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下册)

二、近现代东方文学的发展概况

字体:16+-

整体而言,近现代东方文学的发展越发呈现出不平衡的状况。日本、印度、埃及等国,由于具有悠久的文学传统且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展开甚快,其文学迅猛发展,涌现出不少世界一流的作家与作品。而在另一些国家或地区,由于社会—文化封闭状态的持续,文学发展较为缓慢。两相比较,东方各国文学水准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一)近现代日本文学

近现代日本文学,指明治维新至今近150年间的文学。

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日本近现代文学在西洋文明影响下,向“尊重个性”“自我解放”的方向大踏步挺进。人们往往将这个时期的日本文学展开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明治时期文学(1868—1912)

日本近代文学开始于1885年坪内逍遥(1859—1935)的《小说神髓》。1887年,二叶亭四迷(1864—1909)发表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浮云》(1887)。这部长篇小说的主人公内海文三为人正直,由于不肯向上司阿谀逢迎而被撤职。“砚友社”的文学运动,也始于19世纪80年代,领导者是尾崎红叶(1867—1903)。日俄战争以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这派作家重视社会题材,写了一些颇具暴露性的“深刻小说”,如尾崎红叶的《金色夜叉》(1897)。

1900年以后,一些作家将西方的自然主义文学理论介绍到日本,继而出现了许多鼓吹自然主义理论的作家,形成了风靡一时的自然主义文学运动,其代表作家为岛崎藤村(1872—1943)和田山花袋(1872—1930)。前者的长篇小说《破戒》(1906)塑造了一个热心教育事业的青年教师濑川丑松的形象,作品对令人窒息的政治环境的描写,对各种典型人物内心和脸谱的刻画相当深刻。后者为日本“私小说”的创始人,与岛崎藤村等并列为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他在1907年发表的中篇小说《棉被》,以**裸的情欲描写引起广泛注意。

在创作上与自然主义背道而驰的作家是夏目漱石(1867—1916)。他是日本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长篇小说《我是猫》(1905)以教师苦沙弥家一只“猫”的口吻,揭露明治时代的黑暗现实,对资本家的专横跋扈与“金钱万能”的世态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作品还用漫画式的夸张手法,塑造了一群自命清高、愤世嫉俗的知识分子形象。在创作风格上,夏目漱石属于所谓“余裕派”,主张以旁观者的立场和悠然自得的态度吟味自然、艺术和人生。

2.大正时期文学(1912—1926)

20世纪初叶,自然主义文学慢慢走向衰落。此后,日本文坛出现了颓废派、白桦派、新思潮派等文学流派和团体。在西方唯美主义思潮影响下产生的颓废派,代表作家有永井荷风(1879—1959)、谷崎润一郎(1886—1965)等。后者的《春琴抄》(1933)描写主人公佐助为了表示对盲女春琴的爱,竟用针刺瞎双眼,表现出一种被虐狂的变态心理。白桦派由同人刊物《白桦》而来,在创作上表现出追求个性解放,同时秉有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其代表作家有武者小路实笃(1885—1976)、有岛武郎(1878—1923)、志贺直哉(1883—1971)等。新思潮派以菊池宽(1888—1948)、芥川龙之介(1892—1927)等人创办的《新思潮》杂志得名。后者是该流派的代表作家,他以《罗生门》(1915)为代表作的短篇小说善于以奇特的构思、精巧的布局、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典雅幽默的语言吸引读者。

3.昭和时期文学(1926—1988)

20世纪20—30年代,随着革命运动的高涨,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登上了文坛,这派作家大多集结在“全日本无产者艺术联盟”(简称“纳普”)的周围,代表作家为小林多喜二(1903—1933)和德永直(1899—1958)。前者的《蟹工船》(1929)反映了渔业工人的苦难生活和革命情绪。后者的《没有太阳的街》(1929)真实地再现了日本现代产业工人的觉醒,揭示了日本社会的阶级矛盾。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一批中、青年作家形成了“战后派”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野间宏(1915—1991)等。他们的创作描绘战争的悲惨景象和人们的精神创伤,提出了广大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野间宏的《阴暗的图画》(1946)为其代表作。

在20世纪中叶,日本文学开始走向世界,先后有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两位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大江健三郎(1935—)是日本当代杰出的小说家,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万延元年的足球队》(1967)、《核时代的森林隐遁者》(1968)、《洪水涌上我的灵魂》(1973)、《同时代的游戏》(1979)、《M/T与森林里奇异的故事》(1986)等,其中《万延元年的足球队》是他的代表作。小说的主人公根所密三郎有一个脑残疾的儿子,为此他十分消沉。弟弟鹰四在反对日美安全条约受挫后曾到美国漂泊。为了寻找自我、寻找心灵的归宿,兄弟俩回到了故乡四国的深山密林中。鹰四仿效百年前曾祖父的弟弟领导的农民暴动组织足球队,利用村民们对操纵村庄经济命脉的“老板”(天皇)的不满,发动暴动,抢超级市场。当晚,鹰四向密三郎坦白了自己使白痴妹妹怀孕、自杀的秘密后开枪自杀。密三郎由鹰四的死,意识到人应顽强地超越心灵的地狱,于是开始了新生活。小说把现实与历史重叠在一起,创造了一个扑朔迷离的新神话。在大江健三郎的作品中,“森林”往往具有其特殊的寓意。这部作品中“森林”的恐怖神秘,表现了现代人的困惑不安;密三郎与从美国回来的弟弟鹰四一起离开城市返回故乡的森林山谷,反映了人们对现代化的怀疑与回归土著的反现代倾向。在艺术上,小说善于把虚构(神话)与现实相交织。

