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岸派(Left Bank Group)是法国“新浪潮”时期出现的另外一批电影导演,因居住在巴黎塞纳河的左岸而得名。
一、左岸派导演集团
左岸派是一批艺术趣味相投、长期合作的艺术家,并没有组成一个学派或团体。他们包括阿仑·雷乃、阿涅斯·瓦尔达、玛格丽特·杜拉斯、罗伯-格里耶等。他们在电影方面的成名作都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问世的。
1.电影风格
左岸派电影与“电影手册”派影片的相同之处在于都讲究个人风格,不拘守传统的电影语法。不同之处有以下四点:一是只拍专门为电影编写的剧本,从不改编文学作品;二是把重点放在表现人物内心活动上,擅长表现人的潜意识,对外部环境采取纪录式手法;三是对电影手法修饰雕琢,绝不即兴拍摄;四是浓厚的现代派色彩。
左岸派电影是由文学作家拍摄的电影,因此在法国,左岸派电影被称为“作家电影”。作家电影的主要作品有:《广岛之恋》(雷乃导演,杜拉斯编剧, 1959)、《长别离》(科尔皮导演,杜拉斯编剧, 1961)、《去年在马里昂巴德》(雷乃导演,罗伯-格里耶编剧, 1962)和《流浪女》(瓦尔达导演, 1985)等。
2.玛格丽特·杜拉斯
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 1914—1996),法国新小说派作家,左岸派电影编剧、导演。
杜拉斯原名玛格丽特·多纳迪厄,生于印度支那嘉定市(即越南的西贡/胡志明市)。父亲是数学教师,母亲是当地小学的教师。在印度支那度过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成了杜拉斯创作灵感的源泉, 1943年她把自己的姓改成了父亲故乡的一条小河的名字Duras (杜拉斯)。杜拉斯在大学里学过数学、法律和政治学。毕业后从1935年到1941年在法国政府殖民地部当秘书,后来参加过抵抗运动。
玛格丽特·杜拉斯
杜拉斯的成名作是自传体小说《抵挡太平洋的堤坝》(1950)。她的早期作品形式比较古典,后期作品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方式,通常描写一些试图逃脱孤独的人物,并赋予心理分析新的内涵。杜拉斯常被认为是新小说派的代表作家,但是她本人否认这个评价。
杜拉斯创作的文学作品包括40多部小说、戏剧,主要有《厚颜无耻的人》(1943年/小说)、《抵挡太平洋的堤坝》(1950年/小说)、《塞纳-瓦兹的高架桥》(1959年/戏剧)和《情人》(1984年/小说,获龚古尔文学奖)等。她创作的电影剧本有《广岛之恋》(1960年/编剧)、《长别离》(科尔皮导演,杜拉斯编剧, 1961)、《如此漫长的缺席》(1961年/电影脚本,与热拉尔·雅尔罗合作)等十多部。
杜拉斯本人拍摄了17部电影,担任导演的有《音乐》(1966年/电影,与保尔·瑟邦合作执导)、《黄太阳》(1970年/电影)、《印度之歌》(1973年/戏剧、电影,获戛纳电影节法国电影艺术奖和评论奖)和《孩子们》(1985年/电影,与让·马斯科罗和让·马克·图里纳合作制片)等。
杜拉斯的一生充满**、暴风雨、酒精和烦躁不安、对话和失语、闪电般的爱情等等。她自己写道:“我是作家。其他的都尽可忘掉。”她在作品中叙述了“说”的需要、艰难和恐怖。作品的重要主题是:不可能的爱情和对爱情的追求。她的小说通常由一个瞬间的暴力场面引起叙述,如在《广岛之恋》中,广岛与爱情,死亡和肉欲象征性地糅合在一起。
杜拉斯的电影打破了电影和文学的传统界限,属于“文学化的电影”,或者“非电影”。她的电影强调声音,忽视画面,影片有大量的画外音、对白、朗诵,有很明显的文学性。实际上,她的电影是她的写作的延伸。
3.罗伯-格里耶
阿兰·罗伯-格里耶(Alain Robbe-Grillet, 1922—2008),法国新小说派的创始人、理论家和代表作家之一,左岸派电影编剧、导演。2003年被选为法兰西学术院院士。
