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片(Crime Film)是一个模糊的集合概念,它包括黑帮片(Crime and Gangster Films)、警匪片(Detective and Gangster Film)、强盗片(Gangster Film)。黑帮片围绕黑社会团伙的罪恶行动展开,以黑帮罪犯为主角,描写其犯罪和毁灭的过程。强盗片与黑帮片相似,以强盗罪犯为主角。警匪片被称为当代犯罪片,以警察和侦探为主角,描写侦破犯罪和将罪犯绳之以法的过程。
一、美国犯罪片兴起的社会背景
1.禁酒令
20世纪30年代美国犯罪片兴起,与美国经济大萧条和禁酒时期到来有关,大城市有组织的犯罪活动呈上升趋势。1920—1933年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禁酒时期, 19世纪中期,美国一些地方的居民开始寻求以法律手段制裁酒徒,这种呼声逐渐得到全国范围的呼应。从1920年1月17日凌晨0时,美国宪法第18号修正案———禁酒法案(又称“伏尔斯泰得法案”)正式生效。根据这项法律规定,凡是制造、售卖乃至于运输酒精含量超过0. 5%以上的饮料皆属违法。自己在家里喝酒不算犯法,但与朋友共饮或举行酒宴则属违法,最高罚款可达1000美元及监禁半年。
禁酒令颁布10年之后,许多美国人开始呼吁解禁。罗斯福竞选总统时把废除禁酒令作为一条竞选纲领,这对其最后获得大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他上任后的1933年12月5日,美国国会通过宪法第21号修正案将禁酒令正式废除。
禁酒令生效前一天,道路上的运酒车络绎不绝,人们都在赶时间将抢购的酒运回家。晚上,大家都聚在家里或公众场合举行最后一次合法的酒会。一位参议员在晚餐会上说,今天晚上是美国人个人自由被剥夺的前夜。犯罪片《人民公敌》再现了禁酒令前夜这一天。
2.黑社会插手娱乐业
美国政府禁酒的初衷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纯洁,人民的身体健康,但它违背了人类生存的自然需求,引起人们的不满。禁酒令的实施催生了私酒酿造和销售业。不法分子甚至用甲醇勾兑酒精,使美国社会中毒、失明、残废、死亡的人数急剧增加。1930年1月20日,美国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报道: 1929年在公司投保的人里,死于酒精中毒的人数比10年前增加了35倍。在禁酒令实施之前,因为没有财政依靠,美国的黑社会波澜不兴,而在实行禁酒令后,如著名的芝加哥黑手党开始发展壮大,与此同时,警察也日益腐败。
美国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代是黑社会最猖獗的时期,黑社会帮派插手娱乐业,争夺好莱坞,他们将非法所得直接向制片厂投资,以此控制制片厂。黑社会的控制,使得同情渲染黑帮分子的犯罪片盛行。犯罪片《人民公敌》和《美国往事》都以禁酒时期为背景,都表现了30年代盗窃、偷运、贩卖私酒的情况,许多不法分子以此发财。这是美国30年代十分普遍的犯罪现象。
《人民公敌》剧照:盗酒发财
《美国往事》剧照:水下偷运私酒
二、美国犯罪片的发展阶段
美国犯罪片的源头同样可以追溯到埃德温·鲍特拍摄的《火车大劫案》,这部影片包含了犯罪片的基本元素:警察、强盗、犯罪、追踪、消灭歹徒。
1. 30年代犯罪片兴起
30年代有声电影的出现迎合了犯罪片的兴起。犯罪片的枪战声、刹车声、尖叫声和打斗声都离不开声音。犯罪片的代表作有《小凯撒》(Little Caesar,导演:马文·勒罗伊, 1930)、《人民公敌》(The Public Enemy,导演:威廉·威尔曼, 1931)和《疤脸大盗》(Scarface,导演:霍华德·霍克斯, 1932)。
2. 40年代犯罪片向警探片转移
