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上册)

二、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

字体:16+-

在欧洲,现实主义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它的出现是对浪漫主义的反拨,但并不是对浪漫主义的彻底否定。开始,它甚至是打着浪漫主义的旗号登上文坛的,许多现实主义作家都经历了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的创作演变过程;直到19世纪50年代初,“现实主义”这个名词才在欧洲开始盛行,现实主义才成为一个自觉的流派。此前的司汤达、巴尔扎克等也就被人们追认为现实主义的典范作家。在欧美范围内,现实主义的发展总体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19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为前期,其中心在法、英等国;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为后期,其中心在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以描写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内部矛盾为主,在表现出对现实强烈的批判性和揭露性的同时,也流露了对封建时代的依恋之情。

(一)法国的现实主义文学

在法国,司汤达和巴尔扎克乃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1823—1825年,司汤达陆续发表文学评论集《拉辛与莎士比亚》中的论文,提出了文学反映现实,为现代人服务的创作原则,成为现实主义的宣言书。1830年,其长篇小说《红与黑》践行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标志着现实主义的形成。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使现实主义从理论到创作都臻于完善,它代表了西欧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

普罗斯佩尔·梅里美(1807—1870)是一位具有浪漫主义艺术品格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创作诗歌、戏剧和历史小说,但主要以中短篇小说赢得文学史上的地位。他喜欢写异国题材,塑造纯朴真诚而又彪悍粗犷的人物,体现出反现代文明的主题。他的小说在冷峻的叙述中蕴含着**,比较著名的作品有《达芒戈》(1829)、《高龙巴》(1840)和《嘉尔曼》(1845)。他的代表作《嘉尔曼》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嘉尔曼。她真诚坦率而又**不羁,蔑视所有法律和道德的规范,表现出对个性自由的绝对追求。小说以女主人公的“绝对自由”否定了资本主义文明,但“绝对自由”也毁灭了嘉尔曼自己。

从19世纪50年代起,法国现实主义强调科学精神,表现出客观冷峻的风格,早期现实主义的社会批判精神有所削弱。这种创作风格的倡导者和代表人物是居斯塔夫·福楼拜(1821—1880),他是法国19世纪后期现实主义的重要代表。莫泊桑曾声言福楼拜生活在世界的旁边而不是其中。作为杰出的观察家和文学界公认的叙事艺术大师,福楼拜以冷静而无动于衷的“零度风格”著称于世,而这种“零度风格”的达成则直接来自于其“非个人化”的叙事策略。

1851年,福楼拜开始创作《包法利夫人》,历时5年之久方告完成。1857年该书付梓印行后大获成功;但也引起轩然大波。由于该书笔触严峻对现实构成了冒犯,福楼拜受到观念保守的读者和正统批评家的联手围剿,并旋即以亵渎宗教、有伤风化的罪名受到帝国检察官的指控。小说主人公爱玛对爱情的追求,更多的是把情人幻想成心中一个理想的恋爱对象,她被幻想支配着,一直到死去的那一刻。爱玛的自杀,源自爱情梦想的幻灭。这种幻灭及其所带来的毁灭不仅与爱玛相关,更与某种神秘古奥的人性本质相关;就此而言,爱玛的悲剧很可能也是所有人的悲剧。小说中爱玛的悲剧似乎在昭示人的某种充满荒诞性的生存境遇:生活给了人们做梦的权利,却又同时剥夺了人们实现梦想的自由。生活是荒诞的,一切挣扎的终点均是徒劳;爱情是滑稽的,终极而言只不过是“臀与心的糅混”。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西方不少评论家将《包法利夫人》的主题解读为:虚无。而现实中的福楼拜的确是一位虚无主义者,他曾断言虚无乃是最高的真实。在这部小说中,福楼拜字斟句酌惜墨如金,使其小说创作的语言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夏尔的谈话就像人行道一样平板”,寥寥数字,就让包法利先生呆板、平庸的形象跃然纸上。而福楼拜自己说:“我宁可像狗一样暴死,也不愿把一个没有成熟的句子提前一秒钟写出来。”

