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兰电影业
1.波兰电影发展
波兰从电影发明之后就开始放映电影, 1910年建立电影公司。默片时代的电影主要是改编本国文学作品, 1933年生产了第一部有声片, 20世纪30年代的电影生产表现出商业性。1939年德国占领波兰后,波兰电影生产停顿。
1945年11月13日波兰人民民主政权建立后,电影事业实行国有化。战后第一个10年,电影题材主要表现人民的历史经验、爱国主义、战斗经历和苦难遭遇。主要作品有《华沙一条街》(导演: A.福特, 1950)、《钢铁的心》(导演: S.马尔诺维奇, 1948)、《不屈的城市》(导演: J.扎日茨基, 1950)、《华沙首次演出》(导演: J.雷布柯夫斯基, 1951)、《肖邦的青年时代》(导演: A.福特, 1952)等。
20世纪50年代中期电影产生独立创作集团,在剧作原则、造型与风格处理上略具特点,而且它们也反映了创作者不同的艺术观念和创作思想。这些创作者和作品被称为“波兰电影学派”。代表导演是瓦伊达。
70年代以后的电影表现人与社会的联系。波兰电影工作者着重创作现代题材作品,注意表现人的内心世界。主要导演有基耶斯洛夫斯基。
波兰有两个故事片制片厂罗兹故事片厂和弗罗茨拉夫故事片厂,此外还有一些纪录片、科教片厂。罗兹高等电影电视学校成立于1948年, 1958年与高等戏剧学校合并,改名为席勒戏剧电影电视高等学校。波兰全国约有400个电影俱乐部,出版《电影》《银幕》《世界电影》《电影技术》等刊物。
2.瓦伊达
安杰伊·瓦伊达
安杰伊·瓦伊达(Andrzej Wajda, 1926— )被誉为波兰电影之父,荣获2000年第72届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2006年第56届柏林电影节终身成就金熊奖。在他身上,体现了波兰传统知识分子对国家和民族的忧患意识,作品兼具情感与理性。
瓦伊达是波兰电影学派代表,作品集中体现了这个学派的电影特色。他的电影与波兰社会的现实紧密联系,反映了波兰战后的文化生活史。
早期代表作《一代人》(1955)、《下水道》(1957)和《钻石与灰烬》(1958)被称为瓦伊达的“战争三部曲”。影片对传统主流意识的突破使瓦伊达引人瞩目,奠定了他在当代波兰电影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1970—1975年,瓦伊达的作品主要是文学历史题材,讨论波兰精神。历史片《福地》(1975)的巨大成功使瓦伊达再一次回到人们的视野中。瓦伊达一直注重波兰传统文学的改编,这部影片根据192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莱蒙特的同名小说改编。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比小说更高的成就。
1977年以后,瓦伊达转向拍摄政治影片,其作品被称为“道德焦虑电影”。代表作是《大理石人》(1977)和续集《铁人》(1981)。《大理石人》曾荣获1978年戛纳电影节的国际影评奖;《铁人》则获得1981年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大奖。
二、当代欧洲电影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Krzysztof Kieslowski, 1941—1996),法国籍波兰电影导演、剧作家,他的影片被认为既有伯格曼影片的诗情,又有希区柯克的叙事技巧,被尊为当代欧洲最具独创性的电影大师。
1.生平与创作
基耶斯洛夫斯基出生在波兰的华沙,在小城镇长大。1964—1968年进入洛兹电影学校,决定制作纪录片。1960年至80年代初,基耶斯洛夫斯基拍摄了30多部纪录片,代表作是《初恋》。主要纪录片/短片有《来自洛兹城》(1969)、《我曾是个兵》(1970)等。基耶斯洛夫斯基感到纪录片有很大的局限,因此停拍纪录片,用以假乱真的故事片反映生活的本质。
基耶斯洛夫斯基改拍故事片后,成为故事片大师。主要故事片有《影迷》《盲目的机遇》《永无休止》《十诫》《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蓝色》《白色》和《红色》。
2.影片主题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片主题表现人的命运,探索人性,内容包括社会政治生活与日常生活。早期故事片与社会政治生活联系较紧,表现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命运。代表作品有《影迷》《盲目的机遇》和《永无休止》。后期故事片从日常生活中探索人性。代表作品有《十诫》《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三色”。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片风格具有欧洲文艺片一贯的特点,重视细节,同时充满诗情画意,在美的画面中表现凝重的主题。影片的叙事结构富有类型片的悬念技巧,在悬念的设置中表现人的命运和人性的主题。在《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花絮中,导演谈到故事片要挖掘人性的主题。
3.《影迷》
《影迷》(Camera Buff, 1979)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第二部剧情长片,是他从拍摄纪录片转向故事片时期的作品,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金奖。影片主角菲腊是一个工人,也是业余电影人,他买了一个8厘米的小型摄影机,以便记下新生女儿的成长点滴。厂长要他用摄影机为单位服务。他渴望报道官方新闻以外的真实影像,于是自行拍摄残疾工人纪录片,被上司革职。他承受着来自官方反对的压力,妻子也反对他对摄影的痴迷。菲腊陷入了真实与虚假两难的境地,他感到无所适从,最后把摄影机镜头对准自己。
《影迷》反映了导演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关注,属于波兰70年代的道德焦虑电影。表现了导演本人对拍摄纪录片的疑问与困惑:纪录片的意义是什么?纪录片能够不受限制地反映生活的真实吗?
