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电影史:插图版

第一节 瑞典电影与英格玛·伯格曼

字体:16+-

一、瑞典电影业

1.早期瑞典电影

在电影的默片时代,瑞典斯德哥尔摩的拉桑达电影城被誉为欧洲的好莱坞,许多无声电影时代的经典作品,都是瑞典电影人自己拍摄的。

早期电影明星葛丽泰·嘉宝(Greta Garbo, 1905—1990)出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市一个贫困的工人家庭。早年在瑞典拍片, 1925年到美国发展,成为好莱坞电影明星。36岁告别电影界。嘉宝的瑞典成名作是《古斯塔柏林传奇》(1923),好莱坞代表作有《瑞典女王》(1933)、《安娜·卡列尼娜》(1935)、《茶花女》(1936)等。

早期电影明星英格丽·褒曼(Ingrid Bergman, 1915—1982)幼年丧失双亲,由亲戚抚养。1933年考入斯德哥尔摩皇家剧院,成为瑞典影坛新星。先后在《修道士桥的问题》(1934)、《妇女面部》(1938)等片中饰角。1939年到美国发展,成为好莱坞明星。主要影片有《卡萨布兰卡》(又名《北非谍影》, 1943)、《战地钟声》(1943)、《煤气灯下》(1944)、《圣女贞德》(1948)、《阿娜斯塔西娅》(1956)、《东方快车谋杀案》(1974)和《秋天奏鸣曲》(1978)。褒曼因《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导演:迈克尔·柯蒂斯)中的演出而闻名于世,由于电影开拍的时候没有完整的剧本,褒曼在两个男人之间不知道该爱谁。褒曼举棋不定的眼神和男主角饰演者鲍嘉颓唐热烈的注视成全了这部电影,注视镜头贯穿影片。

2.政府扶持电影业

本着瑞典电影国有化、地方化和国际化的宗旨,政府从1963年开始出台“电影合同”,对电影制作、宣传、发行以及放映等各个环节予以财政支持。在电影地方化的政策指导下,瑞典电影人现在制作的影片中, 80%以首都之外的小城市和农村为背景。瑞典全国目前有4个大的电影制作中心,属于欧洲的电影大国。瑞典电影院国产电影占到25%的份额,仅次于法国。瑞典人具有讲故事的传统,是一个喜欢看电影的民族,国产故事片居上座率榜首,通常都是喜剧片。

在国际电影圈里,英格玛·伯格曼(1918—2007)长期以来成为瑞典电影的代名词。他为瑞典电影带来了世界声望。1982年伯格曼拍摄了最后一部电影《芬尼与亚历山大》,告别影坛。瑞典电影业走过了它的辉煌。

《卡萨布兰卡》剧照:注视镜头

3.新生代瑞典电影人

在伯格曼之后,新生代的瑞典电影开始走出伯格曼式的焦虑孤独,寻找新的触动观众心灵的题材。

当今瑞典,最具国际声望的导演是莱塞·霍尔斯道姆(Lasse Hallstr?m, 1946— ),现在在美国好莱坞发展。主要影片有《爱情魔力》(1995)、《总有骄阳》(1999)、《浓情巧克力》(2000)和《骗局》(2006)。

瑞典导演罗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1943— )生于瑞典的歌德堡。1969年自瑞典电影协会的电影学院毕业。他的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在广告片场度过,在此期间执导了超过300部的商业广告。安德森的电影只有两部短片和三部主要的长片问世。首部长片《一个瑞典人的爱情故事》(1970)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4项大奖。

安德森的导演风格是使用长镜头,表现荒诞喜剧,讽刺瑞典文化,具有费里尼式的怪异、与众不同的导演方式以及强烈的反资本主义倾向。这一导演风格由《二楼传来的歌声》(2000)奠定。安德森用超现实主义的象征手法拍摄了《二楼传来的歌声》,影片描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状态,获得2000年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安德森本人在2000年被评为当年瑞典最佳导演。影片由一系列互不相关的小品组成,通过主人公卡勒将它们串连在一起,表现现代生活的荒谬绝伦:一个无名城市中人们漫无目的地生活,如交通大堵塞、魔术出差错、工龄很长的工人遭解雇,信仰成为商品,并被抛弃于垃圾场,遭车轮轧碾等。上帝遭到讽刺,人类却是走投无路的瞎眼人,充满黑色幽默。这是一部富于哲理思考的电影,关注现代人类的生存状态。

