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上册)

一、启蒙文学的产生及基本特征

字体:16+-

启蒙运动最早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的英国,至18世纪很快波及以法国为中心的其他国家,最终弥漫成为一场全欧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文化革命运动。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运动的继续和发展,但它比文艺复兴之反封建反宗教思想更为明确和彻底,因而政治性更强。“启蒙”一词意为“启迪”“启发蒙昧”,即用近代哲学和文艺知识的光辉照亮被教会和王权欺骗所形成的愚昧落后的社会。

在秩序和安全比自由更重要的特殊时代,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生和盛行有其自身的历史逻辑。然而到了18世纪,随着欧洲各国经济的发展,专制集权越来越暴露出其漠视平等、压制人性的弊端。英国是当时资本主义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现代生产方式所催生的新型生产关系不断映照着光荣革命的不彻底性,彻底涤**封建传统,通过改革进一步推进自由民主制度的不断完善,始终是这个伟大国家必须正视的严峻历史课题。在法国,机器生产已经开始,工业中心已然出现,海外贸易日益扩大,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加强,但国内尚有教区、寺院、贵族领地等关卡阻碍货物流通,严重制约着新型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的发展;而贵族、僧侣、王室等特权阶级骄奢**逸,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广大第三等级为捍卫自身权益,不断奋起斗争,终于在1789年爆发了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法国大革命。而德意志、意大利等国,18世纪时虽仍处于落后的分裂割据状态,生产力发展受到极大阻碍,政治、经济状况远不如英国和法国,但受到国外先进思想的影响,进步的资产阶级对现状不满并要求改变的呼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总体来看尽管18世纪欧洲各国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日益扩张,世俗王权统治和现存社会秩序的合理性已经遭到普遍质疑,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经济利益、政治权利及其他人身权利,越来越意识到制度变革与社会改良的必要。

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中,18世纪科学和哲学的发展不唯为启蒙运动的展开提供了思想武器,而且当时不少卓有成就的哲学家本身就是颇有代表性的启蒙思想家。英国洛克(1632—1704)的政治哲学与经验论、托兰德(1670—1727)的自然神论,法国伏尔泰的“自然法权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等崭新的思想学说,一时间风起云涌蔚为大观。启蒙主义者在政治、文化、宗教、社会制度等方面都提出了全新的主张,他们要求建立一个以理性为基础的新社会,理性因此成为他们判断是非的标准和取代教权与王权的新权威。基于理性,他们认为封建制度、专制暴政、宗教迷信、教会压迫等都不符合逻辑,因此都应该取消,而重新建立一个人人平等、信仰自由、思想自由、政治自由、财产自由、言论自由的“理性王国”不仅可能,而且必要。理性在18世纪被认为是人天然拥有的认知能力,它帮助人们无须凭借任何外在的权威与力量便能趋近真理。因而,肯定理性的力量也就是肯定个体的人的力量,张扬理性也就是在张扬人自己。可以说,这是文艺复兴以来关于“人”的观念的新进展,是自文艺复兴思想文化解放运动以来人与上帝之关系的进一步调整。理性精神作为启蒙运动的核心主旨与实质精神,改变了人们原有的思维方式,开启了人们全新的思想视野,刷新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看法。

在18世纪,古典主义仍在欧洲各国文坛占有相对主导的地位;但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古典主义拥护王权的宫廷倾向和严守条规法则的僵化保守做法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历史对文学所提出的新要求。在新的理性光辉的照耀下,18世纪的欧洲作家们开始积极探索新的文学理论和实践,这就有了启蒙文学的生成和发展。由于18世纪欧洲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均衡,因此欧洲各国的启蒙文学各具特点;但因同处启蒙运动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下,各国启蒙文学仍有其共同的特征。

首先,启蒙文学具有反封建、反教会的鲜明政治倾向性。启蒙作家往往就是启蒙思想家和活动家,文学创作是他们反对封建专制、宣传启蒙思想的武器。在作品中,他们揭露封建特权,反对封建暴政,批判教会神学,嘲笑宗教迷信,宣称“上帝是没有的,上帝创造世界是一种妄想”(狄德罗);他们宣扬自由、平等、博爱,描绘各种“没有压迫,人人幸福”的“理性王国”,表达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向往。例如,《波斯人信札》中的“穴居人”社会,《老实人》中的黄金国,《格列佛游记》中的大人国、智马国等都是启蒙文学家描绘的理想王国。

其次,启蒙文学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启蒙文学具有浓厚的理性色彩,作家的作品往往直接取材现实,但不注意环境与人物的细致描写,而是通过叙事对生活进行分析。与古典主义政治理性不同的是,他们不仅否定“天堂上帝”对于人的权威和意义,也否定“人间上帝”和封建专制对于个体生命的权威和意义,因而作品常常带有说教和政论的色彩。这类作品尤以小说为主,此类小说也因此被称为哲理小说;哲理小说系由法国启蒙作家首创,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均为行家里手。

再次,启蒙文学倡导“合乎自然”的审美观念。为与古典主义的贵族倾向以及矫揉造作的虚伪文风相对抗,启蒙主义者要求艺术家在创作中遵循“自然”的原则,真实地表现人与事物的自然本性和天然状况。狄德罗提出的文学创作“要真实,要自然”的主张,为近代资产阶级文学指出了新的方向。启蒙文学常把资产者和平民作为作品的主人公,描写他们的日常生活,表达他们的悲欢离合,歌颂他们素朴良善、进取的品质,而王公贵族、教皇、教士则成为嘲弄、批判的对象。

最后,启蒙文学采用活泼、多样的文学形式。为了更有效地宣传启蒙思想,启蒙作家除了运用传统的文学样式如悲剧、喜剧、十四行诗、散文、流浪汉小说等进行创作,还大胆创立了许多新的文学体式,如正剧(即莱辛的“市民悲剧”和狄德罗的“严肃喜剧”)、哲理小说、书信体小说、对话体小说、家庭小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