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电影业
1.早期日本电影特点
1896年电影传入日本。默片时代的日本电影表现了突出的日本文化特点。日本电影从一开始并非无声,而是有解说员的旁白,当场为观众讲解剧情。解说员的旁白是从日本说唱艺术的“辩士制度”借鉴过来的,日本的默片都配有辩士的解说,称为“活动辩士”。直到20世纪30年代有声电影兴起后,辩士的作用才消亡。日本电影的开端结尾常常伴有画外音,表现出早期电影辩士旁白的痕迹。
歌舞伎是日本民族经典的舞台表演艺术,早期日本电影主要取材日本传统歌舞伎剧目,带有浓厚的舞台剧特色。电影沿用歌舞伎,大多采用全景、远景、长镜头的拍摄手法,如同实况转播的歌舞伎舞台演出。例如牧野省三导演的《忠臣藏》(1910)。
由于歌舞伎演员都是男性,歌舞伎题材的日本电影也都由男演员扮演女性角色,被称为“女形”, 30年代才普遍出现女演员。歌舞伎的舞台形式也对以后的日本电影产生了影响,例如黑泽明的《罗生门》就存在歌舞伎的舞台框架。中国对西方电影的引进是通过日本传入的,中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根据京剧片段改编,与日本最初的电影题材来自舞台剧相同。
受美国电影的影响,日本电影建立了制作基地。所不同的是,美国电影只有好莱坞一个中心,而早期日本电影制作有两大基地,东京和京都。东京以拍摄现代戏为主,京都以拍摄古装片为主。它们风格对立,竞争激烈。日本电影模仿好莱坞建立电影企业,电影制片公司有日本活动写真株式会社(简称“日活”, 1912)、天然色活动照相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天活”, 1914)、大正活动映画(简称“大活”, 1920)、松竹株式会社(简称“松竹”, 1920)、国际活动映画公司(简称“国活”, 1920)、帝国映画艺术公司(简称“帝映”)、东宝株式会社(简称“东宝”, 1932)等。电影制片公司此起彼伏,电影产业一片繁荣。所不同的是,好莱坞电影实行制片人制和明星制,日本电影则是以导演为中心,具有东方文化的“家长制”色彩。
早期日本电影在20世纪30年代形成第一次高峰。电影题材主要有:剧情片,如五所平之助的《太太和妻子》(1931)表现小市民生活,小津安二郎的《浮草物语》(1934)、《独生子》(1936)描写家庭人伦亲情,沟口健二的《祗园姐妹》(1936)讲述艺伎的命运等;喜剧片,如牛原的《他和人生》(1929);剑戟片,即武打片,俗称“杀阵”,以武士、浪人为主角,表现武士道精神。如伊藤大辅的《忠次旅行记》(1927)。山中贞雄的《丹下左膳余话:百万两之壶》(1935)虽然不是纯粹的剑戟片,却有突出的武士元素。
2.日本电影的辉煌
日本电影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军国主义“国策电影”的扭曲、战败后的复苏,在20世纪50年代进入创作的黄金时期,六大电影公司日活、松竹、东宝、新东宝、大映、东映成为日本电影业的支柱。战前就已成名的导演在50年代奉献出自己成熟的电影作品,新生的导演在电影界崭露头角。从黑泽明的《罗生门》获得1951年威尼斯电影节圣马克金狮奖开始,日本电影走向世界,不断在国际电影节中获奖。如沟口健二在威尼斯电影节三度获奖,《西鹤一代女》获1952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雨月物语》获1953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银狮奖、《山椒大夫》获1954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银狮奖,黑泽明的《生之欲》获1952年柏林电影节银熊奖、《七武士》获1954年威尼斯电影节圣马克银狮奖,衣笠贞之助的《地狱门》获1954年戛纳电影节大奖,今井正的《暗无天日》获1956年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世界进步奖”,稻垣浩的《无法松的一生》获1958年威尼斯电影节圣马克金狮奖等。这些电影题材主要关注女性命运,批判封建礼教;沿袭剑戟片的传统,表现武士精神;揭露社会罪恶,批判司法不公;表现“守护”主题,描写小人物的悲剧人生等。