《二楼传来的歌声》剧照

新锐导演卢卡斯·穆迪森(Lukas Moodysson, 1969— )是近年来在国际上影响较大的瑞典电影人。卢卡斯17岁时就出版了诗集和小说,他认为文学太刻板,于是改行当导演和编剧。

首部剧情片《同窗的爱》(1998)是第一部少女同志影片,以生活在瑞典小镇上的高中生生活为题材。该片曾获1999年柏林电影节泰迪熊奖(同志单元)首奖,并代表瑞典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入围欧洲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

《永远的莉莉亚》(Lilya 4-ever,又名《永远的微笑》, 2002)讲述15岁的俄罗斯女孩莉莉亚遭母亲遗弃,被人贩子骗到瑞典做妓女的故事。影片自始至终是灰暗的天空,一只孤雁在天空挣扎,隐喻环境对莉莉亚的逼迫。莉莉亚喜欢一幅圣母牵手圣子的宗教画,在影片中反复出现了5次。在恶劣的现代社会,上帝是无能为力的,解救不了莉莉亚,她最终跳桥自杀。

只有在死后的天堂,莉莉亚和瓦洛加这两个被家庭遗弃的孩子才有了欢乐与微笑,生活在想象的世界里。喧嚣的成年人社会没有为他们提供快乐生存的条件。影片表现了很强的社会责任感,穆迪森被誉为新一代瑞典电影的“良知”。

新生代的瑞典电影人都在积极思考现代社会出现的种种问题,其中一个共同点是他们表现了对宗教信仰的质疑。这一点与伯格曼的宗教主题有相似之处。

瑞典电影业在努力追求“瑞典制造”的同时,以整个北欧地区为主要市场,通过积极参加世界各地的电影节,将自己拍摄的电影推向全世界。

《永远的莉莉亚》剧照

二、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

英格玛·伯格曼是20世纪电影大师之一,开辟了现代主义电影先河,最早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一些复杂的电影语言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英格玛·伯格曼

1.生平与创作

伯格曼出生于瑞典著名的小城布萨拉一个具有浓厚宗教气氛的家庭。父亲是宫廷牧师,母亲出身上层阶级,性格孤僻。宗教生活的刻板给伯格曼的童年生活笼罩着严峻、压抑的气氛,对伯格曼的创作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伯格曼童年最好的礼物是一个老式放映机,它成就了他的电影人梦想。

1937年,伯格曼进入斯德哥尔摩大学攻读文学和艺术史,阅读了大量莎士比亚和斯特林堡等著名戏剧作家的作品。同时经常出没于学校的学生业余剧团,编写剧本、导演戏剧、饰演角色。大学毕业后他在哥德堡、赫尔辛堡、斯德哥尔摩皇家剧院担任过戏剧导演,这为他日后的电影编导生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伯格曼拍摄的《夏夜的微笑》(1955)、《第七封印》(1957)、《野草莓》(1957)、《面孔》(1958)等,使他跻身于世界著名导演的行列。

60年代,他的大多数作品是用摄影机窥视人的灵魂,如“沉默三部曲”,即《犹在镜中》(1961)、《冬日之光》(1962)和《沉默》(1963)。伯格曼电影的一大主题是宗教,他从怀疑上帝到放弃上帝,反叛父权,在“沉默三部曲”得到充分体现。

《芬妮与亚历山大》(1982)是伯格曼最后一部影片,具有自传成分。他自称这部影片是“作为导演一生的总结”,“一曲热爱生活的轻松的赞美诗”。伯格曼告别影坛之后,投入到自己醉心的戏剧舞台。

在60年的职业生涯中,伯格曼共创作了50多部作品。获得过9项奥斯卡提名。《处女泉》《杯中黑影》《呼喊与细语》和《芬妮与亚历山大》于1960年、1962年、1972年和1982年先后4次夺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自20世纪50年代登上影坛以来,伯格曼以简约的影像风格和沉郁的理性精神揭示人类精神状况,探索生与死、灵与肉、精神与存在等一系列问题,成为世界影坛上极少将电影纳入严肃哲学话题的导演之一。他的作品继承北欧电影的神秘主义,探讨神性与人性的关系,比较艰涩难懂。

伯格曼所奠定的瑞典电影的理性精神和20世纪60年代瑞典新电影的写实风格殊途同归,并且极大影响了法国新浪潮电影,如让-吕克·戈达尔。还影响了一代黑色幽默大师伍迪·艾伦。

