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列强入侵和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打破了亚非社会缓慢演进的局面,使得亚非各主要国家在剧烈的动**中拉开了文化转型的大幕。
工业革命所开启的全球化浪潮,使得东方绝大多数国家都曾遭受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悲惨境遇。至20世纪初,除了日本,亚非其他各国几乎都先后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西方列强对亚非各国普遍实行了文化帝国主义政策,包括实施西式教育、推行宗主国语言、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从而在亚非各国形成文化殖民化现象。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野蛮入侵,中断了东方历史的凝滞,也引发了东方人民的不断觉醒。1919年朝鲜的三一运动,中国的五四运动,1926年印度尼西亚的民族大起义等,都是东方人民谱写的反帝、反殖、反封建的壮丽篇章。大致来说,近现代东方各国都面临两大任务。一是救亡,即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殖民主义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二是启蒙,即借鉴欧美国家现代化的经验,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迷信,求得社会进步和发展。由此,经过了长期的民族斗争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东方各国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果说这种社会巨变为近百年东方文学的变革提供了历史条件,那么,东方文化的转型以及其间错综复杂的文化纠葛则对东方文化的现代转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东方知识分子大都具有文化建设的使命感。在时代急剧动**的社会语境中,面对多元并举、众声喧哗的文化碰撞,东方各国的知识分子都身处空前的心灵矛盾与精神挣扎。一边是传统文化厚重的教育熏陶和心理积淀,以及应时而生的国粹主义、原教旨主义等各种文化妖孽的喧嚣;另一边是西方人文主义、理性主义、自由主义、信仰主义等文化思潮如洪水般涌入,更有那作为西方文化时尚的非理性主义和马列主义兴风作浪。在这种众声喧哗的复调语境中构建新东方话语,一方面要排除抱残守缺的文化国粹主义,另一方面要抵制全盘西化的文化殖民主义。近现代亚非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化巨人,无不以东西文化的融会贯通为其思想特征。近现代东方文学正是在新的话语构建中绽放出勃勃生机。
近现代东方社会—文化的发展,决定了近现代东方文学的基本特征。
首先,反殖民、反封建的反叛精神,成为近现代亚非文学的时代主题。反帝反殖的民族斗争是东方近现代文学发展的内在推动力,它使近现代东方文学涌现了一大批具有强烈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的作家作品。这些作品揭露殖民主义者的野蛮,批判国内封建专制的腐败,呼唤民主、科学、理性。有许多作家、诗人亲身投入到民族解放运动,甚至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不少作家则在更高层次上冷静思考民族的前途命运,对东西方文明做出正确的理性分析和价值判断。
其次,以博大的胸怀容纳、移植、传播西方近代文化—文学的优秀成果,文学翻译成为近现代东方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代文学产生之初,所有东方国家都掀起过一场翻译、介绍西方文化—文学的热潮。19世纪初,埃及成立了阿拉伯语言学院,专门翻译、介绍西方的学术和文学。日本明治初年,盛行的翻译小说打开了日本文坛的眼界。从19世纪中叶开始,印度也广泛译介西方文学。中国出现了严复、林纾等著名翻译家。鲁迅、郭沫若、茅盾、冰心、郑振铎等人既是作家,又是翻译家。在短短的一个半世纪中,西方文学名著在东方各大语种中都有了深受读者喜爱的译本,从文化和思想上打破了东方封闭、禁锢的文学视野。
最后,大力借鉴西方文学的理念和方法,革新本民族文学传统,创造全球化时代的新文学。在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中,亚非各国的作家慢慢睁开眼睛,并由此形成了空前的文学自觉。旧有的传统话语体系被打破,关注人生、绽放个性、拥抱自由、艺术独立等体现时代精神的新话语体系逐渐得以确立。东方文学由此开始摆脱传统文学的桎梏,突破陈旧、僵化的文学模式,清除以王侯将相、才子佳人、英雄仙女为主人公的旧文学。受西方文学的直接影响,在近现代东方文学中,小说开始成为最主要的文学体裁,新诗取代了传统民族诗歌的统治地位,移植过来的话剧、诗剧等新型戏剧也获得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