此后的几年,福楼拜转向古代题材作品的创作,这就有了书写古代迦太基社会矛盾和惨烈战争的英雄传奇《萨朗波》(1862)。小说以公元前3世纪迦太基雇佣军的一次兵变为中心情节,将爱情和战争完美地交织在一起,极富异域色彩和抒情气息。尽管是历史题材,但该书在细节的精雕细刻方面丝毫不逊色于《包法利夫人》。为了达成描写的真实和准确,作者翻查的书籍文献多达1500卷。以写历史小说著称的大仲马自叹弗如,声言福楼拜为了打造一个抽屉,居然刨光了一座森林。1869年,福楼拜的第三部长篇小说《情感教育》出版,该书副标题为“一个青年的故事”,再次将笔触探向了当代人的生活。主人公弗雷德利克·莫罗从青年到中年,事业无恒心,恋爱无结果,朝秦暮楚,意志薄弱,优柔寡断,一事无成。人生虚无这一作品的主调,使《情感教育》通篇响彻着叔本华悲观哲学的旋律。或许还是因为触动了现实社会中某些隐秘、敏感的神经,该书面世后未见好评;20世纪初叶,始有目光深邃的批评家真正见出其非凡的艺术价值。《圣安东尼的**》(1874)是一部以古代宗教圣徒为主人公的重要作品,该书的初稿完成于1848年,1874年作者做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后定稿。葱郁蓬勃的爱欲**与沙漠中圣者那清冷的精神苦修之间,蕴含着几乎令人眩晕的巨大艺术张力,充满着深奥迷人的哲学—神学玄想,这使得这部用梦幻剧形式写成的奇书秉有温柔、恐怖、神秘、绮丽的独特艺术风格。在生命的最后时段,病痛缠身的福楼拜仍坚持创作。后期作品主要是短篇小说,以1877年印行的《三故事》为代表。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期的一位带有自然主义倾向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他富于同情心,善于忠实地描写物质现象和人物的心灵世界,在他的作品中,真实与幻想、无情的揭露与诗情画意、严肃与幽默、讽刺与同情等因素往往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小东西》(1868)是其长篇小说代表作。在这部带有自传性的作品中,作者描写了孤独的少年爱洒特在冷酷自私的环境中饱受欺凌的不幸遭遇,在冷静的叙述中隐藏着含蓄的讽刺与批判,对人物的内心感受表现得十分细致。都德的短篇小说享有更高的声誉。在以描写普法战争为主的短篇小说集《月曜日的故事》(1872)中,就有《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这样的世界性名篇。

(二)英国的现实主义文学

英国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最早最快的国家,因而,英国的现实主义文学较多地表现了劳资矛盾以及“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和苦难生活,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色彩特别浓。英国现实主义于19世纪30年代产生,到四五十年代达到繁荣,在这一阶段里,产生了马克思所称赞的“一派出色的小说家”,他们是狄更斯、萨克雷、夏洛蒂·勃朗特、盖斯凯尔夫人等。狄更斯是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描写了19世纪上半期英国社会的广阔图景,是当时拥有广泛读者的著名小说家。