伯格曼晚年隐居瑞典波罗的海的法罗岛。他在2002年83岁时接受采访,谈到从电影中寻找清静,在法罗岛生活很开心。

2007年7月30日,英格玛·伯格曼去世,享年89岁。伯格曼的葬礼在他最后隐居的法罗岛上的法罗大教堂低调举行,官方以瑞典国旗降半旗的形式表达了对这位电影人的哀悼与怀念。

2.《英格玛·伯格曼拍电影》

《英格玛·伯格曼拍电影》(Ingmar Bergman g?r en film, 1963)是一部堪称电影拍摄教科书的珍贵纪录片。导演维尔格特·肖曼和瑞典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在伯格曼拍摄《冬日之光》的过程中跟随伯格曼制作了这部影片。《伯格曼拍电影》的主演是伯格曼。影片共有5部分。一是布景搭建,对光线的来源严格按照生活的真实,修建教堂。二是伯格曼亲自为演员说戏排练。三是后期制作的时候,伯格曼亲自看片,认为动态画面的剪辑制造一种流动感,是电影剪辑最基本的原则。四是伯格曼对电影声音要求很严格,他认为电影本身就是音乐,不要轻易增加无声源的背景音乐,应该用混声代替音乐。五是对伯格曼及演职人员的幕后访谈、观众对《冬日之光》的反响。

3.《冬日之光》

《冬日之光》(Winter Light, 1962)由伯格曼编剧、导演,是“沉默三部曲”中的一部,影片获得美国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大奖。

“冬日之光”是一个具有宗教意味的片名。光在《圣经》中的描写与上帝之光联系。上帝是无形无体的,它通过心灵之光来显现。《旧约》《新约》都写了上帝之光。“他必像日出的晨光,如无云的清晨。”(《旧约·撒母耳记》23章4节)“你必点着我的灯,耶和华我的上主必照明我的黑暗。”(《诗篇》18章28节)“你们是世上的光。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新约·马太福音》5章14节、16节)“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新约·约翰福音》1章)“我们中间谁是敬畏耶和华听从他仆人之话的,这人行在暗中,没有亮光,当倚靠耶和华的名,仗赖自己的上主。”光象征光明、希望、信念、勇气、自由民主。但在《冬日之光》中,上帝之光具有对上帝的质疑和讽刺。

《冬日之光》是一部室内剧,场景在教堂。主要人物有三个:牧师、渔夫和牧师的女朋友玛塔。影片着力探讨人际沟通,人与上帝的关系,具有浓厚的哲学气息。渔夫怀有对世界末日的恐惧,牧师给他的回答是必须指望上帝。渔夫精神抑郁自杀,牧师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玛塔是个无神论者,她怀疑上帝的存在,企图开导牧师。面对周围人对上帝存在的疑问,牧师仍然对着空无一人的教堂宣讲上帝的光芒普照世界。

《冬日之光》剧照:上帝即爱

三、哲理电影:《第七封印》

《第七封印》(The Seventh Seal, 1956)是伯格曼的代表作,荣获第1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1957)评委会特别奖。

1.片名“第七封印”释义

“第七封印”出自《圣经·新约》的《启示录》。“印”是指盖印的封泥,“封印”即用封泥把书封起来,即盖印封缄。《启示录》封书的印共有7印。《启示录》第5章写:“我看见坐宝座的右手中有书卷,里外都写着字,用七印封严了。”《启示录》写,能揭开七印的是羔羊(基督)。“你配拿书卷,配揭开七印。”羔羊揭开七封印时,将是人类的大毁灭,《圣经》七印的内容描写世界末日的情景。最后一印———第七封印中有7个天使拿着7支号,每个天使吹号,就有灾难降临人间,人类受到惩罚。伯格曼用“第七封印”比喻人类在世界末日面对死亡的表现,探讨人性的种种问题和危机。

影片讲述在14世纪中叶,欧洲爆发瘟疫黑死病。骑士布洛克带着他的随从琼斯参加十字军东征归来,目睹了祖国被瘟疫吞噬。布洛克遇到了迎接他的死神,他和死神以棋对弈,思考人生,质疑上帝。

2.旅程结构

影片采取流浪汉小说的旅程结构。虽然故事情节松散,但是通过骑士的旅行将各个独立的小故事串联起来。旅途中,骑士目睹了瘟疫中人性的虚伪。神学院学者偷死人身上的首饰,沦为小偷。沿途出现的受难队伍表现出上帝对人类的惩罚,人类对死亡充满痛苦和恐惧。

