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上册)

二、启蒙文学的发展概况

字体:16+-

(一)英国的启蒙文学

英国是资本主义发展较快的国家,也是启蒙文学最早萌芽的地方。18世纪英国文学的鲜明特点是写实小说的兴起。菲尔丁等作家所创作的一大批写实的长篇小说,则代表着这一世纪英国文学的最高成就。

丹尼尔·笛福(1660—1731)是英国写实小说的奠基人,在政治倾向上属于温和派。《鲁滨孙漂流记》(1719)是他发表的第一部小说。以后10年间,他又创作了《辛格尔顿船长》(1720)、《摩尔·弗兰德斯》(1722)、《杰克上校》(1722)、《罗克萨娜》(1724)等长篇小说。笛福的小说明显继承了流浪汉小说的传统,擅长写一些出身低微的小人物靠个人奋斗在逆境中不择手段地获取成功的故事。

《鲁滨孙漂流记》是其成名作,也是其代表作。作品以主人公自述经历的第一人称手法自然地展开:鲁滨孙从小渴望航海,自19岁时第一次出海历险,他几度遭遇劫难,但却始终不坠航海之志,足迹遍及非洲、美洲各地。在第四次贩卖黑奴的航海冒险中,风暴使得船毁人亡,唯他一人幸免,却是独个儿被抛到了一个茫茫大洋中的无人岛上。小说的主体部分叙述其在岛上如何凭借非凡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顽强地生存下来。最后,一艘英国船经过此岛,鲁滨孙帮助船长制服叛变的水手,尔后搭船回国。是时,他已在荒岛上待了28年。鲁滨孙是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正面典型。笛福通过对主人公行为的描写,展现了其顽强的生命力、蓬勃的雄心和永不屈服的进取意志。为了塑造这个人物,笛福用了全新的写作方法:一是对小说的情节、环境及所涉及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等进行了严格精细的挑选,凡与鲁滨孙航海冒险及创造奇迹的关系不大的一律排除;二是小说充满了行动,但它们服从于鲁滨孙生存斗争的情节需要。小说采用人物自述的手法,使读者感到亲切,但结构比较简单,表现出英国写实长篇小说发展初期的不足。

约拿旦·斯威夫特(1667—1745)是一位激进的民主派,曾撰写大量抨击当局的政论性文章。他善于把很平常的生活素材写成出色的讽刺作品,而讽刺的矛头主要指向上层人物和社会弊端。其代表作《格列佛游记》(1726)共分四卷,采用游记形式,写为人坦率、单纯正直的外科医生格列佛航海飘流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智马国的奇异经历。从表面上看这是一部幻想丰富、诙谐有趣的儿童读物,实质上它是一部极富战斗性的讽刺作品——英国乃至欧洲的政治阴谋、宫廷诡计、党派之争、侵略扩张等均在作家刀笔杀伐的范围之内。在艺术上,斯威夫特继承了文艺复兴巨匠拉伯雷的讽刺传统,并进一步将其发展成为反语、夸张、对比等多彩的讽刺手法,使作品更具战斗性。

18世纪40年代后,随着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稳定,小说的题材也发生了变化——由资产者之发家史、奋斗史转变为日常家庭生活和下层民众。首先引起这种变化的是塞缪尔·理查逊(1689—1761),其小说多涉爱情、婚姻、家庭问题,往往带有感伤情调。他尤其擅长在作品中对人物心理和行为动机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并将这种分析与社会环境的描写相结合。其书信体小说《帕美拉》(1740—1741)和《克莱丽莎》(1747—1748)在英国流行一时。

亨利·菲尔丁(1707—1754)是具有激进民主主义思想的作家,早年致力于戏剧,后专攻小说,在戏剧和小说两方面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的长篇小说代表着英国启蒙时期写实小说的最高成就,并且对英国乃至欧洲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过很大影响。