威廉·梅克皮斯·萨克雷(1811—1863)是一位讽刺作家,他认为道德训诫是作家的重要职责。他善于描写上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风雅而又虚伪的关系。他的作品忠实于生活,细腻地刻画人的情绪状态,并以生动风趣的叙述、描写、对话及评论吸引读者,情节丰富而生动。他的代表作《名利场》(1848)以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社会为背景,主要描写两个生活态度截然不同的妇女的命运,一个是穷画匠的女儿蓓基·夏泼,另一个是有钱人家的小姐爱米丽亚。小说着重描写的是不择手段的女冒险家蓓基·夏泼的形象。她冷酷而自私,利用一切关系往上爬,迎合上流社会的道德标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是一个十足的野心家。小说通过这个人物写出了资本主义金钱社会是一个冷酷自私、趋炎附势、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名利场,写出了上层社会那些貌似风雅的绅士们伪善、卑劣的精神世界。小说的副标题“没有主人公的小说”,正好说明了在这个被金钱权势挤压下的名利场中正面人物的丧失,金钱才是真正的主人公。小说夹叙夹议,风格幽默而哀婉。《纽克姆一家》也是萨克雷的重要作品。

勃朗特姐妹的小说在当时英国文坛引人注目。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的《简·爱》塑造了简·爱这个追求心灵自由和人格独立,具有反抗精神的知识妇女形象。如果说蓓基·夏泼对金钱世界表现为顺向接受的话,那么,简·爱则表现为逆向反抗。简·爱出身低微,长得也不漂亮,但她聪明、倔强,特别是她有纯洁的心灵、高尚人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她那不肯依附于金钱和权势的独立精神,与当时追逐金钱权势的社会风气形成鲜明对照。小说富有理想的色彩。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的《呼啸山庄》(1847)描写18世纪末英国北部约克郡偏僻地区弃儿出身的希斯克利夫被恩肖家收养后的辛酸生活。他倾心爱着恩肖之女凯瑟琳,但遭到了家庭的排斥和歧视。凯瑟琳以后嫁给了阔少爷林顿,希斯克利夫蓄意对这两个家庭施行报复,并一直延续到第二代。小说情节离奇,富有戏剧性,对人物的压抑情感与心理描写得淋漓尽致。盖斯凯尔夫人(1810—1865)是与勃朗特姐妹同时代的女作家,其代表作《玛丽·巴顿》(1848)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接触劳资矛盾的小说,它从侧面反映了英国的宪章运动,书中描写了经济萧条时期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冲突,作者同情工人的不幸,但又用基督教的方式解决劳资双方的冲突,在各自都悔悟了之后互相宽恕,互相谅解,重新合作。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英国逐步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英国后期现实主义文学中代表性的作家有哈代、萧伯纳、高尔斯华绥,其中后两位作家主要属于20世纪作家。

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19世纪晚期英国最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也是20世纪英国第一位重要诗人。由于他一生跨越了两个世纪,在英国文学史上正好比是一座桥梁,起着沟通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作用。哈代一生总共发表长篇小说14部,短篇小说集4部。他把自己的小说分为三类:“罗曼史和幻想小说”,包括《一双蓝眼睛》(1873)、《号兵长》(1880)、《塔上的两个人》(1882)、《心爱的》(1892—1897)等;“机敏和经验小说”,包括《计出无奈》(1871)、《爱塞尔伯特的婚姻》(1876)、《一个冷淡的女人》(1881)、《晚餐及其他故事》(1913)等;“性格和环境小说”,包括《绿荫下》(1872)、《远离尘嚣》(1874)、《还乡》(1878)、《卡斯特桥市长》(1866)、《林地居民》(1887)、《德伯家的苔丝》(1891)、《无名的裘德》(1896)等。这些小说以生动的艺术形象记叙19世纪英国南部农村社会的历史变迁以及农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揭示英国宗法制农村社会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演变的过程。它们在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结构技巧方面都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呈现出阶段发展的特点。进入20世纪后,哈代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重要成就,他用诗抒**感,回顾历史,探索哲学,成为当时英国最重要的诗人。哈代共出版了8部诗集,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威塞克斯诗集》(1898)。另外,他还著有史诗剧《列王》(1904—1908)。

