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电影史:插图版

第一节 电影的新浪潮运动

字体:1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电影业在美国好莱坞电影大量倾销的压力下长期陷于危机,这使制片企业开始对法国青年低成本制作的电影感兴趣,资助青年人拍片。1959年24名青年人拍成了他们的第一部电影, 1960年又有43名青年人成为电影导演,使新浪潮电影达到顶峰。

法国新浪潮电影由三大流派组成,一是作为新浪潮核心的“电影手册”派;二是“左岸派电影”;三是“真实电影”。他们代表了世界电影新浪潮的到来。

一、“电影手册”派

新浪潮运动的理论来自安德烈·巴赞创办的《电影手册》杂志。《电影手册》杂志创办于1951年。1955年起,一批赞成巴赞理论观点的青年,开始以《电影手册》为理论阵地,运用“作者论”方法,树立起新的评价标准。“电影手册”派成为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主将,主要人物有特吕弗、戈达尔、里维特、夏布罗尔等。

1.安德烈·巴赞

安德烈·巴赞(André Bazin, 1918—1958),法国电影理论家,影评人。巴赞于1943年开始从事影评工作,后相继担任《法国银幕》《精神》和《观察家》等杂志的编辑, 20世纪50年代初创办著名电影杂志《电影手册》,担任主编。他是法国新一代电影导演的精神领袖,为新浪潮电影奠定了理论基础,被称为“新浪潮精神之父”。在巴赞与《电影手册》的推动下,法国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了新浪潮运动。

巴赞的电影理论集中体现在他的四卷本的电影评论集《电影是什么?》里,他主张真实美学,反对唯美主义。巴赞推崇德·西卡的新现实主义的真实特点,认为影片的真正价值“在于不违事物本质,首先让事物以自为和自由的方式存在,以独特的个性热爱事物。德·西卡说,真实是我的姐妹,真实簇拥着德·西卡,……我们听到的是真正的现实语言,是唯有爱心才能够表达出来的不容置疑的话语。”[1]他又在《电影语言的演进》中指出:“影像———它的造型结构和在时间中的组合———拥有更丰富的手段反映现实,以内在方式修饰现实,因为它是以更大的真实性为依据的。”[2]巴赞以真实为电影的本质,创立了电影写实主义的完整体系。

安德烈·巴赞

为了实现电影的真实本性,巴赞提出用“单镜头”“段落镜头”“景深镜头”“场面调度”等来强化电影的真实感,展示事件的完整性。这些术语都是长镜头的不同称谓。他指出,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拍摄爱斯基摩人捕猎海象的全过程就是影像的内容,“这个段落只由一个单镜头构成”[3];威尔斯的《公民凯恩》,“影片中整场整场的戏都是借助景深镜头一次拍下来的,而摄影机甚至一直不动”[4];“让·雷诺阿是例外,他一直独自探索场面调度手法,极力在蒙太奇技巧之外去寻找一种电影叙述的秘诀,直到拍出《游戏规则》,这种叙述方式能够表现一切,而不分割世界,能够揭示人与物的隐蔽含义,而不破坏自然的统一。”[5]

巴赞的长镜头理论是在批评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中提出的,其目的在于记录事件,尊重感性的真实空间与时间。他认为蒙太奇理论的处理手法是在讲述事件,人为地分割空间与时间,从而破坏了感性的真实性。

比较巴赞的长镜头理论与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两者的对立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蒙太奇基于讲故事的目的而对时空进行分割处理,长镜头追求在叙述中保留时空的相对统一;二是蒙太奇的叙事性决定了导演在电影艺术中的自我表现,长镜头的记录性决定了导演的自我消除;三是蒙太奇理论强调画面之外的人工技巧,长镜头强调画面固有的原始力量;四是蒙太奇表现的是事物的单一含义,具有鲜明性和强制性,长镜头表现的是事物的多重含义,它有瞬间性、含糊性与随意性;五是蒙太奇引导以至强迫观众进行选择,始终使观众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长镜头提示观众自由选择他们自己对事物和事件的解释。

