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电影史:插图版

第二节 德国电影与法斯宾德

字体:16+-

一、德国电影业

德国电影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衰落,直到20世纪60年代再次兴起。德国电影在艰难的危机中发展。

20世纪20年代德国兴起的表现主义电影运动在世界电影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代表导演作品有弗里茨·朗《大都会》(1927)、茂瑙《吸血鬼诺斯费拉图》(1922)和《最卑贱的人》(1924)。

1933年,纳粹上台,掌管了德国电影工业,几乎所有有才华的导演都离开了德国,电影没有得到发展。纳粹统治期间,只有里芬斯塔尔的两部纪录片《意志的胜利》(1935)和《奥林匹亚》(1938)产生了世界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是战败国,电影工业一片废墟。

50年代,联邦德国政府提供“联邦保险”资助电影的发展。但是影片的艺术性不高。受电视普及的影响,电影业萎缩。

1962年2月28日,在德国奥伯豪森第八届联邦德国短片节上,一批青年导演联合发表《奥伯豪森宣言》,提出“创立德国新电影”。他们认为旧电影已经死亡,要创造的电影应该从形式到思想都是新的。《奥伯豪森宣言》是联邦德国战后电影史上的转折点,拉开了新德国电影运动的序幕。

新德国电影运动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初,持续了20年。新德国电影运用各种手法革新传统电影,以电影的叙事方式关注历史、思考现实,历史创伤和战后德国重建交织展开,电影审美价值与大众观赏性有机统一。新德国电影涌现出四大导演:维尔纳·赫尔措格、福尔克·施隆多夫、维姆·文德斯和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1982年法斯宾德早逝,成为新德国电影运动衰落的标志。20世纪90年代两德统一,但是电影业出现危机,德国观众对国产电影不感兴趣。德国影片不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是导演过于强调电影的纯艺术性,电影色彩晦暗、注重心理描写、偏爱表现人性的扭曲方面,忽视了电影的观赏性和娱乐性。

进入21世纪,新一代德国电影人吸取老一辈电影人的经验教训,创作贴近民众的生活,选材严格,表现形式生动感人,让人耳目一新。如《罗拉快跑》(导演:汤姆·提克威, 1998)、《非洲无处为家》(导演:卡罗琳·林克, 2001)、《再见,列宁》(导演:沃尔夫冈·贝克, 2003)和《窃听风暴》(导演:多纳斯马克, 2006)等。

二、新德国电影代表

20世纪70年代,新德国电影的四大导演为德国电影带来了世界声誉。维尔纳·赫尔措格(Werner Herzoge, 1942— )是一个孤独的艺术家,擅长表现孤独者的生活。代表作《人人为自己,上帝反大家》(1976)记叙了一个遭受社会偏见的弃儿卡斯伯·豪泽尔的故事。影片具有半纪录片、半自传特点,揭露了以特权和教会制度为基础的社会的虚伪和利己主义,荣获戛纳国际电影节奖。

沃尔克·施隆多夫(Volker Schl?ndorff, 1939— )早年进入巴黎高等电影学院学习电影制作,曾做过马勒、雷乃和梅尔维尔的副导演。他从短片开始创作生涯, 1966年做导演。代表作《铁皮鼓》(The Tin Drum,又名《锡鼓》, 1979)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君特·格拉斯的同名长篇小说《铁皮鼓》(1959), 1979年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1980年获美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小说的突出特点是以儿童视角观察社会,叙述情节。电影改编抓住这个特点,整个摄影机注意从1米以下的儿童高度拍摄,形成儿童特有的观察视角。下体叙事既是儿童视角所观察到的事物,也是摄影机镜头的低角度摄影。它关注的是身体的下部、物体的下半部分,形成独特的下体叙事。下体叙事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生殖。奥斯卡母亲的出生来自外祖母裙子下的逃犯行为,奥斯卡出生则在观察他来到这个世界的全过程。在3岁的时候,奥斯卡目睹了母亲和表舅的暧昧关系,他拒绝长大,故意从楼梯跌下,从此停止生长。他始终保持3岁的身高,成为侏儒,但心智却随年龄增长。