《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的代表作。小说描写的是农家女子苔丝为了帮助家庭摆脱经济困难出外做工而遭遇的不幸和悲剧。《德伯家的苔丝》真实地反映了19世纪资本主义侵入英国农村,造成小农经济解体,个体农民走向贫困破产后的悲惨生活和命运,以及他们试图寻找新出路的痛苦过程。在小说中,传统的威塞克斯社会已经大体上被资本主义社会所侵占,社会秩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民丧失了自己拥有的土地和生活资料,不得不为了生存而去寻找一条同过去完全不同的生活道路。哈代重视小说情节结构的设计安排,他常以主要人物之间婚姻恋爱的多角纠葛作为结构线索,通过情感纠葛推进情节的发展,刻画人物,表达对生活的认识和对社会的批判。《德伯家的苔丝》中,作者设置的苔丝与亚雷、克莱之间的纠葛就是一例。哈代也善于运用大量的偶然和巧合因素来作为情节的“推进器”,从而造成情节的曲折性,人物关系的复杂性,如作品中牧师偶然发现的苔丝家的家谱、苔丝给克莱的纸条塞到地毯下等。哈代的心理描写十分出色。他注重在矛盾冲突中刻画心绪流程,表现人物复杂的心态和丰富的精神世界。例如,苔丝与克莱相爱的整个过程中,心中始终交织着幸福、痛苦、恐惧、悔恨、屈辱等各种感情,作者把苔丝置于极度的矛盾旋涡中展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使这一形象富有立体感和真实感。哈代的写景技巧异常出色,他对于景物的运用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如小说一开始,秀美的景色与节日的气氛衬托着姑娘的纯洁、天真、美丽、欢快和明朗。而到了小说的结尾,那万古不变的爱敦荒原冷漠地注视着一个无辜女子的悲剧,作者象征性地表达了命运的不可抗拒。在哈代的小说中,景物既是客观自然的再现,同时也是作家主观自然的反映。

(三)德国的现实主义文学

德国是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较晚的国家。德国早期现实主义文学以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和诸侯割据为主,同时也批判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社会的弊病。普法战争结束后,德国实现了统一,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现实主义才得以走向繁荣。海涅是德国早期现实主义诗人。格奥尔格·毕希纳(1813—1837)也是德国早期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作家,他的创作以戏剧为主,《丹东之死》乃其代表作。格奥尔格·维尔特(1822—1856)是德国工人运动中涌现出来的工人诗人,他深受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影响。他的诗歌饱含着对无产阶级的苦难和不幸的深切同情,传达了劳动人民的心声,并号召他们起来斗争,展望光明的未来。他的诗有民歌风格,幽默、讽刺、夸张等手法交替使用,通俗易懂。《刚十八岁》(1845—1846),《铸炮者》(1845)和《我愿做一名警察总监》(1848)等都是他的著名作品。

北欧现实主义文学是在西欧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它形成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丹麦的汉斯·克利斯蒂·安徒生(1805—1875)是世界著名作家。他的童话作品立足于现实,既以真挚的笔触热烈歌颂劳动人民,同情不幸的穷人,又愤怒鞭挞残暴、贪婪、愚蠢的统治者和剥削者,批判社会的黑暗,体现了现实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看门人的儿子》等,既写出了社会中贫富的对立和穷苦人的悲惨遭遇,又以美丽的幻想表达善良而美好的愿望。《皇帝的新装》《园丁和主人》等辛辣地讽刺了统治者的无知与骄横。安徒生的童话想象丰富而美丽,语言生动、自然而流畅。他的童话是世界文学史上经常被译成各国文字的作品之一。19世纪后期,丹麦出现了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和文学史家格奥尔格·勃兰兑斯(1842—1877),他提倡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主张文学产生于实际生活并研究现实生活。他的名著《十九世纪文学主流》(1872—1890)研究了19世纪前期法、德、英诸国文学的流向和内因。他的理论推动了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挪威的易卜生是北欧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重要作家。比昂斯藤·马丁纽斯·比昂松(1832—1910)是挪威的剧作家、小说家和诗人,他的主要成就在戏剧方面,《破产》(1874)和《挑战的手套》(1883)是他的著名剧作。