菲尔丁传世的小说主要有4部,分别是《约瑟夫·安德鲁斯传》(1742)、《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1743)、《汤姆·琼斯》(1749)和《阿米莉亚》(1751)。《汤姆·琼斯》洋洋近百万言,乃其代表作。小说通过男女主人公的恋爱波折,全景式地反映了英国社会生活:乡村地主的奢侈,农民的贫困,法庭、监狱的黑暗,贵族沙龙的虚伪酬酢,上流社会的骄横跋扈……小说描绘了从乡村到城市、从家庭到社会、从平民到政客的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小说人物性格丰富复杂:汤姆勇敢聪明、豪爽侠义同时又轻佻荒唐、落拓不羁;奥尔华绥正直善良又保守胆小;威斯特恩专横自私,唯利是图;布力菲则诡计多端,见风使舵。小说通过诸多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揭示了人的社会地位与人性之间的冲突,批判了庄园主和资产阶级婚姻中的金钱门第观念及唯利是图的本质,揭露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小说情节丰富、悬念迭起、故事性强,而其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在于作家忠实于自己“严格模仿自然”的原则,以讽刺手法喜剧式地描写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菲尔丁自己将这种用幽默、讽刺笔法书写普通人真实生活的文本命名为“散文滑稽史诗”。

18世纪末叶,英国文坛中感伤主义的文学潮流广为盛行。感伤主义是软弱的中小资产者情绪的反映,他们因对“理性社会”的怀疑和失望,而转为崇尚感情。感伤主义的主情性为19世纪浪漫主义开辟了道路。感伤主义的主要代表作家是劳伦斯·斯特恩(1713—1768)和奥立佛·哥尔德斯密斯(1730—1774)。感伤主义一词即由斯特恩的代表作《感伤的旅行》而来。小说由一系列插曲组成,采用时序颠倒、心理分析等手法写自己琐细敏锐的感受、奇情和异想,这种反理性主义的新文本对欧洲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哥尔德斯密斯的代表作《威克菲牧师传》(1768)是一部具有国际影响的名著,小说描写了主人公辛酸苦痛的生活境遇。

18世纪的英国文学,虽以小说为主,但诗歌与戏剧也有不俗的表现。该世纪前半叶,由德莱顿开始的那种优雅的古典主义诗风被其弟子蒲柏(1688—1744)承继下来。而18世纪中叶,英国诗风陡转,以格雷(1716—1771)的《墓园挽歌》(1751)为标志的“墓园诗派”,徜徉于废墟、古迹,充满哀怨感伤的情调。18世纪英国诗歌中成就最高的诗人是彭斯(1759—1796)和布莱克(1757—1827)。前者出生于苏格兰贫苦农民家庭,没受过高等教育,其知识和素养主要来自于民歌和民间文学。他的《自由树》《快乐乞丐》等抒情诗作,赞美自然、爱情、故乡,歌颂自由、平等、劳动,揭露贵族地主的剥削与教会的伪善,诗句质朴清新。后者乃英国浪漫派诗人的先驱,代表作有《天真之歌》(1789)与《经验之歌》(1794)等,诗句率真朴素,但诗作却又不乏象征、神秘的意蕴。在戏剧创作方面,喜剧作家谢立丹(1751—1816)堪称行业翘楚,其代表作为《情敌》(1775)、《造谣学校》(1777)等。

(二)法国的启蒙文学

18世纪法国文学与启蒙运动联系最为密切。早期的启蒙主义者孟德斯鸠、伏尔泰,同时进行文学创作,他们的创作体现了法国启蒙文学的最初成就。

孟德斯鸠(1689—1755),出身贵族,做过律师、法官,后入选法兰西学士院,思想较为保守。作为启蒙思想家,其代表作为《论法的精神》(1748)。作为启蒙文学家,其书信体小说《波斯人信札》(1721)是法国最早的一部启蒙文学作品。该书描写了两个波斯青年在巴黎的见闻,并通过两人与其朋友、家人的通信间接对法国的政治、经济、宗教等社会现象进行评论,抨击法国封建专制,畅想理想世界(作者虚构了一个“穴居人”的故事)。小说没有完整的情节,只是通过一个个短篇故事来阐明哲理,开创了法国哲理小说的先河。

伏尔泰(1694—1778)本名弗朗索瓦-玛丽·阿鲁埃,法国启蒙运动中声望最高的领袖人物,有人称“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可见他在启蒙运动中的地位和影响。

