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国的文化、历史传统有差异,浪漫主义文学在欧美各国的发展和成就也不平衡。
(一)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首先在德国产生。德国在当时的西欧是非常落后、守旧的国家。严重的封建割据,使全国四分五裂,封建势力十分强大;法国大革命的结果,使不少人对革命怀有疑虑和恐惧,形成了一种压抑沉闷的空气。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中,辅之以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直接促使不满现实的德国浪漫派作家逃遁到纯粹的精神领域中寻找精神的寄托。于是,一种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与悲观情调的浪漫主义就在德国形成。
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理论倡导者与奠基人是奥·施莱格尔(1767—1845)和弗·施莱格尔(1772—1829)兄弟。他们于1798年创办了《雅典娜神殿》杂志,宣扬浪漫主义的理论主张,并首先提出了“浪漫主义”的名称。18世纪末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核心力量“耶拿派”,其理论奠基者就是施莱格尔兄弟。两兄弟与诺瓦里斯(1772—1801)、路德维希·蒂克(1773—1853)等人集居耶拿,以《雅典娜神殿》(1798—1800)杂志为喉舌,反对古典主义,探讨文艺发展新的可能,故称耶拿派。他们鼓吹文学与宗教的结合,否定规律和法则,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他们宣称只有浪漫主义的诗才是“无限的和自由的”,把诗人的主观作用强调到了可以超越客观现实的地步。受这种理论的影响,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充满了神秘虚幻和恐怖怪诞的色彩,耶拿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推诺瓦里斯的《夜的颂歌》(1800)。该作抒写诗人对已亡情人的思念,歌颂永恒的黑夜与死亡,表层的悲观情绪中蕴含着炽热的生命热忱。
德国后期浪漫主义文学重视民间文学,民主性增强。“海德堡派”诗人克莱门斯·布伦塔诺(1778—1842)和阿希姆·封·阿尔尼姆(1781—1831)收集编撰的民歌集《儿童的号角》(1806—1808),在德国民间文学的整理方面做出了贡献,他们企图借此找回德国的民族自信心。雅可布·格林(1785—1863)和威廉·格林(1786—1859)是著名的童话作家,他俩合编的《儿童与家庭童话集》(1812—1815)突出劳动者的优良品质和智慧,语言生动,富于幻想。霍夫曼(1776—1822)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中最具国际影响的作家,其短篇小说集《谢拉皮翁兄弟》(1819—1821,共4卷)具有神秘怪诞的色彩,人物的命运往往受神秘力量的控制。霍夫曼的小说对爱伦·坡、波德莱尔等后世作家均有很大影响。
亨利希·海涅(1797—1856)是德国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但其后期创作中现实主义倾向十分明显。海涅早期作品《歌集》(1827)收集了其在1827年前写的大部分抒情诗,主要以描写爱情和自然为主,抒发对生活与爱情的憧憬与向往,也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与苦闷;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具有民歌风格,实乃德国抒情诗的杰作。1833年,他发表了著名的文艺理论著作《论浪漫派》,从文学与政治、宗教的关系剖析了德国浪漫主义,认为浪漫主义是中世纪文学的复活,同时也肯定了浪漫主义在艺术上的成就。1843年海涅发表了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抨击以普鲁士王国为代表的封建政权的腐败,批判资产阶级市侩的自私与保守,展望祖国与人类的希望。长诗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将讽刺与抒情相结合,民间色彩浓郁。1844年6月,为了声援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海涅创作了《西里西亚工人起义》一诗,诗中塑造了自觉进行反抗斗争的工人形象。晚年海涅长期患病卧床,但仍坚持创作出版了《罗曼采罗》(1851)等抒情诗集。