(四)俄国的现实主义文学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于19世纪30—40年代,50—60年代不断发展,70—80年代达到鼎盛,20世纪初逐渐发生转向。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大大落后于西欧,19世纪上半期,当西欧资本主义已巩固和发展的时候,俄国尚处在沙皇专制统治下的封建农奴制社会,资本主义还处于萌芽阶段。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始终与俄国人民解放运动紧密相连,其批判锋芒直指封建农奴制及其残余,并表现出推翻封建制度的政治要求,至19世纪末叶,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才逐渐加强。因此,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很强的革命性、战斗性和民主倾向。此外,俄国现实主义形成与发展始终得到了文学批评和美学理论的有力支持,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互相辉映,相得益彰。

19世纪40年代,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1809—1852)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和莱蒙托夫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确立了俄国文学史上的“自然派”——俄国现实主义。果戈理早期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和《外套》继承和发扬了普希金描写“小人物”的传统。喜剧《钦差大臣》(1836)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社会冲突。长篇小说《死魂灵》是其代表作。小说描绘的是一幅俄国农奴制社会的讽刺画,塑造了玛尼洛夫、柯罗博奇卡、诺兹德廖夫、索巴凯维奇、普柳什金等5个个性鲜明的地主形象。投机家乞乞科夫则是一个具有新兴资产阶级特征的人物形象。《死魂灵》由情节小说发展为性格小说,标志着俄国现实主义的进一步成熟。果戈理的“自然派”小说真实地描写和批判了俄国农奴制社会的黑暗与腐朽,表达了劳动人民要求变革社会的愿望,具有真实性、典型性、人民性和独创性特点。文艺批评家维萨里昂·格里戈里耶维奇·别林斯基(1811—1848)在果戈理受到攻击时,挺身而出,从革命民主主义的观点出发,在理论上阐发和捍卫了果戈理的现实主义传统。后经过别林斯基的论证,由普希金开创的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才得以确立,以后俄国的进步作家都沿着这个传统进行创作,从而迎来了现实主义文学更辉煌的时代。

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大踏步向前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作家。亚历山大罗维奇·冈察洛夫(1812—1891)是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小说反映了这一时期俄国社会的变化,其代表作《奥勃洛摩夫》(1859)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最后一个“多余人”奥勃洛摩夫形象。奥勃洛摩夫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头脑聪明的贵族青年,但他优柔寡断,好空想而懒惰成性,没有从事实际活动的能力。他总是整天躺在**或沙发里昏睡,甚至做梦也在睡觉,最后在睡梦中死去。这个人物身上表现出来的懒惰、优柔寡断、好空想的特点,被称为“奥勃洛摩夫性格”。这个形象概括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停滞、落后和腐朽,说明贵族知识分子在50年代后的俄国已丧失了进步性,预示了俄国文学中“新人”的形象将取代“多余人”的形象。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在19世纪60年代创作的小说《父与子》等作品中塑造了带有“新人”形象特征的平民知识分子的形象,这些形象表现了“多余人”向“新人”的转变过程,却不是典型的“新人”形象。屠格涅夫观察生活敏锐而细致,善于把握瞬息变化中的内心世界和自然景色;其小说通常以爱情故事来构建情节的主体,结构严谨,引人入胜。他在50年代至70年代创作的《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与子》(1862)、《烟》(1867)和《处女地》(1877)等,被称为俄国生活的“艺术编年史”。代表作《父与子》通过父子两代人的冲突,表现了民主主义对贵族自由主义的胜利。主人公巴扎洛夫是一个勇于否定旧制度而又对新生活缺乏了解的平民知识分子形象,具有“新人”的特点。小说的语言简洁、朴实、清新而富有抒情性。

