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上册)

一、生平与创作

字体:16+-

巴尔扎克于1799年5月20日出生于法国西部的图尔市。他的祖父是农民,父亲是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发迹的暴发户。他的母亲比父亲小32岁,是巴黎银行家的女儿,金钱观念很强。巴尔扎克出生后不久就被送到附近的乡村去寄养,从上小学到中学毕业,也始终寄住在外。离开家庭的童年生活的痛苦使他毕生难忘。1812—1814年全家迁居巴黎。1816年巴尔扎克根据父母之意,进入巴黎大学学法律,课余时间常在法律事务所当文书。他醉心于文学,常常自己到附近的索尔博那学院去听文学和哲学课。在此期间,他接受了唯物主义思想。

1819年大学毕业后,巴尔扎克违抗父母之命,放弃当律师的美好前途,执意要去当作家。他与父母达成协议:给他两年时间从事文学创作,若成功了,就让他从事文学创作,若不成功,则回头从事法律工作。两年过去了,巴尔扎克写了许多浪漫主义作品,都没成功。他想继续搞文学创作,父母便停止了对其生活费的供给。为生活所迫,他曾投笔从商,当过出版商,办过印刷厂,但均以债台高筑而告终。饱尝了失败的痛苦且负债高达6万法郎之后,巴尔扎克于1828年重新回到文学创作上来。他在书房的壁炉上放了一尊拿破仑像,上面刻着巴尔扎克的一句名言:彼以剑锋未竟之事业,吾将以笔锋竟之。

1829—1848年是巴尔扎克创作《人间喜剧》的时期,也是他文学事业的全盛时期。1829年,其第一部以“巴尔扎克”署名的小说《朱安党人》出版,它是巴尔扎克的成名作,也是《人间喜剧》的第一部作品。小说尽管尚带有早期浪漫主义作品的痕迹,但作者已开始走上了描绘时代风俗的现实主义道路,此后写的《高布赛克》(1830)、《苏城舞会》(1831)、《夏倍上校》(1832)等一系列作品,都发展了这种现实主义的倾向。1833年,其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发表,标志着他现实主义风格的成熟。1834年发表的《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另外,其比较重要的作品还有《乡村医生》(1833)、《对于绝对的探讨》(1834)、《幽谷百合》(1836)、《塞查·皮罗多盛衰记》(1837)、《古物陈列室》(1836—1839)、《幻灭》(1843)、《农民》(1844)、《贝姨》(1846)、《邦斯舅舅》(1847)等。在从事《人间喜剧》创作近20年的时间里,巴尔扎克以超人的毅力与才智完成了91部小说。他常常在写到手发麻、眼流泪时才停下来休息,喝一杯浓咖啡后重又投入工作。正是这种夜以继日超负荷的劳作,才换来了“比岁月还要多”的作品,但同时也过早地耗尽了他的生命。1847年,他已开始感到身心交瘁。1850年,巴尔扎克在乌克兰和已有近20年通信交往的韩斯迦夫人结婚后就重病不起,于8月18日与世长辞。

巴尔扎克的思想是矛盾复杂的。在哲学上,他主要是一个朴素的唯物论者。他深受实证哲学以及动物学、解剖学等自然科学的影响,认为世间一切都是运动的,大自然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是他走上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思想基础。但巴尔扎克也接受了神秘主义唯灵论的影响,相信骨相学、占卜术、催眠术等。他接受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鼓吹自由贸易,反对金融贵族所鼓励的金融投机和金钱无限权力,希望法国也有个强大的“工业波拿巴”,并学习英国发展工商业;他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以及物质环境对人的影响。在政治上,他有阶级分析的头脑,并以此去理解法国历史。从中、小资产阶级立场出发,他不满于七月王朝金融资产阶级统治下的社会现实,但他又幻想建立君主立宪制,实行强权政治。他参加过保皇党,对贵族阶级充满同情,但又不是一个正统的保皇派。在宗教思想上,巴尔扎克不信神,而且还抨击过基督教,但他同时又幻想用宗教来抑制人的情欲,克服道德堕落的社会弊端。巴尔扎克思想的矛盾性,造成了他的作品内容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