2.“作者电影”

《电影手册》派的另一个理论原则是“作者电影”的个人性观念。1948年3月,电影批评家A.阿斯特吕克在《法国银幕》第144期上发表《新先锋派的诞生:摄影机———自来水笔》一文,主张“电影创作家要像作家用自己的笔写作那样,用自己的摄影机去写作”。他认为,电影制作者具有“作者”的地位,是有独立创造能力的艺术家。

1954年1月,《电影手册》发表特吕弗的论文《论法国电影的一种倾向》,提出导演应该而且希望对他们表现的剧本和对话负责的“作者电影”概念。特吕弗认为,一部影片的真正“作者”应该是导演;影片应该明显体现导演的个性,像作家一样通过他的所有作品表现他对生活的观点;一个导演的作品的价值是由他一贯表现出的思想和艺术特征所决定的。

巴赞在《关于作者论》(1957)一文中总结说,所谓作者论无非是把一个在其他艺术中被广泛承认的理论应用到电影上。“作者论”的观点对于法国新浪潮电影以及各国现代电影产生了重大影响。

“作者电影”的理论核心是创作的个人性问题,它与当时法国思想界兴起的萨特存在主义思想呼应,萨特将存在主义概括为“存在先于本质”,强调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和选择性。“作者电影”强调导演艺术的个人独创性。

3.新浪潮电影的特点

法国新浪潮的代表导演在进入影坛前大多是《电影手册》的影评人,他们受巴赞长镜头理论和“作者电影”理论的影响,其作品具有突出的个人风格。他们注重低成本、高票房,商业性与艺术性结合,注意娱乐性,追求刺激感官的内容。新浪潮电影突破传统电影语法,采用长镜头、移动摄影,追求直接的真实。

法国新浪潮电影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有两点。一是促使人们考虑传统制片制度,导致许多国家建立独立发行组织。二是引起人们对电影作品的个人风格特征的注意,形成导演中心的观念。法国新浪潮的主要导演有特吕弗和戈达尔。

二、坚持自编自导的弗朗索瓦·特吕弗

1.生平与创作

弗朗索瓦·特吕弗

弗朗索瓦·特吕弗( Fran?ois Truffaut, 1932—1984),法国电影导演,新浪潮的创始人之一。特吕弗从小酷爱文学和电影, 15岁在巴黎发起并组织了大众电影俱乐部,在工作中结识了巴赞。巴赞是特吕弗艺术上的指路人和生活上的支持者,他们结成了情如父子的关系。巴赞多次把特吕弗从危难中解救出来,还一次次地帮他找工作。1953年已经入伍的特吕弗被部队开除,巴赞再一次收留了他,到自己创办的《电影手册》编辑部工作。特吕弗1953年进入法国农业部电影处工作,后在《电影手册》和《艺术》杂志任编辑和撰稿人,成为著名影评家,文章文笔犀利,富于创见。他的《论法国电影的一种倾向》(1954)被视为新浪潮运动的纲领与宣言。

特吕弗曾跟意大利导演罗西里尼学习导演, 1958年后放弃评论工作,专事电影创作,独辟蹊径革新电影的艺术语言。在25年的导演生涯中,特吕弗拍摄了23部影片,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半数以上获得过法国电影大奖、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法国电影凯撒奖、奥斯卡最佳外语影片奖等50多项电影奖,大部分影片在艺术上或商业上都取得了较大成功。