伏尔泰出身于法国上层社会,但他思想开明,推崇英国文化,信奉经验论和自然神论,曾因得罪权贵,两次入狱。伏尔泰是一个具有多方面才能的巨人,他是哲学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历史学家以及文学家。在文学领域,其创作涉及诗歌、小说、戏剧等多种体裁,成就突出。伏尔泰一生热爱戏剧,有剧本50多部。他推崇古典主义标准,在戏剧创作上师法高乃依和拉辛,但又反对古典主义美学中关于美的理想的永恒性和绝对性的理论。他认为艺术上美的范畴不可能具有绝对的意义,它常因时代、环境的影响而改变。他最重要的文学创作当属《查第格》(1748)、《老实人》(1759)、《天真汉》(1767)等26部哲理小说。《天真汉》是为反对卢梭“回归自然”的口号而作。小说有意让“文明”社会同化“自然人”天真汉,使其变成一个具有高度文化教养的人,以此纠正卢梭对文明的否定。伏尔泰的哲理小说继承了拉伯雷和斯威夫特的手法,将辛辣的讽刺、轻松的诙谐与嬉笑怒骂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其独特的个人风格。

《老实人》是伏尔泰哲理小说的代表作。1755年,里斯本发生了毁灭性的大地震,教会称这次地震是不可避免的,实乃上帝对人类罪孽的惩罚。面对这种愚蠢地理解自然灾害的宗教偏执,伏尔泰写下了《老实人》进行回击。主人公老实人是个出身不明的青年,寄居德国某男爵府邸;他正直淳朴,天真简单,受府中家庭教师邦葛罗斯的教育——邦葛罗斯被视为圣人,信奉乐观主义哲学。小说的主体部分写老实人历尽磨难的生活经历,以此对其老师的乐观主义哲学进行否定。开口闭口天下事皆有定数且尽善尽美的邦葛罗斯,最终亦未逃过命运的嘲笑,他先是染上恶疾,后漂流四方,险被宗教裁判所的火刑烧死。其他凡老实人所熟悉者,也无一不是遭遇乖蹇、病苦。最终老实人得出结论“地球上满目疮痍,到处都是灾祸啊”。

一切皆善的乐观主义哲学,是一种维护既有秩序、为神权教义和王权专制提供辩护的理论。《老实人》以大量事实描述现实生活中的黑暗与苦难,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合理性。小说否定一切皆善,当然也没有认同一切皆恶。作品最后以“种我们的园地要紧”收结,意在告诫人们应立足现实踏实工作。

18世纪中期,《百科全书》的编纂把启蒙运动推向**。同时,法国启蒙文学也进入全盛时期,代表作家为狄德罗、卢梭和博马舍等。

德尼·狄德罗(1713—1784)是《百科全书》的组织者和主编,是杰出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哲学家、戏剧家、小说家。1751—1780年,狄德罗率众多启蒙思想家编纂的大型辞典《百科全书》,反对天主教会及封建等级制度,全面宣传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这些编纂者们被史学家称为“百科全书派”。狄德罗是当时欧洲最重要的文艺理论家之一。他提出了艺术模仿自然,真、善、美统一等启蒙主义美学纲领。在戏剧理论方面,他提倡“严肃喜剧”——打破古典主义悲、喜剧的界限,用日常语言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戏剧,也即后来的“正剧”。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主要是三部哲理小说:《修女》(1760)、《拉摩的侄儿》(1762)和《宿命论者雅克》(1773)。

《拉摩的侄儿》是一部对话体哲理小说,主人公是当时著名音乐家拉摩的侄儿,此人天赋很高,多才多艺,但穷困潦倒,沦为富人的食客。他玩世不恭,却又阿谀奉承、寡廉鲜耻。拉摩的侄儿是一个“怪人”,是“高傲和卑鄙、才智和愚蠢的混合物”,是一个经过艺术概括,具有一定复杂性的形象。恩格斯称《拉摩的侄儿》为“辩证法的杰作”。