(二)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是欧洲最大的工业国,资本主义的力量比较强大,作家的自由民主意识也较强。因此,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更具有反封建精神,更注重对社会问题的探讨。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明显分为两派,即“湖畔派”和“撒旦派”(又称“恶魔派”)。“湖畔派”指19世纪英国早期浪漫主义运动中的一个流派。主要代表有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萨缪尔·柯勒律治(1772—1834)和罗伯特·骚塞(1774—1843)。他们同情法国大革命,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和金钱关系感到不满。他们常常隐居于英国西部的昆布兰湖区,寄情于湖畔山水,歌颂大自然,缅怀中世纪,以表示他们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憎恶,“湖畔派”因此而得名。“湖畔派”诗人中最出名的是华兹华斯。1789年他和柯勒律治合作出版的《抒情歌谣集》曾引起当时英国文坛的轰动,其中有他的长诗《丁登寺》。他在1800年为《抒情歌谣集》再版写下的序言,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宣言书。他认为诗是人性和自然的形象,大自然的美和人的热情可以合二而一,强调人和自然的共鸣。他的诗歌创作,也都以幽雅恬静的自然景象作为描写对象,语言朴素,形式自如舒展,风格清新明朗,时而又有淡淡的哀怨。华兹华斯开创了以歌颂大自然、描写内心世界为主的浪漫派诗风。柯勒律治是诗人也是理论家,他的诗歌常常把离奇怪诞的故事写成逼真的现实生活,具有神秘色彩,这在其代表作《古舟子咏》中表现得十分明显。骚塞在思想上和前两位诗人差距较大。他早年欢迎法国大革命,思想激进,但后来成了“神圣同盟”的拥护者。他用诗歌赞美反动势力,其长诗《审判的幻景》即为暴君乔治三世歌功颂德,他也因此被统治者封为“桂冠诗人”。
“撒旦派”诗人主要有拜伦、雪莱和济慈。1821年,骚塞在《审判的幻景》一文中对拜伦、雪莱、济慈等进行猛烈攻击,把拜伦的作品说成是恐怖、下流、邪恶的荒谬结合。拜伦也以《审判的幻景》为题进行回击。由于此派诗人蔑视传统、敢于斗争,因而被英国绅士斥之为“撒旦”(魔鬼),史称“撒旦派”(恶魔派)。在思想上,他们和“湖畔派”诗人有分歧;在艺术上,他们继承并发展了“湖畔派”开创的浪漫主义诗歌传统。
波西·比希·雪莱(1792—1822)是和拜伦齐名的杰出浪漫主义诗人。在英国诗歌史上,他是第一个表现出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诗人。他虽然出身贵族,但很早就倾向革命。雪莱一生写过多种体裁的诗歌,有抒情诗、长诗、诗剧。他的诗歌多以大自然为歌颂对象,气势磅礴、想象丰富、色彩瑰丽、象征性强。尤其是那些描写自然景物又兼具政治抒情的短诗,一直广为传颂,是英国文学中抒情诗的杰作。在颇具代表性的《西风颂》中,诗人用象征手法,歌颂自然界的西风,气势宏伟,意境幽远,寓意深刻。其与《西风颂》齐名的抒情诗还有《云》《致云雀》等。雪莱的《诗辩》(1821)滔滔雄辩,乃重要的浪漫主义理论文献。
雪莱的代表作是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1819)。该剧取材于希腊神话和埃斯库罗斯的悲剧,但对埃斯库罗斯的悲剧进行了改造:肯定埃斯库罗斯剧本中对普罗米修斯前半段的描写,却不赞同后面普罗米修斯与宙斯的妥协,和解的结局因此被改为暴君宙斯被冥王推翻,普罗米修斯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宇宙和人间出现了万象更新的局面:人类从此没有皇权,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人类从此一律平等,没有阶级、民族和国家之别,整个宇宙欢呼新生和赞美春天的到来。诗剧反映了当时欧洲人民和资产阶级民主派以暴力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精神以及向往未来“大同世界”的幻想。普罗米修斯是一个象征着“解放”和“大同”的英雄形象。
约翰·济慈(1795—1821)是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热爱古希腊艺术,有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他认为,现实是丑的,只有艺术才是美的,美就是真理。他短暂的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美,寻找美,哪怕是大自然中微不足道的花草鸟虫,也能引发他的诗兴。其著名诗作有《秋颂》《夜莺颂》等。
瓦尔特·司各特(1771—1832)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西方历史小说之父。他最初从事诗歌创作,后来专攻小说,把历史的真实与大胆的想象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司各特式的小说”,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增添了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他的小说开了后世历史小说的先河,代表作为《艾凡赫》(1819)。
(三)法国的浪漫主义文学
