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2年6月1日,加拿大多伦多。
2012年北美之行最后一站,在多伦多停留了四个星期(5月20日至6月17日),在此期间观赏了好些展览、表演,可堪一记的不少,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当是6月1日国际儿童节晚上所观赏的舞台制作《卖火柴的小女孩》(The Little Match Girl)的世界首演。
演出地所在原是多伦多斯托维尔市中心历史最悠久最富文化色彩的标志性建筑物,只供小型商业性会议之用,2009年5月才“变身”为一个多用途的文化场馆,可接待200人的会议场所,而“绿园大厅”(Greenpork Hall)则有152个座位,可用作戏剧表演及放映电影筹款活动及商业性活动等。《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由安大略艺术议会赞助,安排在“绿园大厅”演出的节目,总共只是演出三场。
高能量新风格 三合一见特色
《卖火柴的小女孩》原是安徒生(H.C.Andersen)于1845年出版的童话故事,中国作曲家黄安伦于“**”结束后不久的1977年,以此题材撰写了一出同名芭蕾舞剧,次年由郑小瑛指挥北京中央歌剧院管弦乐团,连同北京舞蹈学院将之搬上舞台。20世纪80年代时,据说亦曾在香港由王仁曼芭蕾舞团演出,但这次在多伦多与黄安伦相聚,据他说当年却未有人知会他。但无论如何,这出演出时间约为45分钟的小型芭蕾舞剧的音乐,1996年却曾由作曲家自己亲自指挥俄罗斯爱乐管弦乐团录制成CD出版。至于芭蕾舞剧的全版演出机会到2001年才在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市(1932年至1990年间改称高尔基市)再度面世,而北京舞蹈学院亦曾在2005年重排(由李心草指挥中央芭蕾舞团乐队)以纪念安徒生诞生200周年。如今原编导邬福康已过世,原版本何日才会有人重排,仍是未知之数。
这次因缘际会在多伦多观赏的却是一个很有创意和很有启发性的全新版本的世界首演。负责制作演出的是一个名为“摩杜斯奥”(Motus O)的演艺团体,这个团体自1990年以来,便在加拿大国内和海外巡回演出过14次,该团的作品富有创意性及启发性,无论在大城市,还是小城市的演出都能以充满魔力般的热情表现感动到不同年龄阶层的观众。该团的特色是将充满能量的舞蹈、戏剧及形体做出三合一的处理,该团将这种风格称为“Contact improv”。
当晚在下半场演出《卖火柴的小女孩》之前,上半场首先演出了一个长约三十五分钟的舞台制作《如果心在流血》,便是混合了这几种元素的制作,基本上是近20世纪二三十年来开始在现代舞台上渐成风气的“舞蹈剧场”(Dance Theatre)形态,较为不同的是,在舞蹈中加入戏剧元素外,还增添了更多不同元素,同时更强调制作中的“能量”。在《如果心在流血》中,便以大量形体动作的哑剧方式来推进剧情的发展,但其中又加入很典型的音乐剧场景,配上群舞的歌唱。15位演员大多要兼饰“群众”角色,这些演员都很年轻,全是布尔·奥卡中学的学生,有各种族裔。同时,缤纷色彩及充满时代活力的服装,更加强演出的“能量”感。演员虽年轻(看来演出经验应不多),但演来流畅投入,富有生活感,互动性尤强。剧场的灯光设备很简单,只有三四组,加上剧场空间不大,“舞台”就是剧场的地板,只能坐百余观众的观众席,自舞台前向上逐级升高,观众与演员保持着一定距离,但仍有亲密感觉。由于并无“悬景”装置,为此,布景便走极为简约的路线。
新构筑转背景 新版本添音乐
这个制作由摩杜斯奥其中两位艺术总监詹姆斯和克罗克夫妻档担导演兼编舞。上半场最后放映的一部长约十五分钟的“短片”《不同的世界,同一颗心》,同样是这对夫妇的产品。到下半场的“主戏”《卖火柴的小女孩》,虽无“导演”、“编舞”,夫妇两人的“职能”改为“Prop Desigrer”、“Prop Construction”,和“Costume Designer/Construction”,而且还是演员。明显地,这仍是克罗克夫妇合作的结晶。
