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2年6月2日,加拿大多伦多。
2012年在多伦多停留的四个星期所听的音乐会中,其中一场是和作曲家黄安伦亦有点关系的,那就是郑谦勇(Vincent Cheng)的“告别”音乐会,一场安排在利马圣玫瑰天主教堂(St.Rose of Lima Church),于6月2日举行的青年音乐家的演出。郑谦勇大约只有30岁,所以称之为“青年”音乐家,目的之一是看看这位青年音乐家做出改变人生的抉择是否正确。
电气工程师 变身全职乐人
郑谦勇原是滑铁卢(Waterloo)大学毕业的专业电气工程师,但2000年2月被邀在利马圣玫瑰天主堂担任客席管风琴师的两个星期,却改变了他此后的人生方向。12年后的今日决定再出发,放下他在多伦多的事业,飞到柏林去深造指挥和作曲,再闯人生前路。
当晚的音乐会,郑谦勇既演奏管风琴,又指挥合唱团、管弦乐团。主要合唱曲目是勃拉姆斯、莫扎特的《安魂曲》选曲,门德尔松的神剧《以利亚》选曲。担任演唱的合唱团由四十多位歌手组成,分别来自郑谦勇于2005年开始出任音乐总监的利马圣玫瑰成人合唱团(St.Rose of Lima Senior Choir)和他于同年创办的声音视野合唱团。2005年前后,其实亦是郑谦勇在音乐事业上踏出新一步的时刻,2004年他在市政会堂指挥20位钢琴家用十台钢琴演出他改编的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展露出他在音乐创作上的才华。2005年他还成为“多伦多爱乐者”(Toronto Philharmonia)乐队的钢琴家、助理指挥和合唱导师(Chorusmaster)。
自此郑谦勇在多伦多乐坛上越来越活跃,指挥过当地及邻近地区多个管弦乐团和合唱团,包括在这场告别音乐会中登台演出的职业乐团声音视野交响乐团,同时又改编了不少合唱曲及管弦乐作品。2010年被委约为摩杜斯奥舞蹈团创作的《舞蹈组曲》(Dance Suite),更为他带来众多的成功与声誉,继而再为摩杜斯奥创作了一个名为《爱情庇护所》的新作品。
郑谦勇在音乐上的多方面才华和对音乐追求的狂热,让他于去年全身投入音乐事业,成为一位全职指挥家。现今更决定放下过往十年来在多伦多建立的音乐事业,飞到柏林去继续深造。
擅于调动情绪 成熟感觉超龄
这场告别多伦多的音乐会,便特别安排在2000年改变他的生命,促使他今日走上音乐之路的利马圣玫瑰天主教堂举行。教堂的空间不算大,可坐约200人,用作合唱团舞台的祭坛亦不算大,四十多人的合唱团和三十多人的乐队,已塞得满满,郑谦勇亦要站到中间走道上的指挥台来指挥。好处是感觉很接近,坐到最后一排亦听得到,但层次感则不够突出,在这种有局限性的环境空间下,更能见出作为指挥的头脑。尽管用上反音背板,但声音的投射效果并不突出,坐在教堂的后排座位,声音感觉仍是有点遥远,但虽如此,郑谦勇并无对合唱团做出过度驱策,没有在声音的强度、亮度上追求,仍能在音色的精细变化上进行处理,采取了明确清晰的手型,对各声部的变化做出平衡的控制,将宗教音乐独特淳厚的色彩和情感展现。
另一方面,联同演出的管弦乐团VHSO,可能在有限的空间制约下,只能用上30人,为求仍有双管编制,弦乐组的人数便只能加以缩减为4+4+2+2+1,只有13人,可说是聪明的变通办法。在这种情况下,用作合唱伴奏,基本问题不大,但演奏贝多芬的《艾格蒙》序曲(Egmont Overture),便暴露出弦乐不足,力度不够的弱点。
但无论如何,郑谦勇很能调动乐手和歌手的投入情绪,带出流畅充满音乐感的旋律线条,和富有情感的色彩变化。可以说,在他双手下营造出来的音乐,那种成熟感觉已超乎他的年龄。尤其是他在处理几首安魂曲的选曲方面,沉着、自如。音乐会压轴作品是美加“通俗流行曲”“Batlle Hymn of Republic”,唱的是威尔霍斯基改编的管弦乐与合唱版本,有很好的效果,特别是乐曲中段,男声与女声的赋格效果,将合唱人声与乐队的色彩变化有很好的发挥,让全场观众亦被感染,最后大家都随着合唱团高歌起来!
