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5月7日,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是有名的哲学家、诗人、宗教改革家和“梵社”的主要领导人,6个哥哥或从事社会改良,或献身于文艺复兴运动。在这个深受西方人文主义文化影响、富有文学教养的家庭里,泰戈尔自幼厌恶正规学校的教育,靠家庭教育和刻苦自学度过少年时代。他从小就醉心于文学,8岁开始写诗,12岁开始写剧本,14岁时发表了爱国诗篇《献给印度教庙会》,15岁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女乞丐》与第一首长诗《野花》,17岁发表了长诗《诗人的故事》。
1878年,泰戈尔按照父兄意愿赴英国学习法律。他对法律并不感兴趣,便转入伦敦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和西方音乐,但最终也没有毕业。1880年,泰戈尔中断学业提前回国,从此正式步入印度文坛。1881—1885年,他出版了抒情诗集《暮歌》(1882)、《晨歌》(1883),还有不少戏剧与小说作品。这些早期作品的特点是梦幻多于现实,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1884年,泰戈尔离开城市到乡村去管理祖传田产。19世纪90年代是泰戈尔创作的旺盛期,诗集《心中的向往》(1890)是他的第一部成熟作品,著名叙事诗《两亩地》(1894)的发表,标志着泰戈尔从宗教神秘主义走向深刻的人道主义。
1901年,泰戈尔在孟加拉博尔普尔附近的圣地尼克坦创办学校,这所学校于1921年发展成为致力于亚洲文化交流的国际大学。1905年后民族解放运动进入**,孟加拉和全印度人民都反对孟加拉分割的决定,形成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泰戈尔去加尔各答投身运动,义愤填膺,写出大量爱国诗篇,并创作了《洪水》等爱国歌曲。由于不赞成群众焚烧英国货物、辱骂英国人的“直接行动”,而主张多做“建设性”工作,泰戈尔与领导民族自治运动的国大党领袖产生了意见分歧。1907年,他退出运动回圣地尼克坦,一方面致力于民众教育和农业技术改造,另一方面潜心创作。
1913年,泰戈尔荣膺诺贝尔文学奖,从此闻名世界文坛。加尔各答大学授予他博士学位,英国政府封他为爵士。1915年,他结识圣雄甘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先后10余次远涉重洋,访问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传播和平友谊,从事文化交流。1919年,英国殖民当局制造了阿姆里察惨案。一千多名群众的惨遭屠杀,使泰戈尔从退隐中奋起,他声明放弃爵士称号,重新投入印度人民的爱国斗争,发表了许多著名演讲。这时期,他突出的文学成就是政治抒情诗。
1930年,泰戈尔访问苏联,写有《俄国书简》。他谴责意大利法西斯侵略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支持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反对法西斯头子佛朗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著文斥责希特勒的不义行径。他始终关心世界政治和人民命运,支持人类的正义事业。许多批评家说,诗人是“人类的儿童”。
1941年4月,这位旷世奇才——印度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写下了最后的遗言《文明的危机》。同年8月7日,泰戈尔于加尔各答祖宅去世。
作为举世闻名、多才多艺的作家,泰戈尔在六十多年漫长的创作生涯中,堪称真正的“著作等身”。除去大量文学作品,他还有许多有关文学、哲学、政治的论文以及回忆录、游记、书简等。而且,他不仅是一位高产的作家,还是一位颇有成就的作曲家和画家。他一生共创作了两千余首激动人心、优美动听的歌曲。其中,他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创作的不少热情洋溢的爱国歌曲,成了鼓舞同胞与殖民主义统治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人民的意志》这首歌,于1950年被确定为印度国歌。泰戈尔70岁高龄时学习作画,绘制的1500帧画,曾作为艺术珍品在世界许多地方展出。
泰戈尔是享有世界声誉的伟大诗人,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主要源自他的诗歌创作。他8岁时开始练习写诗,逝世前一周口授天鹅之歌《你创作的道路》,诗歌创作生涯长达72年之久。《泰戈尔全集》中,首8卷全是诗歌,占其著作总量的1/3。他的重要诗集有《故事诗集》(1900)、《吉檀迦利》(1910)、《新月集》(1913)、《园丁集》(1913)《飞鸟集》(1916)、《边缘集》(1938)、《生辰集》(1941)等。作为一个诗人,泰戈尔崇尚纯真和简朴,企望自己的生命“简单正直像一枝苇笛”,让神“来吹出音乐”,从而达到人神合一的境界。他认为如果只是搬弄华丽辞藻或炫耀文字技巧,则那些浮华的装饰将成为诗人步入成功的阻碍。语言柔美,格调清新,感情真挚,乃泰戈尔诗歌创作的主要特点。