60年代在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影响下,日本也出现了电影新浪潮,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感。主要代表有大岛渚和今村昌平。大岛渚的电影与政治联系紧密,他的“青春三部曲”《青春残酷物语》《太阳墓场》和《日本的夜与雾》(1960)使他成为日本新浪潮电影的“旗手”,影片关注当时年轻人面对社会、青春、学生运动的观念和心态,反映对抗日美安全条约的斗争。
今村昌平的电影表现社会底层生活,反思日本文化。《猪与军舰》(1961)描述美军占领时期的日本人生活现状,用“猪”隐喻日本的地位和扭曲的道德价值。《日本昆虫记》(1963)以昆虫比喻底层女性为妓的一生,挖掘日本传统。《红色杀机》(1964)讲述日本传统家族制度下最底层的女性命运,反观日本人的精神构造。
70年代日本电视产业迅猛发展,电影走过辉煌,六大电影公司衰落,让位于独立制片的发展。
3.著名电影导演
小津安二郎
日本电影史上有一批著名的电影导演。小津安二郎(Yasujiro Ozu, 1903—1963)被称为日本民族电影大师。他20岁进入松竹公司担任摄影助理, 24岁执导了第一部影片《忏悔之刃》(1927)。一生共导演54部影片,代表作有《我出生了,但……》(1932)、《我们要爱母亲》(1934)、《晚春》(1949)、《早春》(1956)、《小早川家之秋》(1961)、《秋刀鱼之味》(1962)等。其中《东京物语》(1953)获得伦敦电影节国际电影杯奖。
小津的影片主要以现代日本家庭生活为题材,表现日本人传统的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人物的日常起居、言行举止都具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影片风格细腻,通过散文化的叙事风格讲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画面构图静止。影片中的人物常常坐在酒吧柜台前,或者跪坐在榻榻米上对话,对话姿势按照民族习惯处理为双方朝向同一方向,避免面对面的直视对方。由此形成低视角的拍摄,摄影机停留在榻榻米的高度,采用仰拍。这种拍摄方法被称为“低镜头静态摄影法”。他的影片表现了独特的日本民族风格,受到西方电影界的推崇。
沟口健二
沟口健二(Mizoguchi Kenji, 1898—1956) 22岁进入日活公司担任导演助理, 25岁拍摄了第一部影片《爱情复苏日》(1923)。一生共拍摄50部无声片, 38部有声片。有声片有《故乡》(1930)、《浪华悲歌》(1936)、《爱与怨的峡谷》(1937)、《近松物语》(1954)、《红线地带》(1956)等,三次获得威尼斯电影节大奖。
沟口健二的电影关注女性题材,多以妓女为主角,描写女性的悲剧命运,由此获得“女性电影大师”的尊称。他擅长使用移动长镜头,通常一个场景一个镜头。与西方长镜头不同的是,他的移动长镜头始终和人物同距离、同速度地横向或者纵向移动,形成不变的全景镜头,而不会出现特写镜头。他的长镜头在全景镜头中的内在流动,体现了东方艺术重视人与自然融合的美学观念。
北野武
北野武( Kitano Takeshi, 1947— )在做导演之前,已经是一个职业相声演员和电视节目主持人。1983年进入电影界做演员。1989年自导自演了第一部作品《凶暴的男人》,一举成名,获得当年日本电影奖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及新秀奖。代表作《花火》获得1997年威尼斯电影节圣马克金狮奖及蒙特里尔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座头市》获得2003年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最佳导演奖。
北野武的电影主要表现黑社会的仇杀题材,充满暴力。他和吴宇森、昆汀·塔伦蒂诺并称为暴力美学大师。他的暴力以冷酷著称,其中植入幽默的片段,释放令人窒息的暴力压抑。他被认为是黑泽明的接班人,日本电影复兴的旗手。
黑泽明
二、“电影天皇”黑泽明
黑泽明(Akira Kurosawa, 1910—1998),日本电影导演,日本电影的杰出代表,被誉为“电影天皇”“东方的启示录”。
1.生平与创作