在德国、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下,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也在19世纪初兴起,并在1830年前后进入**。18世纪的法国乃古典主义的大本营,加之政治上革命与复辟的斗争异常激烈,因此,法国的浪漫主义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其在法国文坛主导地位的最终确立历经了同古典主义的反复激烈较量。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以1830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法国最早的浪漫主义作家是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1768—1848)和斯达尔夫人(1766—1817)。1802年,夏多布里昂(1768—1848)发表巨著《基督教真谛》,标志着法国浪漫主义的开始。他认为科学和文学都来自基督教,作家应该歌颂基督教,其中篇小说《阿达拉》(1801)和《勒内》(1802)就体现了这种观点。《阿达拉》以异国风光为背景,描写一对宗教信仰不同的男女青年阿达拉和夏克达斯的爱情悲剧,歌颂了基督教的圣洁和教徒们的献身精神。在艺术上,这部小说善于描写人物心理和异国风光,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勒内》的主人公勒内,是欧洲文学中第一个表现出“世纪病”特征的浪漫主义形象。
斯达尔夫人(1766—1812)的文学理论代表作是《论文学》(1800,亦译《论文学与社会建制的关系》)和《论德意志》(1810)。在这些著述中,她从文学与宗教、民族、社会制度、自然环境的关系出发研究文学的发展,提出了环境制约文学的文艺思想,推动了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斯达尔夫人的小说《苔尔芬》(1802)和《柯丽娜》(1807)都带有自传性,在文坛上产生过较大影响。与斯达尔夫人交好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贡斯当(1767—1830)也是当时颇为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其自传性作品《阿道尔夫》(1816)对爱情悲剧的描写以精彩的心理分析见长。
在夏多布里昂和斯达尔夫人的倡导和推动下,到了19世纪20年代,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有了很大发展,文坛上出现了阿尔封斯·德·拉马丁(1790—1869)、阿尔弗雷·维尼(1797—1863)、维克多·雨果(1802—1885)、阿尔弗雷·德·缪塞(1810—1857)等一批浪漫主义诗人。但此时法国古典主义的势力依然还十分强大,它的存在遏制了浪漫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经过反复较量,以1830年雨果的浪漫主义戏剧《欧那尼》之成功上演为标志,浪漫主义才最终战胜古典主义,取得了在法国文坛的统治地位,雨果也从此成为浪漫派的领袖。拉马丁的诗歌注重抒发内心的感受,诗风朦胧、飘逸,以咏唱缠绵悱恻的爱情和宗教思想为主,悲观色彩较浓,其代表作是《沉思集》(1820)。维尼的诗歌则表现一种与社会相对抗的孤傲坚忍的精神,富于哲理性,善用象征的手法表达哲学思想。《命运集》(1864)乃其代表作。缪塞是当时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小说家、剧作家,以文笔细腻著称,其主要作品有叙事长诗《罗拉》(1833)、抒情诗《四夜》(1835—1837)、剧本《罗朗萨丘》(1834)、《一个世纪儿的忏悔》(1836)。
乔治·桑(1804—1876)也是法国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作家。她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创作,著有《安吉堡的磨工》(1840)、《安东纳先生的罪孽》(1847)、《魔沼》(1846)等。她的小说从空想社会主义理想出发,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所描写的主人公多为下层人民,表现“这些人的生活和命运,欢乐和痛苦。”乔治·桑写得最好的作品当属其以贝里乡村为背景的“田园小说”系列。超越传统观念和阶级障碍的自由爱情,是其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
大仲马(1802—1870)是法国浪漫主义小说家和戏剧家。他的小说以历史为背景,但目的不在于重述历史,而在于渲染主人公的冒险奇遇,情节离奇曲折。其代表作是《三个火枪手》(1844)、《基度山伯爵》(1844)。此外,小仲马、欧仁·苏也是法国浪漫主义的重要作家。
(四)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
俄国浪漫主义文学出现得稍晚。19世纪以前的俄国,是沙皇专制和农奴制国家,政治经济非常落后。从拿破仑入侵到1825年的十二月党人起义,俄罗斯民族意识迅速高涨,俄国文学很快和西欧浪漫主义文学相结合,出现了具有俄罗斯民族特色的浪漫主义思潮。
茹科夫斯基(1783—1852),是俄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他的诗歌受感伤主义的影响,善于描写人的内心感觉、梦幻世界和自然风光,也善于从俄罗斯民间文学中汲取养料,其代表作有《斯维特兰娜》《乡村墓地》《十二睡美人》等。继之出现的是十二月党革命诗人雷列耶夫(1795—1826),他的卓越诗篇是根据17世纪史实写出的长诗《伊凡·苏萨宁》,诗中热烈歌颂了为祖国命运英勇斗争的爱国者。