30年代后期,好莱坞“海斯法典”实施影片审查制度,禁止把黑帮匪徒塑造成传奇人物或悲剧英雄。各制片厂对付“海斯法典”的手段之一,是将影片的罪犯主角改为联邦警察、私人侦探等好人。另一策略是采用《圣经》里的好坏兄弟的套路,突出警匪对立(《曼哈顿情节剧》)、黑帮分子与神父对立(《黑脸天使》)。40年代的警探片十分流行,代表作有《马耳他之鹰》(The Maltese Falcon,导演:约翰·休斯顿, 1941)和《沉睡》(The Big Sleep,导演:霍华德·霍克斯, 1946)。
3. 50年代黑色犯罪片
50年代犯罪片表现黑社会帮派组织的犯罪活动,被称为黑色犯罪片。这类影片动作性强,有真实的场景和丰富的人物性格。《码头风云》(On the Waterfront,导演:伊利亚·卡赞, 1954)涉及工会的腐败和犯罪。《大联合》(The Big Combo, 1955)讲述警察捣毁黑帮的犯罪联合体。
4. 60年代黑帮片复杂化
60年代美国出现对现存体制和传统文化价值的抵制,导致犯罪片将黑帮分子复杂化,并有同情的倾向。黑帮分子一方面是社会的危害者;另一方面又是社会不公的受害者。《邦妮和克莱德》(Bonnie and Clyde,导演:阿瑟·佩恩, 1967)讲述雌雄大盗的银行抢劫案。
5. 70年代后的黑手党影片
70年代兴起的黑手党电影,表现了对黑帮分子的同情。三个意大利裔的导演主导了黑帮犯罪片领域,代表作有弗朗西斯·科波拉的《教父》系列(The Godfather, 1972, 1974, 1990)、马丁·斯科西斯的《残酷大街》(Mean Street, 1973)和赛尔乔·莱昂内的《美国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1984)。
三、犯罪片的基本特点
1.城市背景
犯罪片的故事场景是现代城市。例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批意大利农民移居美国纽约、芝加哥、费城等大城市,西西里岛地区的黑手党也在各大城市发展壮大。城市背景多为夜幕下的封闭空间、雾霭、阴影、大雨如注的街道、左右摇晃的黑色汽车等,城市代表物质欲望的**。
2.贪欲元素
犯罪片多表现犯罪分子的贪欲和黑帮英雄的欲望。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加上大萧条、禁酒令和其他城市问题的影响,城市犯罪严重。一些黑帮分子企图通过暴力来攫取名声和财富,好莱坞将这些城市罪犯置于美国神话的范畴,许多犯罪片直接改编于真实的黑帮人物生活。
3.暴力元素
犯罪片表现黑帮分子的暴力犯罪。美国是一个以法制为立国根本的国家,同时又是一个以暴力、杀戮起家的国家。美洲殖民、掠夺屠杀原住民印第安人、奴役非洲黑人、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等,都充满暴力。
美国社会的法制和暴力犯罪相辅相成,为黑帮犯罪提供了土壤。犯罪片取材于暴力犯罪,又助长了社会的暴力倾向,真实的犯罪活动与犯罪片产生互动关系。
根据好莱坞“海斯法典”的规定,电影不得宣扬色情,不得描写犯罪分子的胜利,黑帮分子最终都要受到惩罚。《人民公敌》是汤姆被黑帮分子杀死,《美国往事》是马克希跳垃圾车自杀。
4.从不良少年到大黑帮
犯罪片讲述的故事很多是从青少年的不良教育开始,一些不良少年成为街头小混混,受成人犯罪分子的唆使,偷盗钱物,长大了当黑帮。在获得大量钱财后,终因黑帮火拼遭到毁灭,如《人民公敌》和《美国往事》。
犯罪片剧照:城市暴力
美国具有代表性的十大犯罪片的排序通常有:《教父》《美国往事》《邦妮和克莱德》《唐人街》(Chinatown,导演:罗兰·波兰斯基, 1974)、《马耳他之鹰》(The Maltese Falcon,导演:约翰·休斯顿, 1941)、《小凯撒》(Little Caesar,导演:马文·勒罗伊, 1930)、《法国贩毒网》(The French Connection,导演:威廉·弗里德金, 1971)、《肮脏的哈里》(Dirty Harry,导演:唐纳德·西格尔, 1971)、《洛城机密》(L. A. Confidential,导演:寇提斯·汉森, 1997)和《七宗罪》(Seven,导演:大卫·芬奇, 1995)。