4.《盲目的机遇》
《盲目的机遇》(Blind Chance Przypadek,又名《机遇之歌》《盲打误撞》, 1981)延续了《影迷》的主题,表现社会生活对人的命运的影响,属于道德焦虑电影,获得格但斯科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勃库斯洛·林达)、最佳编剧奖。影片采取独特的叙事结构,让故事往三个不同方向发展。医科大学生威特克追赶同一班火车,出现三种可能性。
第一种命运。威特克追赶上火车,在政府机构工作,成为左倾分子。他无意出卖了自己的初恋情人,信仰破灭。
第二种命运。威特克重复追赶同一班火车,未追上。他和警察发生冲突,被判监禁。出狱后成为反政府分子,因遭受怀疑而脱离组织。
第三种命运。威特克同样没有追赶上火车。这次他没有撞上警察,重回学校读书。毕业后做医生不参加任何党派。结婚生子家庭幸福,却因飞机失事而死。
《盲目的机遇》剧照:三种命运
借鉴《盲目的机遇》叙事结构的影片有两部。一是英国影片《滑动门》;二是德国影片《罗拉快跑》,以不同的内容表现命运主题。
英国影片《滑动门》(Sliding Doors,又名《双面情人》, 1998),导演彼得·休伊特,主演格温妮斯·帕特洛。女主角海伦是个公关经理,与小说家男友杰瑞住在伦敦。她因意外遭到革职,比平常早回家。早10分钟和晚10分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经历。第一种是海伦碰上一个小女孩,错过了地铁,又遭到抢劫被送进医院。当她回到家时,杰瑞刚起床,正在洗澡。第二种是海伦避开了小女孩,搭上了地铁,她身边坐着的陌生男子詹姆斯非常迷人,令她怦然心动。当她回到家时,发现杰瑞和他的旧情人正躺在**。两个海伦最后都因车祸住院。生活开始了新一轮循环,首尾衔接。
《滑动门》剧照:两种结果
德国影片《罗拉快跑》(Run Lola, Run, 1998),导演汤姆·提克威,主演弗兰卡·波坦特。影片在圣丹斯电影节超越其他好莱坞大片获得最佳观众人缘奖。女主角罗拉的情人曼尼在地铁丢失了10万马克赃款,罗拉必须在20分钟内筹到这笔钱,才能救曼尼的命。电影表现罗拉奔跑、找钱和营救曼尼的三种过程和三种结局。
第一次奔跑结果,罗拉没有借到钱,她和曼尼抢超市,罗拉被警方击毙。第二次,罗拉从父亲银行抢到钱,在与曼尼相会时,曼尼被急救车撞死。两次死亡显出了叙事的戏剧性。第三次,罗拉在赌场赢钱,曼尼找回丢失的钱,两人成为富人。情节出现大逆转。
《罗拉快跑》剧照:三种结局
三部影片都表现偶然性中的机遇,机遇决定命运。《盲目的机遇》具有突出的政治倾向性,主人公的三次选择与政治立场的左中右相联系。最终都没有好结果,暗含对波兰社会的讽刺。《滑动门》是浪漫轻松的爱情剧情片,主人公的两次选择与爱情生活联系。《罗拉快跑》是浪漫刺激的爱情惊悚片,主人公的三次选择与虚拟的行动联系。
《盲目的机遇》的三段情节依次展开,表现命运的三种可能性。《滑动门》的情节是把两种经历交叉剪辑,以戏剧中的相同时间剪接事件,给观众造成两种命运对比的效果。《罗拉快跑》将同一事件从三个不同角度重演一次,具有电子游戏玩过关的性质。一次不行,下次换个方式重来。
