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民俗志(第2版)

第六节 答谢原则

字体:16+-

答谢原则,指田野工作者对田野调查点的他者文化成员的礼貌回报。它是一种保持田野关系、延续调查期的策略。

一、田野作业伦理原则

建立答谢原则的基础是田野作业的伦理原则。它要求田野工作者恪守平等、友爱、真诚、尊重的人文精神,并且自始至终,信守不渝。

第一,不当审讯者。已有田野工作者指出,法国学者拉迪里(Emmanuel LeLadurie)的名著《蒙泰尤》,使用民间文献研究下层民众的精神世界,曾轰动一时,成为较早地解释下层文化史的典范。但在现代田野工作者看来,作者利用的是14世纪早期在法国靠近西班牙边境的一个小村庄里的一位主教审讯25个牧羊人和农夫的法庭记录。那么,农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回答这些问题的?这些资料的获得者是在与提供者又处在什么样的关系中得到这些东西的?需要讨论。现代田野工作者是不允许对他者文化成员采取这种审讯态度的,因为它影响资料的质量,破坏自我文化与他者文化的平等关系。

第二,不当支配者。有的田野工作者抱怨说,在田野调查点的处境,从始至终,一直在遭难。他们只得到了政府部门的支持,老百姓对他们都很疏远。其他田野工作者对此批评说,可能正是因为总是依靠政府,造成了他们在老百姓心目中与官员一样的支配者形象。再者,也应考虑他们所得到的资料,同样是带有政府支配意识的文献。总之,是他们给自己设定的支配者地位,对他们的田野调查目标和田野关系起了阻碍作用。

第三,不当监视者。在监狱的岗楼上,士兵端着枪,来回走动,四面巡视,监视那些犯人。田野工作者在田野作业中他者文化成员的关系,不应该是这种看守与犯人的关系。双方应该和平相处,自愿合作。特别是田野工作者,要始终承认和感谢对方的贡献。

第四,不当旁观者。田野工作者不能只从自己的学术利益出发去利用对方。要充分地考虑被调查者的利益,体贴对方的情感,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关心对方的身体状况,不能滥用对方的信任、体力和精力[11]。

二、答谢的方式

答谢原则的内容,包括向他者文化成员道谢、馈赠和告别。这一切都要做得得体,不卑不亢。

田野工作者在阶段性离开时,要通知信息提供者和当地群众,表示礼貌。在回到城市后,要把拍摄当地人的照片洗印出来,寄给他们,表明信誉,同时也让他们巩固对田野工作者的印象,以便今后开展工作。田野工作者在返回调查点时,要随身携带一些礼品,送给信息提供者和有地方声望的人,表达谢意,联络感情。在最后撤离调查点的时候,要向地方合作者和广大乡亲告别,感谢他们对调查工作的长期协助和大力支持。

[1] 尤金·N.科恩、爱德华·埃姆斯:《文化人类学基础》,中译本,李富强编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34。

[2] 关于访谈技术,曾得到台湾“清华大学”王秋桂教授的指导,并参考了王教授撰写的有关调查戏曲仪式方法的打印稿。

[3] 访谈人: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尹虎彬、庞建春,被访谈人: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李鹤。访谈题目“网上聊天群体的文化习惯”。访谈时间:2001年6月2日。本次访谈是在李鹤关于网上聊天室流行趋势的“双窗口”报告基础上进行的,读者可以将两份报告对看。

[4] 访谈人: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赵宗福、硕士研究生张霞,被访谈人: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赵晓双。访谈题目“列车员遵守制度与服从民俗习惯的关系”。访谈时间:2001年6月1日。本次访谈是在赵晓双关于列车员值勤的“双窗口”报告基础进行的,读者可以对看。

[5] 访谈人:安徽芜湖师范学院讲师胡志恒、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高荷红,被访谈人:广西民族学院讲师李美。访谈题目“大年三十的祭祖活动”。访谈时间:2001年6月25日。

[6] 本节参考了台湾“清华大学”王秋桂教授提供的打印资料,特此致谢。

[7] 方言整理: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陕西籍硕士研究生李亚妮。原载《陕西泾阳田野访谈资料集——社火、水利、村落个案》,打印稿,1999:47。

[8] 方言整理: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陕西籍硕士研究生李亚妮。原载《陕西泾阳田野访谈资料集——社火、水利、村落个案》,打印稿,1999:81。

[9] 方言整理: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陕西籍硕士研究生李亚妮。原载《陕西泾阳田野访谈资料集——社火、水利、村落个案》,打印稿,1999:62。

[10] 访谈时间:2000年10月。访谈地点:陕西省泾阳县(云阳县)和三原县,山西省霍县和洪洞县。

[11] James Clifford and George.E.Marcus,ed.Writing Cultur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