若望-雅克·卢梭(1712—1778)是“百科全书派”中最具民主倾向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出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当过学徒、仆人、秘书、教师等,一生经历坎坷,蒙受过许多不公正的待遇。从个人切身经验出发,他对当时社会中的种种不平等现象极为不满,最终发出了那个时代最激愤的抗议。他终生为推翻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政体奔走呼号,其思想和学说为行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卢梭激进的反封建民主思想主要表现在其三部理论著作中。《论科学与艺术》(1750)是他反封建的“第一声呐喊”,该作指出科学和艺术的发展导致了人类道德的败坏,由此他厌恶近代文明,提出“返回大自然”的口号。《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1755)用辩证的方法论述了人类不平等起源于私有观念的产生和私有制的出现,认为人类由平等到不平等是人为的,“罪恶来自人自身”。《社会契约论》(1762)是卢梭的政治学名著,强调生而自由平等的人之天赋人权不容剥夺,人们为获取自由有权进行革命。卢梭的这些思想惊世骇俗,为稍后法国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专制的大革命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在法国大革命中,卢梭获得崇高威望,罗伯斯比尔尊奉他为“精神导师”。

卢梭的文学成就主要是三部小说:《新爱洛伊丝》(1761)、《爱弥儿》(1762)和《忏悔录》(1781—1788)。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他的社会改革思想的一部分,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造就有用的人才,并防止人在恶浊社会环境中变坏,所以他在《爱弥儿》中提出了教育应该“顺其天性”的主张,反对用传统的道德、礼教去束缚儿童的思想,由此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和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想。《忏悔录》是一部很坦率的自传,可谓个性解放的宣言书。作为文学家,卢梭不同于任何一个法国哲理小说家而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崇尚自我、高扬情感、热爱自然。因其作品对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他历来被视为这一流派的先驱。

书信体小说《新爱洛伊丝》是卢梭文学创作的代表作。小说之所以命名为“新爱洛伊丝”,是因为它借用了12世纪法国青年女子爱洛伊丝与家庭教师阿贝拉的爱情故事的框架。全书共6卷,由163封书信组成,描述了18世纪法国一对青年朱莉和她的家庭教师圣普乐的恋爱故事。贵族小姐朱莉爱上了家庭教师圣普乐,她的父母出于门第观念,赶走了圣普乐,把她嫁给了俄国贵族沃尔玛。婚后的朱莉是一个贤妻良母。沃尔玛把圣普乐请到家中当儿子的家庭教师,于是,朱莉和圣普乐朝夕相处,相爱至深,虽持之以礼,却身心疲惫。最后,朱莉因跳入湖中救溺水的儿子而染病致死。《新爱洛伊丝》所表现的爱情,因其始终伴随着灵与肉的冲突,因而也就始终包含着情与理的矛盾,而且,最终是理智(美德)驯服了情欲。所以,这部小说固然以情感为描写的中心,并把自然之爱视为人的天性,但并非情感至上,也非“唯情主义”,更非放纵情欲,而是在肯定情感之合理性的同时,倡导情感与理智(美德)的和谐。因为,人的本性除了天然的情感之外,还有合乎自然法则的“美德”,只有这两者谐调一致,才能形成理想的“人”。小说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揭示了以真实感情为基础的婚姻理想和以门当户对为特征的封建婚姻规范的对立,并通过这个悲剧故事对封建等级婚姻提出了抗议。《新爱洛伊丝》在当时的欧洲尤其是法国风靡一时;男女主人公之间的这种美好情感,对当时法国巴黎现实社会中贵族男女貌似恪守道德规范暗地里却放纵情欲的现象,无疑是一种深刻的讽刺与批判。卢梭通过抒写人的自然情感来肯定人类自身,说明值得人自己赞颂并引以为自豪的,并不仅仅是人的理性,人之高贵不仅仅因为他的理性,还因其有美好的情感世界。《新爱洛伊丝》对男女主人公内心情感世界的细致入微的描写,把西方文学史对人的内心情感世界的开掘与描写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加隆·德·博马舍(1732—1799)是18世纪法国最著名的喜剧作家、社会名流以及金融界的重要人物。他在思想上追随伏尔泰,曾出巨资为伏尔泰印行全集。在文学思想方面,他接受并发展了狄德罗的戏剧理论,为创立启蒙戏剧(即正剧)做出了贡献。他的戏剧代表作是“费加罗三部曲”的前两部:《塞维勒的理发师》(1775)和《费加罗的婚姻》(1778)。《费加罗的婚姻》是三部曲中艺术性、思想性最高的一部,该剧戏剧冲突的双方是被奴役的第三等级和贵族政权代表“全省大法官”,表现的是取消封建特权的政治主题。作者在剧本中歌颂了第三等级,揭示了大革命前夕法国阶级斗争的现状和人民的思想情绪。博马舍的剧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人风格,结构严谨,戏剧冲突尖锐,人物性格复杂,以第三等级作为戏剧主角,体现了古典戏剧向现代戏剧的转变。