(二)近现代印度文学

近现代印度文学是与印度人民反封建、反殖民主义和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斗争联系在一起的,其总体特点是:多民族性和统一性的结合,古老传统与外来文化影响的结合,反殖民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结合。近现代印度文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复兴时期:文学的主要内容是反映民族觉醒,表达人民反封建的愿望,创作的主要形式是诗歌与小说,代表作家为般金·钱德拉·查特吉(1838—1894)。查特吉是印度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孟加拉语文学的创始人之一,其作品有《将军的女儿》(1866)、《茉莉纳丽尼》(1869)、《毒树》(1872)、《拉吉尼》(1874)、《阿难陀寺院》(1882)等。

发展时期: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文学。在这一时期,印度作家以民族文化—文学传统为基础,融汇西方文化与文学中的积极因素,创立了与传统文学迥然有异的新文学。代表作家有泰戈尔和乌尔都语诗人伊克巴尔(1877—1938)。伊克巴尔写有10部诗集,代表作为《秘密与奥秘》(1915—1918)、《驼队的铃声》(1924)等。在1947年印巴分治后,他被誉为巴基斯坦的爱国诗人和穆斯林的民族诗人。

繁荣时期:指20世纪30年代到独立时期的文学。1936年,“印度进步作家协会”成立,印度现实主义文学蓬勃发展,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家有普列姆·昌德(1880—1936)、安纳德(1905—2004)、钱达尔(1914—1977),尤以普列姆·昌德为其杰出代表。

普列姆·昌德是印地语、乌尔都语的杰出小说家,印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印度进步作家协会的创始人之一。他一生共写了15部长篇小说和300多篇中短篇小说。主要作品有《B匠务院》(1918)、《恩赐》(1920)、《仁爱道院》(1921)、《舞台》(1928)、《圣洁的土地》(1932)等。《戈丹》(1936)是其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主人公何利是印度农民的典型。他勤劳善良,听天由命,默默忍受着贫困和苦难的折磨,忍受着地主和高利贷者的压迫与欺诈。他一生中只有一个梦想:无论如何也要买一头牛。可没等梦想实现,他就劳累而死。小说通过对何利悲惨命运的描写,触及当时印度社会矛盾的某些本质方面。《戈丹》是普列姆昌德一生创作的高峰,人们将其称为描写印度农村生活的史诗。

独立时期:印度独立以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国内阶级矛盾日趋尖锐,有不少作品反映了这一时期的阶级斗争和争取民主权力的斗争。这一时期最优秀的作家是克里山·钱达尔(1914—1977)。他的代表作小说集《我们是野蛮人》(1947)以印巴分治、教派残杀为内容。

(三)近现代朝鲜文学

朝鲜以1876年与日本签订“江华条约”为起点,开始了半殖民地化过程。1894年前后,朝鲜民族自主运动空前高涨,以“内修外学”为口号的文化启蒙运动也广泛展开。在文学方面,新剧运动、歌咏运动和新小说的兴起,拉开了近现代朝鲜文学的序幕。1919年以后,出现了“创造”“废墟”“白潮”三大流派,他们把西方的唯美主义、颓废主义和自然主义文艺思潮引进朝鲜。

朝鲜现代文学是在反抗异族压迫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成长起来的。1923年,以“焰群社”为代表的新倾向派文学首先举起革命文学旗帜,震动了文坛。他们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工人、农民、人力车夫和贫困知识分子的生活。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无产阶级文学蓬勃发展,以李箕永(1895—1984)的小说《故乡》(1933)为代表作。朝鲜建国后,无产阶级文学更加壮大。

(四)近现代印度尼西亚文学

从16世纪起,西方殖民主义者相继入侵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亚逐渐沦为荷兰的殖民地。20世纪初,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马来语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印度尼西亚语,随之出现运用现代印度尼西亚文字写作的统一的民族文学,其中新诗和现实主义文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耶明(1903—1962)是印度尼西亚新文学的开拓者,其代表作有《祖国》(1942)和《印度尼西亚,我的祖国》(1929)。马斯·马戈尔(1878—1930)是20年代反帝文学的旗手,代表作为《自由的**》(1924)。阿卜杜尔·慕伊斯(1906—1959)以民族矛盾为题材的长篇小说《错误的教育》(1928)被认为是20年代印度尼西亚最优秀的小说。30年代初,印度尼西亚围绕建设什么样的民族新文化问题,出现了“东方派”与“西方派”之争。