罗伯-格里耶生于法国西部重要港口城市布勒斯特, 1945年从国立农学院毕业,成为法属殖民地水果及柑橘研究所的农艺师。1955年以后,担任巴黎午夜出版社文学顾问,同时从事写作,早期作品《橡皮》(1953)和《窥视者》(1955)是他最有名、也是较早译成中文的作品。20世纪60年代格里耶向电影发展,热衷于写作电影小说与摄制电影。他认为电影艺术比小说更适于客观地记录事物的世界,描绘现代人复杂多变的内心活动,表现时间的跳动,以及现实、想象、幻觉、梦境的交错。1984年和1998年,罗伯-格里耶两次访问中国。他的作品被译成中文出版的有20余种,其中10种收录在陈侗编辑的《罗伯-格里耶作品选集》中。
阿兰·罗伯-格里耶
主要小说有《橡皮》(1953)、《窥视者》(1955,获评论家奖)、《嫉妒》(1957)、《在迷宫里》(1959)、《快照集》(1962,短篇小说集)、《重现的镜子》(1984)和《为了一种新小说》(1963,理论著作)。
主要电影作品有《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2,编剧,根据《嫉妒》改编,在第22届威尼斯电影节获奖)、《不朽的女人》(1963,自编自导,获路易·德吕克电影奖)和《穿越欧洲的特快列车》(1966,导演)罗伯-格里耶的小说理论主张“物本主义”,摒弃任何“人格化”的描写,特别着意清除以人为中心的比喻。他的创作具有后现代小说的特点,文字描写碎片化、拼贴性强。他的电影也如此,把视觉影像拼贴组合在一起,不断重复,形成似真似幻、真假难辨的世界。
二、阿涅斯·瓦尔达与《流浪女》
阿涅斯·瓦尔达(Agnès Varda, 1928— ),法国左岸派女导演,有法国“新浪潮之母”的美誉。
1.生平与创作
瓦尔达早期做摄影记者, 1954年开始当导演, 20世纪50年代曾来中国拍摄短片。丈夫系著名导演雅克·德米,全家人都从事电影业。瓦尔达擅长用静态手法表现人的孤独与人生的残酷,作品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和女权主义思想。1954年瓦尔达自编自导了她的第一部电影,剧情长片《短角情事》,阿仑·雷乃担任剪辑师。这部影片比新浪潮电影早了4年,手法上走在了新浪潮的前列,因此,人们把她看作是新浪潮的先驱者和推动者。她称自己是“新浪潮的祖母”。
《五点到七点的克莱奥》(Cléo From 5 to 7)是瓦尔达早年成名作,也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的重要作品。影片讲述青年女歌手克莱奥等待一份癌症检验报告的两小时经历。当克莱奥向他者诉说内心恐惧的时候,她发现没有人关心这一点。她游走在巴黎的街头、咖啡厅和公园,第一次真正注视自己身处的城市与人们,最后在和一个返回阿尔及利亚战场、同样面临死亡威胁的法国士兵的交谈下,她忘却时间,恐惧全无,坦然地面对现实。
阿涅斯·瓦尔达
2.《流浪女》
《流浪女》(Sans toit ni loi,又名《无法无天》《无家可归》, 1985)是瓦尔达进入创作鼎盛时期的重要作品,荣获1985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影片以纪录片风格描写了一个年轻女子的流浪经历。莫娜受过良好教育,曾经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却因为追求自由,拒绝所有社会规则,浪迹天涯。
影片从发现一具无名女尸开始,情节指向死者生前最后一周的行踪。警察判定流浪女是自然死亡,寒冷和饥饿夺去了流浪女的生命。流浪女的死态非常安详、平静,给观众留下疑问,为何要流浪。影片通过警察对见过流浪女的人的调查,描绘出她死前一周的经历。莫娜忍饥挨饿,露宿野外,以极端的方式追求自由,遇到莫娜的人几乎都对这个独行的流浪女有深刻的印象,一些人对她的肮脏和行为感到厌恶和恐惧,更多的人是瞬间的钦佩和羡慕,包括少年和老太。莫娜激发了他们深藏内心的渴望,每个人都有流浪的梦想,向往自由的未知的远方。
