俗资料已很难见到,这也造成一些研究生陷入抽象思辨,虽然不乏灵感,但大多为空想,有时连自己对自己都不满意。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生在学习写作田野报告中,应掌握三点:首先,大量阅读和讨论民俗志著作,获得必要的学术史训练,同时注意了解国际国内的前沿学术信息。读书不怕“死”读“硬”记,要舍得花工夫。多读好书,才能使自己变得更聪明。其次,要参加写作田野报告的实践,使自己尽快提高写作能力。现在民俗学专业的研究生大多从校门到校门,社会知识少,动手能力差,能说不能唱,这种状况要在田野作业的实际锻炼中加以改变。打好田野作业的基础,才能获得他者文化知识,检验和补充书本知识,改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研究生经过自己动手搜集资料,还能提高对资料来源可靠性的认识,焕发理论创新的**,学会从民俗志的角度,构建恢复他者文化的描述形态和理论框架。比较有效的办法,是在撰写博士或硕士学位论文之前,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二三个田野报告。
就文化化和学术化而言,撰写田野报告,能使撰写者在自我写作和写作他者的同一过程中,表达关系、进行分类、把信息提供人的谈话、叙事和民俗志概念,做重新安排,再现他者的文化现实,同时也体现田野作业者自身的文化历练、修辞风格和学者气质。这是一项严肃的、有价值的人文科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