普希金(1799—1837)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同时也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以高度民族性和真正独创性的大量创作,为19世纪俄国文学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普希金早年的诗作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对自由的歌颂乃基本主题。《自由颂》(1817)揭露沙皇的黑暗统治,《致恰达耶夫》(1818)预言专制制度必然灭亡,《乡村》(1819)抨击野蛮的老爷。这些政治抒情诗,表现了十二月党人的革命思想和情绪,充满了反对专制暴政、歌颂自由解放的革命**,诗人因此而获罪于沙皇,被放逐到南俄。
流放期间,普希金的革命情绪进一步高涨,不但发表了《我惯于战斗》《短剑》(1820)等政治抒情短诗,而且创作了《高加索的俘虏》(1821)、《强盗兄弟》(1822)、《巴赫切萨拉伊的泪泉》(1823)、《茨冈》(1824)这组“南方长诗”。这些叙事诗,鼓吹反叛,高标自由,突出地刻画叛逆英雄的非凡性格,描写主人公巨大的精神力量,同时也谴责了个人主义。在艺术上,“南方长诗”的情节扑朔迷离,充满异国情调。它们既是俄国文学中典范的浪漫主义作品,又最早地预示了诗人创作向现实主义的过渡。1826年秋,新沙皇尼古拉一世在残酷地镇压了十二月党人的起义之后,为了监控诗人和点缀宫廷,将普希金召回莫斯科。普希金在最严厉的审查下,继续高唱“旧日的颂歌”,其《致西伯利亚的囚徒》(1827)、《阿里昂》(1827)、《1827年10月19日》(1827)、《毒树》(1829)、《纪念碑》(1836)等诗歌,对十二月党人的事业做了崇高的评价,对自己一生的文学创作进行了总结。
1830年9月,普希金因故在波尔金诺耽搁了3个月,一时灵感泉涌,完成了40多部作品,史称“波尔金诺的秋天”。在此期间完成的《别尔金小说集》,奠定了俄国现实主义散文艺术的基础,其中的《驿站长》开创了俄罗斯文学中以“小人物”为主题的先河,乃是果戈理的《外套》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的先声。
《叶甫盖尼·奥涅金》(1823—1830)气魄宏伟,画面广阔,堪称俄国文学的第一座丰碑。小说描写彼得堡贵族青年奥涅金因为父亲**尽了家财,只好到乡下去继承伯父的遗产,为此结识了乡村小姐塔吉雅娜。奥涅金的卓尔不群引起了后者情感的颤动,她主动写信表白自己的恋情,却遭婉拒。奥涅金在决斗中误杀了友人连斯基,被迫浪迹天涯。后来,奥涅金回到首都,转而狂热地爱上了已经成为将军夫人的塔吉雅娜;爱情攻势受挫,他又开始了新的流浪。奥涅金是19世纪二三十年代俄国进步的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这个形象的觉醒、叛逆和迷惘,为“当代俄罗斯人的不治之症”提供了生动的写照。奥涅金的形象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开创了俄国文学中“多余的人”系列形象的先河。他能得时代风气之先,但又缺乏十二月党人那样的崇高的理想、坚强的性格和献身的精神,所以内在的精神力量无从发挥。他的悲剧除了社会历史原因之外,主要在其文化身份的模糊与漂移,根子则是脱离人民。《叶甫盖尼·奥涅金》不仅在思想上唤醒了一代青年,而且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特色。全作构思精心独到,结构严密匀称,兼有小说与诗歌的特点,突出体现了俄国文学由诗歌向散文过渡、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的特征。
莱蒙托夫(1814—1841)是普希金的继承人,在俄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普希金被害后,莱蒙托夫写了《诗人之死》以示抗议,他也因此被沙皇政府流放到高加索,不久死于决斗。尽管他的创作生涯短暂,但他却给俄国文学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他的代表性诗作有《童僧》(1839)、《恶魔》(1829—1841)等,而其长篇小说《当代英雄》则塑造了俄罗斯文学中的第二个“多余人”形象毕巧林。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东、南欧国家,大多处于外族的统治之下,民族解放斗争不断兴起。在这些国家里,浪漫主义文学和民族解放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作家与诗人都借助文学作品来唤起人民的民族意识和自由意识。波兰的亚当·密茨凯维奇(1789—1855)是波兰异族统治时期的杰出诗人,他的《青春颂》曾广为流传,对广大青年投身于破坏旧世界、创立新生活的斗争起到了很大的鼓动作用。他的代表作《先人祭》(1823—1830)和《塔杜施先生》(1830)都渗透了高度的爱国热情,充满了亡国的哀伤和复仇的呼喊。裴多菲(1823—1849)是匈牙利伟大的爱国诗人,1849年在抗击沙皇军队时壮烈牺牲,时年26岁。他的诗歌受拜伦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民族精神和强大的政治鼓动力。其许多抒情诗为世人传颂,如《爱情与自由》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其代表作是《民族之歌》(1848)和《使徒》(1848)。
(五)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