特吕弗的主要作品有《四百下》(1959)、《朱尔和吉姆》(1962)、《偷吻》(1968)、《美国之夜》(1973)、《阿黛尔·雨果的故事》(1975)、《逝去的爱情》(1979)、《穿黑衣的新娘》(1968)、《华氏451度》(1966)、《夫妇生活》(1970)、《隔壁的女人》(1981)、《绿色的房间》(1978)、《最后一班地铁》(1980)等。他的影片基本上是自编自导,他有时甚至在影片中扮演角色。除拍摄电影外,他还发表过《零用钱》《喜欢女人的男人》等多部小说,以长篇访问记的形式写了一部专著《论希区柯克的电影艺术》。

2.《四百下》

《四百下》(The 400 Blows,又名《胡作非为》, 1959)片名来自法文中的俚语,原意是小孩子要被打四百下才能成长,引申为胡作非为、到处乱跑的意思。当一个孩子调皮捣蛋时,大人就说,打他四百下。影片《四百下》是讲反叛少年的故事,所以很形象地用“四百下”作片名。

《四百下》讲述13岁少年安东尼为了逃避父母的忽视和老师的责骂,不断惹是生非,最后发现自己向往的自由并不容易得到。本片是公认的最具影响力的青少年题材影片,获第12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纽约影展评委会最佳外语片奖。影片带有自传性质,片头题词献给巴赞,巴赞是在影片开拍的第二天去世的。

安东尼在学校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学生,他在上课时参与了同学传递图画的小动作,被老师抓住罚站,他在墙上写下抗议老师不公正的话。老师教育不得法,遭到学生的普遍抵制,学生们背着老师搞小动作。影片提出了学校教育问题。

安东尼是私生子,跟母亲和继父生活。父母经常争吵,很少关心安东尼。他们谈论大人的话题,无视孩子的存在。母亲背着丈夫在外约会,安东尼长期一人在家睡睡袋,影片提出了家庭的亲子教育问题。比较而言,在家里,安东尼和继父的关系比和母亲要亲近一些,他们总是处在同一个画面,即使通过镜子反映,也在同一个画面。影片有一个表现继父子友好关系的细节,安东尼和继父一起在厨房煎鸡蛋,安东尼第一次在家里有了难得的笑脸。父子煎鸡蛋的情节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桥段,被美国影片《克莱默夫妇》(1979)模仿,以此表现父子情深。

《四百下》剧照:家庭生活

安东尼害怕迟到受老师惩罚,逃学游**,快乐无比。逃学本是违反校规的事情,但在影片中却是对家庭和学校惩罚的反叛。镜头以流畅的长镜头展示城市街景,表现逃学的轻松愉快。逃学败露,安东尼被继父扇耳光,他离家出走,寻找独立生活的自由。但他受到成人的欺负,自由没有给他带来快乐。

安东尼因偷父亲公司的打字机,被继父送到少管所。被家庭抛弃的监禁生活让他感到痛苦。安东尼坐囚车进少管所,是对意大利导演德·西卡的新现实主义影片《擦鞋童》的模仿。所不同的是,安东尼有家,是在校学生,他不愿意被关押,流着眼泪进入少管所。《擦鞋童》与《四百下》两部影片都表现了少年犯坐囚车,留恋外面世界,被警察把着手摁手印入狱,铁窗内外形成两个隔离的世界。

入狱桥段比较

安东尼在少管所受审,影片采取了让安东尼独白的方式,讲述自己的身世经历,让处于社会边缘的儿童发声,为自己走向监狱辩护。母亲到少管所,拒绝了所长提出的让她把安东尼接回家进行亲情教育的建议,她要安东尼接受劳教。影片中母子谈话采用对切的镜头,母与子从未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中,表明母子关系的疏远,与父子关系包容在同一个画面中形成对照。母亲抛弃儿子除了对儿子缺少感情外,还与安东尼知道她有外遇的秘密有关,影片采取了面部表情的大特写,突出母亲眼光的冷漠。正是母亲拒绝儿子回家,坚持把儿子留在监狱劳动改造,导致安东尼最后越狱逃跑。影片结尾采取了跟拍的长镜头,拍摄安东尼越狱后的奔跑,一直跑到大海边。奔跑表明安东尼奔向自由的狂喜,但他也对未来感到茫然。