两部借鉴影片的创新也是很明显的,都具有后现代艺术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形式上。《滑动门》表现了后现代的拼贴艺术,将两个并行发展的情节片段拼接在一起。《罗拉快跑》表现了通俗艺术的游戏精神,解构了传统叙事的情节,故事结构成为一个电脑游戏。影片的片头以动画游戏中的时间隧道隐喻电影的时间主题,速度决定命运。
三、系列片《十诫》
1.《十诫》来源
《十诫》来源于摩西十诫,出自《圣经·旧约》。相传上帝与犹太人订“约”有多次,其中一次立约是上帝和犹太英雄摩西订立的,制定了犹太教徒必须遵守的“十诫”。
摩西十诫条文:一是除了耶和华以外不可有别的神;二是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不可侍奉这些偶像;三是不可妄称耶和华的名;四是工作劳碌六天,第七天要安息;五是要孝敬父母;六是不可杀人;七是不可**;八是不可偷盗;九是不可作假见证害人;十是不可贪恋他人的房屋、妻子、仆婢、牛驴及其他一切。
与上帝订约是犹太教的核心思想。它以神人契约的方式,表现人人契约的实质。摩西十诫固定了上帝和选民之间报答与忠诚的信仰联系,目标与实行的义务和责任。违背契约将受惩罚。
2.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诫》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诫》(The Decalogue, 1988)是他为波兰电视台所拍摄的10集电视系列片。每集约1小时,以《圣经》里的十诫条文为主题,讲述现代人在道德上的抉择与挣扎。
十个故事都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的一个公寓里,故事里的医生和病人家属、大学教授、邮局小职员以及被他偷窥的女子等,都住在这个公寓里。《第五诫》犯了谋杀罪的青年,在犯案前,曾经跟他未来的辩护律师在咖啡店里擦肩而过。《第八诫》的角色知道《第二诫》的故事。通过同一公寓的背景,故事将相识与不相识的人的命运交错在一起。
十诫之一:“我即是自己的上帝,没有人能取代我……”一名大学教授非常喜欢使用电脑,对电脑计算的结果百般信赖,可是电脑真的知道湖面冰层厚度吗?
十诫之二:“尽管我不是以上帝的名义起誓……”少妇朵若塔的丈夫在医院中濒临死亡,而她却正怀着另一名男人的骨肉,她必须马上做出选择。
十诫之三:“记住安息日,那是个圣洁的日子……”在平安夜,一名男子突然接到前女友的电话,希望他能陪她去找她失踪的男友。可是,他最终发现这一切全是谎言。
十诫之四:“尊敬父母”。一女孩在她父亲的房间发现一封信,上面写着“死后开启”,信是已死去的母亲写的。信中说“父亲”并非她的生父,于是两人之间产生新的复杂关系。
十诫之五:“不要杀人”。一个年轻人残忍地杀害了一名出租车司机,尽管律师努力辩护,他仍被处以绞刑。以牙还牙的报复是否公正?经政府授权的司法体系到底有没有杀人的权力呢?