黑泽明出身武士家庭,父亲先后做过陆军军官和中学体育教师,对孩子管教严厉。哥哥黑泽丙午曾担任默片的活动辩士,他是黑泽明在艺术和电影方面的启蒙者和领路人。黑泽明学过绘画,曾有志做一个画家,后因画家难为职业而放弃。26岁进入电影界,做了7年助理导演, 1943年执导了第一部影片《姿三四郎》,一炮走红。
黑泽明一生导演了30部电影,编写的剧本拍成了68部电影。获得包括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罗生门》)、银狮奖(《七武士》)、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德尔苏·乌札拉》)、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影武者》)、法国电影恺撒奖最佳外语片奖(《乱》)、柏林电影节柏林参议院特别奖(《生之欲》)等30多个著名的奖项。1990年, 80岁高龄的黑泽明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他的电影表现手段、电影主题和电影观念影响了中国导演张艺谋、吴宇森和美国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弗兰西斯·科波拉、乔治·卢卡斯等人的创作,斯皮尔伯格称他为“电影界的莎士比亚”。
2.最强的电影搭档:“国际的黑泽,世界的三船”
黑泽明的《姿三四郎》是一部著名的日本武士电影,讲述青年姿三四郎学习柔道的故事,主演三船敏郎。影片有7场柔道的正式比赛和暴徒搏斗场面,从白天打到晚上,从道场打到公路,气势磅礴。画面变化无穷,衔接流畅,一浪高过一浪,充分展示了黑泽明的电影天分和三船敏郎的硬派演技。1948年,黑泽明导演《酩酊天使》,再次启用三船敏郎担任男主角,从此两人成为日本最强的电影搭档。
由黑泽明导演、三船敏郎担纲主演的作品包括《罗生门》(1950)、《白痴》(1951)、《七武士》(1954)、《蜘蛛巢城》(1957)、《大镖客》(1961)、《天国与地狱》(1963)和《红胡子》(1965)等片。不仅黑泽明闻名于世界影坛,三船敏郎也先后以《大镖客》《红胡子》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两人因此在日本影坛建立了“国际的黑泽,世界的三船”的称号。他们共同合作了17年以后分道扬镳。
3.电影特点
黑泽明电影突出的题材是武士片,《姿三四郎》《七武士》《影子武士》《乱》等都表现了武士道的忠勇仁义精神。《七武士》(The Seven Samurai, 1954)中小村庄的农民雇佣武士保护他们收获的粮食不被山匪抢走,村民只能给武士提供吃住,不给任何报酬。正如武士首领勘兵卫说:“回报只有一日三餐和战斗的乐趣。”七武士在人生的挣扎中做出了舍生忘死的选择,即使没有回报,也把保卫工作完成了,体现了日本武士的责任感和英雄主义。就连《罗生门》中的强盗,也以武士的义气标榜自己,给捆绑的武士松绑,以决斗决定两人的生死。
表现人性是黑泽明电影的一贯主题。他善于揭示人类的自私、贪婪、欺骗、背叛、仇恨等,暴露人性的弱点和劣根性,展示从绝望到希望的转变过程。在根据莎士比亚名剧《李尔王》改编的《乱》(Ran, 1985)中,黑泽明以描述世界末日的人性罪恶,表现他对人性本质的反思。影片结尾处,秀虎见小儿子直虎中箭死了,也伤心而死。弄臣狂阿弥仰天质问佛祖,领主丹后说:“不要诋毁佛了,自古以来佛目睹人间互相杀戮,自取其咎。人类宁舍欢乐取悲伤,舍和平取苦难。”这是影片发掘主题画龙点睛的一段台词,指出人类只有通过摒除人性恶才能自救。屠杀仍在继续,在最后的场面里,佛祖的画像掉在崖壁上,它的光辉被人间罪恶所遮蔽,瞎子鹤丸伫立在城堡的废墟上。
《乱》剧照:反思人性
黑泽明的电影能够在国际影坛获得崇高的声誉,在于他能将东西方文化完美融合在一起。他的重要影片很多都是改编自西方文学作品,如莎士比亚的《李尔王》《麦克白》、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高尔基的《在底层》等。他的改编不是移植式改编,而是把原著日本化,放在日本历史文化传统中加以创造。例如《乱》,不仅把《李尔王》中的国王和三个女儿的身份改变为日本战国时期的老将军和三个儿子的身份,还以日本传统歌舞剧能剧的服装、音乐、表演来表现电影效果,使电影的视听语言特别神奇、神圣,形成独树一帜的民族性影像。