《铁皮鼓》剧照:下体叙事

奥斯卡有一个不离身的玩具铁皮鼓,并有尖声高叫震破玻璃的特异功能,儿童游戏成为以下对上颠覆成人社会的特有方式。在纳粹统治时期,奥斯卡以击鼓和尖叫反叛社会,以大众狂欢反抗法西斯统治。

《铁皮鼓》剧照:以下对上游戏的颠覆

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 1945— )早年在巴黎电影资料馆通过观摩大量影片自学成才, 1971年开始拍片。他擅长拍摄公路电影,认为人在路上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德克萨斯的巴黎》(1984),代表文德斯美国化倾向的高峰,获得第37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代表作《柏林苍穹下》(又名《欲望之翼》, 1987)是一部爱情、幻想剧情片,讲述两个天使穿行于西柏林,观察人们的生活。其中一个天使渴望下凡,帮助马戏团的女演员。该片获得1988年第41届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

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是四位导演中最年轻的一位, 24岁拍摄的《爱比死更冷》(1969)奠定了他独特的风格化的影片基调。

三、新德国电影天才法斯宾德

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1945—1982),德国电影大师, 20世纪70年代新德国电影的领军人物,被称为“新德国电影运动的心脏”。

1.生平与创作

法斯宾德出生于巴伐利亚,父亲是医生,母亲是兼职翻译。5岁的时候,父母离异,法斯宾德由母亲抚养。法斯宾德19岁进入慕尼黑一家戏剧学校,学习表演, 20岁开始拍短片。1967年以后的两年间,法斯宾德开始从事舞台工作。他组织、创作、导演、主演了大量先锋派舞台剧,不仅呼应了德国戏剧舞台“民主控制”的理念,而且为日后的电影摄制准备了坚实的基础。

法斯宾德是全才型导演,身兼导演、编剧、演员、制片、剧场经理、编曲、设计、剪接和摄影等多职。14年拍片生涯共拍摄了41部影片,编导、演出了27出舞台剧。代表作有《四季商人》(1971)和《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1978)。

法斯宾德的生活极其混乱无规律,长时间毫无节制地工作、暴饮暴食、大量吸烟、过度酗酒、双**、超量吸毒、服用安眠药和兴奋剂等。1982年法斯宾德因吸毒过量死于寓所,年仅37岁。

2.《爱比死更冷》

法斯宾德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爱比死更冷》(Love Is Colder than Death, 1969)在柏林电影节引起轰动,获得1969年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提名。《爱比死更冷》是一部犯罪片,具有舞台表演的形式感,奠定了法斯宾德独特的电影风格和表达方式。

影片开端是罪犯法兰兹受到犯罪团伙的招募与威胁。他追求自由的生活,不愿为犯罪团伙效力。开端节奏缓慢,凝固的表情动作是典型的舞台表演造型,黑帮分子的出现形成情节的转换。黑白分明的构图所表现的间离效果与叙事结合,形成影片独特的叙事方式。法兰兹的朋友布鲁诺是一个职业杀手,法兰兹对布鲁诺的关心引出犯罪故事的发展方向,英俊的布鲁诺势必要去找法兰兹和他的女友妓女乔安娜,影片将叙述他们三人之间的故事。

《爱比死更冷》剧照:招募与威胁

法斯宾德一贯的色情主题在影片中显露,法兰兹靠女友卖**生活,乔安娜想过正常人的家庭生活,法兰兹不予理睬,慢节奏的定型动作加强了法兰兹冷漠的表现。法兰兹为了感谢布鲁诺为他杀人,要乔安娜与布鲁诺**,并打了乔安娜,暗示了影片的双性恋。影片独特的两男一女三角关系,显示了爱的寒冷。

《爱比死更冷》剧照:三角关系

暴力是法斯宾德一贯的主题,影片的杀人非常随意,表现出人性的冷漠与无常。布鲁诺是一个符号化的冷酷杀手,他的杀人是非理性的,无论是在商店还是大街,见人就开枪,成为社会的毒瘤。两男一女杀人后在大街上轻松漫步,是影片最抒情的段落,暴露了三人毫无生活目标的无聊与盲目。