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不仅席卷欧洲大陆,还波及美洲。19世纪初,美国自由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欧洲的浪漫主义精神正合乎美国独立与发展的历史要求,美国文学很自然地就接受了西欧文学的影响,汇入了浪漫主义的世界性潮流之中。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美国前期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作家有华盛顿·欧文(1783—1859)、詹姆斯·费尼莫·库柏(1789—1851)、威廉·科林·布莱恩特(1794—1878)、埃德加·爱伦·坡(1809—1849)等。欧文和库柏是最先写出具有美国本民族风格作品的作家,因此被称为美国民族文学的先驱。他们的作品描写了美国自己的历史传统、风土人情和自然景色,以崭新的内容勾勒出了美国这一新兴国家的面貌。欧文在创作中致力于开发早期美国移民的传说故事,代表作《见闻札记》(1820)所收录的散文杂感故事,颇具美国本土生活的气息,开创了美国短篇小说创作的传统。“美国的司各特”——库柏的代表作是《皮袜子故事集》,共5部,实际上是一个长篇小说。它所描写的是美国西部边疆的题材,故事曲折离奇,充满西部原始森林的恐怖气氛以及印第安人生活神秘莫测的幻景。“美国的华兹华斯”布莱恩特是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歌的创始人,他的那些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深受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诗人与小说家爱伦·坡(1809—1849)的创作风格独树一帜,对20世纪现代派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创作受英国浪漫派诗人柯勒律治的影响。他竭力反对文学的功利性,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提倡以艺术美引起审美的快感。他还提出了一套短篇小说创作理论,强调小说创作的艺术效果。他的诗歌既优美又神秘莫测,辞藻华丽而又极富韵律感。他的诗论对法国象征主义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诗集《乌鸦及其他诗篇》(1845)是他的诗歌代表作。作为小说家,爱伦·坡是美国哥特式小说和侦探小说的创始人。他的短篇小说集《述异集》(1840)描写超自然的恐怖、神秘和死亡、尸体与腐朽、残忍与罪恶、宿命等。在艺术上,他的小说故事情节富于戏剧性,注重细节描写,推理合乎逻辑。
美国后期浪漫主义的主要作家有拉尔夫·华尔多·爱默生(1803—1882)、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赫尔曼·麦尔维尔(1819—1891)和华尔特·惠特曼(1819—1892)。爱默生是散文作家,也是诗人和演说家,他的许多名句成了以后美国社会思想的经典性言论,其《论文集》(1844)和《诗集》(1846)影响广泛,尼采、柏格森和梅特林克等都曾受爱默生的影响。霍桑是19世纪影响最大的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其代表作《红字》(1850)通过对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不幸遭遇的描写,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和宗教的虚伪,同时通过对“人性本质”和基督教“原罪说”的探讨,试图寻找社会罪恶的根源。在艺术上作者善于用象征、暗示手法,尤其善于开掘人的深层心理内容,因此,霍桑被称为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和心理分析小说的创始人。惠特曼是美国19世纪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和革命民主主义诗人。《草叶集》是他一生创作的诗歌总集。对压迫和奴役的强烈反抗,对自由和民主的热情展望,是贯穿诗集的主线,其代表性作品有《敲呀!敲呀!鼓啊!》《自己之歌》《欧罗巴》《法兰西》等。歌颂人和“自我”,颂扬大自然的壮丽是诗集的另一主题,代表性作品有《我歌唱带电的肉体》《我听见美洲在歌唱》等;崇尚科学技术、讴歌物质文明也是诗集所表现的另一重要内容,代表性作品有《常性之歌》《从巴门诺克开始》等。《草叶集》雄浑豪放的风格,快速高昂的节奏,开创了美国民族诗歌的新时代;而其粗犷活泼、舒展自如的语言则开创了长短句式的自由诗体。麦尔维尔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他的代表作《白鲸》(1851)描写捕鲸工人的悲惨命运,富有神秘色彩和象征意义。
思考题:
1.简析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文化成因。
2.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3.比较“湖畔派”和“撒旦派”的特点。
4.普希金在俄罗斯文学史上有怎样的地位?
5.比较分析德、英、法、俄、美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