尼古拉·加夫里洛维奇·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是革命民主主义者、文学批评家和作家。他的长篇小说《怎么办?》(1863)是一部社会政治小说,副标题为“新人的故事”。正是这部小说塑造了拉赫美托夫等“新人”的形象。他们崇尚理性,道德高尚,信仰坚定,意志顽强,有献身精神。他们反抗封建农奴制,摈弃贵族阶级的道德观念,在精神上和人民群众息息相通。作者借“新人”形象表达了革命民主主义者反农奴制的政治主张,具有强烈的政论色彩,对当时的俄国解放运动特别是青年一代产生了重大影响。车尔尼雪夫斯基还写了《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1855)等一系列美学和文学评论文章,阐述了其唯物主义美学思想。在这方面,杜勃罗留波夫的贡献也是卓越的,他的著名论文有《什么是奥勃洛摩夫性格》(1859)、《黑暗王国中的一线光明》(1860)以及《真正的白天何时到来》(1860)等。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的这些富有战斗性、思想犀利的美学和文学论文,维护了普希金、果戈理和别林斯基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推动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蓬勃发展。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1823—1886)是俄国戏剧家,被称为“俄罗斯民族戏剧之父”。他的著名戏剧《大雷雨》(1860)塑造了卡杰琳娜这一俄罗斯文学中十分动人的妇女形象。她热爱自由、勇敢争取生活权利的性格,与黑暗的封建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观念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冲突,她的悲剧是对“黑暗王国”的控诉与抗议。尼古拉·阿列克塞耶维奇·涅克拉索夫(1821—1878)是19世纪中期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诗人,他的长诗《在俄罗斯谁能过好日子》(1866—1876)以童话的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农村的贫穷与落后,揭露了农奴制改革的欺骗性,号召人民起来为幸福的未来而斗争,另外长诗大量吸取了民歌的表现手法。

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达到了鼎盛时期。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这一时期完成了其总结性的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1880)。萨尔蒂科夫(笔名:尼·谢德林,1826—1889)是19世纪后期俄国著名的讽刺作家,他的小说以“伊索式”的语言和多样的讽刺笔法抨击反动统治者,揭示俄国社会本质。他的代表作《戈洛夫略夫一家》(1875—1880)通过描写地主戈洛夫略夫一家三代人的生活,真实反映了地主阶级的腐化堕落及其必然灭亡的命运。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奸诈、凶恶、伪善、贪婪的地主犹太什卡形象。而列夫·托尔斯泰则在这一时期把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推向了高峰。契诃夫(1860—1904)于80年代登上文坛,他在中短篇小说和戏剧创作上取得了重大成就,是19世纪后期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同时也是世界闻名的短篇小说艺术大师和优秀的戏剧革新家。

医科大学毕业后的契诃夫,一面行医一面从事文学创作。1880年3月,契诃夫在一本幽默杂志上首次发表作品,从此开始了长达20余年的写作生涯。在其早期创作中,契诃夫继承了普希金、果戈理开创的写“小人物”的传统,同时注重人物精神心理的变化过程,运用抒情的笔调进行客观的叙述,基本形成其“抒情心理小说”的独特风格。早期作品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揭露专制制度的恐怖,表现下层官吏的奴性心理,如《小公务员之死》(1883)、《变色龙》(1884)、《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等。二是描写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不幸命运,如《哀伤》(1885)、《苦恼》(1886)、《万卡》(1886)等。1886年至1892年,作家对生活的发掘更加深刻。中篇小说《草原》(1888)中对草原晚景的描写蕴含着深沉的思想意蕴。1892年发表的中篇小说《第六病室》所描写的阴森恐怖的“第六病室”乃沙皇俄国的缩影,作家不仅无情地揭露了专制制度的野蛮黑暗,还借拉京的形象宣布了托尔斯泰主义的破产。从1892年到1904年,是作家创作的繁荣时期。在小说创作方面,作家继续揭示社会对人的压迫,如《农民》(1897)、《出诊》(1898)等。《姚内奇》(1898)、《醋栗》(1898)嘲讽了人在庸俗的环境中自私浅薄、心灵空虚的生存状态。1898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套中人》以其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和精湛的艺术表现成为作家的代表作。小说主人公别里科夫是一所中学的希腊语教师,他性格怪僻,思想守旧,行为可悲又可笑。他惧怕生活中哪怕是极其微小的变动,凡是他认为脱离常规违反法令的事,都使他闷闷不乐。别里科夫是一个害怕一切新事物、极力维护现存制度的卫道士的典型形象,思想守旧、保守顽固、怯懦自私是他突出的性格特征。

