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万里乐:穿洲越岭乐旅见闻

《魔戒》特效出色 人物欠缺血肉[1]

字体:16+-

[1] 2006年4月29日,加拿大多伦多。

当年由小说搬上大银幕的《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按原名的中译应为《指环之王者归来》),横扫奥斯卡金像奖,票房亦是大收特收,2006年再在多伦多搬上舞台,制作成为举世瞩目的大型音乐剧,自2006年2月2日首演以来(庆典式首演为3月23日),票房走势一直保持强劲!该年4月笔者到访多伦多时,开售门票之演出日期已到9月24日,看来演期仍会持续下去。当时售出门票估计已超过半年,笔者按剧场所定票价计算了一下,2700万加元的庞大制作费应已回本,以当时之走势来看,这应该又会是一部能大赚特赚的音乐剧制作。

然而,在美、加两地的剧评,却不见得有何美言,普遍只评给“三颗星”,只算是“中规中矩”的评价而已。其实,这种不叫好但叫座的情况有很多先例,并不奇怪,但都必然有其原因。为此,当日在多伦多因缘得以观赏了该制作,也就抱着寻找答案的心态入场。

展示舞台技艺 有如百科全书

看完近三个半小时的演出后,答案很清楚,也就第一时间向侨居多伦多的作曲家林乐培推荐。其后,5月中旬林乐培看完演出后,写了一个电邮来,这样说:“昨天我去看了《指环之王者归来》,真是一部舞台技艺的百科全书。虽然没有看过电影,不知情节,但是由于出神入化的人物调度以及景物的变幻,便有了万分吸引力和娱乐性了。中场时我走近舞台研究,见到舞台上和两边只挂满如粟米干叶似的东西和一组可升降的舞台,加上由计算机控制的幻影和一流的灯光,就显示出现代人超群的想象力了”。

托尔金(John Ronald Reuel Tolkien,1892—1973)的畅销小说《魔戒》三部曲(Trilogy of Books),由于拍成电影,在欧美更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故事吸引人之处,在于创造了一个全新观念的世界,还有不少充满想象力的人物,来自不同国度的“生物”,情节枝叶更是不少,但对不熟悉故事的观众来说,便会看得“不明不白”。尽管这次由肖恩·麦克纳(Shaun Mckenna)和马修·沃克斯(Matthew Warchus)合力改写成的剧本和歌词,虽然删减了不少情节,但基本仍能保持整个故事的主要脉络和人物。然而,台词和歌词对情节的交代,只能让人有一个大概了解吧。

但这完全无损观众对舞台的奇幻效果的惊讶。在奇幻小说《魔戒》三部曲中,好些充满幻想力的魔幻场面,在现代舞台计算机科技的支持下,确能为观众带来疑幻疑真的感觉;在灯光音响的配合下,魔幻森林的景貌、末日火山的大爆发、熊熊烈火、曝烈劲风、半兽人的战士造型、尸体浮升的飞天奇幻、精灵仙子的从天而降、攀爬天梯和矿坑深洞的设计、扑倒舞台上斗篷的遁地奇术等场面,效果都很出色。其实,整个舞台的结构,是一个庞大又能分割为众多部分的整体,是一个既能一边转动又能各自升降的旋转舞台,借着这个旋转舞台的充分运用和布景上的匠心独运,做到了迅速万变的奇幻效果,的确能让观众有目不暇接之感,因而三幕制作,连同一长一短两次休息,时长近三个半小时的演出,亦不会有冗长感觉。

对白多于歌唱 打斗重于舞蹈

当然,舞台毕竟并非电影,某些效果仍难与电影相比,但舞台却能予人有较电影更实在的现场感觉,舞台上大爆炸场面,满天残叶随着强风、烈焰和巨响,直向观众吹扑而来便很有震撼感。

然而,踏高跷的造型,能将人物造型变得高大,但选角上虽已尽量选用了身型较小的演员,但仍不可能有只得三尺高的哈比族人。同时,由于《魔戒》的人物情节颇为复杂,场刊中亦要用上排得密密麻麻的两页来介绍三幕剧情,枝叶虽已大大删掉,但仍要透过大量对白来交代情节发展,各个演员的歌唱技艺虽然不俗,其中的男声合唱,女声合唱效果算是不错,但和对白相较,比重显然有所不及,不仅几位主要角色欠缺重要唱段,整体感觉亦是对白多于歌唱。几场群舞亦能见出各演员充满活力,但群殴打斗的圣战场面,让人印象更为深刻。

歌唱已不多,能让人难忘的歌曲更欠奉,但音乐却成为很重要的气氛营造者,约有20人的乐队,用上了三台“过了电”的键盘,六个铜管乐手,两位演奏大量打击乐的乐师,还有富有民族色彩的班卓琴、希腊的拨弦乐器布祖基琴(Bouzouki)、东方的笛管,音量幅度收放变得极大。为此,尽管舞台向前扩大将乐池几乎全掩盖了,仍无减音响的震撼效果,瑞曼、瓦丁纳(芬兰的现代音乐团)和南丁格尔三人携手搞出来的音乐(作曲兼配器),其中有些带有美国民间音乐的味道,而更多的是北欧和爱尔兰音乐的色彩,然而,更成功的是配合剧情进展和场面效果的音响!

人物变得平面 欠缺深刻情感

可以说,整个制作,确能展现今日演艺舞台的复杂性和丰富无比的表现效果。导演马修·沃克斯(Matthew Warchus)对较大场面的人物调度亦有条理,能为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感官刺激,可观性确实很高,然而剧本的“浓缩”和歌唱的“让位”,人物便变得平面化,欠缺鲜明的性格和深刻的情感,于是生活在与光明隔绝的地底湖中,怪异畸形的生物高郎,异乎寻常的形象包装和古怪无比的动作设计,便大大抢去了观众的目光,以演出《制作者》而赢得“DORA”最佳演员奖,在百老汇演出过《锦绣良缘》的塞里欧特便最讨彩了,风头压倒了这次制作名气最大,演出灰袍巫师甘度夫的卡弗(在百老汇演出《蜘蛛女之吻》赢得最佳演员东尼奖,被认为是加拿大最伟大表演者之一的国际级演员)。

个人的观感是,整个演出不要说欠缺有血有肉的人物,动人的情节亦为数极少。如果对《魔戒》故事一知半解(全无所知更不用说),大量的对白亦不易实时消化,难怪开演后半小时才出现首次掌声,未获好评的原因在此,评论给予“三颗星”,其中一颗半还应是来自丰富奇特的舞台效果。然而,观众却完全可以满足于那种“视听之娱”的感官震撼,无需说现代观众浅薄,这正是一开眼界,亦已值回票价矣!投资制作者确实已掌握了现代观众的观赏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