《四百下》剧照:抛弃与逃跑

3.《朱尔和吉姆》

《朱尔和吉姆》(Jules And Jim,又名《祖与占》《夏日之恋》, 1962)讲述了两个好朋友同时爱上一个女人的故事。这部以爱情纠葛为主题的影片是特吕弗新浪潮电影的成熟之作,根据亨利-彼埃尔·罗杰的同名小说改编。德国青年朱尔和法国青年吉姆都是作家,他们在巴黎相遇,情同手足,同时爱上了法国姑娘凯瑟琳。朱尔和凯瑟琳结婚,中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两个好友中断联系,战后重逢。两男一女的三角恋爱考验着友谊与爱情,形成一部黑色幽默式的爱情片。

影片避开婚姻中的物质因素,如金钱、地位、权势等,也不涉及三角爱关系中的嫉妒、排他、情斗一类的事情,而主要探讨建立在**基础上的纯粹的爱情与友谊能否存在的可能性,表现了两个男主人公对待爱情与友谊的执著、认真,女主人公对待爱情的自恋与疯狂。

凯瑟琳有很强烈的叛逆性格,对爱情不守陈规,结婚后对朱尔不忠实,并向吉姆表明心迹。朱尔怕失去凯瑟琳,提出让吉姆与妻子同居,三人住在一起,和谐相处。凯瑟琳厌倦了吉姆,两人分离,但再次重逢时,凯瑟琳采取了报复手段,企图挽回吉姆的心。她驾车让自己和吉姆沉入河中,朱尔不再烦恼地拥有了他们两人的骨灰。

影片采取无技巧的剪辑手法,取消蒙太奇剪辑,真实、自然地表现人物之间的感情纠葛。采用实景镜头和长镜头拍摄大自然,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的感情的复杂与矛盾,讲述了一个凄美、残酷的爱情故事。

4.《最后一班地铁》

《最后一班地铁》(The Last Metro, 1980)以戏中戏的方式描写战争、人性、爱情,获十项法国凯撒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影片讲述1942年冬天,德军占领下的巴黎,从占领区到自由区只有地铁可以通行。由于每天晚上11点钟以后就实行宵禁,人们绝不能错过最后一班地铁,因此一切影剧院的活动也必须在最后一班地铁前结束。影片以此命名,表明它的时代背景和影片内容。影片开端,开门见山地解释德军占领巴黎时的宵禁,领导蒙玛特剧院的犹太艺术家鲁卡斯为了逃避纳粹的迫害藏身于剧院地窖,剧院由妻子玛丽恩领导。晚上玛丽恩假装回旅馆后,再返回剧院,到地窖照顾丈夫的生活。

玛丽恩和男演员葛兰格一起排戏,产生了爱情。鲁卡斯通过暖气管道倾听排戏,并向玛丽恩场外说戏,由此,演出仍然具有他一贯的戏剧风格。盖世太保得知鲁卡斯没有离开巴黎,搜查地窖,鲁卡斯在葛兰格的帮助下逃过一劫。战争结束后,玛丽恩到医院看望受伤的葛兰格,表白她的感情,葛兰格不愿接受。这个情节仍然是演戏。

《最后一班地铁》剧照:戏中戏

影片采取戏中戏的套层结构,两条情节线交织在一起。一是排戏、演戏;二是现实斗争与情感冲突。通过虚构的戏剧表演,揭示现实矛盾。影片所演的戏叫《失踪》,生活中的鲁卡斯躲避地窖,也是“失踪”。它有双重的隐喻:以戏中的“失踪”,反映现实的反法西斯主题;以戏中的爱情,表现生活中的情感关系。