《第七封印》剧照:瘟疫

旅程结构中,骑士一直受到死神的追逐,他通过与死神下棋的方式,来对抗死神,挑战死亡。与死神对弈,是旅程结构具体的情节之一,贯穿故事始终。死亡被拟人化为死神,以黑衣人的形象出现。

民间艺人约瑟夫夫妇带着1岁的儿子,驾着马车流浪卖艺。形成影片的第三条情节线。约瑟夫虔信宗教,他看见了圣母玛利亚带着圣子的幻像,表明圣母是民众的保护神,这是影片与瘟疫世界对立的人间天堂。约瑟夫一家代表善良和谐,他们热情款待骑士,激起骑士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影片结尾是三条情节线合一。骑士与死神周旋,使得约瑟夫一家获救,逃出瘟疫。骑士旅行回家,死神追逐到家,第七封印宣判了人们的死刑。约瑟夫目睹死神牵着骑士的手舞蹈。

《第七封印》剧照:死刑

3.人物关系

影片的人物关系形成三组对照。

其一是骑士与随从,如同堂吉诃德与桑丘,分别代表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宗教信仰与无信仰。人物关系充满矛盾张力。琼斯这个人物非常重要,他的思想与行为方式处处与主人相对立,他既衬托骑士,也是独立的个人。

其二是骑士与死神,代表生与死、人与鬼的对抗关系,反映导演的哲学思想。基督教里面没有死神,导演用死神来比喻生与死的矛盾对立关系。人在死神面前经历各种检验和考验。

其三是骑士与艺人,分别代表上层贵族与下层平民,骑士怀疑上帝,质疑信仰,而艺人肯定信仰,忠于信仰。这种二元对立的观念也反映了导演自己的思想矛盾。

4.影片主题

《第七封印》是一部哲理电影,运用梦幻、隐喻、象征的手法探讨人生、社会、人性的重大问题,宗教气氛浓厚。骑士向假扮牧师的死神忏悔,感到生命的虚空与上帝的飘渺,发出一系列的追问,质疑上帝:“仅凭一个人的感觉去理解上帝的意图真的就这么难吗?”“为什么他总是藏在半真半假的承诺和从未实现过的真相背后呢?”“当我们缺乏信仰的时候又如何守信呢?”“为什么我不能杀死心中的上帝?”

影片的隐喻晦涩,构图讲究,摄影精美,表现了伯格曼的影片风格。

四、意识流电影:《野草莓》

《野草莓》(Wild strawberries, 1957)是伯格曼的第二部代表作,获1958年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 1960年第17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

1.从意识流小说到意识流电影

意识流电影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代表作是伯格曼的《野草莓》和意大利费里尼的《八部半》。

意识流电影的文学渊源是意识流小说,它作为创作流派和小说技巧产生于20世纪。意识流小说特点是心理时间结构,心灵生活,心系人事,淡化情节,化解情结。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Ulysses, 1922)是一部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作品,故事仅仅发生在一天,它的客观时间是1904年6月16日。小说描写这天早晨8点到次日凌晨2点,三个人物在都柏林的经历,其中以广告经纪人布卢姆的活动为主。18个小时的叙述浓缩了爱尔兰两千年的历史,极大地丰富了小说表现的内容。

2.《野草莓》的旅程结构与意识流手法

文学意识流与电影意识流有共同的表现手法,电影用视觉方式表达意识流动,有它的独特处。《野草莓》的故事时间也是发生在从早到晚的一天, 78岁的医学教授伊萨克获得荣誉博士学位,驱车出发去隆德领奖,途中遇到三个搭车的青年、一对不睦的夫妻、加油站的同乡晚辈,回家看望母亲等,同时产生了回到往昔的幻觉与梦境。影片具有旅程结构的特点,也具有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的时空特点。影片表现了主人公的意识流动,反省自己一生的灵魂旅行。