《爱比死更冷》剧照:人性冷漠

布鲁诺受犯罪团伙的指示,利用法兰兹抢银行,两男一女笼罩在阴谋中,表情凝固,各怀心事。同时,布鲁诺暗中布下杀手要杀法兰兹的女友乔安娜,而乔安娜先一步报警,借警察之手杀死了法兰兹的男人布鲁诺,犯罪活动失败。两个罪犯在开端结为朋友,在结尾一死一逃,友谊与爱情毁灭,前途像无止境的公路一样茫然。

《爱比死更冷》剧照:抢银行失败

《爱比死更冷》具有很大的实验性,属于先锋电影。在应用镜头语言上追求戏剧的间离效果,采用人为的简约、高度的硬性凝视和重复的长镜头。缺点是影像表达比较生硬和机械,叙事转换不够流畅。

3.《四季商人》

《四季商人》(The Merchant of Four Seasons, 1971)获1972年德国电影金奖,是法斯宾德电影的一个转折,他自此开始由先锋电影转变为描写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影片受美国好莱坞剧情片的影响,是一部“德国式的好莱坞电影”,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经济复苏年代,一个普通小市民的不幸命运。

男主角汉斯是一个失败的小人物,性格善良怯懦。因违背母亲意愿出国当兵,被母亲视为没有出息。汉斯复员回国做了警察,因与妓女有染被解雇,以后做了沿街叫卖水果的小贩。汉斯的妻子看不起丈夫,监视丈夫的行动,夫妻关系紧张,汉斯患上了严重的心脏病。汉斯企图通过情妇来提高自己的尊严和自信,却发现自己只是一个临时的过客。他对眼前的生活绝望,借酒浇愁。最后汉斯当着家人和朋友的面连续喝下15杯酒,伏倒在餐桌上死去。

通过汉斯的命运,法斯宾德揭示了战后德国社会底层人孤独的生存状态、冷漠的家庭关系,呼唤家庭生活缺失的爱。影片保持了法斯宾德的电影风格,具有舞台剧的特点,没有多余的人物和事物出现在故事环境中。

《四季商人》剧照

四、德国式情节剧:《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

《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The Marriage of Maria Braun, 1978)是法斯宾德“女性四部曲”《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莉莉·玛莲》(1980)、《罗拉》(1981)和《维洛尼卡·佛斯的欲望》(1982)中的第一部,也是他最成功、最受欢迎的作品。该片获1979年柏林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汉娜·许古拉)、杰出成就奖、最佳技术奖,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纽约电影评论协会最佳女演员奖。

影片女主角玛利亚与丈夫赫尔曼结婚仅半天一晚上,丈夫就上了战场。10年里,她在心中坚守着对赫尔曼的爱,在得知感情遭到背叛后选择了自杀,表现了法斯宾德所热衷的主题“爱比死更冷”的残酷性。

影片以反复出现的废墟场景表现玛利亚的爱情悲剧。影片开端是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法西斯即将崩溃的时候,玛利亚在战争废墟中举行婚礼,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在爆炸声中拖拽婚姻登记人在婚姻书上签字,隐喻着废墟上的婚姻承诺。一年后战争结束,玛利亚背着赫尔曼的肖像牌子,走在充满废墟的街道,去火车站寻找丈夫的身影,表现废墟上的爱情希望。战后她和中学同学贝蒂来到母校废墟吟唱爱情歌曲,表达了废墟上的爱情信念。依靠做法国工厂主奥斯瓦尔德的私人秘书和情人,玛利亚发挥才干,在德国经济起飞中发迹,她来到废墟缅怀过去。1954年赫尔曼归来,她发现丈夫早在3年前就把她转让给奥斯瓦尔德。10年等待的希望瞬间破灭,她守望的是一片心灵的废墟。玛利亚在绝望中引爆煤气,和赫尔曼同归于尽。废墟、爆炸、烟火的空间画面首尾循环,形象地说明了玛利亚的爱情是建立在物质与精神双重废墟上的,也是注定要毁灭的。