特吕弗的成熟影片主要表现“爱”的主题,偏好探讨女性的内心世界。这个主题从《朱尔和吉姆》开始,直到他的后期作品《最后一班地铁》都得以贯穿。他力图通过这些“三角关系”,表现人的自**绪、情感自由和原始倾向。特别是在战争环境下,为了反法西斯的正义事业,三角恋情是可以共存、可以容忍的,影片中的三个主人公对此都很坦然,没有为私人情感争风吃醋。在三角恋主题下,影片特别注意探讨女主人公在两个男人之间的情感关系。例如最后三人谢幕,玛丽恩走到两个男人中间握住他们的手。

《最后一班地铁》剧照:和平共存

三、西方现代主义电影的代表让-吕克·戈达尔

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ard, 1930— ),法国新浪潮的代表之一,西方现代主义电影的重要代表。

让-吕克·戈达尔

1.生平与创作

戈达尔出生于法国巴黎,幼年移居瑞士,长大后回到巴黎,大学攻读人种学。1950年戈达尔进入法国《电影手册》编辑部,开始从事专职影评。1954年起尝试导演了5部短片。1959年在特吕弗的帮助下,戈达尔导演了第一部长故事片《精疲力尽》,一举成名。

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之后,戈达尔与当时法国学生运动领导人让-比埃·高兰组织了“维尔托夫小组”,声称他们信奉苏联早期“电影眼睛派”创始人维尔托夫的理论,要用影片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武器。同时,“为了摄制革命电影,首先应该对电影进行革命”。戈达尔和他的小组拍了一系列的“政治影片”,其中包括《真理》《东风》《意大利的斗争》《直至胜利》以及《一切顺利》。

戈达尔一生拍摄各类影片80余部,主要作品有:《女人就是女人》(1961,柏林电影节特别奖和最佳女主角奖)、《精疲力尽》(1963)、《我略知她一二》(1966)、《中国姑娘》(1967)、《真理》(1969)、《东风》(1969)、《意大利的斗争》(1970)、《直至胜利》(1970)、《一切顺利》(1972)、《故事》(1980)、《芳名卡门》(1983)和《新浪潮》(1990)等。

戈达尔的影片标新立异,风格多样化。在他的影片中,既有暴力,也有爱情;有难懂的隐喻、风格化的造型,也有完全真实的人物。他的影片缺少完整的叙事结构,呈现毫无秩序的混乱,表现世界的疯狂和无理性。跳接、拼贴、无序的拍摄手法形成影片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2.《精疲力尽》

《筋疲力尽》(A bout de Souffle,又名《断了气》, 1960)是戈达尔的成名作,也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作。放纵不羁的米歇尔在偷车途中枪杀了警察,成为被通缉的逃犯,最后被警察击毙街头。这部影片借鉴了美国好莱坞B级黑帮片的形式,采取了法国式的阐述。主演让-保罗·贝尔蒙多以此片成名。

“筋疲力尽”是人物米歇尔的一句台词。他不愿逃跑,感到太累了,想睡觉。这句台词表现了主人公的性格。米歇尔是一个社会的边缘人,没有生活目标,对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他不仅对逃亡感到累,对生活也感到累,最后选择了自由的死亡。

戈达尔塑造了电影史上的一代名贼米歇尔。他是偷车贼、杀人犯、无政府主义者、玩世不恭的青年、垮掉的一代。戈达尔说:“这仅仅是存在的失败。”米歇尔表现了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自由选择自己做什么人,自由选择自己的死亡归宿。这种自由选择的态度,使得他的生活非常轻松和随意,一切都无所谓。临死时他还吐烟圈、做鬼脸,自己抹下眼皮死去。