(三)德国的启蒙文学

18世纪德国的启蒙文学,是在启蒙运动远不如英国和法国的背景中展开的。由于当时德国社会的落后,国家的分裂,于是资产阶级一方面妥协软弱,另一方面又渴望民族统一,也因此造成了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特殊性和曲折性。具体来讲,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700—1770年,为德国启蒙文学的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建立德国的民族文学。18世纪50年代后,德国文学逐步走向繁荣,高特荷德·埃夫拉姆·莱辛(1729—1781)乃其奠基人。他毕生从事文学批评和戏剧创作。《拉奥孔,论画与诗的界限》(1766)集中反映了莱辛关于诗画共性的美学思想;《汉堡剧评》(1767—1769)是他戏剧理论方面的代表作。他强调戏剧的教育作用,要求戏剧反映当时德国现实,提倡写市民悲剧;号召向莎士比亚学习,反对模仿法国的古典主义,并为德国民族戏剧的发展指出了方向。他的戏剧创作,体现了自己的理论主张,代表作是《爱米丽娅·加洛蒂》(1771)。故事发生在15世纪的意大利,公爵为强占爱米丽娅,杀死了她的未婚夫,把她骗到宫中。父亲为保全女儿的贞洁,赶来杀死了她。这是一部带有强烈政治倾向的悲剧,公爵是残暴专制的代表,爱米丽娅是市民道德的化身,剧本歌颂了她和父亲不屈服于强权的反抗精神。莱辛的理论和创作开启了德国文学的新篇章。

1770—1785年,为德国启蒙文学的“狂飙突进”时期。18世纪70年代,一批青年作家发动了德国的“文学革命”,这就是文学史所说的“狂飙突进”运动。这个运动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其名称来源于克林格尔(1752—1831)的剧本《狂飙与突进》(1776)。“狂飙突进”不是一场政治革命,只是从文学的角度提出了社会改革的强烈要求,但对促进当时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发挥了不容低估的积极作用。赫尔德(1744—1803)是这一运动的精神领袖,青年歌德是这一运动的旗手,代表作家还有席勒、舒巴特等。“狂飙突进”作家否定现存的封建社会,主张“返回自然”;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推崇天才;高标民族意识,要求国家统一,强调民族文学和民族风格。

1786—1805年,为魏玛古典主义时期,是德国启蒙文学发展的最后阶段。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对德国作家震动很大。但随着革命的深入,作家们对待革命的态度开始出现两极分化。与这两极不同的是歌德、席勒及其他一些作家,他们试图在革命之外另辟新径,主张经由教育民众来和平地建立人类的理想社会。他们认为古代艺术中宁静和谐的纯朴美可以启迪人们的心灵,因此致力于古代文学研究,倡导感情与理性、理想与现实、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和谐统一的“古典美”。文学史中所说的“魏玛古典主义时期”,严格说来只是歌德和席勒于1794—1805年密切合作的那些年,他们的创作,将德国文学推向了一个辉煌的时期。

席勒(1759—1805)是诗人、美学理论家和剧作家。他早期最成功的剧本《强盗》(1780)和《阴谋与爱情》(1783),确立了他反对封建专制、争取平等自由和唤起民族觉悟的创作思想。《阴谋与爱情》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德国文学中最成熟的悲剧之一。剧中,主人公菲迪南是宰相之子,他与音乐师女儿露伊斯相爱。宰相为了自身地位,强迫儿子娶公爵将要遗弃的情妇,儿子不从,宰相便用假情书欺骗,菲迪南信以为真和恋人双双自尽。作品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批判了等级森严的封建门第观念,揭露了18世纪德国的社会矛盾,抨击了专制统治的腐败与黑暗,也对德国市民的软弱表示了不满。恩格斯称赞这部作品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在艺术上,戏剧冲突紧张,人物性格复杂,富有立体感。

思考题:

1.启蒙运动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展开的?

2.启蒙文学的特征是什么?

3.18世纪英国文坛有哪些著名的长篇小说?

4.法国四大启蒙文学家各有哪些重要的著述?

5.何谓“狂飙突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