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万里乐:穿洲越岭乐旅见闻

温市“华声”台庆 香港乐人主力[1]

字体:16+-

[1] 2004年9月4日,加拿大温哥华。

温哥华的华人社区在香港回归后,虽然香港移民因回归迹象而出现变化,但香港移民仍然占了很重的比例。香港人的生活、文化、习惯仍然在当地华人社区发挥主要影响,在电台媒体、文字媒体和餐馆饮食方面尤为明显,而在音乐文化方面,同样有着很清晰的香港影子。

2004年9月笔者重游温哥华,感觉上最大的不同是华人社区的文化活动明显地较过往增多了。不过,成为当地华人社区音乐活动“大事”的,仍然是到访的香港流行歌手的演唱会,如当时刚举行过的叶文、林子祥的演出和当时正在宣传,并将于10月份举行的叶丽仪和温哥华交响乐团的慈善音乐会和关心妍的音乐剧演出等,都成为当地华人社区关注的活动。

陈氏演艺中心 BC大学地标

当日抵达温哥华后听到的首场音乐会“中西琴筝弦乐情”(9月4日),是作为领导当地华人社区广播电子媒体的“华侨之声”的台庆节目。这可说是当地华人社区文化活动的一个典型例子,作为当晚节目策划和演出主角的区颖欣,更是位和香港及澳门深具渊源的青年音乐家。

音乐会举行的场馆陈氏演艺中心是当地主要演艺场地之一,位于温哥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校园内,于1995年动工兴建,由加拿大陈氏基金会、卑诗电话公司(BC Tel现名TELUS)和皇家财务银行集团出资,再加上BC省政府的配对拨款支付建筑费用,于1997年春落成后,即成为当地主要演艺场馆之一。其银白色的圆筒状外形,更成为校园内瞩目的新地标。中心共有三个场馆,最小的一个是160个座位的电影院,除放映电影,还可作讲座、研讨会等用途;另一个是160—275个座位的弹性剧院,座位可有12种布置;而多用途的音乐厅则有1200个座位,分为三层,设有完整乐池,可演出歌剧。音乐厅内部半椭圆形,水泥和木材结构,看起来具有现代贵气又不失亲切感,确实是一个能讨人喜爱的音乐厅,而最重要的是有很不错的音响效果,残响不长不短,提琴弦乐声音听来柔和,钢琴声音明亮,古筝的弹拨尖锐高音亦不刺耳,乐声层次亦不错,经过数年经营,已成为北美一个重要的音乐演出场地,不少国际著名的音乐大师都在该音乐厅演出过。当日中心已在宣传著名古巴俱乐部爵士乐队(Buena Vista Social Club,9月24日)、举行70寿辰音乐会的钢琴家傅聪(10月17日)、男高音波斯特里奇(I.Bostridge,10月23日)、谢德(M.Schade,11月21日)、钢琴家布朗夫曼(Y.Bronfman,10月28)、大提琴家马友友和钢琴家艾斯(12月10日),将在此登台。

“中西琴筝弦乐情”音乐会的门票由20至100加元,分为四级,全部门票售罄,突显出华语电台广播在当地华人小区的影响力。

香港乐人主力 神童双线发展

参与当晚演出的音乐家,除了女高音歌唱家刘弘春来自台湾,青年歌手霍俊升,活跃于古典流行的钢琴家钟肇峰,组成古典弦乐四重奏的小提琴家杨武,中提琴家潘文迪,同样来自香港,而作为当晚主力演出(13个节目中担演了9个)的区颖欣及她的古筝团成员,亦有香港背景。

区颖欣于1998年移民温哥华之前,已是位活跃于香港和澳门乐坛,少数在西方钢琴及中国古筝作双线发展而取得成绩的新一代。区颖欣自小在澳门长大,4岁在澳门开始随杨秀君、黄威廉学习钢琴(后在香港随李森),9岁兼习古筝,同年在世界电影节影片《小安妮》澳门歌唱比赛获得冠军,以“九龄音乐女神童”的称誉,先后应邀赴泰国及中国台湾举行个人歌唱钢琴音乐会,赢尽赞誉,相信澳门还有不少人留有印象。

自1984年开始,区颖欣师从香港著名古筝演奏家陈传音习筝,1987年考获澳门中乐团古筝席位(后为专注学业而退出),并创下在澳门青年音乐比赛连夺四届古筝组冠军的空前纪录。1990年考获英国圣三一音乐学院高级钢琴演奏文凭,1991年考入香港演艺学院音乐学院,先主修钢琴,后主修古筝,1994年6月代表香港演艺学院赴英国伦敦及苏格兰作巡回演出,1995年于香港举行古筝独奏会,翌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获荣誉学士学位。在校期间,曾连任音乐学院学生会会长及演艺学院古筝团首席。

中间路线节目 无限乐韵共赏

定居温哥华后,区颖欣除致力于钢琴及古筝教学,于不同音乐会中担任独奏、重奏及合奏外,并于2001年加盟“华侨之声”电台,主持“温哥华早晨”及音乐节目“无限乐韵”,并经常担任司仪及歌唱比赛评委。

她这次策划的台庆音乐会,设计理念来自现今全球音乐发展的“音乐无国界”理念,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中西乐器结合演奏,而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界限亦越来越模糊化的大趋势,所以当晚的音乐既有古典的莫扎特的《弦乐小夜曲》,也有流行的梅艳芳的《似是故人来》;既有传统的《秦桑曲》,也有现代的神秘花园的《夜曲》;既有宗教的《恩曲》,也有通俗的《麦兜》;既有中国的,也有西方的;既有音乐剧选曲,又有电影音乐;演奏的乐器有中国古筝,西方钢琴、提琴。音乐的风格和手法更是多元化,以古筝和钢琴来演奏《有谁共鸣》《渔舟唱晚》,以古筝、小提琴和大提琴三重奏形式来演奏《友谊万岁》《辛德勒的名单》,而作为压轴节目则以古筝、钢琴和弦乐四重奏组成的六重奏来演奏美国的福斯特民歌《噢!苏姗娜》、流行曲《红棉》和脍炙人口的《梁祝》,还加插有梁潄华舞蹈学院的舞蹈演出,可以说是一套大众化,雅俗共赏的节目,当晚演出能够爆满,与节目的多样化和通俗化不无关系。当晚座中港澳人士熟悉的音乐文化界人士便有顾嘉、岳华、林祥园、汪酉三、洪若豪、黎焯明、郑济民、陈传音、关乃忠、乔珊、黄飞然、杨裕平、黄镇华等人,同样包罗了中乐与西乐,流行与古典的不同层面,可说场面热闹非凡。

这种社区性活动效果多于艺术性演出要求的综合性节目设计,走的是“中间路线”,不同于正式音乐会,但现场所见,离音乐会开场还有半个多小时,便已有不少听众临场,绝大部分听众在演出开始前十分钟已安坐音乐厅内,而演出时更是人人投入,既无手提电话响声的干扰,亦无拍照的闪光灯,更没有人在场内无故走动,气氛和秩序尤胜很多强调艺术要求的正式音乐会。温哥华的生活节奏悠闲,特别是华人移民,大多是中产阶级,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修养,对西方音乐会约定俗成的礼节习惯多有认识,这其实正是当地华人社区文化生活形态的现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