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06年5月4日至6日,美国纽约。
对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简称MET)的印象主要来自电影中的一些场面(如《月满抱佳人》),而印象最为深刻的则是20世纪80年代时由李云(James Laviene)指挥的大制作,瓦格纳的四部联篇乐剧《指环》的影碟,将大都会歌剧院的剧场空间、装饰和舞台场面布景,都通过影音科技,让从未到过纽约的人亦可以感受到那种辉煌的气派。
虽然如此,亲临其地时,尽管并无“震撼”感,内心仍然免不了不断地赞叹。2006年在纽约,逗留了一星期,竟然获得难得机缘,两度得以进入大都会歌剧院观赏,事后却有点儿矛盾的后悔感觉。后悔的是,在大都会歌剧院看完歌剧后,便有点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慨!但在其他场馆,特别是过往看过的歌剧制作,便似乎全都沦为“二流歌剧”了!原因是即使演出水平如何高超,但在场馆的硬件上,都难与大都会歌剧院相较,加上一流的营运管理,剧院营造出来的环境气氛,就更难在其他歌剧院中感受得到。
各种硬件设施 堪称全球最佳
无疑地,在建立歌剧院传统的欧洲,有不少外形与内部装潢均富丽堂皇,且有历史感的歌剧院,让人能感受到辉煌歌剧传统的气派,MET却是在这种气派之上,增添了一种现代感。尽管这种现代感于21世纪的今日看来,已带有褪色的感觉,那就像是20世纪的“现代音乐”一样,已是20世纪的了。
就MET的外形来说,正面的门面以高大的玻璃窗最为瞩目,但造型谈不上有何特别,整体只是一个箱形结构,简约的线条,但在晚间大堂内辉煌灯光的光芒,从外间看来更加闪烁生辉,这则是以玻璃做门面的效果。
大都会歌剧院的现代感,除其本身的外形外,其正门面对的是一个现代的广场,圆形的喷水池带来一点现代的动感外,广场的右边是纽约爱乐乐团的大本营爱丽丝·杜莉音乐厅,左边则是纽约市芭蕾舞团的林肯中心国家剧院,都是带有简约风格的20世纪建筑,这三座构成林肯中心焦点主体的建筑物亦成为美国上层表演艺术的中心。
林肯中心位于纽约西北部的曼哈顿区,于1959年由艾森豪威尔总统主持破土动工礼,整个中心的建筑分多期完工,最早落成的是1962年由甘·迪总统揭幕启用的爱丽丝·杜莉音乐厅。大都会歌剧院于1883年10月22日开幕,至今超过百年,但当年的旧院早已拆掉,如今在林肯中心的歌剧院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于1966年启用,到2006年虽已40年,但这次观赏的经验,则让笔者亦认同MET确是今日世界上音响效果、灯光效果、舞台效果及座位都最佳的歌剧院!可以说,林肯中心,特别是MET,所展示的正是美国在文化国力上的宣示,林肯中心建筑大计的提出和动工,正是美国与苏联关系紧张的“冷战时期”,用文化来展示国力,那总比“正义之战”和“恐怖袭击”的对抗好得多!
椅背屏幕同步 映出翻译歌词
MET的内部,二楼大堂有一正门大露台,能让人在此一览林肯中心广场,将观众从歌剧的传统旧世界带回今日的新世界。
大都会歌剧院的观众席除堂座座位1583个之外,还有五层楼座,一楼厢座454个,二楼220个,三楼和四楼各有442个,最高的五楼则有633个。此外,还有站位票出售,大堂的站位有100个,二楼40个,五楼30个,六楼亦有75个,也就说每场最多可售票4019张。
笔者与内子观赏的5月5日(星期四)的演出,是大都会歌剧院第802场歌剧表演,戏码是威尔第的名剧《弄臣》,是萨赫的制作,两日后(5月6日)再重临观赏的是在中午十二点半开场的《洛德莲达》,一部不常演出的亨德尔的歌剧,是史蒂芬·沃兹沃恩的制作。
这两部风格截然不同的歌剧,都因为MET舞台高耸阔大的空间而让人单就布景的设计已留有深刻的印象,由萨赫制作的《弄臣》,扎克·布朗布景与服装,均采用较保守传统的写实风格,三幕四场的三个场景,各有特色,但结合韦克斯勒的灯光后,都呈现出较灰暗的色调,强烈地表达出悲剧性的色彩,具有完整统一的气氛。第一幕公爵府邸,更尽量展现出MET宏大舞台空间的特色,辉煌且有气派,有如实景般的城堡,观众还可目睹顶端露出的蓝天。第一幕第二场弄臣家居的场景,展现屋内与屋外的不同景致,色调气氛变得更为深沉,第三幕在野外的小旅店,更极为真实地营造出在风暴雷鸣中隐藏着杀机,充斥着强大张力的场景,宽阔的空间让人既有空洞冷酷,又有黑夜无边,悲情难禁的强烈气氛!可以说,MET优越的硬件条件大大增添了演出的感染力,再一次让人体验到硬件确实极为重要,但如缺乏优良软件配合,出色的硬件亦会大打折扣,不易发挥。
MET在椅背上的小屏幕同步映出英译的歌词,知悉多时,这次“大开眼界”,果然有不错效果,观众前面座位椅背上的字幕显现与否,观众可按按钮做出个人选择。演出时在舞台侧边或上端同步放映字幕会影响观众观赏的注意力,但字幕又显然能增加对演出歌剧内容不大了解的观赏趣味,此一长时间的争论在MET并不存在!