在戏剧创作方面,契诃夫完成了堪称“20世纪现代戏剧的开端”的四部代表作:《海鸥》(1896)、《万尼亚舅舅》(1897)、《三姐妹》(1901)和《樱桃园》(1903)。它们大多描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反映革命**前夕一部分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追求。其中《樱桃园》无论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上看,都具有总结性意义。“樱桃园”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艺术象征,它的主人的变换和它被“别墅楼”取代,象征着贵族阶级的没落和资产阶级的兴起。契诃夫作为剧作家的世界性地位,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得到承认的。他戏剧的革新性体现在,真正的戏剧动作不是在外部生活而是在内部生活,即在人的心灵中;戏剧的冲突不再是“人与人的冲突”的模式,而是“人与环境的冲突”。他天才般地预见到了20世纪现代人的人生困惑,就像拉克申院士说的那样:“生活在19世纪的契诃夫,就其对人和世界的认识而言,变成了一位20世纪的作家。”

契诃夫短篇小说创作的杰出成就得到世界文坛的一致公认。他提倡“客观地”叙述,主张作家应将鲜明的爱憎和贬抑、欢悦和痛苦融化在作品的形象体系中,由此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抒情心理小说形式。他通常截取平凡的日常生活片段,借助精巧的艺术细节真实地刻画人物,揭示人物精神心理活动,从而展示深邃的思想底蕴。艺术上,契诃夫多采用夸张、幽默和讽刺等手法,形成了含蓄蕴藉的“含泪的笑”的独特风格。

(五)美国的现实主义文学

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也表现得十分突出。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往往从民主主义理想出发批判资本主义的罪恶,反映劳动人民的不幸遭遇,追求自由与平等的理想,具有较强的民主性和人民性。19世纪50年代美国的废除黑奴文学中,已蕴含了现实主义因素。废除黑奴文学以反对美国南方的蓄奴制,反映黑人悲惨生活为主要内容。理查·希尔德烈斯(1807—1896)的《白奴》(1836)和哈里叶特·比彻·斯托夫人(1811—1896)的《汤姆大伯的小屋》(1852)是废奴文学的代表。《汤姆大伯的小屋》描写了逆来顺受的老黑奴汤姆的不幸命运,从而把南方蓄奴制的罪恶公之于天下。19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西部边疆出现了通俗易懂的“乡土小说”,它以真实地描写该地区的风土民情而著称,是一种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文学。布勒特·哈特的《咆哮营的幸运儿》(1870)是“乡土小说”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马克·吐温(1835—1910)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作家。1865年,短篇《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使其一举成名。1869年的《傻瓜国外旅行记》嘲笑欧洲的封建残余和宗教愚昧。1870年的《竞选州长》是一个讽刺美国选举制度的短篇。《百万英镑》(1870)对金钱万能的社会现实以及势利庸俗的市民心理的批判和嘲讽初露了马克·吐温小说的一贯主题。《汤姆·索亚历险记》(1876)描述了主人公汤姆不满沉闷、庸俗的小镇生活,和好友哈克等一起逃离小镇追求传奇冒险生活的故事。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1876—1884)是马克·吐温用了近8年时间才完成的,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性方面来说,都堪称其最优秀的作品。故事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前的19世纪50年代,它是《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继续和发展。小说以自述的口吻叙述14岁的哈克和黑奴吉姆为寻求自由而冒险的全部历程。它既可被视为一部批判蓄奴制的小说,又能作为哈克认识上成长的故事,还可以被视为一部流浪汉冒险记。不过,反种族歧视、批判罪恶的蓄奴制是小说的基本思想。哈克是马克·吐温塑造的性格丰满的儿童形象之一,堪称世界儿童文学中成功的典型。黑人吉姆是小说中另一重要形象,马克·吐温在塑造这一人物时,没有着力渲染他所受的灾难,而是展现他身上的优秀品格:向往自由,勇敢坚强,不听从命运摆布。与其他文学中的黑奴形象相比,吉姆身上已没有逆来顺受的奴性,吉姆的形象在美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小说描写密西西比河两岸的生活图景,如凋敝的农村、空虚的居民、残酷的种族压迫等,现实感强烈,笔触真实而具体;描绘大河的风光和主人公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浪漫主义抒情气息浓厚,岸上世界与水中生活形成鲜明对照。小说还呈现出轻松的幽默与犀利的讽刺熔于一炉的叙述风格。