幕后功臣能唱 又是行政能手
顺笔一记,如果说这是一场成功的音乐会,作为这场演出的独唱女高音,在东非肯尼亚成长的赫蒂美尔肯定是一大功臣。这位声音无比漂亮的青年歌手,当晚在合唱伴随下,唱了一曲《我们的天》,已让人被她鲜明的音乐感吸引。这首带有非洲节奏及色彩,用于电子游戏中的主题歌曲,不仅发挥了流在她血液中的鲜明音乐节奏感,更展现了她饱满且带有亮丽色彩的歌声。
郑谦勇在场刊的欢迎词中最后特别感谢这位拍档。原来赫蒂美尔不仅音乐天分高,更是位组织能力很强的行政能手,多年来她都是利马圣玫瑰天主教堂的音乐会统筹及监制,亦是郑谦勇当晚参与演出的VHCC和这场告别音乐会的行政总监兼监制。在这场音乐会中她还担任财务、广告、场刊制作等多个角色。有理由相信这位多才多艺的女歌手,除了是这场告别音乐会的幕后功臣,还应是郑谦勇再闯人生音乐路的重要人物!
教堂名牌风琴 激发音乐狂热
当晚连同最后加唱的《哈利路亚》约二十首(段)乐曲,大部分都已录制成CD,可以在当晚选购得的五张CD中再次欣赏。为此,当晚虽然赶到音乐会已迟了半小时,未能欣赏到郑谦勇创作的及改编的乐曲和他的管风琴演奏,音乐会后仍能在这些录音中欣赏到他在管风琴演奏上的出色技巧。其中一张名为《天国礼品》(Celestial Gifts)的CD,是他和女高音赫蒂美尔两人合作的管风琴和女高音的乐曲录音,不仅是两位音乐天才的音乐纪录,更揭露了何以当日郑谦勇在利马圣玫瑰天主教堂兼职两周管风琴师会改变他一生的秘密。
秘密的关键便在于利马圣玫瑰天主教堂拥有一座珍贵的“Casavant”名牌管风琴。这座外形古典的管风琴所奏出的无比漂亮的乐音,将郑谦勇血液中所藏潜的音乐热情激发起来,让他在此后的十年间,这种热情越来越强烈,终于“一发不可收拾”,全身投入音乐事业中,现更进一步去寻求更大的音乐发展空间。再次证明好的乐器奏出好的乐音,往往会发挥出吸引迷人的魔力,能激发潜在的音乐本能。名牌乐器有价,确有其道理!
在此有两点要补充一下。其一是郑谦勇在音乐上的热情,加上他本身作为“电气工程师”的专业,让他不仅在合唱团及乐队的指挥、作曲、编曲上发展,同时还热衷于录音工作。当晚可以购买到的五张CD,全是他监制的产品,其中有一两款更身兼监制、母带制作及剪接多职。就该五张现场录音制作而成的CD的质量而言,他在录音制作方面的表现确是较今日好些“专业”的古典音乐录音师不遑多让。
祝愿柏林深造 更远更阔更深
另一点是音乐会后翻查有关郑谦勇的资料才知道这位在多伦多乐坛上展露的音乐天才,原来是侨居当地的著名华裔作曲家黄安伦的钢琴学生,他在其中一张CD“A Grand Night of Music 2”中亦选录了黄安伦所写的第二号《中国狂想曲》。后来和黄安伦谈起,黄安伦对他这位学生的评价是“我最好的其中一位学生”。
这场“告别音乐会”用上“Swan Song”的标题,当然是取其“动人”之意。确实,传说中天鹅能唱出无比动人的歌声,但传说却是天鹅临终前才会唱歌,为此,西方便往往将“Swan Song”用作“最后告别遗作的”的代名词。但郑谦勇这次“告别”,却应是另一个更高目标的新开始,这个标题便用得不太恰当了。
但无论如何,当日音乐会结束后,于教堂的地库,还安排了一个欢送派对,让郑谦勇和赫蒂美尔为大家签名、话别,笔者亦祝愿他在柏林能更上一层楼,看得更远,听得更宽,想得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