十诫之六:“不要通奸”。年轻的塔米克在邮局工作,他暗恋对面公寓的年轻女人曼塔。他用望远镜监视她。在曼塔了解了一切后,两人陷入了危险的交往。
十诫之七:“不要偷窃”。6岁的安妮亚一直由外祖母抚养,她总认为妈妈玛杰卡是自己的姐姐。玛杰卡渴望安妮亚能像爱母亲一样爱她,因而“绑架”了安妮亚,逃离了她的父母。
十诫之八:“不要做伪证”。艾丽白塔研究犹太人战争幸存者,正在华沙大学访问。一个种族学教授被迫承认,在被占领期间,她拒绝帮助当时的一个犹太女孩逃避纳粹的迫害。她终于有机会解释当时此举完全因为懦弱,长期以来的负罪感得以消除。
十诫之九:“不要贪邻人之妻”。曾经轻浮的丈夫因自己陷于性无能而劝妻子找一个情人。但因嫉妒他疯狂监视妻子,发现她和一个年轻学生有私情。由于不知道他们已断绝关系,他采取了激烈的行动。
十诫之十:“不要贪邻人财物”。一对生活困窘的兄弟意外地在父亲死时继承了一小笔财产,其中有波兰最珍贵的邮票。由它引发的一系列悲喜剧最后使他们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十个小故事通过表现人们的现实生活状态,反映人们无法解决的两难困境。基耶斯洛夫斯基以《十诫》探讨人性,讲述一个个灵魂的故事。不存在能决定一切的上帝,需要每个人根据自己的信念去寻觅自己做人的道德良知。
《十诫》的第五诫和第六诫后来被导演拍成电影短片,那就是《杀人短片》和《爱情短片》。《杀人短片》基本上是第五诫的加长版。《爱情短片》则对第六诫作了较大的改动,结尾也不一样。两片均获得两届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奖。
3.杀诫:《杀人短片》
《杀人短片》(A Short Film About Killing, 1988)讲述雅克挚爱的妹妹被朋友酒后驾驶拖拉机碾死了, 5年后雅克杀害了一名无辜的出租车司机,被判处绞刑。律师的奔走没能为他争取到特赦。影片的关键元素是“杀人”。它由两部分杀人组成。犯罪分子雅克杀人,雅克被法律判处死刑被杀。导演通过雅克的辩护律师反思暴力,不仅反对暴力杀人,也反对法律关于死刑的暴力手段。是否废除死刑,这是各国有争议的议题。
影片重视细节的表现,以纪录片的纪实风格详细记录了雅克杀人和雅克被处死的过程。雅克杀人和被处死都是用一根绳子。雅克用绳索勒住出租车司机的脖子,又用衣服蒙着他的头;最后行刑的警察用布条蒙住雅克的眼睛,将绳圈套在他的脖子上,将他吊死。导演把平民的杀人行为与国家机器的杀人手段并置起来,同时对暴力和死刑提出了控诉。
《杀人短片》剧照
4.情诫:《爱情短片》
《爱情短片》(A Short Film About Love, 1988)讲述19岁的邮差汤姆通过一架望远镜,偷窥到对街女人哭泣,为此感到难过。汤姆纯真的感情被女人误解为只是对她身体的需要,人际关系难以沟通。汤姆受到伤害,割腕自杀。女人找寻失踪的汤姆,并从汤姆的望远镜看到了自己的过去,观念得以改变。
影片从汤姆的偷窥转移到女子的找寻,人物视点的转变,始终关注受伤害的一方。《情诫》已经超越了十诫中的“不可**”,而是一个纯粹的爱情故事,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爱情电影之一。
《爱情短片》剧照
5.《十诫》神秘人
《十诫》中有一个在多个故事中反复出现的神秘人。他不说话,冷眼旁观人世间所发生的各种事情。他是各个故事人物命运的见证者,又是人类灵魂的拷问者,如同我们自己在审视灵魂,追问人的精神世界。
第一诫中,神秘人坐在河边,身边燃着一堆篝火,他目睹了生命无常,小男孩掉进冰窟窿淹死。第五诫杀人短片中,神秘人站在公路边,手里握着测量标尺。他似乎知道雅克要杀人,摇头表示反对。第六诫爱情短片中,神秘人作为一个旅行者,目睹了邮差表达爱情后的欣喜若狂,似乎知道爱情的无奈和最终的失落。
《十诫》剧照:神秘人
四、“三色”:《蓝色》《白色》《红色》
基耶斯洛夫斯基在20世纪90年代拍了三部以颜色命名的影片:《蓝色》《白色》《红色》,通称“三色”。三部影片恰好代表了法国国旗的三种颜色———蓝、白、红,分别寓意了自由、平等、博爱。
1.《蓝色》
《蓝色》(Blue,又名《蓝色情挑》, 1993)由朱莉叶·比诺什主演。影片在1993年第50届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影片金狮奖、最佳女主角奖以及最佳摄影奖三项大奖。