影片中的牧羊人对莫娜说:“如果选择自由,等于选择孤独。如果不停下来,就走向毁灭。”莫娜执著的流浪不可能停下来,身为哲学硕士却选择牧羊为生的牧羊人希望莫娜选择他的道路,像他那样走在现实与理想的中间。莫娜拒绝了,她要践行自己的理想,不受任何约束浪迹天涯。莫娜和女教授的对话,表明她不是一个普通意义上落魄的流浪者,她会讲英语,受过教育,当过秘书。莫娜的流浪生活完全取决于她的个人意志,拒绝文明,追求一人在路上的浪漫。莫娜追寻自由的代价是饥饿与寒冷,疲惫与肮脏,强暴与突袭,直至死亡。牧羊人预言莫娜的死亡结局应验了,莫娜孤独死去,为自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影片中的流浪与自由是一个同义词,莫娜为了自由而流浪,她的流浪是为了自由。
影片有三个特点。一是纪录片风格,冷静客观地记录流浪女莫娜的流浪过程。二是目击者讲述莫娜的故事,影片通过接触过莫娜的人们对她的追忆展开情节,形成流浪的段落,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对莫娜采取不同的态度。三是首尾循环的封闭结构,影片是一部从死亡开始讲述的故事,终点即起点。
《流浪女》剧照
三、阿仑·雷乃与《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阿仑·雷乃(Alain Resnais, 1922—2014),法国左岸派的著名导演。
阿仑·雷乃
1.生平与创作
雷乃从小爱好文学、绘画和电影,以拍摄和剪辑纪录片开始其电影事业。主要短片有《凡·高》(1948获奥斯卡短片金像奖)、《高更》(1950)、《格尔尼卡》(1951)、《雕像也在死亡》(1952)、《夜与雾》(1955)和《全世界的记忆》(1956)。
经典短片《夜与雾》记录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纳粹法西斯集中营对犹太人的迫害。它不同于传统的纪录片,不追求细节的重组,而以强调观众主动想象和回忆的独特手法撼动人心。《夜与雾》在雷乃的电影中占有重要地位,这部影片开始出现阿仑·雷乃电影中重要的母题“记忆与遗忘”。
主要长片有《苯乙烯之歌》(1958)、《广岛之恋》(1959,编剧:玛格丽特·杜拉斯,主要演员:埃曼努艾尔·莉娃,第12届戛纳电影节国际评委会大奖)、《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2,编剧:罗伯-格里耶,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穆里埃尔,或返回的时光》(1963,编剧:让·凯洛尔)和《战争结束》(1966,编剧: J.桑普龙,主要演员:伊夫·蒙当)。
《广岛之恋》是雷乃拍摄的第一部故事长片,根据杜拉斯的同名电影剧本摄制。影片讲述在日本广岛拍戏的法国女演员与日本建筑师的异国恋情,穿插遭遇原子弹的广岛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女演员少女时代在法国小城纳韦尔与德国士兵的爱情悲剧。《广岛之恋》是从传统电影走向现代电影的一部作品,影片出现新颖的叙事技巧,超现实主义和意识流相结合,将历史与记忆相联系。
2.电影风格
首先,雷乃的电影风格追求电影的形式。雷乃自己说“形式就是风格”。他消解和打破了剧情片、纪录片、拍摄和剪辑、声音和画面的界限,使形式交错的电影结构成为可能。
其次,强调历史与记忆的电影母题。过去意识既表现在历史中,也表现在个人身上。在历史那里就是传统,在个人身上就表现为记忆。
再次,用独白取代全知讲述者,以无序的独白呈现内心意识状态。对白与画面对位,以简短的闪回剪接创造时空交叉的意识流。
雷乃电影元素包括偶然的相遇、破灭的幻想、与现在交织的过去、关于表象的神秘主义、记忆的主题。
3.《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Last year at Marienbad, 1962,编剧:罗伯-格里耶,导演:阿仑·雷乃)是雷乃的经典作品,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影片讲述在一座拥有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城市里,戏剧演出正在进行,男人X与女人A相遇。男人告诉女人,一年前他们曾在这里相见,她曾许诺一年后在此重逢,并将与他一起出走。A起初不信,但是男人不停出现在她面前,并且不断描述他们曾经在一起的种种细节。于是, A开始怀疑自己的记忆了,她开始相信,或许真的在去年发生过这段婚外情。