《筋疲力尽》剧照:选择死亡

本片拍摄前没有剧本,边拍边写,由演员自由发挥。戈达尔采用纪录片的手法拍摄故事片,使用便携式摄影机,不用三脚架,以特写镜头表现人物情绪。影片在技术上的革新是采用跳切式剪辑手法,打破传统连续性剪辑的衔接性,强行删除交代背景的过渡性镜头,造成镜头转换之间的断裂,观众要集中精神去想象和填补缺失的情节。例如结尾处,镜头从公寓切换到大街,米歇尔的交易人和警察都很突兀地出现,上下情节不连贯,情节段落之间没有过渡性的铺垫。在今天,戈达尔使用的手法已经普遍使用,但在当年,他解放了镜头,实现了电影语言的革命。

《筋疲力尽》剧照:跳切剪辑

3.《在时间的黑暗之中》

《十分钟年华老去》(Ten Minutes Older, 2002)是当代著名的15名导演以时间为主题,每人用10分钟拍一个短片,构成一个短片集,影片由芬兰/德国/荷兰/西班牙/英国/中国2002年出品。戈达尔的《在时间的黑暗之中》是其中第八部,他把自己放在一个时间漆黑的处境里,分别用10个“×××的最后几分钟”来阐述短暂的十分钟。郊外荒野,一老一少坐在火把堆旁,孩子问:“为什么在黑夜里要点燃火把?”老者回答:“可能因为这个世界缺少光明,需要用火把来照亮,用来驱走什么,带来什么,特别是面对人群,我总觉得有如此的需要。”依次出现的10个一分钟短片内容是:

一是青春的最后几分钟。一个女士抢了一把枪对一个年轻小伙子说:你是要现在结束生命还是慢慢死去?小伙子选择了马上!结果子弹射进了他的胸膛,他倒下,嘴里喊着“妈妈!”他就这样走了,带走了一切……

二是勇气的最后几分钟。炸弹落下,满身血污的女人。画外音“保拉,我不知道你是否害怕?”

三是思想的最后几分钟。女孩在清理书,并把一些书丢入垃圾堆,书名“有思想的幸福”。丢了书,就是背弃思想?放弃幸福?最终书籍进了垃圾车。

四是记忆的最后几分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屠杀犹太人,戈达尔式的字幕跳出“不失效的”。

五是爱情的最后几分钟。香颂唱着“告诉我你不会离开”,然而镜头却是离婚场面,关于告别以及一无所有的最终。

六是沉默的最后几分钟。戈达尔作品《小兵》中的主角布鲁诺被激进组织行刑逼供的镜头再现,他沉默不语。布鲁诺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嘴硬,并不是为了理想,是为了面子吗?

七是故事的最后几分钟。女人在树下朗诵着关于死亡和向往天国的诗,然后躺在海边死去。男子和女子的声音:“她永远地走了。”

八是恐惧的最后几分钟。巴尔干战场,炮火连天。这是大家习以为常的巴尔干,恐怖就在于“习惯”。

九是永恒的最后几分钟。耶稣受难,字幕又一次跳出“永垂不朽”。

十是影片的最后几分钟。洁白的投影屏幕沿垂直方向翻滚。

影片最后的意象是木偶在版画前舞动,多个声音说着:“他说,黑夜;她说,黑夜;他们说,黑夜。”在时间的黑夜里,任何事物都受时间制约,时间都让他们有着最后的几分钟。而时间本身,会消亡进黑夜吗?时间的最后几分钟将是什么样子呢?导演留给观众去思考。

《在时间的黑暗之中》剧照: 1—9分钟

四、小结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兴起的新浪潮运动的核心是法国“电影手册”派。巴赞提出的长镜头理论是从批评苏联蒙太奇理论中产生的电影理论,反对蒙太奇主观的时空分割,主张感性的真实性和时空的统一性。新浪潮电影强调个人风格,特吕弗和戈达尔是其中的代表导演。

思考题

1.名词解释:法国新浪潮电影,《电影手册》杂志,作者电影。

2.巴赞的长镜头理论的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3.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代表导演和代表作品有哪些?

4.分析特吕弗的《四百下》的特点。

5.分析戈达尔的《筋疲力尽》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