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文学。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从此,法国资产阶级取得了统治地位。1832年英国实行议会改革,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这两大政治事件,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欧洲各国在英、法资本主义势力的影响下,相继经历了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性过渡。工业革命的成果既推动了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又改变着社会的结构形态和人的价值观念与生存方式。这种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直接影响着文学,成为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形态的剧变,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金钱化,使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实告诉人们:启蒙主义者的“民主”“自由”“平等”与“博爱”并不存在,他们描绘的“理性王国”只不过是肥皂泡而已;浪漫主义者那脱离现实的“理想”也不过是画饼充饥。人们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待现实的社会并思考人的命运,客观冷静地分析与解剖现实的社会心理和风气随之形成。正是在这种心理和风气的影响下,一种写实性与批判性很强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应运而生。
19世纪欧洲的科学精神,对现实主义文学写实精神的生成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9世纪欧洲的科学取得了比18世纪更辉煌的成就,或者说,18世纪的理性启蒙之花,在19世纪结出了科学的丰硕之果。“同以往所有的时期相比较,1830至1914年这段时期标志着科学发展的顶峰。”[1]而且,科学与技术相结合加速了财富的创造,给人们带来了生存实惠。科学成了人们心目中给人以力量的新的上帝,理性也自然被认为是人之为人、人之高贵强大的根本属性。较之18世纪,是时对理性的崇拜有增无减。正是这种科学崇拜之风,使人们对科学的追求不再仅限于科学本身,而是普遍追求将科学的方法运用到其他领域。19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普遍风气——任何学科,唯有运用科学的方法才令人信服。正如赫尔姆霍茨所说:“绝对地无条件地尊重事实,抱着忠诚的态度来搜集事实,对表面现象表示相当怀疑,在一切情况下都努力探讨因果关系并假定其存在,这一切都是本世纪与以前几个世纪不同的地方。”[2]不仅如此,借助理性思维和科学方法,建立一门科学并相应有一整套严密的概念、定理、范式予以支持,这被认为是一种非常荣耀的事,为此,人们称这是一个“思想体系的时代”[3]。在当时,“人们是动不动就想建立体系,谁不建立体系仿佛就不完整,仿佛就不配生活在19世纪。”[4]正是这样一种不同于既往的精神文化风气,影响着文学的发展,熏陶出了一批写实主义倾向的作家。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精神文化条件下产生的,因此,尽管它流行的范围很广,时间也有先后,但某些基本特征却是普遍的存在。
首先,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为武器,对社会现象做出了广阔的描写和深刻的批判,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同时,它还深刻地展示出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物、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表现了人的异化现象。资本主义的确立与发展,推动了西方社会的文明进程,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关系和物质文明使人走向“物化”。现实主义作家对这种现象普遍表现出反抗意识。他们力图通过文学创作细致地展示物化的现实,深入地解剖物欲驱动下人的心灵世界的千奇百怪,从而警告人们:不可沉湎于物质的追求而忘却人的精神本质。现实主义文学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出现的种种反人性的弊病,并着力探讨人的自由与解放问题。虽然这种探讨常常陷入悲观主义和厌世主义的泥淖,但文学艺术却因此拥有了丰厚的文化意蕴和深远的警世意义。
其次,现实主义文学追求艺术的真实性,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受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现实主义作家把文学作为研究社会的手段,且要描写社会的风俗史,因而,他们格外重视艺术描写的客观真实性,认为作家应该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反映生活,使作品的文本内容与现实的生活真相高度契合,从而使文学具有科学的精确性。浪漫主义小说家乔治·桑对巴尔扎克说:“你有愿望,也有能力,把你亲眼目睹的人物描绘出来……而我呢……不得不把人物描绘成我希望于他的那样。”[5]显然,强调客观写实的现实主义和追求主观想象的浪漫主义在艺术思维方式上有着明显的分野。为了使创作达成真实的艺术效果,现实主义作家反对在作品中显示“自我”,而要让作者的思想情感在具体的情节描写与人物塑造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让文学对生活表现出镜子般的忠实。例如,福楼拜说:“艺术家不应该在作品中露面,就像上帝在世界上一样,到处存在又到处不见。”[6]为了真实地描写生活,现实主义作家十分注重细节的真实,而为了达到细节的真实,他们常常作实地考察,收集大量准确无误的事实材料。巴尔扎克和福楼拜在这方面都是十分典型的代表。
再次,现实主义文学重视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描写,注重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现实主义作家接受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影响,认为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在创作中,他们主张基于人物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来刻画人物性格,真实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内在联系与本质特征及发展趋势,通过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形成过程的描写,全面真实地展示现实生活及其本质特征,反映整个时代的风貌。所以,恩格斯说,现实主义“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7],正是道出了现实主义真实观在人物塑造上的具体要求。在这种人物塑造原则的指导下,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人物形象通常都十分贴近生活,其思想、性格、情感、心理也往往与生活中的人一样丰富而复杂;同时,作为典型所具有高度概括性,又常常使其成为某种时代精神的艺术表征,如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通过塑造各种各样的典型,揭示了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和贵族阶级的没落史,还揭示了金钱控制下人的灵魂的千奇百怪与**不安。总体观之,现实主义文学在人物塑造方面大大超越了以前的西方文学,为世界文学史创造了一系列不朽的典型形象。
最后,现实主义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了成熟与繁荣。在科学主义兴盛的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都企图通过文学创作去研究与分析社会,社会也要求文学真实地反映生活,并回答时代和生活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在这种精神文化氛围中,叙事性的小说比抒情性的诗歌具有显著的生存与发展优势。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通常都是广泛概括和分析现实生活的社会小说,它往往在科学意识和历史意识指导下,综合地反映整个时代、社会各阶层的生活风俗,真实地展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历史画面。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狄更斯等人的小说堪称这方面的典范。在作家们的共同努力下,在叙事艺术、情节结构和人物描写方面高度成熟,使得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以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成为这一时期文坛最重要的文学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