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田野资料的国际趋势是档案化。档案化,指按照某种标准的系统工作,通过这个系统,他者文化信息可以迅速地传递到所有需要的地方。就此而论,档案化,从广义上讲,指从搜集资料到保存、研究的全过程都服从一个标准的操作系统。这一工作还可以扩大到电子典藏、出版计划和影视节目的制作网络,这叫档案化活动。
一、建档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看,整理他者文化资料,主要是指保护这种精神财富。其中,既包括对这种财富的创造者和享用者的利益的保护,也包括对具体的文化资料的保护。他者文化所赖以生成和传播的集团,如民族、地区、家族、宗教、职业和其他各类民间组织等,则既是保护措施的实施者,也是保护措施的受益者。
过去,他者文化在世界许多国家是不受重视的。近代以来,欧洲和亚洲的许多争取民族独立的国家,当他们需要共同的文化和历史的时候,常常求助于这种文化,从这种稳定而自发地流传下来的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但对这种文化理论研究以及由此涉及的保护理论的提出,却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开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他者文化在整个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质的变化。
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民族摆脱了法西斯的统治宣布独立,纷纷从本民族文化中寻找自己民族的语言、情感和价值观,并通过这种传统文化,重新创造了民族团结的气氛。
其次,在欧美国家,许多中小国家由于反对英语侵入所导致的文化霸权现象,抵制一元化文化,呼吁多元化文化。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迅猛而来的科学技术革命都引起了人们的生活和价值观念的改变,为了平衡这种发展,人们积极地发掘本民族的个性文化。
最后,现代传媒的发展,不但没有毁灭本民族文化,相反,出于现代传媒的商业性需要,它们追求多样化和地方化,因此,他者文化连同各种传统习俗被加以开发利用。在这一背景下,现代田野工作者对他者文化开展调查研究,本身就是一个保护工作。整理资料,是保护他者文化的实际步骤。
二、建档内容
建立档案的内容,可以归结为八个字:鉴别、保管、保存、传播。
鉴别,指在制定保管田野资料的措施之前,对调查资料的各种形式和类别进行必要的鉴定工作。包括:对与田野调查有关的机构进行登记注册,制定搜集、录制、分类的制度和鉴别制度,对已有的制度加以完善,建立标准的田野资料分类体系和协调各种分类方法。
以芬兰的赫尔辛基民间文学档案馆为例。这里存档的用各国读者难以理解的语言和方言记录的资料就有350万种。这还仅仅是民间文学的一部分——精神文化部分,如果把它的物质文化部分——对博物馆系统中的相关收集物品也登记造册,其数量就将令人瞠目结舌。芬兰共有研究民间文学的机构24个,在北欧其他各国(丹麦、冰岛、挪威、瑞典),还有71个这样的机构。它们贮藏的民间文学资料五花八门,档案馆也分民间文学档案馆、手稿档案馆和特殊档案馆(民间音乐、工人文化、沿海文化等)等多种类型,如果对这些资料不进行鉴别和分类,就根本无法使用。
保管,指将田野资料制作成文件。其目的是利用或查阅这些资料,给田野工作者和他者文化成员提供资料。
田野调查资料没有可以贮存的、又能代表一切可能的表现形式的一成不变的“总形式”。千变万化的他者文化的形式和思想是没法直接保存的,而其变化方式又无法从外界加以控制,这原本是他者文化的魅力所在。但是,当这些田野资料一旦被制成文件时,就成了固定的记录,已经不具备存活时的魅力了。被保管的田野资料的价值,在于它的第二生命。第二生命的标志,是人们想要利用它们。所谓利用,包括田野工作者的研究、商业性的出版计划和教育国民的需要等。
保管田野资料的标准化方法,包括如下内容:入库,分析资料类别及其讲述语境,给出必要的题解,编号,遵循“出处原则”,标示搜集者和编制登记册:种类登记册(所有资料);主题登记册(登记经过内容分析的资料);搜集地区登记册(所有资料),装订,复制,编写索引,研究、出版和信息[1]。
保存,指采取措施,保护他者拥有本地文化的权利、保护他者文化的地位和对他者文化成员给予必要的经济支持等。
传播,他者文化要想产生影响,就必须传播。传播的任务,是传播他者文化的文本和其他精品,让人们认识他者文化的存在和重要性。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做下列工作:组织区域性的、全国性的和国际性的学术活动,如文化节、电影、研讨会、训练班等,传播民间文学;利用书报杂志的形式出版某种田野资料;吸引新闻传媒报道他者文化;建立研究所、资料库和图书馆;促进与他者文化有关的个人、团体与单位间的会议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