事实上,这个舞蹈剧场版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和黄安伦原来的芭蕾舞剧本已完全不同,可以说是“全新的结构”(为此,两人的“职能”中强调“Construction”)。黄安伦的音乐和剧本结构,都是很“典型”的,采用完整大编制的管弦乐团来伴奏演出浪漫风格的芭蕾舞剧。但让人大感意外的是,黄安伦的音乐在几乎完全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却能改编成为一个充满现代能量与色彩,加上众多元素的舞蹈剧场制作,而且有很好的剧场效果。
此一全新版本的构想充满创意,剧情故事场景搬到中国大陆“**”时期,一对相依为命的街头卖艺父女,在街头演出木偶戏《卖火柴的小女孩》,由于违反禁止演出与西方文化有关的节目的禁令,父亲被两位红卫兵拘捕囚禁,留下孤女面对饥寒交迫的生活,只能沉醉在个人梦想的世界中,与雪花起舞,与活灵活现起来的木偶女孩子嬉戏……在这段情节中,选用了柴科夫斯基的《天鹅湖》中的圆舞曲音乐,此一“添加音乐”与原作音乐风格上的差异,正好突出梦想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对比,可说是神来之笔。
“中国色彩”设计 幸好品味不差
此一“舞蹈剧场”版本,情节上的改动便带来连篇创意。两把铝质及A字折梯,一块横条木板再加一块布幕,便是卖艺父女的街头临时舞台;折梯拉直又成为舞蹈设计中的工具;父女两人的木偶戏《被出卖的小女孩》,则转化为横跨在舞台前面,分隔着观众与舞台的临时架设纱幕上的剪纸式投影戏(如能添上点陕西皮影戏,味道会更好),而两父女卖艺的表演,则插入伞舞、扇舞、羽扇舞、红灯笼舞、丝带舞等中国色彩的舞蹈……全都是明快简约的走过场式设计;此外,又有西方的杂耍、魔术、呼啦圈舞等。至于剧情转折点,两个红卫兵出场的大红旗舞,配上的是新加上的锣鼓音乐,大大增加了矛盾冲突的戏性效果。
无疑地,舞蹈中的动作编排、道具、服装的“中国色彩”设计,难免都带有外国人的趣味,幸好品味不差,作为中国观众观赏亦没有“搞笑”感觉,相反,明快的动作编排,鲜明色彩的服饰,使整个演出气氛更为热闹,有很高的观赏性,与上半场的制作《如果心在流血》,同样是该团强调的“Contact improv”风格,明朗,带有阳光活力。
视听大小“失衡” 带来观感吊诡
故事结束前,被拘囚的父亲再现舞台与女儿起舞,似乎是一个团圆结局,然而,那是事实?还是梦境?那便需要观众自己去感受了,个人的感觉是结局有点黯然,而且相信这亦是将黄安伦的古典浪漫芭蕾舞剧重构为舞蹈剧场的想法,而这亦应是安徒生的原著故事的感觉。当然,整个制作由于形式的转变为观众带来的感觉自然亦有了较大的不同。
这个舞蹈剧场版本,全部舞蹈演员只有五位,三位舞蹈总监外,再加两位舞蹈员,各人的表现不仅明显地较上半场的青年人成熟和准确,且应是“专业”的演员。但有一点颇为吊诡的是,这个制作采用的是黄安伦于1996年11月中指挥俄罗斯爱乐管弦乐团,在莫斯科中央电台第五号录音棚录制,由“龙音唱片公司”公开出版的CD。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小剧场”形式的制作,但却采用了只有在“大音乐厅”才能出现的大乐队来演出,舞台上的视觉美学观和音乐的美学观便存在着“小”、“大”的差距,这无疑存在着视觉与听觉上的“失衡”,而这亦确定了这是一个只能采用录音来配合的制作(小剧场不可能安排现场大乐队)。
但就观赏效果,和艺术创意而言,这却是一个颇为成功的例子,一个经过“再创作”赋予原作新的风格、新的观感的典范。这对追求艺术创意不懈的艺术家来说,确具启发性。但无论如何,这个舞蹈剧场版本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很适合到各地巡演,这次世界首演的成功,看来很有可能会成为摩杜斯奥第十五个到外地巡演的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