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上册)

一、生平与创作

字体:16+-

狄更斯1812年2月7日出生于英国南部朴次茅斯海港波特西镇。父亲是海军部的一个小职员,擅长讲故事,这对狄更斯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家庭破产欠债,11岁的狄更斯不得不离开学校,进入一家鞋油作坊当童工。儿时的这段经历,成为他一生挥之不去的噩梦,对其日后小说创作中反复出现的儿童形象的塑造有直接影响。

15岁时,狄更斯进入一家律师事务所务工。这期间,他学会了速记的技艺,这使其在1831年成为一名新闻记者。记者生涯使他有更多机会广泛了解英国社会各方面的生活,为其日后文学创作提供了有利条件。狄更斯从小喜欢文学。1834年,其署名“博兹”的一篇速写故事被报纸刊发,极大地激发了狄更斯文学创作的热情。1836年,他将自己陆续发表的一些幽默速写故事编为《博兹特写集》出版。1837年,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发表,其对匹克威克及其仆人山姆·韦勒的幽默描写,获得读者的热烈欢迎,狄更斯一举成名,并由此开始了其职业作家的生涯。

狄更斯一生共出版了14部长篇小说,另写有大量中短篇小说、散文、特写、游记、剧本等。其创作的主要成就是长篇小说。

1833—1841年,为狄更斯小说创作的早期阶段。除《博兹特写集》和《匹克威克外传》外,这一时期他还出版了《奥立佛·退斯特》(1838)、《尼古拉斯·尼克尔贝》(1839)、《老古玩店》(1841)、《马纳比·拉奇》(1841)4部长篇小说。

《奥立佛·退斯特》中的同名主人公是在根据新济贫法所设立的济贫院里出生并长大的一个孩子,先是被送到棺材铺当学徒,后因受不了非人的虐待出逃到伦敦,却又落入窃贼集团之手。最后,他得到一位好心肠的有产者的帮助,继承了一笔遗产,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小说谴责虐待儿童的济贫院,并揭示了伦敦贫民窟的黑暗生活。《尼古拉斯·尼克尔贝》通过教员尼古拉斯·尼克尔贝的痛苦经历,揭露了英国教育制度的虚伪。《老古玩店》是狄更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屈兰特老汉在伦敦的小街上开了一家古玩店,生意惨淡,生活困苦。他把一切不幸归咎于“命运不济”,为了改变命运,他参与赌博,不想却落入高利贷者奎尔普的圈套反而将古玩店输掉了。被逐出店门的他和小孙女耐尔流落街头,后为躲债而逃离伦敦去了偏远的乡村,最终祖孙俩先后在苦难中死去。小说中对温柔善良的小耐尔形象的成功塑造,赢得了众多读者的极大同情。作品最后虽然以奎尔普的失足落水而死给人以恶有恶报的些许安慰,但整部小说基调悲怅。

1842—1848年,为狄更斯小说创作的中期阶段。1842年,狄更斯访问了美国。美国的现实使他大为失望,这体现在其美国见闻集《游美札记》(1842)中。在翌年发表的长篇小说《马丁·朱述尔维特》中,小说家进一步对美国社会的拜金主义进行批判。1844年以后,狄更斯与家人一起侨居瑞士、法国和意大利等地。在此前后,他创作了《圣诞故事集》(1843—1848),包括《圣诞欢歌》《生命的战斗》《炉边蟋蟀》等,集中表现了其人道主义的博爱思想。其中最著名者《圣诞欢歌》(1843)写一个吝啬的老商人史克罗奇在圣诞前夜让他的雇工一直工作到最后一分钟,于是夜里有三个幽灵带他周游全市,让他看到穷苦人家的善意,黑心肠人的下场。他于是洗心革面皈依宗教,变为慷慨仁爱的人。《董贝父子》(1848)是狄更斯旅居巴黎期间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主人公董贝是个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其生活原则是利润和金钱。儿子保罗由于得不到家庭的温暖,早年夭折。女儿不能继承他的事业,不能给他带来利益,董贝先生对她冷酷无情。他的续妻因为不能忍受他的骄横专制而与别人私奔。最后,失去了金钱财产和社会地位的董贝先生,被自己遗弃的女儿的温情感化,重新找到了幸福。