本片以时间(去年)和空间(马里昂巴德)命名。“马里昂巴德”是作者虚构的一座城市,在地图上并不存在。虚拟的空间影响了时间“去年”的真实性。表明过去是硬性杜撰的,它存在于说话人的记忆中。
影片的主题是讲述与记忆。在讲述中,形成强烈的风格,对于记忆的迷恋,从无法置信到若有所悟。编剧罗伯-格里耶以“新小说”的实验性叙事结构,模糊了主观与客观的界限,导演糅合了传统舞台艺术的表演形式,让全片充满恋人们呓语般的对白,建构出一个非一般的爱情故事。
影片开端的移动镜头是一座巴洛克建筑,伴随着男主角呓语式的画外音。他在反复讲述这座建筑的特点。开端巴洛克建筑迷宫般交错的走廊和繁复的装饰曲线与回旋、推拉的镜头运动相一致,表现男主角用呓语建立的幻觉空间。男主角要唤起的记忆是一种已经过时的甜俗的贵族趣味。影片中所有人物都处在虚幻的环境中。舞台上下,所有的人都僵硬呆滞、单调乏味。存在被时间消解,历史被记忆遗忘。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剧照:呓语建立的幻觉空间
男主角企图唤起女主角的记忆,反复讲述去年他和女主角的约定,要在今年见面,形成似真似幻的现实。男主角的回忆讲述,采用了大量连续不断的闪回镜头,人物沉迷在回忆之中。影片从各个角度拍摄花园里的雕像,男主角反复说服女主角,雕像是他们的写照,他们姓甚名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相爱。男主角回忆的目的是要将假设的爱情转为真实的场景。他**的是一个有夫之妇,横亘在两人之间的第三者是丈夫。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剧照:回忆讲述
男人不断出现在女人面前,不停地对她提起过去的事情,每一个细节都描绘出来,给人确有其事的感觉。男人的说服不断加大力度,发展到身体的接触。女人开始被打动。镜子代表时间和记忆。女人从镜子中看到了过去,相信自己和男人确实有过关系。她的否认只是为了抵挡男人对她的进攻。女人终于相信了男人的回忆,背弃丈夫,与男人一起出走。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剧照:离家私奔
本片讲述男人追求女人的故事,打破了传统的男人向女人献殷勤的追求模式。男主角用自己的想象和语言创造了一种现实,说服女人相信他们过去是恋人,以达到追求并得到女人的现实目的。整个影片是一个说服的过程,没有传统的故事情节。男人说服女人相信她和他是情人,虚幻重复千遍也就变成了现实。
舞台化僵硬的人物如同行为艺术中的雕像,代表过去的历史和记忆。人物的独白和对白是穿越历史的声音,与这个历史的声音相匹配的是记忆中僵直的人群,他们成为历史与记忆的组成部分。影片编剧罗伯-格里耶反对巴尔扎克以人为中心的现实主义,坚持新小说的物体主义,降低人在小说中占统治地位的作用,把人等同于物。本片表现了新小说的物体主义风格,人是物质世界中的“景”与“物”。
四、小结
左岸派电影是由一批文学作家创作拍摄的电影,他们将文学创作中的个人风格带入电影创作中,具有新小说的现代派特点,注意电影的形式表现,挖掘人的潜意识。
思考题
1.名词解释:左岸派。
2.左岸派主要导演的电影风格是什么?
3.分析《流浪女》莫娜追求的自由意义。
4.阿仑·雷乃的创作特点是什么,分析《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1][法]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 292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8。
[2]同上书, 74页。
[3]同上书, 61页。
[4]同上书, 67页。
[5]同上书, 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