父女多首重唱 精彩感人肺腑
回头谈论当晚《弄臣》的演出,担演的歌唱家没有世界知名的大家,但这部歌剧不仅剧力万钧,而且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曲,有几乎人人懂唱的咏叹调,出色且富趣味性的重唱尤多,所以大牌音乐家对观众亦很有吸引力。当晚虽是星期四,放眼所见空出的座位很少。话说回来,当晚的演出,各人都有相当实力。演风流公爵的阿朗尼卡表现就已不俗,第一幕带有舞蹈节奏的名曲《这个妞、那个妞》和第二幕的《疑见伊人带泪》,截然不同的内容情绪,都掌握得很好。
第三幕著名的咏叹调《女人善变》熟悉的音乐和轻快嘲弄的亮丽歌声,更将观众的情绪带进一个活跃的状态。然而,这却是全剧最具感人剧力的一幕。随着《女人善变》后出现公爵和玛达琳娜的“调情戏”,导演的处理却很有“现代写实感”。扮演玛达琳娜的西班牙青年女中音埃雷拉根据介绍上一歌剧季才首次在大都会歌剧院登台,在《蝴蝶夫人》一剧中演出铃木一角,她演玛达琳娜演得很开放,声音也不错,她与公爵的调情动作和坐姿,都富有性动作的暗示,手法上与布景服装的“传统”风格,稍有距离,但这已谈不上“大胆”了。早于1993年卢景文在香港执导该剧时,莫华伦与平慧玲演出该场戏的动作,其实更“露骨”。
不过,《弄臣》的中心人物却是其貌不扬的“驼背佬”弄臣,戏的成败关键亦在此。当晚演唱该角色的加瓦涅利是位意大利男中音,在世界各大歌剧院登过台,演唱过的歌剧角色多达58个,应是位已有丰富歌剧演唱经验的歌唱家。当晚他的表现,堪称最为出色,可说唱做俱佳,歌声富有穿透力,且感情饱满,面部表情丰富,外形又有说服力,压场感十足。
扮演弄臣女儿洁德的女高音阿姆丝利自1994年在大都会歌剧院国家议会试音评选中胜出后,便在MET登台,活跃于欧美各大歌剧院。当晚她所唱的著名咏叹调《亲爱的名字》,未见特别出色,只是中规中矩。最精彩和最感人的,却是父女两人在第二幕和第三幕的几段二重唱,第一幕第二场父女相聚的天伦之乐,固然美妙动人,第二幕弄臣失去女儿悲痛欲绝所唱的咏叹调《这是我的女儿》,更将该幕带上**,但更有戏剧感染力的却仍然是父女二人随后的二重唱《复仇》,在第三幕父亲发现买凶杀死的竟是自己亲生女儿时,两人合唱的《在天上》,更有感人肺腑的效果,在此之前的著名四重唱的感染力亦比下去了。
有兴趣“朝圣”中国人不多
无疑,几位歌唱家富有戏剧感染力的歌声,是能让观众感动的重要元素,但最后一幕的推进能扣人心弦,能激动人心,实在与灯光及出色的舞台音效,配合密布的乌云,能营造出风暴雷雨压场而来的气氛亦很有关系。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从合唱到各个配角,在演与唱的表现上,都一丝不苟,呈现出高度的专业态度。当晚并非由大当家李云指挥,执棒的是自1995年开始便出任以色列国家歌剧院音乐总监的费殊,这位活跃于欧美,甚至亚洲乐坛的指挥家,最为人认识的是2004年澳洲阿德莱德演出瓦格纳的连篇乐剧《指环》亦由他执棒。当晚见他站到大都会乐池,上半身都显露在观众的视线中,这与一般歌剧院演出,指挥都“隐藏”在乐池中不同,为此,大都会歌剧院的座位表中,便特别注明指挥背后的两个座位,购票与否,悉听尊便。
讲回当晚费殊的指挥表现,动作幅度偏大,音乐与舞台跟得很紧,乐队的弦乐音色很美,第三幕更显出乐队强而有力的戏剧性表现力,大大增强该幕的剧力,将整个制作推出一个具有强大剧力的**结束。
从看《弄臣》和其后观赏的《洛德莲达》所见,MET的观众明显地都较为年长,歌剧观众老化的问题,看来MET同样不能不面对。但和世界上其他歌剧院比较,MET还算是幸运的,由于纽约是一个大都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游客,这些游客部分亦会成为MET的座上客。两个歌剧演出所见,便有不少明显是外来的游客,有不少是亚裔人,但从交谈的语言则可证实,这些游客观众以韩国人最多,日本人次之,而中国人却很少,看来今日“发了财”的中国人不少,但有兴趣懂得到MET去“朝圣”的仍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