《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剧照:废墟与爱情

影片充满了浓厚的好莱坞情节剧特点,围绕玛利亚的婚姻,剧情发展包含了一系列偶然及巧合的因素,戏剧场面紧张,矛盾冲突激烈。当玛利亚得知丈夫赫尔曼阵亡后,她与美国黑人军官比尔同居并怀孕。正在两人亲热的时候,从战俘营释放出来的赫尔曼,在自家门口目睹了妻子与比尔亲热的情景。这是一个非常戏剧性的尴尬场面,按照常规,丈夫会冲上去与比尔搏斗,但出人意料的是赫尔曼直奔桌前的香烟,表现了德国战败后的凋敝饥荒和一个战俘的本能选择。这个场面调度非常生动,戏剧情境多变,悬念迭起。赫尔曼与比尔发生冲突,玛利亚误用酒瓶砸死了比尔。在法庭审判中,赫尔曼替罪入狱,构成了情节发展的新悬念,玛利亚再次陷入等待丈夫出狱的困境。

《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实则是一部德国式情节剧,影片结尾并非好莱坞式的大团圆结局,而是出人意料的悲剧。玛利亚发达了,她的幸福靠山奥斯瓦尔德病逝了。她在难过之时,赫尔曼恰好从国外发财归来。夫妻正待亲热的时候,奥斯瓦尔德的委托人来宣读遗嘱,将一半财产赠送给玛利亚,感谢她给予他晚年的爱。另一半财产赠送给同意妻子与奥斯瓦尔德同居、自己离开德国的赫尔曼,这是3年前奥斯瓦尔德救赫尔曼出狱时两个男人订下的协议。这个情节是一个埋伏极深的悬念大抖包,它像个定时炸弹,必定要爆炸,玛利亚和她所有的一切都在煤气爆炸声中消亡。

《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剧照:悬念与巧合

法斯宾德说过他从来不拍没有政治意义的影片。这部影片也是一个政治寓言,以妇女的个人命运象征德国从战败到战后经济起飞的国家命运,批判德国忘记历史、以经济起飞掩盖精神空虚、人性异化的现实。玛利亚和丈夫为了物质利益和生存发展都背叛了婚姻与爱情,到最后穷得来只剩下金钱。他们是德国虚假繁荣的写照。影片以希特勒的肖像为开端,以战后西德历届总理肖像的黑白负片为结尾,表明战争前后德国历史的连续性,也申明不能中断历史、忘记历史。

影片重视重复的细节表现,例如用水龙头冲水洗手表现玛利亚闻知丈夫阵亡的悲痛和得知丈夫背叛婚姻的绝望,画面造型独特。

《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剧照:循环与重复的细节

同时影片有贯穿始终的收音机广播。例如结尾,伴随1954年7月4日第五届世界杯足球赛西德以3∶2击败匈牙利,夺得德国首个世界杯冠军的实况解说和欢呼声,玛利亚自杀。欢乐的声音与悲哀的画面的逆行现象构成了声画对立的蒙太奇,形成布莱希特式的间离效果,经济奇迹灰飞烟灭引起观众思考。

五、小结

法斯宾德是新德国电影最有成果的天才,拍摄的影片是施隆多夫、赫尔措格和文德斯所拍影片的总和。他的电影根据观众需要而拍,既不同于好莱坞类型片的纯观赏性模式,也不同于现代派电影的纯先锋性。他主要以通俗剧的形式,舞台剧的风格,凝练的剪辑和镜头调度,构筑历史与现实的时空;影片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关注小人物的命运;以戏剧的间离效果表现思想,引发观众思考,达到影片与观众的平等沟通。

思考题

1.解释:新德国电影。

2.新德国电影的四大导演是谁,代表作有哪些影片?

3.法斯宾德的电影风格是什么?

4.《爱比死更冷》的叙事特点是什么?

5.《四季商人》的叙事特点是什么?

6.怎样看待《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的思想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