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民俗志的框架结构由四部分构成,分别是:田野作业的学术史及其发展现状、田野作业的过程模式理论、田野作业的特殊技术训练和田野作业个案选例。
第一部分,田野作业的学术史及其发展现状。在本书的开首,尝试在20世纪不同时期的“国际化”的环境内,根据我国民俗学田野作业发展的各阶段的实际,完成阐述民俗学田野作业学术史发展脉络的任务。主要以20世纪60年代和进入21世纪为界,以20世纪60年代之前,20世纪60年代之后,与21世纪全面全球化新时期为三个时段,将民俗学田野作业的学术史做了历史分野。在这一框架内,论述田野民俗志的学科地位、理论构架和操作方法,对50余年来从田野作业视角观察的中外民俗学研究思潮做系统梳理。这一理论构建,将在多元学术对话中比较,并在民俗学与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和比较文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平台上展现,以体现民俗学田野作业本体研究与跨学科综合研究的密切联系和发展趋势。在这一部分中还强调,要发展和巩固中国民俗学田野作业的理论特色,就要抓住中国口头传统与历史文献的双料优势,将田野民俗志与文献民俗志一道建设。
第二部分,田野作业的过程模式理论。在上述框架之后,继续构建民俗学田野作业调查研究国家文化中具有主体性特质的那一部分民俗文化现象的学术思想体系生成过程框架。在这一框架中,以民众日常文化模式、民俗历史传承及其社会变迁为核心,对田野作业过程模式的性质和识别、田野关系、田野叙述、田野报告的写作策略等方面展开充分讨论。论述逻辑的出发点是把民俗学者放到民众中间去,让民俗学者在民俗社会环境中,建立学术资料系统,考察民众,也反观自己,在双方达成文化认同的前提下,返回理论层面,进行民俗文化话语和民俗传承元素的提取。
第三部分,田野作业的特殊技术训练。从这一部分起,转向民俗学大学教育。共分三章,从田野民俗志的角度,从具体操作环节上,贯彻前两部分的基本理论观点,强调民俗学田野作业不是民俗社会生活的重复再现,而是民俗学者遵循科学研究的原则获得的工作结果。结合民俗学专业教学教案的编写,介绍民俗学专业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方案与样本,包括田野作业专业训练项目设计,对田野现场的民俗文化现象的分析步骤,田野作业计划、田野日志、田野日记、田野工作会议、田野工作报告的形成方法与撰写策略,并提供完整的工作样本,从内容和形式上说,该部分具有科研与教学的双重价值,可供民俗学专业师生参考,对相邻专业的研究生教学也有一定帮助。
第四部分,田野作业个案选例。田野民俗志的成果形式是撰写民俗文化。无论田野作业的理论、方法、过程和收获怎样,最后都要落实到写。作者自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在华北地区数地,进行了长期、连续的个案调查,撰写了相当数量的田野日记、田野日志和田野调查报告。在本部分中,选择其中的少量田野调查报告刊登出来,与读者分享。为什么只选择田野调查报告?因为从我的经验看,田野调查报告是提升民俗学理论水平的基石,也是研究生感到十分困难的部分。这些报告肯定不是标本,但可以作为参考样本,供有兴趣的师生讨论。它们的对象以农村民俗学为主,也适当涉及城市民俗学调查,这与近年我国民俗学田野调查的进展状况是大体一致的。它们的问题分布在精神民俗、物质民俗、民间自治组织、老字号组织民俗的非遗保护调查,以及现代社会条件下的个人经历调查方法等各方面,也与当下国内高校民俗学专业教学遇到的我国农村高速城镇化转型问题有共性。关于这些问题的理论概括和方法调整,是在不同语境中都能发生的部分,同时还是目前国际同行也在热心讨论的问题。总之,本部分侧重在理论学养和田野技术两个层面,对年轻学者进行指导,争取把艰深难懂的理论化为生动活泼的实例。
田野民俗志把民俗学者的资料搜集能力、理论阐释能力和写作能力结合在一起,在三者之间进行整体理论观照和方法贯通,建立相对完整的民俗学田野作业理论系统,它无疑具有多种学术生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