《新月集》,主要译自1903年出版的孟加拉文诗集《儿童集》,也有用英文直接创作的。诗歌生动描绘了儿童们的游戏,巧妙地表现了孩子们的心理。《新月集》是诗人历经人世沧桑之后,从睿智洁净心灵唱出的天真儿歌,诗人熔铸儿时的经验,借助儿童的目光,营造了一个晶莹的童话世界。而深刻的哲理,则时时从童稚的话语和天真的画面中流露出来。可以说,智者的心灵与纯真的童心在《新月集》里达到了最好的融合。
《园丁集》是英文散文诗集,共收集诗人早期抒情诗85首。这些诗作短小精悍,形式活泼,内容深邃,富有哲理。在泰戈尔亲自翻译的《园丁集》英译本自序里,诗人明确地宣称,“印在这本书里的、从孟加拉文译过来的”诗歌,是“关于爱情和人生的抒情诗”。《园丁集》较多地融进了诗人青春时代的体验,细腻地描述了爱情的幸福、烦恼与忧伤,其实可以视为一部青春恋歌。不过,诗人是在回首往事时吟唱出这些恋歌的,在回味青春心灵的悸动时,他无疑又与自己的青春经验保有一定距离,可以相对地进行理性审视和思考,从而使这部恋歌不时闪烁出哲理的光彩。
《飞鸟集》由105段诗歌组成,每段诗歌都只有简短的两三句话。在这些集灵感与思索于一身的精悍短诗中,诗人时而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孩,为母亲的微笑而手舞足蹈;时而是一名四海为家的探险家,向着高山大海发出感叹;时而是一位热恋中的青年,因心爱的姑娘而讴歌爱情;时而是一位满头银发的老朽,独自在回忆中反思人生;但更多时他只是一个无名的过客,为世间万物记录下灵感闪动的瞬间,然后微笑着安静离开。诗人对爱的思索,始终是贯穿这部诗集的一条红线,包括青年男女间纯真的爱情、母亲对孩子永存的母爱、人与自然间难以言喻的爱……尤其是对于爱情,泰戈尔毫不吝啬地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辞来赞美爱情的美好与伟大。
泰戈尔的故事诗主要取材于民间故事、历史故事和宗教传说。它们选材精当,篇幅短小,极富哲理性。1894年创作的《两亩地》,是故事诗集里最著名的作品:富甲天下的王爷为了使自己的花园修得方正,假造借据,巧取豪夺,抢走了农民巫宾世代相传赖以为生的两亩地,巫宾走投无路,四处流浪。16年后,他重返故乡,坐在属于他的两亩地上的杧果树下,被王爷及爪牙诬为盗贼。诗人通过这个极富现实意义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印度封建主勾结法庭残酷剥削压迫农民的罪行。诗人无比愤怒地指出:真正的盗贼,不是巫宾,而是如今的“圣贤”——王爷。
泰戈尔的小说创作,虽然不及其诗歌创作那么辉煌,但是成就也堪称卓越。泰戈尔有中长篇小说13部,《泰戈尔全集》将其中的短篇小说编为5卷。其中,《戈拉》(1910)和《沉船》(1906)两部长篇小说属于世界名著之列。短篇小说的创作几乎贯穿了泰戈尔的一生。《泰戈尔全集》将其短篇小说编为2卷共84篇。泰戈尔的短篇小说广泛地反映了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印度的社会现实,中心主题是描写印度人民反对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重要小说有短篇《还债》(1891)、《活着还是死去》(1892)、《摩诃摩耶》(1892)、《弃绝》(1893)、《素芭》(1893)、《太阳与乌云》(1894)。
长篇小说《戈拉》代表了泰戈尔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在这部史诗小说中,作者以19世纪七八十年代孟加拉的社会生活为背景,通过对印度教青年戈拉、比诺业和梵教姑娘苏查丽妲、洛丽妲的爱情纠葛的描写,批判了宗教偏见,歌颂了爱国者的民族意识和他们对祖国必然获得自由的信心。该小说的主题思想在于探索印度解放的道路,其中自然有许多哲理思考和论辩。全书79章,情节发展部分占了32章,其余42章都是对政治和宗教问题的论辩。这些论辩间接地反映出泰戈尔的泛神论思想,具有时代精神传声筒的意义。
泰戈尔的短篇小说多为名篇佳作,立意深远,内涵丰富,在艺术上则是构思巧妙,意境优美。《摩诃摩耶》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小说女主人公摩诃摩耶与青年罗耆波青梅竹马,有着纯真的爱情,然而专横的哥哥却强行将她嫁给一个奄奄待毙的老婆罗门,接着又逼迫她殉夫火葬,幸为暴风雨所救。她虽死里逃生,但却被大火毁了容。她戴着面纱来到罗耆波的家,在罗耆波发誓永不揭开她的面纱以后住了下来。一个云开月朗之夜,罗耆波实在无法忍受面幕的隔离,便偷窥了她被烧毁的面容。正在酣睡中的摩诃摩耶被惊醒后,不管罗耆波如何伏在地上请求原谅,头也不回地离开了他,从此杳无踪迹。泰戈尔通过这样一个颇具生活基础的悲剧故事,愤怒地批判了种姓制度以及寡妇殉葬的封建陋习。
泰戈尔戏剧创作的成就不及诗歌和小说,但同样为数甚多。《泰戈尔全集》将其编为3卷。在泰戈尔一生所创作的60个剧本中,最重要的有《顽固堡垒》(1911)、《摩克多塔拉》(1925)、《红夹竹桃》(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