19世纪50年代前后,是狄更斯思想成熟、创作丰收的时期。《大卫·科波菲尔》(1850)是其在这一时期写下的一部带有半自传性质的小说。大卫自幼丧父,母亲改嫁后在继父的虐待中死去。大卫被送到寄宿学校住读,备受摧残,后来又被送到工厂当学徒,因不堪忍受屈辱的地位,又离开工厂到贝西姨婆家寄居,后学习法律,成为作家。小说以大卫的苦难经历,表达了对英国社会问题的普遍关注:金钱的腐蚀作用,孤儿的悲惨命运,寄宿学校虐待儿童的现状,童工的痛苦境遇等。小说描写了以老保姆辟果提为代表的仁爱善良的下层人民,体现了对高尚、真诚、仁慈美德的颂扬。

《荒凉山庄》(1853)是一部色调阴沉、寓意深刻的作品。小说描写了一桩拖延了20年之久的遗产诉讼案,仅诉讼费就把一对青年男女所应继承的遗产全部花光。小说嘲讽了英国的议会政治、政治制度,暴露了保守党和自由党争权夺利的丑态。

《艰难时世》(1854)是狄更斯最重要的社会小说之一。小说围绕工业中心焦煤镇上的两大资本巨头葛雷梗和庞得贝展开。葛雷梗是资本家,同时也是议员兼教育家,他评价事物的准绳是资产阶级功利主义哲学。基于这种哲学,他强行将女儿露易莎嫁给年龄比其大30岁的资本家庞德贝,导致女儿在痛苦中精神崩溃。在其唯利是图教导下长大的儿子成了银行盗贼,逃往海外,葛雷梗将罪行嫁祸于纺织工人斯蒂芬并导致其死亡。纱厂厂主庞得贝是掌握整个市镇经济命脉的大资本家,他最喜欢的是工厂冒的烟,工厂里工人像牛马一样劳作却还是无法养活自己。小说透露出作者不赞成以革命手段解决劳资矛盾的改良思想。

《小杜丽》(1857)中的同名女主人公因父亲长期被关在马夏西债务监狱,在狱中诞生、成长,被称为马夏西的孩子。小杜丽心地善良,她温顺地侍候父亲,靠缝纫得来的微薄报酬资助她的姐姐和哥哥离开马夏西监狱。在亚瑟的帮助下,杜丽一家终于脱离了马夏西监狱。后亚瑟因与人合资受骗而破产,也被关进马夏西监狱。小杜丽闻讯后赶到狱中悉心照顾他,最后两人成婚。狄更斯在小说中成功地杜撰了一个工作原则就是“想法子不干事”“繁文缛节局”,它是英国官僚政治机构的缩影。

这期间写下的历史小说《双城记》(1859),是狄更斯思想、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

《远大前程》(1861)中的主人公匹普是个孤儿,由姐姐抚养长大,他受雇于地主郝薇香家,与地主的养女艾丝黛拉相爱,一心想成为上等人。他在无意中搭救的一个逃犯在国外发财致富,为报恩要送他去伦敦接受上等教育,并让他继承一笔遗产。正当他满怀希望之际,艾丝黛拉却另嫁他人,而遗产也因逃犯就擒被没收,匹普只好前往海外谋生。后来,回国的匹普与艾丝黛拉再次相逢,此时她的丈夫已死,饱经忧患的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小说批判了对上流社会的迷恋,探索了在这种迷恋中人性的迷误,强调要正直、诚实地生活。

19世纪60年代,狄更斯的小说创作与其人生一样进入了最后的阶段。由于辛勤的写作损伤了健康,更兼与妻子的长期不睦,作家的心情越来越沮丧。他以近乎绝望的心情完成了其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我们共同的朋友》(1865)。小说围绕遗产和人性内容展开。1869年,狄更斯开始创作一部戏剧性很强的侦探小说《爱德温·德鲁特》,但作品刚刚过半,作家即罹患脑溢血,于1870年6月9日去世。

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他描写了为数众多的中下层社会小人物的悲苦,反映了维多利亚盛世时期英国社会的阴暗画面,同时他也成功刻画了许多资产者的形象。就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的广阔性而言,狄更斯乃英国文学史上自莎士比亚以来最卓越的作家。在艺术表现上,狄更斯擅长妙趣横生的幽默、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尤其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某些特征,达成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气氛的有机结合。他的小说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戏剧性,通俗易懂,雅俗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