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汤达原名亨利·贝尔,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城的一个律师家庭。父亲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他敬神、守旧、害怕新思想、仇视革命。母亲是意大利人,出身于自由主义者家庭,信仰伏尔泰主义。司汤达7岁时,母亲去世,他的童年生活变得暗淡无光。他爱恋母亲的聪颖和智慧,憎恨父亲的保守、冷酷和贪财,父子间一直怀有敌意。以后,司汤达和外祖父一起生活,并从他那里接受了启蒙思想和文学艺术的熏陶。司汤达少年时期的生活境遇和学校教育,形成了他思想性格中的自我观念、平民意识、反抗精神以及行为的冲动性。
1799年,17岁的司汤达来到巴黎,在拿破仑军中任职。1800年5月,他随拿破仑部队抵达意大利米兰,不久被任命为龙骑兵少尉。在米兰期间,他接触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优秀的艺术作品,米兰的生活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1802年,他辞去军职回到巴黎,专心研读爱尔维修、孔狄亚克、卡巴尼斯和卢梭等启蒙思想家和拉伯雷、蒙田等人文主义者的著作。1806年重返部队,随拿破仑进入柏林。1812年,他以军需官身份随拿破仑军队参与俄国战役。拿破仑帝国覆亡后,他看到自己在复辟王朝中前途无望,就去了米兰,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
1814年开始,他发表了《海顿、莫扎特和梅达斯泰斯的生平》(1814)、《意大利绘画史》(1817)和《罗马、那不勒斯、佛罗伦萨》(1817)等作品。其中,《罗马、那不勒斯、佛罗伦萨》这部作品出版时首次使用“司汤达”这一笔名。这些作品常常涉及政治问题,表现出对封建复辟王朝的不满,还主张把艺术当作科学来研究。司汤达在侨居意大利米兰期间,和当地的烧炭党人有交往,因而一直受到奥地利当局的监视。1821年,烧炭党人失败,他被当作烧炭党分子驱逐出境。从此,他离开了他一直热爱的米兰,来到巴黎。在忧伤郁闷的心境下,他发表了研究爱情心理的著作《情爱论》(亦译《论爱情》)(1822),第一次展示了他的心理分析的才能。在这部著作中,他把爱情分为“**的爱”“趣味的爱”“虚荣的爱”和“肉欲的爱”四种,并高度肯定了“**的爱”,这部著作为以后他在小说中描写爱情故事奠定了理论基础。在1821—1825年,他参与了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论战,陆续发表了文艺论集《拉辛与莎士比亚》(1823—1825)。这部论文集在浪漫主义的旗号下提出了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部理论著作。司汤达认为,文学应随时代而变化,新文学的任务不是模仿古人,而是反映当代人的生活,因此要真实地描写现实,让社会看看自己的“印记”;历史上一切伟大的作家都是自己时代的“浪漫主义者”,因为他们都以天才之笔写出了自己时代的风貌。这部理论著作有力地推动了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1827年,司汤达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阿尔芒斯》。小说通过对奥克塔夫和阿尔芒斯这一对贵族青年的爱情悲剧的描写,既细致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爱情心理的演绎过程,又真实地反映了复辟时期法国贵族的生活风貌,展露了作者对心理描写的高超技艺,为以后《红与黑》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830年,长篇小说《红与黑》发表,但当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1831年,司汤达为生活所迫,出任教皇管辖下的意大利一个海滨小城的领事,直到他去世。在此期间,他依然受人监视。1834—1835年,他创作长篇小说《吕西安·娄凡》(亦译《红与白》),但未完成,小说批判了七月王朝的统治。此后,他又通过口述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巴马修道院》(1839),完成这部作品,仅用了52天时间。这是他生前唯一受人称赞的作品。小说以1796年意大利的巴玛小公国为背景,写主人公法布里斯追随拿破仑反抗封建势力,以及他和姑姑吉娜、将军的女儿克莱莉娅之间感情纠葛的故事。小说集中地通过对法布里斯的“自由的热情”和“**的爱”同现实环境的矛盾冲突,展现出复辟时期意大利的社会风尚,特别是政治风尚,同时也揭示了男女主人公在**、欲望和理想驱动下躁动不安而又丰富多彩、富有生命力度的心灵世界。小说的情节曲折动人,富于戏剧性,从而在结构艺术上超越了作者以前的作品。
1839年,司汤达还出版了中短篇小说集《意大利遗事》,它汇集了1828年以来创作的中短篇作品。它集中描写的是“**的爱”与社会现实的矛盾,表现出作者对“力”与“热情”的赞美,其中《瓦尼娜·瓦尼尼》(1829)最为著名。小说描写罗马贵族少女瓦尼娜爱上了年轻的烧炭党人彼得罗,但彼得罗立志投身民族解放斗争,不肯接受瓦尼娜的爱。后来,她告发了当地革命组织中除彼得罗之外的所有革命者。彼得罗得知后,毅然与她决裂。瓦尼娜代表着“**的爱”,彼得罗则体现了另一种“**”——革命**。两种“**”在强烈的冲突中都显示了自己的“力”。瓦尼娜不可抗拒的爱的**衬托出彼得罗革命**的强烈、坚定与崇高。小说以“**”的冲突来描写情节,显得紧张而尖锐,富有戏剧性;另外,在“**”冲击下的人物心理,也描写得十分细腻感人。
1842年3月23日,司汤达在巴黎因中风去世。按照他的遗嘱,他的墓碑上刻着:“亨利·贝尔,米兰人,写作过,恋爱过,生活过。”
司汤达深受当时弥漫于社会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主义热情的熏陶。他倾向于法国大革命,崇拜拿破仑,对封建势力有一种本能的反感,自由、平等是他一生追求的政治理想。他的作品总是在浓重的政治氛围中展开尖锐的矛盾冲突,表现出强烈的政治**。从政治的角度反映时代风貌,成了司汤达创作的一大特色。司汤达特别注重通过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反映社会风尚和时代精神,总是以冷静机智的头脑去剖析人物心灵深处的奥秘,去寻找常人见不到的内在世界的东西。他仿佛在做实验,把人物放在各种环境中从而揭示人物心灵世界之颤动,努力发掘人的内在真实天性。这种内倾性的创作取向,以后经由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一系列作家的创作延伸到20世纪的西方文学。司汤达在推动心理小说和现代小说的发展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