19世纪80年代,马克·吐温写了《王子与贫儿》(1881)和《在亚瑟王朝廷里的康涅狄克州美国人》(1889)两部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揭露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教会罪恶。1891年,马克·吐温开始了长达九年半的国外旅居生活。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品有《傻瓜威尔逊》(1893)和《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1900)。后者和短篇《百万英镑》类似,揭示金钱支配一切的威力。小说中的哈德莱堡是作家虚构的市镇,实际上是美国金钱世界的缩影。小说构思巧妙,结构严密,富有戏剧性。

亨利·詹姆斯(1843—1916)是美国现实主义重要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开美国文学史上心理分析的先河,开辟了小说艺术表现的新途径。弗兰克·诺里斯(1870—1902)的《章鱼》(1901)描写铁路垄断资本主义对农村普通劳动者的压迫。斯蒂芬·克莱恩(1871—1900)的中篇小说《街头女郎梅季》(1893)描写美国大城市贫民窟的生活景象,小说有自然主义倾向,其另一部小说《红色英勇勋章》(1894)是一部反战小说。欧·亨利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他善于通过描写“小人物”的不幸命运,揭示资本主义的不平与虚伪。在艺术上他的小说常常以“带泪的微笑”和辛酸的欢乐打动读者,他善于构思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这种写法被称为“欧·亨利笔法”,代表性作品有《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等。

杰克·伦敦(1876—1916)是19世纪后期美国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社会下层,从小体验了贫穷的滋味,后来靠个人奋斗成了名作家。他的小说主要描写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人,赞美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勇敢、坚毅、积极进取的精神,对社会的黑暗作了深刻的揭露。他善于刻画人物性格,往往以人物的行动来表现主题。《荒野的呼唤》(1903)和《白牙》(1906)通过对动物的描写表现“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思想。《铁蹄》(1908)是一部政治幻想小说,它以爱薇丝和埃弗哈德的爱情为线索,描写了工人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展示了工人阶级必胜的前景。小说中也流露了尼采的“超人”思想。《马丁·伊登》(1909)是杰克·伦敦的代表作。小说写出身贫寒的马丁·伊登经过艰苦努力,终于成了著名作家,但成名之后感到理想幻灭,最后自杀身亡。马丁的悲剧说明,在一个虚伪的拜金主义社会环境中,追求正直、真诚的过程就是理想破灭的过程;另外,马丁的“超人”思想也是造成其悲剧的重要原因。

思考题:

1.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得以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是怎样的?

2.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基本特征是什么?

3.简述19世纪法、英、俄、美四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

4.哈代是一个怎样的作家?

5.契诃夫缘何被称为“短篇小说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