四、传统犯罪片:《人民公敌》
《人民公敌》由威廉·威尔曼导演,詹姆斯·卡格尼主演,表现美国禁酒年代一对黑帮朋友贩卖私酒,因内部斗争而被谋杀。影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
汤姆从小偷盗,长大后成为黑帮分子。他的言行粗野,即使成为黑帮大佬,仍然一副流氓面目。
《人民公敌》的暴力犯罪第一次出现了黑帮用机枪袭击的场面。汤姆的朋友被打死。美国黑帮猖獗,枪杀事件频仍,与美国可以自由买卖枪械有关。汤姆从枪械店得到手枪,雨夜复仇,反被黑帮打伤。早期影片不直接表现血腥场面,而是以汤姆进门、出门的切换来表现他被枪击。
影片为了表现谴责黑帮的道德立场,安排汤姆的哥哥为批判弟弟的对立立场。影片结尾,银幕上出现谴责黑帮分子的字幕,点明他们是“人民公敌”。
《人民公敌》剧照:黑帮受惩罚
五、黑帮家族的发展叙事:《教父》
1.关于《教父》黑手党
《教父》三部曲根据马利奥·普佐的同名畅销书改编,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 1939— )导演。它是美国电影史上最著名的黑帮犯罪片,也是电影史上票房价值最高的影片之一。《教父》描写美国黑手党家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获取权力与犯罪堕落的故事,反映了美国20世纪的社会文化。美国黑手党主要由从西西里移民到美国的意大利裔美国人组成,黑手党是20世纪美国最大的黑帮组织。
黑手党(Mafia)一词起源于13世纪欧洲史上的“西西里晚祷事件”。1282年复活节晚祷时,意大利西西里岛巴勒莫少女被法国士兵强奸,激起西西里人的义愤,他们自发组织了一支武装力量,提出“Morte Alla Francia, Italia Alela!”的口号(意大利文:“法国人死亡,意大利人事业”), Mafia是这个口号的头字母缩写,构成“黑手党”一词。最初的武装组织是形成黑手党的雏形。
美国黑手党在纽约有5大家族,他们的犯罪活动和家族内战,给美国社会带来极大危害,激起美国民众的强烈不满,人们纷纷谴责黑手党的暴行,呼吁将黑手党赶出美国。为了挽救黑手党的生存危机,纽约黑手党5大家族之一的教父乔·克隆博进行舆论公关。1970年克隆博成立了拥有150万会员的“保卫美籍意大利人公民权利同盟”,并在纽约组织了10万人的游行,迫使司法部长米歇尔下令禁止公开使用“黑手党”一词,因为美籍意大利人认为这是一种种族歧视。
为了改变美国民众对黑手党的恶劣印象,克隆博开始通过电影文化炒作黑手党,派拉蒙制片公司于1971年推出以教父卡罗·甘必诺为原型的电影《教父》。《教父》上映,获得巨大成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黑手党的固有认识。黑手党渡过了在美国最艰难的时期。
2.《教父》简介
《教父》第一部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纽约意大利裔黑手党教父唐·维托·科利昂家族的故事。科利昂拒绝贩毒,长子桑尼遭到暗杀,自己也身负重伤,心脏病发作死亡。退伍回来的小儿子迈克尔继承教父身份,屠杀了父亲的5个黑帮仇家。
第二部时空交叉,叙述科利昂两代教父的犯罪生涯。维托·科利昂从意大利西西里只身到纽约谋生,走上黑社会犯罪道路。20世纪50年代,迈克尔掌管黑手党家族权力后,把犯罪事业扩大到美国其他州,不惜杀害背叛自己的胞兄弗雷多,自己婚姻也破裂。
第三部20世纪80年代,老年的迈克尔寻求将犯罪家族的生意合法化,有意退出黑社会。他阻止女儿和自己的接班人(侄子)———科利昂家族新教父的恋情,影片结尾谋杀迈克尔的子弹误杀了爱女,迈克尔在悔恨中死去。
《教父》描写黑手党犯罪帝国发展壮大的过程,涉及的戏剧冲突一以贯之。第一部涉及黑手党家族内部和家族之间的矛盾;第二部表现黑手党集团与美国政府的矛盾;第三部表现黑手党向国际领域进行帝国式扩张。
