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下册)

后记

字体:16+-

为探索网络时代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新途径、新方法,本教材的撰写始终贯注了务求“实用”的宗旨。

首先,关于文学经典文本的处理,鉴于文学专业的学生与经典越来越疏离的现状,本教材对重点分析的文本均不吝篇幅加附了精彩篇章的“选读”。文学经典是人类各个时代文学成就的证明和文明符号的象征,外国文学经典是外国文化精髓和民族精神的体现。“外国文学”作为大学中文系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其教学以阐释和传播文学经典为根本任务。一段时间来,“文学边缘化”带来的文学经典阅读与传播的日趋弱化,以及网络阅读与视频阅读带来的纸质经典阅读的明显弱化,使我们有必要在“回到元典”思想指导下编写体现“经典阅读”理念的外国文学教材,以提高学生对外国文学经典的鉴赏与理解能力,培养阅读经典的兴趣与习惯。同时,在贯彻“回到元典”的意旨之外,如此处理的用意,一方面是为使用本教材的学生提供直接切近经典名著的方便,另一方面也是冀图为其理解教材对经典文本所做的理性分析提供感性的材料。选文除契合于教程对文本的分析之外,还尤为注重中译的特色与水准。基于诗歌在语言转换过程中的意象变异,诗作尽量选取不同名家的译文,并同时附有英文原文或英文翻译,便于学生体验经典诗文的原味。另外,本教材的“附录”中,还向使用本教材的同学推荐了100种外国文学经典名著的名家译本。

其次,关于经典作家的处理,基于教改后课时缩短的实际情况,本教材压缩了专节讲述的作家的数量。众所周知,作家本人的生平、思想(尤其是文学观念)与其文学创作存在着复杂的关联。为此,本教材特在“附录”中向使用本教材的同学推荐了50种精选的作家传记。

再次,关于文学思潮的处理,基于长期以来本土外国文学教材在这方面存在的明显不足,本教材加附了一篇长达3万字的“导言”,紧扣对“人”的审视与表现,对数千年人类文学变迁的外在形态与内在脉络做了系统的梳理与阐释。以“导言”中的文学史观为统领,在吸纳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本教材对人文主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诸具体思潮的解读,亦加大了力度与篇幅。有心的读者当可见出:这一努力,在本教材的篇章结构上已然有着明显的体现。另外,本教材在“附录”中也向使用本教材的同学重点推荐了16种文学思潮研究方面的著述。

应该说,本教材为便于学生“回到经典”“贴近文本”做了不少的努力与探索,至于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实用”目的,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也恳请读者的批评。

蒋承勇

2015年2月27日于钱塘江畔

下一页