(五)近现代阿拉伯文学

近现代阿拉伯文学主要包括西亚和北非阿拉伯国家的文学,它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中崛起的。近现代阿拉伯文学取得突出成就的国家有埃及、叙利亚、黎巴嫩等,其中“旅美派”文学和“埃及现代派”文学颇有代表性。

“旅美派”文学,主要指旅居美洲的黎巴嫩和叙利亚作家所组成的现代阿拉伯文学流派,又称“阿拉伯侨民文学”,由于黎巴嫩在历史上曾经作为叙利亚的组成部分,所以又有“叙美派文学”之称。旅美派作家一方面歌唱自由,描写阿拉伯人在新大陆的追求和奋斗,表现对个性解放的渴望;另一方面又抒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故乡的思念,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感情。纪伯伦(1883—1931)的散文诗集《先知》(1923)为代表作。

“埃及现代派”又称“埃及现代主义派”,它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发展成为埃及的主要文学流派,主要作家有塔哈·侯赛因(1889—1973)、易卜拉欣·马齐尼(1889—1949)、迈哈默德·台木尔(1894—1973)等。侯赛因是现代埃及著名的作家、文艺批评家、教育家和学者,被人们称作“阿拉伯文学之柱”。他的代表作《日子》三部曲(1929、1939、1962)是一部自传体长篇巨著,以作者的自身经历为基础,对20世纪初期的埃及社会做了极其出色的描绘;语言朴实清新,形成一种特殊的亲切而又细腻的抒情散文风格。

(六)近现代非洲文学

非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15世纪末,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等西欧列强开始对非洲海岸进行侵略和掳掠,至19世纪末非洲大陆终被占领,非洲的文化发展几乎因此中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兴起,非洲各民族固有的文化得以复兴。半个多世纪以来,非洲各民族语言的文学和用欧洲语言写作的非洲文学都取得了迅猛发展。特殊的历史背景造就了非洲文学的共同特点:宣扬民族独立,歌颂爱国主义精神;其主要文学形式有诗歌、小说、戏剧、故事等,其中诗歌、小说占有突出的地位。

在诗歌创作方面,代表人物是塞内加尔的桑戈尔(1906—2001)。他是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政治家,也是“黑人性”民族文化复兴理论的奠基人。他的诗作汲取了非洲古老文化的精华,内容丰富,涉猎广泛,富有想象力。主要作品有诗集《阴影之歌》(1945)、《黑色的祭品》(1948)、《埃塞俄比亚诗集》(1956)、《夜歌集》(1961)和《热带雨季的信札》(1972)等。

非洲小说形成较晚,但发展较快,特别是中、长篇小说。著名作家有喀麦隆的斐迪南·奥约诺(1929—)、塞内加尔的桑贝尔·乌斯曼(1923—)、几内亚的卡马拉·莱伊(1928—1980)、尼日利亚的钦努阿·阿契贝(1930—2013)等。其中,奥约诺的《老黑人和奖章》(1956)写一个黑人的两个儿子被殖民当局征调入伍,死于战争。老人虽然得到一枚奖章,但仍然遭到凌辱和鞭打。

索因卡(1934—)是尼日利亚优秀的作家、诗人,198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文学创作,一方面深深植根于非洲文化的土壤,不仅善于从非洲生活中选取创作素材,而且善于创造性地运用非洲文化传统提炼富有魅力的艺术表现方式;另一方面又大力借鉴西方戏剧、小说、诗歌的表现手法,创造性地把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融合在一起,其包括戏剧、小说和诗歌在内的全部创作,都以其独创性丰富了世界文学宝库,长篇小说代表作《解释者》(1965),通过5位留学归来的青年知识分子个人经历和感觉的讲述,表现了人与环境的冲突。

库切(1940—),南非当代著名小说家,两次获得英国布克奖,200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南非种族隔离制度和相应的价值标准、道德规范进行描画,是库切创作的最基本出发点。从处女作《幽暗之地》(1974)开始,库切就展露了其善于心理分析的艺术才能。《国家的心脏》(1977)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南非荷兰裔老处女玛格达,她与鳏居的父亲在种族隔离的南非内陆深处的农场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在小说中,库切刻意塑造了玛格达这个垂死挣扎的种族隔离制度的象征性人物,并试图在更深的层面上对精神错乱乃至人类的精神状态进行探究。1999年出版的《耻》将背景设在白人专制统治结束之后的南非,小说情节主要是对大学教授戴维·卢里生活经历的描述,而中心事件则是一桩他勾引女大学生并与之发生性关系的丑闻。这部小说被认为是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他也成为布克奖历史上第一位两度获此殊荣的作家。

思考题:

1.近现代东方文学发生急剧转型的社会—文化原因是什么?

2.近现代东方文学有些什么特点?

3.何谓“旅美派”文学?

4.近现代日本文学中有哪些主要的作家与作品?

5.20世纪非洲有哪些主要的小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