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9年8月28日,歌德出生于当时名存实亡的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的直辖市法兰克福。父亲是律师,当过皇家顾问,知识渊博;外祖父曾是这个城市的终身市长;母亲生活闲逸富于幻想。歌德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得到了良好的教养,而上流社会“错综复杂的迷津暗道”和德国庸俗市民的习俗又赋予他天才(或者叫魔鬼)的气质。1765年,歌德来到父亲曾就读过的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但他更感兴趣的是文学、绘画和自然科学。1768年歌德因病辍学,长期的病休培养了他的内省功夫和神秘主义。他以炼金术、占星术和玄妙哲学自娱,所有这些都在巨著《浮士德》的创作中留下了印记。1770年,歌德转入斯特拉斯堡大学继续攻读法律。这里学术相对自由,因而稍后成为“狂飙突进”运动的策源地。歌德在这里接受了斯宾诺莎的哲学思想以及卢梭、伏尔泰的启蒙思想,更重要的是他结识了“狂飙突进”运动的领袖赫尔德。与赫尔德的相交,是青年歌德思想与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尤为重要的转折点。赫尔德引导他收集和学习民歌,帮助他打开了荷马和莎士比亚的大门,从而使其摆脱了宫廷文学和古典主义的文风,使其最终写出了一批感情真挚、意境清新、声律优美的抒情诗,如《五月之歌》《野玫瑰》《欢迎和离别》等。这些诗作标志着德国抒情诗新纪元的开始。
1771年,歌德大学毕业回故乡,一面当律师,一面写作。1773年,歌德根据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时期的史实写成了德国第一部现实主义的历史悲剧《葛兹·封·伯利欣根》,剧中混乱动**的社会正是18世纪分崩离析的德国现实的写照。主人公葛兹是一位勇敢非凡、受农民爱戴的英雄,他反抗大封建主和大主教,希望建立一个统一的德国。在革命过程中,他一方面反对贵族的压迫行为,一方面又反对农民的革命暴动,表现出骑士阶级的局限性。在艺术上,此剧和古典主义戏剧相反,人物多,场面大,矛盾错综复杂,完全打破了“三一律”原则而有意学习莎士比亚风格,体现了“狂飙突进”反古典主义的文学精神。同年,歌德还根据古希腊神话写成哲学诗剧片断《普罗米修斯》,塑造了一个同情受压迫人民、反抗最高统治者的巨人形象,表达了其不满现实、渴望改革的愿望。
1774年,歌德发表了中篇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与前两部作品不同的是,这部小说直接取材于现实,但反叛精神却与前两部一脉相承。主人公维特是个有才华、重感情、追求自由和平等的热血青年。全书内容大致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维特与绿蒂相识,并爱上了这位善良、贤淑的姑娘,但她已订婚,他无力处理自己对绿蒂的毫无希望而又克制不住的感情,极为烦恼。第二部分写他给公使当秘书,但官府腐败,贵族傲慢,市民平庸,他对这一切极为反感,终于因受排挤而辞职。第三部分写维特又返回绿蒂身边,但绿蒂已结婚。现实的庸俗、爱情的破灭、事业的失败,使他看透了人生、看透了社会,“周围一切都是黑暗,没有安慰,没有预想!”在绝望中,维特选择了自杀。维特的死不仅是爱情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他的烦恼和自杀从根本上说乃是沉闷、鄙陋的社会环境造成的。他渴望自由和真爱而不可得,于是用死对社会进行悲愤绝望的抗议。小说采用书信和日记片断的方式写成,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书中通过对主人公单恋心理的刻画,着重表现其情感内部的矛盾心态——敏感、欢快、困惑、焦灼、忧郁、沮丧、烦恼、愤恨、暴怒、疯狂、绝望,体现了歌德对人物内心的深刻洞察力和杰出的心理分析才能。《少年维特的烦恼》突出表现了一代青年的思想情绪。一大批不满现实、渴望美好、追寻人生价值的年轻人从维特身上找到了共鸣,小说出版后广受追捧,一股“维特热”迅速弥漫整个德国乃至全欧。作为第一部产生了世界影响的德国文学作品,该书成为德国文学乃至德国文化开始崛起的标志。
1775年11月,歌德应邀来到魏玛公国为官,由枢机顾问到枢机大臣再到内阁大臣,主持公国政务,长约10年。他以全副热忱投身改革——整顿财政,精简军队,发展教育,减轻农民负担。
1786年,歌德终于压抑不住内心的苦闷遁逃意大利。意大利丰富的古文化和优美的大自然抚慰了歌德失望和倦怠的心灵,更激发了其新的创作热情。1788年他返回魏玛,摆脱政务,专事创作。意大利之行,改变了歌德的文艺观;是时完成的历史剧《埃格蒙特》(1789)、《伊菲格尼亚》(1786)、《托夸多·塔索》(1790)表明其已开始放弃“狂飙突进”的激进精神而追求宁静、和谐的人道主义理想——古代艺术体现的理想之美。《伊菲格尼亚》取材于希腊神话,塑造了一个以纯洁人性消除邪恶的理想女性形象,体现了作者希图以道德感化打动统治者从而完成社会改良的人道主义理想。《托夸多·塔索》以16世纪意大利诗人塔索的身世为题材,写他从一个反抗宫廷腐败的勇士变成一个自我克制、安于现状的庸人。塔索形象中所蕴含的艺术创作与宫廷政治相冲突的主题正是作家内心矛盾的自我写照。
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对歌德的思想产生了强烈冲击。他开始热烈拥护,旋即又转为反对甚至诋毁大革命,体现了其主张改良而不赞成暴力革命的人道主义思想。
1794年,歌德和席勒接近,并开始密切合作,形成了德国文学史上辉煌的“魏玛古典”时期(1794—1805)。歌德相继完成了长诗《赫尔曼与窦绿台》(1798)、小说《威廉·迈斯特》的第一部《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1795—1796)、《浮士德》第一部。《赫尔曼与窦绿台》是歌德“从内心创造一个希腊”的尝试,体现了他渴望安宁、恬静的古典主义理想。席勒逝世后,歌德投入很大精力致力于《诗与真》(前3卷1811—1814,第4卷1833)的写作;同时研究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文化,写出《西东合集》(1819),并完成了《亲和力》(1809)、《威廉·迈斯特》的第二部《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1829)和《浮士德》第二部。其中《威廉·迈斯特》是仅次于《浮士德》的力作,前后两部相隔近30年。这是一部教育小说,写富商之子威廉不满足于小市民平庸狭隘的生活,试图在诗歌和戏剧中追求理想,后来又加入了一个开明贵族组成的团体,投身于社会改良事业。
歌德晚年是在隐居中度过的。他好学不倦,不知老之将至,始终思想敏锐,境界开阔,对新事物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研究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东方的文学和哲学,甚至还模仿中国和波斯的诗歌进行创作,并认为“世界文学的时代已经到来”,显示出一个哲人和文化巨人的睿智。
1832年3月22日,歌德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