蓝色象征自由。《蓝色》讲述朱莉作为作曲家之妻协助丈夫从事作曲。丈夫与女儿死于车祸,朱莉痛不欲生。她偶然发现丈夫生前的情人,两个女人坦诚相见,表现对生命的关注。朱莉走出丈夫的阴影,把房子留给了丈夫怀孕的情人。她带着自己作的曲离开了过去的家,开始自己的新生活。
《蓝色》格调忧郁,温情感伤。基耶斯洛夫斯基自己说:“《蓝色》自始至终都基调低沉,沉得令人发闷。但在这极度的沉闷之中,却有一条有关生命的主线,它让我们看到在如此非常环境中,一个人竟能如此真实地坦露自己的心声。”
《蓝色》剧照
2.《白色》
《白色》(White,又名《白色情迷》, 1994)由泽比纽·扎马洲斯基、朱莉·德尔比主演。获得1994年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熊奖。
白色象征平等。《白色》讲述波兰理发师卡洛被法国妻子多明尼抛弃。卡洛无钱无证件,靠同胞米可埃帮助,藏在行李箱中偷渡回波兰。卡洛靠炒地皮发迹,开公司做生意。他假死骗多明尼到波兰参加葬礼,继承遗产,却使得多明尼以谋杀罪入狱。卡洛去探监,铁窗内的多明尼指望出狱后与卡洛重修旧好,两人心情复杂。
《白色》在“三色”中最具传奇性,带有黑色幽默的意味。基耶斯洛夫斯基自己说:“《白色》像一出黑色幽默,因为夫妻二人地位的不平等,爱就无法平等,两者对感情投入的差异也加深了这种不平衡。”
《白色》剧照
3.《红色》
《红色》(Red,又名《红色情深》, 1994)由艾琳·雅各布、简·路易斯·特兰梯南特、简·皮埃尔·洛里主演。荣获法国影评人协会最佳电影奖,法国凯撒奖最佳音乐奖。
红色象征博爱。《红色》讲述女大学生瓦伦丁兼职做模特,在英国出差的男友米歇尔不信任她,让她十分苦恼。学法律的大学生奥古斯特正热恋着一个叫卡琳的女孩,却发现她移情别恋。两个年轻人住在同一条街,相互并不认识,各自通过电话与恋人联系。只是在奥古斯特驾车在瓦伦丁的巨幅广告画下凝望欣赏的时候,两个人物的情节线才有了第一次“交集”。退休老法官喜欢窃听邻居电话,在瓦伦丁的开朗、宽容的感化下,放弃窃听。红色的天空下,每个人的命运都有自己的烦恼和痛苦。
电话是《红色》的贯穿道具。在现代社会,电话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工具,影片却侧重揭示电话的负面作用。它让电话两端的人陷入隔膜猜忌的困顿之中,借助话筒伤害对方,违法的窃听也通过电话实现。瓦伦丁最终决定乘船去英国看男朋友,奥古斯特也出门散心,他们搭乘同一艘游轮。不料客船失事,“三色”的主人公朱莉、卡洛与瓦伦丁、奥古斯特都在同船遇险获救,形成特殊的大结局。老法官通过电视报道看到瓦伦丁活着,感到由衷的欣慰。
《红色》剧照
《红色》综合了《十诫》《蓝色》及《白色》的全部含义,表露导演充满哲理意味的主体意识,发出当代人生存状态的信号。基耶斯洛夫斯基自己说:“最接近人道精神的是博爱,而我们是可以博爱的,因为我们总是在目光中显露出慷慨。”从中可以看到《红色》的底蕴。
“三色”用颜色象征影片的寓意,摄影精美,形成影片的蓝色调、白色调和红色调。“三色”的音乐优雅,分别具有沉郁、活泼、沉思的特点。用音乐刻画人物心理,烘托故事的背景气氛。
五、小结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探讨人的命运和人性的主题。他借鉴《圣经》十诫,表现现代人的迷误,探索人的精神世界和人性中的丑陋。提出人应该遵从思想道德的十诫。“三色”的主题都是爱情,通过爱情的忠诚、背叛、痴迷、轻佻、报复,表现人性的宽厚、褊狭、和解,追求美好的人性。
思考题
1.瓦伊达在波兰电影史上的地位是什么?
2.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诫》对《圣经》摩西十诫改编的特点是什么?
3.你对基耶斯洛夫斯基《爱情短片》爱情的理解?“情诫”诫什么?
4.通过“三色”,你对爱情和人性有怎样的理解?
5.高科技对现代人生活产生影响,怎样看待现代高科技与个人情感生活的关系?物质文明与精神生活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