在西方导演中,黑泽明特别推崇美国西部片导演约翰·福特,以好莱坞的叙事模式拍摄武士片。所不同的是,黑泽明的摄影更加多样化,全景、长镜头、慢镜头、快速推移,追求影像的真实性。他亲自剪辑,关注影片的连贯流畅,精确计算每个画面在银幕上出现的时间,不着痕迹地连接每一个剪切点,使剪辑焕发出他的电影的生命。
三、扑朔迷离的悬疑案:《罗生门》
黑泽明的《罗生门》(Rashomon, 1950)是根据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1892—1927)的两个短篇小说《竹林中》和《罗生门》改编的。主要故事来源于前者,片名采用后者。故事讲述日本中世纪战争年间,一个武士带着妻子经过一片竹林,妻子被强盗强奸,丈夫也被杀死。官府追查案情,案件的当事人都根据自己的利益编造谎言,直到影片结束,也没有查出真相。
这个充满谎言的悬疑案采取多角度的叙事方式,由目击者和当事人讲述案情的经过,演绎成故事的情节结构。目击者樵夫讲述他在竹林中发现了武士妻子丢失的衣物和武士的尸体,遂向官府报案。行脚僧证实他在树林遇见武士带着妻子经过。被捕的强盗在法庭讲述他强奸武士妻子,武士妻子鼓动他杀死了丈夫。武士妻子在法庭讲述丈夫鄙视她被强盗侮辱,她在愤怒中杀死丈夫。丈夫的鬼魂(由女巫替代)在法庭讲述他不能忍受强盗当着他的面侮辱妻子,遂自杀。樵夫听了其他三个当事人的陈述,认为事实不是这样,因为他目睹了强奸、杀人的全过程。那么樵夫最初的讲述也是撒谎,因为他怕卷入案子,以后他的讲述也难免不是再次撒谎,也有可能武士是他杀的,现场的那把匕首丢失了。在影片结尾樵夫抱走弃婴时说:“鬼知道为什么当初我会干下那样的事情。”当初干下的事情有可能是第一次撒谎,也可能是第二次撒谎。种种怀疑形成了著名的罗生门悖论,人性是不可相信的。罗生门下的旁观者佣人充当了点明主题的代言人,他反驳樵夫说:“没有一个撒谎的人会说自己的话完全是撒谎”,“这世界压根就是个地狱!”
《罗生门》剧照:叙事结构
陈述案情的过程是通过两个框形结构的场景表现的。一个是开端破败的罗生门城门下,避雨的樵夫、佣人和行脚僧在谈论案件的真相,由此引出整个故事。另一个是讲述中出现的法庭,当事人在法庭的沙地院子面对观众讲述案情。这两个框形结构既是歌舞伎式的舞台框架,也是绘画框架,把故事聚焦在追查杀人凶手的场面上,突出了日本艺术的简练技巧。
开端和结尾的罗生门城门,形成首尾循环。尽管案子没有查清,人性遭受怀疑,对社会认识入木三分的佣人还偷走了弃婴的衣服,直接沦为盗贼。但是结尾的弃婴处理让观众看到了希望,樵夫收养了弃婴。他说:“我家里已经有六个孩子了,养活六个和养活七个,也就是一样的辛苦罢了。”他打消了行脚僧以为他也想剥下弃婴贴身衣裳的疑问。行脚僧说:“我感谢你,因为多亏了你,我想我还是可以相信人的。”这个弃婴的情节是芥川龙之介原著中没有的,黑泽明增加了它,表现了他对人性最终的信心,也拾回了观众的信心。
树林中樵夫的穿越、强盗的奔跑,以跟进的推移镜头展示了本片的风格。根据樵夫、强盗、武士妻子和武士的不同陈述,影片多角度地拍摄三人在树林里的全景深镜头,形成一系列富有变化的人物关系三角构图。三角构图避免了再现同一场景的单调,表现了复杂的人物关系与心理活动。
《罗生门》剧照:多角度的三角关系构图
《罗生门》是世界性的,它的悬疑怪圈和谎言遮蔽真相的哲理追问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导演。法国阿仑·雷乃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不断重复似是而非的情人关系,究竟是谎言还是真情莫衷一是。甚至伊朗影片《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导演:阿斯哈·法哈蒂, 2011)也采取了罗生门式情节,究竟丈夫纳德知道不知道他家请的女佣有身孕,她的流产有没有跟他的推搡有关,谁说的话才可信?《罗生门》式的叙述一次又一次让人陷入谎言与真相的信任危机。
四、小结
日本电影把日本传统文化艺术纳入到电影中,在世界电影史上展示了日本民族特性,形成日本民族性影像。黑泽明是日本电影的代表导演,他融合东西方文化的电影观念,表现日本武士道精神、思考人性。他独特的电影风格被世界电影人推崇,成为东方电影的一座里程碑。
思考题
1.日本电影的民族风格是什么?
2.评价黑泽明的电影风格。
3.分析一部黑泽明的武士片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