《教父》是黑帮犯罪片发展的一个高峰,无论是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超过了以往的黑帮犯罪片的水平。第一部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改编剧本奖(科波拉和普佐共享);第二部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奖;第三部获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提名。
3.开端分析:康妮婚礼
《教父》第一部开端,维托的女儿康妮的婚礼展示了科利昂家族人丁兴旺,生意兴隆。在康妮结婚这一天,一个商人向维托·科利昂求救,并称维托为教父,时长7分钟,表明影片讲的是黑手党家族的故事,维托成为与官方相对的黑社会主持正义的象征,影片用他的背影来表现他社会控制的威权。接下来19分钟是康妮婚礼的主要场景,向观众介绍了科利昂家族的成员、身份,以及他们在黑帮家族中的地位。
全家福照片显示了科利昂家族的兴盛和谐,但它的不和谐也是从这张全家福照片开始。家族新成员康妮的丈夫卡洛,带来家族的矛盾和成员死亡。全家福也把分别叙述的人物总汇在一起,表明开端段落的结束。围绕科利昂家族的戏剧性冲突是家族内部和外部的矛盾冲突,通过康妮婚姻,故事一下子进入了戏剧性情境。
《教父》剧照:康妮婚礼
康妮婚礼的开端体现了电影结构为结尾而写开端的创作理念,有什么样的开端,就有相应的几种不同结尾的呼应。与结婚联系的是生子、离婚、丧偶、幸与不幸等。康妮结婚之后,有生子、受丈夫卡洛虐待,指向的结局是卡洛被迈克尔谋杀,康妮成为寡妇。开端与中段的联系则推进了故事发展。在康妮婚礼段落,交叉叙述家族的生意,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引出家族故事的发展方向。
4.结尾剪辑分析:行洗礼
《教父》剪辑技巧十分著名,比如第一部结尾段落“行洗礼”,两条情节线平行交叉剪辑,形成讽刺与对比。一边是迈克尔在教堂为妹妹的孩子行洗礼仪式;一边是迈克尔的手下在执行他的血洗5大黑帮家族的指令。
影片中迈克尔妻子凯的手解开婴儿头上的缎带,好让他接受涂油仪式,同时迈克尔的下属洛可在一个房间架设机关枪。这两个特写镜头的剪辑采取动作剪接点,解缎带伸出的手切换到架机枪伸出的手,手的动作和方向一致,使镜头衔接流畅自然,观众感觉不到镜头转换的痕迹。
神父为婴儿涂油,摄影机从左向右横摇。理发师为顾客(迈克尔的下属席西)涂抹刮胡膏,摄影机同样从左向右横摇。这表明两件事同时发生。这种平行蒙太奇是一种仪式的净化过程,杀人前先刮胡子,隐喻了洗礼下的大屠杀。
“洗礼”和“教父”是两个双关语,“洗礼”既是水洗(给婴儿),也是血洗(屠杀);迈克尔既成为外甥的教父,也成为黑手党的“教父”。这些含义既是剧情的安排,也是主题的隐喻。
《教父》剧照:水洗与血洗
《教父》剧照:涂油隐喻
行洗礼段落,还表现了声音与画面对立的音画关系,画外施洗礼的声音贯穿在画内暴力屠杀中。画外神父在问:“你弃绝撒旦吗?”建筑物外的高台阶上仇敌被伏击身亡(枪声)。特写,迈克尔面无表情地说:“我弃绝。”迈克尔毫无表情地站在神父面前的特写镜头与血腥屠杀的画面形成对比,以静制动,迈克尔是黑帮清洗的幕后指挥。杀手机枪旁的《圣经》与被害者喊出“我的上帝”,是一个呼应主题的讽刺,神父念祷文、施洗礼的柔和声音与激烈的枪声形成对比。行洗礼一场,彻底暴露了迈克尔的残忍与虚伪。
值得注意的是,电影的这个**戏在小说原著中是一个很次要的情节,并且不是为婴儿行洗礼,屠杀也没有集中安排在教堂礼拜的情节里。电影做了移花接木的改编,把这个细节放大,使电影叙事更紧凑,寓意更深刻。行洗礼是整部影片的总结,神圣的洗礼成为渎神活动的掩护,展示了社会秩序与无法无天的黑帮世界的冲突。
六、黑帮分子的情感叙事:《美国往事》
《美国往事》根据哈里·格雷的回忆录《黑帮分子》改编,由意大利裔美国导演赛尔乔·莱昂内执导,它是继《教父》之后另一部史诗性黑帮犯罪片。
1.犹太裔黑帮的故事