《野草莓》剧照:旅行

伊萨克的意识活动主要通过他的梦幻来表现,形成恐惧—孤独—审判—牵手的过程。

第一个梦:恐惧。伊萨克梦见自己一人在空空****、寂静无声的街道上行走。马车轮子飞起来,钟表没有指针,棺材里的死尸是自己。噩梦渲染了神秘主义,暗示了作品的孤独主题。伊萨克本人并没有意识到他的孤独和停止的钟表的意义,他醒来感觉到的只是恐惧,把乘飞机改为汽车旅行。梦中没有指针的钟表失去了声音,响彻空间的是伊萨克微弱的心跳。用心跳声置换钟表声,表明钟表是生命的物化,生命以时间计量。当钟表停止走动,意味着心跳也将停止。因此接续表声的心跳极其微弱,伊萨克的死期将到。死钟下面是一对“眼睛”,它凝视着伊萨克,发出死亡预报。

《野草莓》剧照:死梦

伊萨克在旅途中经过自己的家乡,看见地里的野草莓,触景生情,产生幻觉。他在幻觉中看见自己的初恋情人莎拉和他的弟弟在一起,目睹了过去亲人欢聚的场面。但他是一个孤独的局外人,不能与这些亲人进行情感的交流。

第二个梦:受审。伊萨克受到审判,他周围的亲友都一致谴责他的自私。这个梦是他良心受到触动后的反省。萨克受审判的意识流活动是通过切换来实现的。镜头不断地以反打镜头切换审判者和被审判者之间的面部特写,以表现时空连接的紧凑,把伊萨克内心的惊恐和灵魂的震撼表现出来。这是西方艺术电影里的个人内心化电影语言的表现,以放大人的面部来展示个人内心的风暴。

莎拉、妻子谴责伊萨克的自私无情,都用了镜子。甚至莎拉还拿着镜子追问伊萨克:“你照过镜子吗?”镜子中的伊萨克是一个垂死的老人,其容颜的丑陋与第一个梦中的老人一致。镜子的作用是进行人生的透视,反思生与死,宗教与人性。伊萨克的亲人和旅途中遇到的人,都成为伊萨克反思自己的一面面镜子。

《野草莓》剧照:受审

第三个梦:牵手。伊萨克通过旅途的反省,改变了自己的自私冷漠,学会关心人,得到身边亲人的谅解。通过梦中与旧时情人牵手,化解孤独情结,达到和谐。

影片用蒙太奇手法,把老年的主人公与青年时代的情人并置在同一空间,这是伯格曼对电影表现意识流的一个首创。用视觉画面表现语言叙事的过去时和现在时共存于一个空间场景,以两个“时态”的并置达到对人物行为审视的效果。希腊导演安哲罗普洛斯执导的《尤利西斯的凝视》(Ulysses?Gaze, 1995)是对《奥德赛》的借鉴。片中主人公重返家乡,在幻觉中回到童年的家园,呈现在银幕上的画面是当年还很年轻的母亲正在教中年主人公跳舞。美国导演泰伦斯·马力克执导的《生命之树》(The Tree of Life, 2011)的主人公杰克踏上返乡之路,寻找生命的意义,他在梦幻中走进童年,以中年人的面貌与年轻的父母兄弟相会。这两部影片都采取了把现在的主人公与过去的时空并置的蒙太奇手法,可以看到伯格曼的并置技巧对电影的影响。

三部影片剧照:现在与过去的时空并置

3.结构层次

现实中三个搭车的青年是一个三角爱情的竞争关系,它和伊萨克青年时代与莎拉、弟弟的三角关系形成对应。伊萨克喜欢现实中的三青年,表现了他对现实爱的肯定和对自己无视情爱、献身理性的困惑与矛盾。

伊萨克的初恋情人叫莎拉,旅行中,他在野草莓地遇到的青年姑娘也叫莎拉。这两个莎拉是由同一个演员饰演,暗示了两个姑娘之间的内在联系,她们代表了青春、活力、纯洁的爱情,成为伊萨克对照反省自己的一面镜子。不同时代相似的人物,具有原型的隐喻。

影片中1917年5月1日,伊萨克目睹了妻子的不忠; 1947年6月1日,伊萨克在梦境中同一场地重见这一幕。这是一个相对完整、准确到“日”的时间循环。在循环的时间里,伊萨克看见了过去。它与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相似。时间的循环与空间的重复,表现了宿命和命运的神秘感、伊萨克注定的孤独。

五、小结

瑞典电影大师伯格曼革新电影语言,创造了意识流电影的梦幻表现手法,为世界电影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电影探讨人的精神世界,反思人性,具有很强的哲学思辨性。

思考题

1.伯格曼的电影主题与电影风格是什么?

2.分析《第七封印》的思想艺术特色。

3.意识流小说与意识流电影的共同处是什么?

4.《野草莓》的意识流表现与结构技巧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