《黑帮分子》里的黑帮犯罪、爱情与友情、忠诚与背叛等叙事元素让莱昂内着迷,他为了这部影片准备了16年,甚至拒绝了执导《教父》的请求。它的成功在于把文学作品的宏大叙事与复杂的情感纠葛和艺术电影的影像叙事相结合,从而诞生了一部被电影界誉为极具纯粹性的电影。
《美国往事》讲述了纽约犹太裔黑帮的故事。一个外号叫“面条”的黑帮头子在少年时代和同伴马克希共同领导纽约下东城地区的一个犹太裔黑帮,它由几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少年伙伴组成。1934年,黑帮同伴都被杀害,“面条”只身逃出纽约, 34年后,当老年的“面条”重新返回纽约,才知道他遭到马克希的背叛。
2.中心内容:情感关系
美国黑帮犯罪片通常以黑帮犯罪内容为中心,家庭与个人情感都是枝节情节。唯有《美国往事》将黑帮分子之间的情感关系作为中心内容进行描述,取得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美国往事》描写的友情关系是黑帮分子之间的友谊与背叛。主要写“面条”和马克希的关系,附带写“面条”和其他兄弟的关系。面条重情义,第一次入狱,是为死去的小兄弟报仇。为了阻止朋友抢银行的冒险行动,他向警察报告,却终身陷入背叛友谊的自责中。马克希工于心计,他真正背叛了友谊,私吞黑帮共同财产,使“面条”在外漂泊30多年,最后马克希自杀。
《美国往事》描写的爱情是“面条”和戴博拉的感情,以及马克希和戴博拉的感情。经典黑帮犯罪片中的女性,只是黑帮分子的欲望对象,但戴博拉在《美国往事》中却影响了两个黑帮主角的命运。正直的“面条”一生挚爱戴博拉,为了戴博拉,他可以放弃犯罪。戴博拉却虚荣心强,嫌弃“面条”穷酸,离他而去。马克希忌妒“面条”和戴博拉的关系,他用金钱俘获戴博拉,夺了“面条”之爱,与之同居几十年。
《美国往事》剧照:情感关系
3.叙事结构:时间剪辑点
《美国往事》故事时间的跨度延续45年(1923—1968),分为3个时间段:少年(禁酒时期, 20年代)、青年(30年代)、老年(60年代)。影片的时间长度接近4个小时,以情感关系作为时间叙事的主线,采取在3个时间段里来回跳切的手法结构故事。
第一个时间转换剪辑点是从1934年“面条”逃亡到1968年返回纽约的转换。影片运用“面条”进出纽约中央火车站售票厅来完成这个34年跨度的转换。老年“面条”几十年都怀念他少年时代的女友戴博拉。他来到朋友肥仔餐馆的洗手间,透过墙上的孔眼,偷看面粉仓库,看到了过去的影像,少年时代的戴博拉正在练习跳舞。镜头再切回来,偷窥者成了两眼发直的少年“面条”。
《美国往事》剧照:从青年到老年的切换
《美国往事》剧照:从老年到少年的切换
老年“面条”是被一封匿名邀请信召回纽约的。原来是当年的伙伴马克希良心发现,要“面条”回来接收他当年私吞的黑帮财产。“面条”从存钱密码箱提出巨款。担心有人抢提包,一张迎面飞来的飞碟把故事转向青年时代,他出监狱,马克希来接他。
《美国往事》剧照:从老年到青年的切换
《美国往事》是一部经典的黑帮犯罪片,它具有宏大的主题、复杂的情感结构、艺术电影的建构和强大的艺术驱动力。影片结尾,“面条”目睹了马克希跳进垃圾车自杀,镜头通过皮影戏,切换到唐人街鸦片馆,在烟雾缭绕中,呈现出“面条”最后一个诡异的微笑,影片在此定格结束。
《美国往事》剧照:最后一笑
七、小结
美国犯罪片是好莱坞类型片中的一个大类,它产生于美国20世纪早期禁酒令时代,从现代走向当代。犯罪片以城市为背景,表现文明社会的暴力犯罪。经典犯罪片都有很高的艺术技巧和思想内涵,引起人们对社会犯罪的思考。
思考题
1.解释:犯罪片、黑帮片、警匪片、强盗片。
2.犯罪片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犯罪片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4.分析《教父》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5.分析《美国往事》的表现内容与结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